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祖先的摇篮
- 格式:doc
- 大小:45.55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第1篇】祖先的摇篮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这是一首散文诗。
诗中以儿童的视角,通过好奇发问,推想祖先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里质朴、自由自在的生活场景。
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
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美好的感受,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根据教材特点,本课教学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
通过朗读、想象与表达来搭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互动的平台,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尝试朗读,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通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1.板书课题,指导朗读。
(1)正音:祖——平舌音。
(2)指导识记:祖——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左边是部首“礻”,右边是“而且”的“且”。
(3)组词。
2.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想要了解什么?3.梳理问题: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的?祖先在“摇篮”里做些什么?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时,引导学生质疑,并帮助学生梳理问题,使学生懂得带着问题学会更有目标。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出示自读要求:(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的生字,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①朗读生字,相互正音。
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2.检查自读情况:(1)课件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多种形式朗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
教师相机正音:“浓”是后鼻音,注意n的发音;读好“摘”的翘舌音;读好“赛”的平舌音。
(2)注意这些生字的字形了吗?你能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呢?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可采取以下方式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记。
①换偏旁识记:掏—萄,蔷—墙。
②偏旁归类:“蔷、薇”都是草字头,“逗、逮”都是走之旁。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二年级语文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精选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祖先的摇篮》语文教案篇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一首散文诗,以儿童的眼光去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
用充满童真童趣的幻想、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思绪引向遥远而又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
诗歌共有5小节。
第1小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的说法,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由此,我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又都源于我真实的童年生活。
课文最后,树叶的响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并与诗歌的开头相照应,将情感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学情分析关于人类祖先和原始森林的话题,孩子们很感兴趣,教学时,可以从此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对于祖先的摇篮的理解有些困难,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提示。
教学建议1、识字时,可以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写字时,注意偏旁部首的写法,教师可以结合学过的字,引导学生交流写字的方法。
2、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注意诗歌中有的语句比较长,而且排成两行,教师应该通过范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注意语句中的停顿。
3、以画助读,展开想象。
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展开想象,动手画画这美丽的摇篮。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3、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
4、学习准确使用动词,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范文(精选7篇)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范文(精选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教材: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祖先的摇篮》丛书:《奇妙世界》中《孩子们在争辩》[教学目标]一、识字与写字1、复习“一望无边”等词语,书写“摘、掏”等2个字、2、在语境中体会并积累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二、阅读与表达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神奇的想象和祖先自由的生活、读好第2小节和第3小节中的问句、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描述“掏鹊蛋”等画面,并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3、拓展阅读《孩子们在争辩》,继续训练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体会想象的快乐、[教学重点]1、在语境中体会并积累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相机指导书写“摘、掏”2个生字、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教学难点]1、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描述“掏鹊蛋”等画面、2、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整体读文(一)板书课题(二)相机出示词语(三)整体读文过渡:多么有趣的小诗啊!大家读得真好、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诗的第二、三小节,感受祖先有趣的生活吧、[设计意图]开课伊始,板书课题依然强调易错字“祖、篮”,夯实学生字词基础、从复习词语到整体读文创设情境,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二、展开想象,读写结合(一)想象情境,朗读练习1、读好问句(1)学生自由练习读问句(2)指名读并相机指导2、读出好奇(1)学生注意“可曾”这个词语,知道这是作者对祖先生活的好奇而进行的猜想、(2)学生再读,读出猜想、好奇的感觉、3、读出画面(1)学生默读,读中想象祖先生活的情景,找出作者猜想祖先干什么(2)关注词语,想象画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关注并积累动词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指名说,教师相机指导示范、(3)交流想象,读出画面、学生选择一个试着说一说读完词语想到哪些画面?学生互相交流、集体交流、读着这样的词语,眼前出现一幅幅画面、(4)回顾朗读小诗的第2、3小节(二)发挥想象,仿写练习、1、尽情想象,积累词语、学生发挥想象,仿照二、三小节说说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些什么?学生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指导2、运用词语,仿写练习、学生选择一小节仿写3、展示作品,想象风暴、展示学生作品,相机评价并进行指导、过渡:我们以后在阅读的时候,就是要由课文内容想象开去,阅读之旅就更有趣了、想不想继续放飞我们的想象呢?老师再推荐一首有趣的小诗、[设计意图]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课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指导,关注个体需要和不同的需求、大部分同学对诗中所写就是作者因好奇而引发的猜想存在疑惑,因此抓住“可曾”引导学生感悟、2、想象的实质是思维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因此,教学中搭建一定的“支架”,如抓住词语想象画面,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在想象和表达中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为仿写做好准备、三、拓展阅读,延伸想象(一)出示图片,引导想象1、出示斑马,学生观察,相机出示第1小节、2、出示鸟和鱼:看到什么?