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诗词诵读2 - 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学习目标:1. 了解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2.借助注释,合作学习,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4.背默诗歌,能赏析经典诗句。
《月夜忆舍弟》1.古人咏月的诗数不胜数,请分享。
,。
,。
2.《月夜忆舍弟》从听觉上写秋夜的诗句是:,。
3.《月夜忆舍弟》从视觉上写秋夜的诗句是:,。
4.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在“有”有和“无”的对比中,抒发了:。
5.边秋孤雁,白露既降,这些意象,营造了的气氛6.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在思乡人眼里,故乡的月色最明亮,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悠悠深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7.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怀念家乡,思念亲人。
忧国忧民,渴望社会安定。
《长沙过贾谊宅》1.颔联如何在情景交融中表现作者的情感?颔联写秋草衰迷、寒林空落、落日西斜,空寂无人的景象,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悲凉、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2.颈联中“有道”和“无情”怎样理解?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运用反语和双关的手法,明写汉文帝有道,实际暗含着作者对汉文帝的强烈不满,也暗含了作者对李唐王朝不重视人才的不满。
3.尾联通过哪些景象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既写自然景色的萧瑟凄凉,同时更象征着李唐王朝的衰败局势,“君”既指贾谊,也指自己;“怜君”既是怜人,更是怜己。
作者用与贾谊对话的方式,既有对贾谊悲惨身世的感慨,同时也衬托出自己抑郁悲凉,痛苦无奈的心境。
4.试分析本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痛苦、寂寞惆怅,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全诗表达了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际遇的慨叹,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5.《长沙过贾谊宅》借草木萧条表现惆怅伤感之情的句子是:,。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目录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内容主旨: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2.“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3.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故乡的月亮并非真的更亮,但是却寄托了人们对家乡最深的感情。
4.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之情,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中华经典古诗词诵读三年级上册答案第一篇:中华经典古诗词诵读三年级上册答案中华经典古诗词三年级词卷上册参考答案第一课:《野望》问题导学:1、同学们,诗人与这些过往的人群“相顾无相识”,你能体会到他当时的内心感受吗?(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孤独无依寂寞。
)2、当诗人看到这层林浸染秋色,人们牧马放羊,如此悠然自得。
你猜一猜诗人他在向往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向往那种恬静、舒适、安逸的田园生活。
)《早秋》发现大观园:2、“淮南一叶下”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意思,诗人在此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尾联引用典故并加以想象,一片树叶,被荡人心扉的秋波所感招,情不自禁,奋不顾身,展现了一叶追随洞庭波的诗情画意。
藏有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我是小诗人: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红叶、落叶、花开)第二课《江乡故人偶集客舍》问题导学:1、“相留畏晓钟”说诗人与朋友在相互挽留,害怕听见敲响天亮的钟声。
诗人在害怕什么呢?同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诗人害怕与久别重逢的朋友又要再次的分离。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与深情厚谊,也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终南山》发现大观园:1、我发现诗人用“近天都”、“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写出了终南山的特点。
(高大、壮观、雄伟的特点)我是小诗人:A、冬自夜结束,年后白又长。
B、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选择:B 第三课《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问题导学:1、同学们,“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
”这两句写出了春天的美景,诗人有没有心情去欣赏这些呢?在“新岁独思家”这句里,你能体会到诗人在向我们诉说自己内心的什么感受吗?(没有,诉说自己在途中孤寂思家的感受)练一练:《春宿左省》发现大观园:2、我发现原来诗人“不寝”是有原因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如果你是诗人,你会这样吗?(不寝的原因是:因为明晨上朝有重要的事情上奏)我是小诗人:忽逢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正发花。
“青鸟仙桃” 第四课《晚晴》问题导学:1、同学们,你们知道“人间重晚晴”这一句中,“晚晴”为什么值得珍重吗?(它使为雨所苦的万物得以滋荣繁茂,获得温暖与阳光.)2、读完这首诗后,你认为诗人李商隐有着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呢?(积极乐观)《蝉》发现大观园:1、我发现从描写蝉的“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这几个词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目录咸阳城东楼无题行香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咸阳城东楼》许浑唐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1.内容主旨:这首诗是咏史怀古诗,是许浑登临怀古的代表作,通过对在咸阳西楼晚眺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的衰朽的无限惋惜之情。
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概。
2.分析“一上高楼万里愁”的“愁”含义和作用。
愁,思乡,怀古。
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3.请简要分析“一上高城万里愁”的表达效果。
答:“一上高城万里愁”,落笔便点明诗人登上成阳城东楼满怀愁肠的忧情。
“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诗人巧用数字,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这样的发端,意远而势雄,尤显情韵之不俗,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
