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上 21 古诗词三首 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18.73 KB
- 文档页数:2
古诗词三首的课堂笔记1. 原文。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 字词解释。
- “宿”:住宿,过夜。
-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 “移舟”:划动小船。
- “泊”:停船靠岸。
-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3. 解析/赏析。
- 第一句“移舟泊烟渚”,诗人把船停靠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
就好像我们出去旅行,到了傍晚找个地方歇脚一样。
这里的“烟渚”给人一种很朦胧、很神秘的感觉。
- “日暮客愁新”,天渐渐黑了,这个时候啊,旅客(也就是诗人自己)的愁思又涌上心头。
为啥呢?你想啊,在外面漂泊,天黑了,周围的环境又有点陌生,就很容易想家或者感到孤独,这种愁啊,就像小虫子一样慢慢爬上来了。
- “野旷天低树”,诗人往远处看,原野非常空旷,天空好像比树还低呢。
这是一种很奇妙的视觉感受,空旷的原野和低矮的天空形成了一种对比,让我们感觉自己特别渺小。
- 最后一句“江清月近人”,江水很清澈,月亮倒映在水里,感觉离人特别近。
这个时候啊,好像月亮成了诗人唯一的伙伴,在他孤独的时候陪伴着他。
整个诗虽然短短四句,但是把那种在旅途中的孤独和淡淡的哀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1. 原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 字词解释。
- “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 “翻墨”:像打翻的墨水一样,形容云层很黑。
- “跳珠”:跳动的水珠,这里形容雨点大。
3. 解析/赏析。
- 诗的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哇,你看那黑云就像打翻的墨水一样,不过还没有把山完全遮住呢。
这就像我们看到天边突然涌起一大片乌云,那种乌云来势汹汹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珠子一样,乱纷纷地跳进船里。
这雨点可调皮了,不是那种淅淅沥沥的小雨,而是又大又急的雨,就像有人在天上把珠子往下撒一样。
- “卷地风来忽吹散”,突然之间,一阵大风席卷而来,把乌云和雨一下子就吹散了。
21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五上一、《山居秋暝》1、作者介绍王维,河东蒲州人,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
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3、品味意境诗以“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静的基调。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
读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景生情。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作。
二、《枫桥夜泊》1、作者简介张继: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人。
唐代诗人,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多。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2、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3、品味意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
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三、《长相思》1、作者介绍纳兰性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2、译文: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我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笔记
以下是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笔记:
1.《登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主要描写了作者在登高远望时所感受到的壮美景象和豁然开朗的心情。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让人感到无限的广阔和深远。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认为人生短暂而珍贵,应该珍惜时间,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2.《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主要描写了作者在草原上与友人分别的情景。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两句,表现了草原的变幻无常和生命的短暂。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不舍之情,让人感到深深的感动和思考。
3.《静夜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主要描写了作者在深夜中思念故乡的情景。
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形象地
描绘了夜晚的寂静和清冷。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让人感到深深的共鸣和感动。
这三首诗词都是经典的名篇,通过对自然、生命、友情、思乡等方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在学习这些诗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语言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更可以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经典之作,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自己更加成熟和有思想深度。
五上21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一、《鹿柴》1. 诗人王维以描写平凡的生活为主题,表现了对平淡生活的热爱和珍视。
通过“空山不见人”以及“但闻人语响”的描写,展现了自然山林的宁静和恬淡。
通过“返景入深林”以及“复照青苔上”的描写,表现了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通过“凭栏思盈月”表现了对生活的珍视和对美好情景的向往。
2. 在我看来,这首诗表现了平凡生活的美好和值得珍视的一面。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我们总是处于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少有时间去细细观察自然的美好和感受生活的平淡。
这首诗对我们提出了反思,让我们回归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平凡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二、《登鹳雀楼》1. 此诗描写了诗人王之涣登高眺望所见的美景,以及对个人前途命运的反思。