又会怎样发问呢?学生集体交流、3、回顾第1、2小节,感受普通事物引发的想象、(二)自由阅读,再次想象1、孩子们又会怎样争辩呢?学生完整朗读这首诗《孩子们的争辩》、2、相机出示图片,学生交流孩子们还会争辩什么、课后和爸爸妈妈、同学们交流一下、过渡:看来想象源于我们的好奇心,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之心,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现象都会引发我们神奇的想象呢![设计意图]丛书中《孩子们在争辩》一首小诗引进课堂,就是把有趣的想象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在学生经历了对祖先生活的想象之后,教师告诉孩子,有了想象,我们的阅读之旅就多了一份乐趣、其实,只要保持一颗好奇的心,生活中普通的事物,也能引发有趣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去读课外这首小诗,并启发学生课后可以尝试着这样去想象、想通过课堂的学习,为孩子们打开更多的窗……四、回归文本,放飞想象(一)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2、推荐阅读主题阅读丛书《发现老祖宗》和《仓颉造字》等文章、(二)积累词语1学生回顾本节课积累一组表示动作的词语;2学生练习词语搭配的连线;3生字“摘、掏”书写指导、结束语:有了想象的翅膀,我们就可以推想祖先的生活;有了想象的翅膀,身边的事物会变得更加可爱;让想象伴随快乐的童年、[设计意图]一方面,回顾积累本节课表示动作的词语,让积累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归类指导“摘、掏”,拓展带有提手旁的字,归类识记,知识渐渐板块化、另一方面,想象可以化普通为神奇,变文字为画面,变单一为多面,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表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按要求预习课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3课【文本解读】这篇课文选自第八单元,整个单元以“世界之初”为主题。
课文是一首儿童诗,语言富有童趣想象丰富,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文中2、3小节各含有两个问句,像“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等问句,都生动地描绘出了祖先的生活场景,极具画面感。
同时疑问的句式,凸显了儿童天真好奇和富于想象的个性,能读好疑问的语气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同时本篇诗文中许多动词,如“摘、掏、逗、逮”等词语的运用,既准确又形象,它们构成的“摘野果、掏鹊蛋”等动宾短语,给学生们的积累做好了铺垫。
在积累表示动作的词组后,也会后面的仿写做好了铺垫。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而本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就要求学生想象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这是对“读句子,想象画面”训练的发展和提升。
【学情分析】关于祖先和原始森林,低段的孩子们都很感兴趣。
而学生刚开始对“祖先的摇篮”理解会有些困难,所以教师应注意引导和提示。
本课是一首诗歌,诗歌的语言往往比较凝练,内容较为抽象,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补充,但是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要允许学生们大胆地想象。
还有,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了解甚少。
因此,教师要适当补充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要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感知。
【教学目标】1.通过字理识字、比较识字、形声识字等方法认识“祖、掏、逗”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浓”等9个字,通过展示、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蔷薇、苍苍茫茫”等词语。
2.积累“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等短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通过想象,仿照第2小节或第3小节写一写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什么。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的生字,积累含有动词的短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的问句。
3.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恰当使用动词的好处。
【教学重点】1. 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2. 体会“摘、采”等动词恰当使用的好处。
【教学准备】1.婴儿摇篮、原始森林。
2.原始人狩猎、打造石器、建房搭窝等生活场景。
3.草原、大海。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祖、掏、逗”等7个生字,会写“祖、浓、忆、啊”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的问句。
3.了解“祖先的摇篮”的含义,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初解题意,设问引读1.认识“祖先”。
(1)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思考:祖先是指什么人呢?有没有人向你提到“祖先”这个词?预设:祖先一般是指离我们年代很久远的先人。
在这首诗歌中,是指生活在远古时期的人类。
(2)出示原始人狩猎、采野果、生活的,看图帮助学生了解“祖先”。
(3)请学生说一说认识“祖”字的方法。
预设:“组—祖”,注意偏旁“礻”和“衤”的区别。
2.理解“摇篮”。
(1)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摇篮吗?(2)出示摇篮图,提问:摇篮是做什么用的?给你什么感受?预设:摇篮是给小婴儿睡觉用的,让人觉得舒服。
3.导入。
(1)题目《祖先的摇篮》是指祖先睡觉用的摇篮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2)齐读课题。
开始读课文。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首先利用原始人生活场景,拉近久远的原始时代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距离,从而让学生理解“祖先”,再联系生活渗透对“摇篮”本义的理解,以上两步均通过“搭桥建梁”巧引学生初解题意。
小学语文《祖先的摇篮》教案小学语文《祖先的摇篮》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祖先的摇篮》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祖先的摇篮》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六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引入新课。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
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自学建议,合作学习。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讨论人类的起源,你知道些什么?三、汇报自学情况。
1、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2、你画出了哪些生字并组词。
3、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4、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5、质疑:四、理解课文。
1、读课文回答人类的起源你知道哪些?第二课时一、激情引入。
我们人类的祖先当时在怎样在原始森林生活的?二、理解课文。
1、自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比如:学生说喜欢第一句:“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
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
4、配乐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
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来画一画,写一写。
二年级下册语文《祖先的摇篮》教案(通用5篇)二年级下册语文《祖先的摇篮》教案(通用5篇)二年级下册语文《祖先的摇篮》教案篇1祖先的摇篮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
2.流利地朗读古诗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教学难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1.谈话: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吗?摇篮是干什么用的?那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在哪吗?请看录像。