4.开篇之“愁”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请简括诗中写到了哪些愁?(思乡之愁、对唐王朝颓势之愁、昔盛今衰之愁、人世沧桑之愁。
)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5.《诗境浅说》评“山雨欲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试从内容角度赏析。
周围的群山雨意越越浓,大雨即将到,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
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临的情景,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暴雨到前狂风满楼的自然界变化特点。
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
朗诵练习题及答案朗诵是一种表达语言艺术的形式,它要求朗诵者用清晰、准确、富有感情的语音来表达文本内容。
以下是一些朗诵练习题及答案,供学习者练习和参考。
练习一:古诗朗诵文本:《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在朗诵这首诗时,要注意节奏的把握和情感的表达。
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应以平和的语调开始,营造出夜晚宁静的氛围。
第二句“疑是地上霜”要稍带疑惑,表达出诗人对月光的好奇。
第三句“举头望明月”语气要逐渐升高,表现出诗人抬头仰望的动作。
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则要带有深深的怀念之情,语调要低沉,表达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练习二:现代诗朗诵文本:《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答案:朗诵这首诗时,要把握住诗中的轻盈和淡淡的哀愁。
“轻轻的我走了”和“正如我轻轻的来”两句,语速要慢,语气要轻,体现出诗人离别时的不舍。
“我轻轻的招手”一句,动作感要强,仿佛真的在挥手告别。
最后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要带有一丝不舍和淡淡的忧伤,语调要渐低,以表达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练习三:散文朗诵文本:《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答案:在朗诵这篇散文时,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和形象。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一句,要读出春天的生机和活力,语调要活泼。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要表现出春天的新鲜感,语气要充满惊喜。
最后一句“它生长着”要读出春天不断生长、充满希望的感觉,语调要逐渐升高,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结束语:朗诵是一种艺术,它要求朗诵者不仅要有良好的语音基础,更要有深刻的文本理解能力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感悟,相信每位学习者都能在朗诵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用声音传递文字的力量。
古诗诵读试题及答案1. 请背诵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并解释诗中“床前明月光”的含义。
答案:《静夜思》全文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床前明月光”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月光洒在床前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在宁静的夜晚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默写杜甫的《春望》,并简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春望》全文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杜甫在战乱时期对国家沦陷、亲人离散的深切哀伤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3. 请列举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的下一句,并解释这句诗的含义。
答案:下一句是“把酒问青天”。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中秋之夜,面对明月,举杯问天,抒发了对人生无常和对宇宙奥秘的感慨。
4. 背诵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并分析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登鹳雀楼》全文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这句诗寓意着只有不断努力攀登,才能拓宽视野,达到更高的境界。
5. 默写王昌龄的《出塞》,解释诗中的“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出塞》全文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赞美和对和平的向往,希望边疆将士能够保卫国家,不让敌人侵犯。
6. 请背诵孟浩然的《春晓》,解释诗中“处处闻啼鸟”所描绘的景象。
答案:《春晓》全文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处处闻啼鸟”描绘了春天早晨,鸟儿在四处鸣叫的生动景象,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氛围。
7. 默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说明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所体现的友情。
答案:《送元二使安西》全文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体现了诗人对即将远行的朋友的深情厚谊,劝其在离别之际再饮一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不舍。
古诗词诵读单元主题阅读淌在诗词里的美(节选)唐诗宋词蹚过历史的长河,在悠久里发酵,透出的是股股醇香。
诗歌美在音律,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在古人浓淡交杂的墨色里,组成一曲曲完美的魂殇。
花是迁客骚人偏爱的主题。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花开富贵,有人赞叹,也有人贬低。
但那“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惊心动魄却是从远古走来的。
不管评价如何,牡丹依旧肆情盛开。
开在诗人笔尖的还有坚贞的梅花,梅枝九曲十八弯,遂又有幽梅一说。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吸引家禽的是那遒劲枝干里透出的美,切莫细嗅,那美会醉人。
若要细数那诗词里的花魂,该是三天三夜也难尽一二。
在诗歌里的山水是美的。
潭面无风是镜,也是静。
任一轮清月在水里映出倩影,缓缓地躺在河床之上。
月亮该是累了吧,既要与李白饮酒,又要照亮归人的前程。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一青一碧,尽现了山水本色。
我曾感叹山水之美被尽数埋在诗里了。
曾鲜活在诗人记忆里的山水之美,现世难寻。
但若煮一杯清酒,捧着诗集,任嘴唇感受酒洌,任思想品味诗词里的古朴气息,在这灯红酒绿之中仍是能寻得一片思想的净土。
我愿用我半世的浮华,换取这一页诗章。
细听风盘旋在时空的入口,提笔写下诗人的细语呢喃,那是倾诉,诉说着一曲一曲的美。
自从我提起了笔,我就明白了我所肩负的使命,我会写出那些淌在诗词里的美,不让她在时间里消散,纵使笔断,纸绝……1.【品词析句】联系上下文,“迁客骚人”指的是______________。
2.【日积月累】根据要求写诗句。
(1)读文中画“____”的句子,我想到了刘禹锡《望洞庭》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飞花令。
在下列句子中填入合适的“花”。