通过“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的描写,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通过“欲穷千里目”和“更上一层楼”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展望。
通过“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远方的留恋之情。
2. 在我看来,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前途命运的思考。
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往往面临着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时间去欣赏身边美丽的景色和深刻地反思自己的人生。
这首诗给我们提出了反思和启发,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去欣赏自然的美景,思考人生的方向和价值。
三、《赋得古原草送别》1. 此诗以描写离别和对友情的怀念为主题,表现了对友情的挚爱和离别的伤感。
通过“离离原上草”和“年年忆此时”的描写,展现了离别时的心情和情感。
通过“陌上谁家子”和“凄凄复凄凄”的描写,表现了对友情的深厚感情和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通过“谁能为君折”和“草色共苍苍”的描写,表达了对友情的祝福和对离别的惆怅之情。
2. 在我看来,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挚爱和离别的伤感。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友情显得格外珍贵,我们往往在忙碌的生活中忽视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伤。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课文笔记一、课文标题与作者《古诗三首》,包含《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一程》。
二、背景知识这三首诗都是古代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它们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三、重点词汇1.空山:空旷寂静的山野。
2.新雨:刚下过的雨。
3.晚来秋:傍晚时分的秋天。
4.明月:明亮的月光。
5.松间照:月光穿过松树间的空隙,照在地上。
6.清泉:清澈的泉水。
7.石上流:泉水在石头上流淌。
8.竹喧:竹林中的喧闹声。
9.浣女:洗衣的女子。
10.莲动:莲花摇动。
11.下渔舟:渔船在江面上划动。
12.随意春芳歇:任凭春天的花朵凋谢。
— 1 —13.王孙: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14.留:居住。
15.枫桥:地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16.夜泊:夜晚停船靠岸。
17.乌啼:乌鸦的啼叫声。
18.霜满天:霜华满天,形容天气寒冷。
19.江枫:江边的枫树。
20.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1.对愁眠:对着忧愁入睡。
22.姑苏:地名,今江苏省苏州市。
23.寒山寺:寺名,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
24.钟声:寺庙的钟声。
25.到客船:传到停泊在枫桥边的客船上。
26.长相思:词牌名,又名“吴山青”“山渐青”“相思令”“长思仙”“越山青”等。
双调三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一叠韵。
27.山一程,水一程:形容旅途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程,道路、路程。
28.身向榆关那畔行:翻过山岭,穿过河流,正向榆关那边走去。
榆关,即今山海关。
那畔,即那边,此处指关外。
— 2 —29.风一更,雪一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更”在这里读gēng,不读gèng 。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30.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四、课文内容概述这三首诗分别是王维的《山居秋暝》、张继的《枫桥夜泊》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都是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部编版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详细笔记以下是《古诗词三首》的详细笔记:一、《稚子弄冰》1. 诗意: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将冰块穿起来当钲。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玉石摔碎般的声音。
2. 诗中孩子的心情:从“稚气和孩子受到的惊吓”可以体会到孩子兴奋不已、情不自禁的快乐心情。
3. 诗中运用的手法:(1)反衬。
以静衬动,以“忽作”一词写银钲的清脆声,以声音反衬环境的寂静。
(2)“稚气”一词,表现孩子快乐的心情。
二、《村晚》1. 诗意:池塘四周长满了草,池水满涨,太阳正落山,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
想吹奏完了一曲,牧童看到了落日,要拿短笛再吹奏一曲。
2. 诗中孩子的心情: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3. 诗中运用的手法:(1)动静结合。
通过描绘夏末的乡村放牛的场景,将动态的放牛场景与静态的太阳、野草、落日相结合,表现出自然的美妙与和谐。
(2)拟人。
“衔”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落日和山之间的距离,赋予落日生命感。
(3)反衬。
“浸”字用池水满涨反衬了太阳下山之快,突出了诗人的惜时之情。
三、《游子吟》1. 诗意: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小小的草龟的哺母之心,比不上我们人类的感情?2. 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表达了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无尽的思念。
寸草心是指小草抽出的嫩心,比喻子女对母亲的孝心;三春晖是指春天的阳光,比喻母爱的温暖和伟大。
诗人用小草抽芽、报答阳光的恩情来比喻子女对母亲的养育之恩和无法报答的深深感激。
3. 诗中运用的手法:(1)比喻。
“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子女对母亲的孝心和母爱的温暖与伟大。
(2)细节描写。
“密密缝”生动地描绘了母亲为儿子缝制衣服的细致和用心,表现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
(3)对比。
“寸草心”与“报得三春晖”对比,强调了母爱的伟大和儿女的无法报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上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笔记本课主要包括《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古诗词。
下面是每首诗词的详细笔记:一、《宿建德江》原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①宿:过夜。
②烟渚:烟雾弥漫的小洲。
③旷:空阔。
④低:沉。
⑤近:亲近。
诗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涌上心头。
原野空旷,天在近树显得低沉,江水清清,明月与人亲近。
赏析:这是一首抒发羁旅之愁的诗。