2.这就是原始森林,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3.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
齐读课题。
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借助拼音,练读课文1.自学要求:(出示课件)借助拼音,轻声自由练读课文。
读第一遍时,在生字下面做“△”记号。
读第二遍时,生字重点拼读。
读第三遍时,在难读的句子下面画“——”线。
读第四遍时,标上自然段序号。
(1)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由练读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
1.检查学生生字字音的拼读掌握情况。
出示课件:zǔ ā nónɡ wànɡ zhāi tāo dàn yì祖啊浓望摘掏蛋忆用各种方式指导读生字。
2.检查难读的句子。
师:同学们,你认为有没有难读的句子?(学生自由发言)指导读。
(1)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2)那/浓绿的/树阴/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
(3)啊!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3.请学生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分小组比赛读。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3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3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
2.流利地朗读古诗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教学难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1.谈话: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吗?摇篮是干什么用的?那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在哪吗?请看录像。
2.这就是原始森林,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3.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
齐读课题。
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借助拼音,练读课文1.自学要求:(出示课件)借助拼音,轻声自由练读课文。
读第一遍时,在生字下面做“△”记号。
读第二遍时,生字重点拼读。
读第三遍时,在难读的句子下面画“——”线。
读第四遍时,标上自然段序号。
(1)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由练读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
1.检查学生生字字音的拼读掌握情况。
出示课件:zǔānónɡ wànɡ zhāi tāo dàn yì祖啊浓望摘掏蛋忆用各种方式指导读生字。
2.检查难读的句子。
师:同学们,你认为有没有难读的句子?(学生自由发言)指导读。
(1)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2)那/浓绿的/树阴/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
(3)啊!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3.请学生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分小组比赛读。
(3)播放课文录音,范读课文。
二年级《祖先的摇篮》语文教案(优秀5篇)二年级语文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课前准备】录音机、舒缓的音乐磁带、字词卡片【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配着舒缓的音乐进入新一课的学习板书课题。
配乐朗诵诗歌。
2、听完诗歌,师问学生配着这么美妙的音乐你们想读吗上课伊始是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音乐的美,配乐的美,是学生产生读文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
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6、指名朗读课文。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三、理解课文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
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教师适时点拨下面几点1、摇篮在文中指什么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2、“我”想到了什么提炼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摘、掏、跑、看、逗、采、捉、逮。
”让学生模仿祖先的样子做这些动作,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
感受文中“我”的美好追想。
3、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再次细读课文,发散学生的思维,从多角度去理解课文。
小组内交流想法,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课文,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在小组交流和班内汇报中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尽量肯定他们有价值的意见,给予表扬。
把朗�四、拓展延伸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2、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档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想象,和发问使学生产生探索人类祖先奥秘的兴趣。
二年级语文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一、教材解读《祖先的摇篮》是二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主要描述了古人们居住在山洞中,村庄陡峭的山坡上,用简便的器具进行生活等内容,通过描述祖先的工具、建筑和活动等,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方式,引导孩子们尊重祖先,珍惜现在的生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古人生活的一些特点和器具;(2)理解文中所述的祖先的工具、建筑和活动;(3)培养观察、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习古代生活的方式和器具,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2)通过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祖先、珍惜现在生活的态度;(2)培养学生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感恩之心。
三、教学重点1. 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2. 理解文中所述的祖先的工具、建筑和活动。
四、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2. 启发学生思考祖先的智慧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学反思本;2. 课件、多媒体设备;3. 和学生一起制作一些简单的古代工具的模型。
六、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古代的工具和建筑物,引导学生对古代生活进行简单了解。
2. 运用问题导入:你们看到了哪些古代工具和建筑?你觉得这些工具和建筑是怎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Step 2 学习新课文(20分钟)1. 讲解生词:摇篮、敲打、河床。
教师简单解释,引导学生理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先感受课文的整体情感和意境。
3. 针对课文理解难点给予解释,并进行反复阅读。
4.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并找出课文中描述祖先工具、建筑和活动的段落。
Step 3 拓展知识(15分钟)1. 利用图片和其他资料,介绍古代的摇篮、打树根、摆动鼎、挖横洞等工具和建筑物,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生活。
2.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思考古代工具和建筑与现代工具和建筑的相似与不同,并进行讨论。
第8单元
教材简析
本单元有3篇课文、“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八”。
课文包括《祖先的摇篮》《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羿射九日》。
《祖先的摇篮》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热情;《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让我们知道了奇妙的想象力的乐趣;《羿射九日》让我们体会了古人征服世界的美好愿望。
“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推荐一部动画片”。