①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相映红。
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出墙来。
③()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④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扑鼻香。
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3.【解读信息】对画“”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古诗词对山水的描写非常富于想象,让人感受到鲜活、灵性的美。
2019年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一、诗词默写(一)补写诗词的上句或下句。
(1)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
(《庭中有奇树》)(2)_________,终为土灰。
(《龟虽寿》)(3)亭亭山上松,_________。
[《赠从弟》(其二)](4)剧哉边海民,_________。
(《梁甫行》)(二)根据提示默写。
(1)《庭中有奇树》中描写叶绿花盛的春日佳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以花寄情,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龟虽寿》中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诗人虽近暮年,仍然老当益壮,雄心不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赠从弟》(其二)中赞颂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陈毅诗中所写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写法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4)《梁甫行》一诗中咏叹家园荒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词赏析(一)阅读《庭中有奇树》一诗,回答后面问题。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在古代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写夫妻间的相思之情的,①要么是远行在外的丈夫思念妻子,②要么是孤居在家的妻子思念奔波在外的丈夫。
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该诗应属于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有一处关于主人公动作细节的描写,请指出这一细节,并简要分析其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馨香盈怀袖”是为人称道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
单元卷:我们的家园时间:150min 分数:150分高考对接点:古诗词诵读知识疑难点:品鉴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测试范围:古诗词诵读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习题。
(16分)生命意识,既是人类对自身命运和存在状态的思考,也是人类意识中原初的、核心的意识形态,它包括情感和智慧两种内涵。
华夏民族的情感最初形态就是以诗歌形式记录下来的。
《尚书·尧典》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是人类真善美、知情意的综合情绪,它没有偏见地记录着华夏子孙情感历程的变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情感的核心灵魂是“天真”。
这里所谓的“天真”不是任性,更非懵懂愚钝,而是真性情,它体现的是“自然”精神与“家园”意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将“自然”“田园”作为生活的终极追求。
“竹林七贤”的灵魂人物嵇康曾言“越名教而任自然”,而嵇康本人“精光照人,气格凌云”的人格魅力更成为后人的榜样。
有“自然”必有“田园”,“田园”与“自然”相依相存。
陶渊明的“田园”来自对老庄自然美学的崇拜。
陶氏生于凡尘,却于红尘之外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田园”世界,欣然捕捉“自然之美,真实志趣”,他超然物外的心性不仅开辟了中国诗歌平淡自然、抱朴守拙的美学境界,而且成就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田园范式。
于是,田园与自然逐渐成为中国士大夫的情感家园。
智慧,是某地域内的文化积淀内化于人之后的执行力,也就是人在某种特定文化熏陶之下的思维及其行为。
“智慧”,为“智”与“慧”的集合。
智是聪明,聪明与生俱来;慧为慧通,需要勤学精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体现出“慧通”之内涵。
中国人的“慧通”外显为“温柔敦厚”,内置为“圆融贯通”。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他们的主要观点都集中在塑造“和合”的人生气质,这是追求融合与和谐生活志趣的根本方式。
在这个熔铸过程中,诗词发挥着根本的施教作用。
孔子认为若不诗教,“君子”二字不过徒有其名。
课题:丰乐亭游春学法指导学习目标:
1、熟练地背诵诗歌,并准确地默写。
2、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
3、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
4、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
学习重点:1、能熟练地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数:一课时
第一课时
材料链接:
关于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思想家。
本诗选自《欧阳修全集》。
丰乐亭,在今安徽滁州西南琅琊山幽谷泉侧,是作者任滁州太守时建造的。
自主学习:
1、读诗,划分朗读节奏。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2、诗意:
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
天已暮,春将归,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
来往于丰乐亭。
欣赏这暮春的美景。
这首诗把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得既缠绵又酣畅。
在这批惜春的游人队伍中,当然有诗人自己在内。
欧阳修是写惜春之情的高手,他在一首《蝶恋花》词中有句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真是令人肠断。
3、分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写景,鲜艳斑斓,多姿多彩;
抒情,明朗活泼而又含意深刻。
找同学介
绍作者。
学生熟读
成诵。
学生理解
诗意,找
4、总结主旨:
这首诗写了春季节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之情。
探究合作:
1、《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什么时节丰乐亭周围什么样的景色?表达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景色。
对美好春光的留念与怜惜之
情。
当堂检测:
1、《丰乐亭游春》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号________,
又号_____________,______代的文学家、思想家。
本诗选自
《___________________》。
2、填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郊草色绿无涯。
②游人不管春将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合
作,分组展
示。
让学生自
我检测,看
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