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认识乘法竖式》 |冀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10.00 KB
- 文档页数:5
《认识乘法竖式》学案一、学习目标1. 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认识乘法竖式并计算的过程。
2.能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会写乘法竖式。
二、重点难点重点:能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会写乘法竖式。
难点:能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会写乘法竖式。
三、导学问题1.课前预习(1)把9的乘法口诀背写下2.自主探究新知阅读课本第68页并完成以下各题(1)说出数学信息。
(2)4束鲜花一共有多少枝?列式为:乘法口诀为:列竖式并指出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2)买1束鲜花需要多少元钱?列式为:乘法口诀为:列竖式并指出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3.达标练习列乘法竖式计算9×7= 3×9= 5×9= 6×9=4.总结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我在方面表现不够好。
以后要注意。
四、参考资料古时候中国人做乘法古时候中国人做乘法,有一种类似于竖式的方便算法,叫做“铺地锦”。
在中国古典文学长篇小说《镜花缘》第79回里,就有一段利用“铺地锦”求圆周长的故事。
在小说中,有几位小姐妹聚在一起谈论数学。
其中一位名叫青钿的,指着面前的圆桌,问道:“请教姐姐,这桌周围几尺?”被问的人叫做米兰芬,她向身边的宝云要过一把尺来,量出圆桌面的直径,是三尺二寸。
然后取笔画了一个“铺地锦”,画完后,回答说:“此桌周围一丈零零四分八。
”(1米=3尺,1丈=10尺,1尺=10寸)在图1里,左边是《镜花缘》书中画出的“铺地锦”,右边是我们把它改写成现代记号以后,得到的乘法竖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铺地锦”是在一个大的长方形里面,画了些纵横格子线,还画了连结方格对角的斜线,形状有点儿像铺在房间里的地毯,所以形象地叫做“铺地锦”。
通过将图中左边的“铺地锦”和右边的乘法竖式对照,可以看出,虽然它们一个是中装,一个是西装,形式不同,实际内容却几乎完全一致。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7.1.2 用7的乘法口诀计算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清楚标准的7的乘法口诀,快速算出较为简单的乘法。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自己独立动手计算较为简单的乘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7的乘法口诀。
•独立动手计算。
难点:•7的倍数与不是7的倍数的乘法区别。
•运算过程注意力不集中。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知“同学们,你们学过乘法吗?”“当我们遇到类似7×4,6×3这样的简单乘法时,怎样才能快速地算出答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7的乘法口诀,掌握它可以让计算更加便捷快速。
”3.2 乘法口诀•老师说出口诀:7×1=7,7×2=14,7×3=21,7×4=28,7×5=35,7×6=42,7×7=49……•老师指读,学生跟读,反复练习数次。
•请学生背诵口诀。
3.3 练习让学生自己计算以下题目,看看自己对乘法口诀掌握情况如何,其中标出答案的:1.7×4=2.7×7=3.7×2=4.7×3=5.7×6=6.7×5=7.5×7=8.3×7=9.9×7=10.2×5=3.4 讲解•老师带领学生逐步揭示7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教师讲解与学生发问交流。
3.5 加强训练让学生计算以下题目:2.6×7=3.7×9=4.2×7=5.3×7=6.7×8=7.7×10=8.5×7=9.7×11=10.12×7=3.6 小结心得学生回忆整个课程的过程,感受学习的快感。
教师总结本课的内容,回答学生的提出的问题。
四、作业布置1.让学生抄写乘法口诀。
《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选择情境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问题。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童话故事中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建议:◆童话故事1、教师谈话引出情境,师生一起看图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和“一共有多少个果子”的问题。
2、提出“帮助小矮人计算”的要求,请学生自主解答。
交流时,说一说用的哪句口诀。
3、鼓励学生根据图中的其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可采取一人提问,全班同学共同解答的方式。
教师板书给出算式和用的口诀。
◆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然后讨论一下怎样计算,使学生认识到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第2题,先让学生写出算式,再交流。
第3题,可组织学生模仿图中的小动物,手拿口算卡片做排队游戏。
也可以让学生按积的大小排序,把序号直接写在书上。
第4题,乘除法的口算练习,订正时关注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身边的数学让学生明白题意后,自己算一算。
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算出来的。
《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0、61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用7的乘法口诀解答简单问题的过程。
2、能选择情境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问题。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童话故事中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方案:《认识乘法竖式》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认识乘法竖式并计算的过程。
2、能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会写乘法竖式。
3、积极尝试用竖式计算,培养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鲜花问题1、问题(1),让学生了解图中的信息和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并用口诀计算。
学生可能列出9×4=36(枝)和4×=36(枝)。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用哪句口诀计算的。
2、教师讲解并示范乘法竖式计算,要特别强调积的个位要和两个乘数对齐。