诗人旅途孤寂,面对旷野、明月和江水,勾起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情景交融,构成了一幅淡泊而又愁绪满怀的江边夜景图。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①醉书:喝醉后写诗。
②翻墨:打翻的墨水。
③遮山:遮住山峦。
④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点大而纷乱。
⑤卷地风:贴着地面刮来的风。
⑥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样广阔无边。
诗意:乌云翻涌像打翻的墨水,却还没完全遮住山峦,白雨点点跳上船,忽然从天刮来卷地风,吹散了满天乌云,望湖楼下的湖水像天空一样开阔无垠。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
诗人用奇妙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将乌云、雨点和风等自然现象形象化,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诗中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惊喜的情感变化,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敏锐的观察力。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道:指的是通往黄沙岭的道路。
③惊鹊:受惊的乌鹊。
④鸣蝉:叫唤的蝉。
⑤稻花香:稻花飘香。
⑥丰年:丰收的年份。
⑦听取:听到。
⑧茅店:小茅屋。
⑨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⑩见:同“现”,出现、显现。
诗意: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清风中半夜鸣叫的蝉儿也忽然醒来。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听取着一片蛙声。
古诗词在我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小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21课中,我们将学习到三首古诗词,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美感,更可以培养我们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以下是本课的课堂笔记: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 课文内容简介:本课中的第一首古诗词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词。
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相聚在黄鹤楼,最后送别的情景。
2. 诗词赏析:此诗以“黄鹤楼”为写景的中心,通过描写黄鹤楼的壮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整首诗气势恢宏,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二、《登鹳雀楼》1. 课文内容简介:本课中的第二首古诗词为《登鹳雀楼》,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另一首诗作。
诗中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后所见到的壮阔景色。
2. 诗词赏析:此诗以“鹳雀楼”为写景的中心,通过描写登高后所见的辽阔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整首诗笔触流畅,意境深远。
三、《赠汪伦》1. 课文内容简介:本课中的第三首古诗词为《赠汪伦》,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又一首诗作。
诗中描绘了诗人对好友汪伦的深情祝福。
2. 诗词赏析:此诗为七绝,以“汪伦”为对象,通过赠诗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祝福。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蕴丰富。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更可以从中汲取到宝贵的文学养料,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
希望我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古诗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文化意义上来看,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古诗词可以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丰富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在小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第21课中,我们学习的三首古诗词中,包含了对自然、友情、情感等多种主题的表达,每首诗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
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一、课文主题本课包括三首古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不同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二、古诗解读1. 《山居秋暝》这首诗描绘的是山间秋天的傍晚景色。
通过描绘山雨、明月、清泉、竹林等自然元素,诗人展现了一幅清新、宁静的山间秋景图。
重点词汇:暝(míng)、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竹林。
2. 《枫桥夜泊》这首诗描绘的是夜晚停泊在枫桥边的景象。
诗人通过描绘月亮、乌鸦、枫树、渔火等元素,展现了一幅寂静、凄美的夜景图。
重点词汇:泊(bó)、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
3. 《长相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绘山水、风雪等元素,展现了一幅辽阔、苍凉的画面,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重点词汇: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三、诗人介绍1.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被誉为“诗佛”。
2. 张继:唐代诗人,以《枫桥夜泊》一诗成名。
3. 纳兰性德:清代词人,词风清新隽秀,以《长相思》一词最为著名。
四、课堂互动与讨论1. 小组内讨论: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古诗,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 全班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你们组的讨论成果。
3.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古诗中的意境美和情感表达。
4. 朗读比赛:分组进行朗读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读小组和个人。
5. 创作展示:鼓励学生根据古诗的意境进行创作,可以是画作、手工艺品或其他形式的作品,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6.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鼓励,强调创意和表现力的重要性。
