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前言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前言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她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感,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人文思想的理性光芒,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劳动智慧的结晶。
我们自出生起就呼吸着母语的空气,吮吸着本民族古老文化的乳汁,每个人都是民族文化长河中奔腾不息的一滴活水,一朵浪花。
但是,受到西方功利主义的影响,中国已经成了功利主义盛行的国度,现在某些中国人的心中,功利主义占了上风,一切向“功、名、利、禄”看,“功用至上”。
现在的一部分人已不像先贤志士那样从道德、良知、天理的角度来思考和评判事物,甚至到了道丧伦绝的地步。
多么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将面临断层,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这是一种耻辱,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自然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学习和传承。
为什么要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要想叶茂必须根深,正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所以,学习和践行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不需要理由,无需任何条件。
近年来,学校在李祥贵校长“礼貌传统劳动”的指导思想下,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师生对文化的认知和渴求越来越强烈。
也许在古圣先贤的指引下,李祥贵校长的大力倡导下,去年全校师生有幸深入学习和践行传统文化,认祖归宗。
当然,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得到了很多社会力量、家长和全校师生的支持,他们有义务为我们全校师生讲课的,有免费为学校老师提供培训的,有免费赠送传统文化图书、光盘资料的,有鼓励或肯定我们学校举措的等等。
正所谓一件好事情会得到无形力量帮助,正如此次为全校师生编印《传统文化读本》中收录的《弟子规》、《三字经》、《孝经》、《道德经》、《论语》、《大学》、《中庸》、《易经》等古圣先贤的经典著作,并不用付任何一分版税,它们都是供我们后人随手捡来,顺手即用。
经典的东西都是无私的,无价的,影响自然是无穷的,这就是文化,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请问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和传承她呢?此次编印《传统文化读本》时间较短,人员力量不足,知识水平有限,可能《传统文化读本》一书中有很多错误的地方,望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一起研习,反复修改再次印刷。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前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是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铸造了我们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文明熏陶,已经汇集成一条灿烂的星河,时时散发着耀眼的光辉。
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博大精深,无时无刻不散发着一股令人难以拒绝的魅力,总会让人产生一种无名的敬重感。
沐浴传统文化的香辉,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今天的社会而言,对于新时代的每一个华夏子孙,仍然具有深远而特殊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广范地借鉴,深刻地学习。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教育,并让学生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认同民族精神,注重知行统一,就显得十分重要。
非遗策划书前言3篇篇一《非遗策划书前言》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加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这些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还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二、策划目的本次非遗策划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策划内容1. 非遗展览:举办非遗展览,展示各地的非遗文化和手工艺品,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2. 非遗表演: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表演,如民间歌舞、戏曲、杂技等,让观众欣赏到原汁原味的非遗表演。
3. 非遗讲座:举办非遗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介绍非遗文化的历史、现状和保护措施,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 非遗体验:设置非遗体验区,让观众亲手体验非遗文化,如剪纸、年画、刺绣等,增强观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
5. 非遗市集:举办非遗市集,展示和销售各地的非遗手工艺品,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策划执行2. 合作伙伴:与各地的文化部门、非遗保护机构、旅行社等合作,共同推广非遗文化。
3. 宣传推广: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非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通过本次非遗策划,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篇二《非遗策划书前言》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号召传统文化发言稿范文
各位老师、同学们:
我想和大家谈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智慧。
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它对我们的人格修养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比如孔子的仁爱之道、墨家的兼爱精神、道家的自然之道、儒家的仁德之道等,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和指导,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平和人生境界。
其次,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根基。
我们的传统文化凝聚着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只有铭记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弘扬民族精神,在世界文化的大熔炉中立足。
最后,传统文化也是我们民族的软实力。
在今天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是我们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全球影响力。
总之,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传承和弘扬。
希望大家都能关注并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来,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绽放出新的光彩。
谢谢大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大年展览前言
在中国的传统新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特别策划了这场“非遗过大年”展览。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活态传承,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智慧结晶。
春节与非遗,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春节的习俗、节庆、装饰、食品等各个方面,都蕴含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
例如,剪纸、春联、年画、糖人、面塑等,这些都是人们在春节期间常用的非遗技艺。
这些技艺的存在,使得春节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也使得我们的节日更加丰富多彩。
此次“非遗过大年”展览,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它们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够唤起大家对非遗的关注和保护意识,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在展览中,我们将展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如剪纸、糖人、面塑等。
观众们可以亲身体验这些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感受它们的独特魅力。
同时,我们还将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为大家带来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
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非遗过大年”展览,一起感受非遗的魅力,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里,我们将为您献上一场关于非遗和春节的文化盛宴,让您在新年的氛围中,深刻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统文化调研报告前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延续和创造力的源泉。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生活所替代,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和分析当前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并提出适合的保护和传承策略。
本报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前言、调研目的与方法、调研结果与分析以及结论与建议。
在前言中,将会对本次调研的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
首先,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是其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思想观念、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和文化记忆的载体,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研究,对于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面临着来自于外部和内部的困扰。
外部因素主要表现为全球化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渗透,很多传统文化形式不断被边缘化和淡忘。
内部因素主要体现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缺乏兴趣和传承能力的不足。
这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文献研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我们试图了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传承现状和保护策略的期望。
并通过系统地整理和分析调研数据,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合理的建议和决策参考。