“语文园地八”由“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我爱阅读”五个栏目组成。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已有初步的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习惯也初步形成。
但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的特点,多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画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认识和书写生字,积累词语。
2. 学会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3.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 多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画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爱上阅读。
2.让学生体会故事的深层含义。
教法与学法
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
学生通过朗读,并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体会故事的深层含义,获得生活的启示。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用9个课时安排教学。
(每篇课文2个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语文园地八”2课时)
第23课祖先的摇篮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3.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1.识记本课生字,学会书写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突破方法(A案)1.学生采用自主识字和合作探究识记生字的方式学习生字,并通过教师示范写字掌握生字书写。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B案)教师联系旧知识和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生字,并结合多种朗读方式,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复习生字。
难点掌握不同事物动词的使用,培养积累词语的习惯。
突破方法(A案)教师借助图画,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动词的意思,掌握其应用。
(B案)教师采用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图,积累动词。
教法与学法
教法(A案)引导法、情景教学法。
(B案)引导法、点拨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A案)体验法、自读自悟法、合作探究法。
(B案)体验法、自读自悟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A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B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一、资料展示,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教师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
学生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主读课文,读准字音,并圈出生字。
(2)教师领读,指出需要注意的生字。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
(4)学生自由读,要求咬准字音。
(5)小组选出代表,朗读课文。
教师给予评价。
2.合作探究识字方法。
(1)小组内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
(2)小组展示探究成果。
(3)教师点评总结。
按左右结构分类识记:祖、掏、忆
按上下结构分类识记:望、蔷、薇
……
三、生字书写
1.学生合作交流生字特点,提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
2.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教师补充。
(1)左右结构的字有“祖、啊、浓、摘、掏、忆”,要注意书写时左右两边的大小。
(2)书写“啊”字时注意“阝”的写法。
(3)书写“摘”字时注意右边是“啇”不是“商”。
3.学生描红。
教师巡视。
4.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5.教师示范书写。
6.学生再次书写。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书写姿势。
7.小组比赛写字,互相评价。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指名读生字。
2.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哪些字。
教师选一组学生到黑板上模仿老师的板书写一遍生字。
台下学生在自己的田字簿里进行书写。
板书设计
23祖先的摇篮
祖啊浓望蓝摘掏赛忆
课时作业
一、我会连线。
zǔyìtāo dǎi
忆祖逮掏
二、我会填。
(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
那(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遮住了(蓝)
(天)。
三、读一读,记一记。
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
逗松鼠捉蜻蜓逮蝈蝈
看夕阳赏明月数星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2.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一、生字巩固复习
1.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2. 教师指名读课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二、情境教学,解读课文
1. 解题。
(1)问:“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
看,这就是“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
这是多大的摇篮呀,一望无边。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神奇的森林,齐声朗读《祖先的摇篮》。
(2)问:“祖先的摇篮”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学生讨论。
教师指名回答。
(3)问:“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
小组讨论。
2.学习第1小节。
(1)全班读第1小节,说说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从中体会摇篮的大。
3.小组合作学习第2、3小节。
(1)婴儿在摇篮中生活、成长,那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这个摇篮中又是如何生活的?小组讨论讨论,把表示动作的词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汇报。
教师讲解“摘”“掏”“采”等表示动作的词。
(3)男女生分读第2、3小节。
(4)我们的祖先还会在森林里做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
4.学习第4小节。
祖先们在这里留下了什么?
三、课堂小结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后习题中的词语,指名读。
2.学生分组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四、拓展活动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象,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
2.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点评。
板书设计
23祖先的摇篮
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
课时作业
一、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
(摘)野果(掏)鹊蛋(看)蘑菇打伞
(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
二、形近字组词。
浓(浓绿)忆(回忆)掏(掏出)
农(农民)亿(一亿)淘(淘气)
三、你能想象我们的祖先生活的原始森林是什么样子的吗?试着画一画。
教学反思
《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揭示出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教师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教师先让学生认识生
字,书写生字,然后分小节讲解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意,从诗歌中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B案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以图片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自主识字,并通过各种朗读的形式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3.让学生书写生字,并通过练习巩固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