7.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其他相关的古诗或文学作品,如《唐诗三百首》等。
8.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今天学习的古诗和课堂互动内容,并与家长一起欣赏一首古诗或相关音乐作品。
9. 反思与总结:鼓励学生课后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思考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收获,为今后的学习制定更好的计划和目标。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国人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
在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多首古诗词,其中包括了三首著名的古诗词。
通过阅读这些古诗词,不仅可以增加对我国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这三首古诗词进行分析和解读,并记录下自己对这些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一、《登鹳雀楼》1. 作者:王之涣2. 内容:古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远眺裙山,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登鹳雀楼》。
3. 解读:这首诗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豁达的胸怀。
诗人眺望远方,感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对生命的理解和对奋斗的呼唤,激励人们珍惜时间,不负韶华。
4. 感悟:这首诗让我明白了人生短暂,要珍惜当下,努力拼搏,不负韶华。
人生不易,唯有不断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就一番事业。
二、《赋得古原草送别》1. 作者:白居易2. 内容:晚秋时节,诗人白居易面对茫茫草原,抒发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大自然的描述和联想,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告别之情。
3. 解读: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草原、楼台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和离情别绪。
诗人希望友人能在异乡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的深厚情感。
4. 感悟: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眷恋之情。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友情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珍惜友情,不忘初心,珍惜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光。
三、《望岳》1. 作者:杜甫2. 内容:唐代大诗人杜甫登上小岳山,远眺泰山,写下了这首《望岳》。
他对泰山的壮丽景观进行了描绘,并表达了对泰山精神的钦佩和敬仰之情。
3. 解读:这首诗以泰山为背景,通过对泰山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精神的赞美和向往。
诗人以泰山为榜样,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4. 感悟: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了泰山的伟大和杜甫对泰山精神的钦佩。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像泰山一样坚定、坚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21 古诗词三首
作者: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jié],号摩诘居士。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代表诗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等。
张继(约715~约779)唐代诗人,字懿(yì)孙,湖北人。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
纳兰明珠长子。
清词三大家之一。
有《纳兰词》《通志堂集》等流传。
主要内容: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yǐ)旎(nǐ)风光和山居村民的纯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之情。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一座古桥——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表达了诗人旅途中愁苦寂寞的思想感情。
《长相思》通过描述词人远赴关外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了远行的将士们在风雪夜中不能入眠,思念家乡及亲人的情景。
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了词人浓烈的羁.(jī)旅.(长久寄居他乡。
)怀乡之情。
课后习题:
1.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前一句静态,后一句动态,以动衬静、声色相间,营造出清幽明净的意境,让人感受到秋雨过后山中的明净、清幽风光。
】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阵阵喧笑,那是洗衣物的女子归来了。
莲叶晃动,那是捕鱼的小船在顺流而下。
【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
以动衬静。
】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霜满天,对着江边摇曳的枫叶和船上的点点渔火,忧愁而眠。
【月落、江枫、满天霜是静景,乌啼、渔火是动景。
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宁静。
】
2. 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感情。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我随着护驾的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搅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北京是没有这样的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的。
【《长相思》全词表达了词人寒冬时节羁旅在外,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
关键词句:
1、《长相思》上下两阕(què)的开头运用了什么手法?“一”的叠用有什么含义和作用?答:复沓、对仗。
“一”的叠用,有连绵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韵律感强。
写出了将士们向山海关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词语积累:
跋山涉水(翻山趟水)、寒风朔雪、狂风呼啸、宁静温馨、钟灵毓秀、连绵不绝、清幽静谧、凄清悲凉、恬淡沉静、晶莹剔透、皎皎明月、涓涓细流、浩浩荡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