本次调研的意义在于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认知度,加强社会各界的合作力度,共同努力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在传承过程中,对于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彻底的思考,并提出相关政策和措施。
希望通过本次调研,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传统文化保护政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
通过本次调研报告的编写和发布,我们希望能够引起广大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思考,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我们现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编码:000007000007000007课程性质:公共课课程性质:公共课学分:学分:2.0 2.0计划学时:计划学时:32 32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1.前言.前言 1.1课程定位课程定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传承中国民族精神,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课程。
的课程。
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
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
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设计思路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课程设置的依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智慧的体现,是民族存在的根和魂,也是民族得以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多年,不仅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共识,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而且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往中不断激活自身的潜能,丰富自身的内涵,扩大自身的影响,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使其具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欣赏和传承能力,以及对现代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典、常识和技艺三个方面。
经典包括古代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经典作品;常识包括礼仪、道德、风俗等方面的传统常识;技艺包括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传统技艺。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为了有效地实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教学建议包括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等;评价建议包括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教材编写建议包括编写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注重教材的实用性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包括开发多元化的课程资源、注重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等。
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通过研究经典、常识、技艺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也注重人的自我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三)实践性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强调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体验。
通过游艺游戏和技能技艺的研究,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也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文化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活力和魅力,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传统节日文化读本齐村乡北雅握小学目录序言前言认识传统文化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2)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5)春节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5)清明节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9)端午节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26)中秋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2)重阳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2)其它传统节日少年羁络青纹玉游女花簪紫蒂桃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49)附录 (64)海棠没有在夜色里绽放林中也没有梅花或雪莲守望了千年的沉默依旧是绿色的无言那么这路上徘徊的寻梦者可否拥有梦里忧伤的自由可否有拣尽寒枝的自守呵护夜的安宁守望绿色的风2005年10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反思。
在一次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调查中可以看到当代中国青年学生对传统的认知不足。
“从问卷的统计中可以看到,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大都给了一个中性的回答,对中国古典文献、艺术和习俗也很模糊。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说,”传统文化中不需要被消解的是否都被消解了?站在全球化的立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否已经牢靠?还是有很多疑问的。
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纷纷过起了洋节!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当《论语》被称为东方人的“圣经”,被尊为日本工商界的“圣经”,《菜根谭》这种普及读物被日本借鉴为商业经典,日本、韩国的中药占领了世界市场的主要份额,世界许多国家的军校都要开设孙子兵法课,“四大发明”,古代的许多科技发明,早已被外国人接过去发扬光大时我们怎么想?当优秀的汉学家出现在日本,甚至西方国家时我们怎么想?当大陆学者专家慨叹我们的学问做得不如日本学者、台湾学者时我们怎么想?出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吗?胡适19岁考公费留学,20岁出国去。
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构建特色班级文化一、前言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所在,是历史的瑰宝,是民族的根和魂。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新时代下的文化典范。
而在学校中,特色班级文化的构建也是重中之重。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来构建特色班级文化,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时代担当。
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1. 弘扬民族精神民族传统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历史底蕴。
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文化渊源,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 塑造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这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3. 促进学校文化的发展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可以为学校创造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内涵,激发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学校氛围。
三、构建特色班级文化的意义1. 增强班级凝聚力每个班级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这有助于加强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的协作氛围,凝聚起每个学生的力量。
2. 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特色班级文化能够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增添情趣和乐趣,让学生更加热爱学校,融入到学校大家庭中去。
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特色班级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1. 通过传统文化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绘画、舞蹈、戏剧等,让学生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通过寓教于乐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班会活动等形式,寓教于乐地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可以通过班级活动、班级文化墙、班级口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增强班级文化的独特性。
4. 通过家校合作学校可以积极与家长合作,让家长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前言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并自诞生始成为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它独具的喜闻乐见、全民参与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弘扬民族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凡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
在中华民族绵延悠长的历史画卷中,节日风俗无疑是一朵奇葩。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八个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从古到今,世代相传,衍生出许多优美的传说或故事,为老百姓生活增添了喜庆色彩和纪念意义。
千百年来,节日风俗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将愈来愈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
生于斯,长于斯,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信仰,已经与这些节日习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传统节日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它承载与传递着传统,为使学生在小学阶段了解祖辈节日生活,穿越时空,重温传统,体味传统并使民族精神得以传承。
全校师生历时三个月精心编写,于2014年3月撰写校本课程——传统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