认识乘法和乘法算式-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乘法符号“×”;2.能够辨别乘法算式的各部分;3.能够运用乘法算式计算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认识乘法符号“×”;2.辨别乘法算式的各部分2.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乘法算式计算简单的数学问题三、教学内容1. 引入教师可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简单例子引入,“小明买了三个苹果,每个苹果2元,请问他一共花了多少钱?”这可以让学生们加强对数学问题的认识,使他们更容易进入今天的课程内容。
2. 正文1.认识乘法符号“×”首先,教师应该向学生们展示乘法符号“×”,并向他们解释其意义。
教师可以用白板或黑板画出乘法符号“×”,并解释:“乘法符号‘×’表示两个数(或更多)相乘的结果。
”2.辨别乘法算式的各部分接下来,教师需要向学生们介绍乘法算式的各部分:被乘数、乘数及积。
教师可以在黑板或白板上写下如下的乘法算式:“2×3=6”,并解释其各部分的含义:•2是被乘数;•3是乘数;•6是积。
教师应该向学生们强调,积就是两个乘数相乘的结果。
3.运用乘法算式计算问题教师应该向学生们提出一些与乘法相关的问题。
例如:“小红去超市,买了4个苹果,每个苹果2元,请问她一共花了多少钱?” 在解释问题时,教师需要向学生们显示相关的算式:“4×2=8”。
过程中,教师需要再次强调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及其含义。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程采用“教师讲授、示范演示和学生跟随练习”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清晰地讲解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含义,并在黑板或白板上画出示例乘法算式。
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言,将问题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程主要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乘法符号“×”并能够运用乘法算式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们是否积极参与课堂研讨,并能够清晰地表达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乘法》教案第一篇: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乘法》教案《认识乘法》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6页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经历由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
2、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会读、写乘法算式,会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
过程和方法:通过前面学过的连加知识学习新知识,并通过练习会把加法算式改为乘法算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乘法的意义。
会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由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认识乘法)二、新授1、教学例1。
出示例1图。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生:去过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幅游乐场的画,同学们观察一下,他们在玩什么呢?生:玩坐小火车、跳绳和碰碰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生:有6个人在跳绳,有8个人在玩碰碰车,有20个人在坐小火车。
师:你们观察的真细心,你能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能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吗?小组内讨论并汇报:(1)一共有多少人跳绳?3+3=6(人)(2)一共有多少人玩碰碰车?2+2+2+2=8(人)(3)一共有多少人坐小火车?4+4+4+4+4=20(人)(老师随机板书算式)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数的特点师:现在我们看一看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点?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好吗?生:每个算式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师生共同总结:每个算式中所有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像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叫它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师: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生:5+5+5=15 6+6+6+6=24 ……师:像这样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还可以写出很多很多,有的加数的个数实在太多,比如15个4,写起来,计算起来都很麻烦,所以我们今天就来学一种简便的方法——乘法。
《认识乘法竖式》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认识乘法竖式并计算的过程。
2、能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会写乘法竖式。
3、积极尝试用竖式计算,培养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鲜花问题
1、问题(1),让学生了解
图中的信息和问题,列出乘法算
式并用口诀计算。
学生可能列出
9×4=36(枝)和4×=36(枝)。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用哪句
口诀计算的。
2、教师讲解并示范乘法竖
式计算,要特别强调积的个位要
和两个乘数对齐。
3、问题(2),让学生了解
题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
提出大
头蛙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完成
计算。
◆试一试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时,重点关注积的书写位置是否
正确。
◆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鼓励全部算对的学生。
第2题,变式练习,可以把算式和得数用线连起来。
第3题,让学生看图,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
先解答聪聪和红红的问题(红红的问题答案有多种),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计算出来。
◆数学冲浪
不作统一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答案不唯一:
(1)△=3 □=9
○=7
(2)△=9 □=3
○=1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