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修订版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多汗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出汗,即汗腺分泌过多,称为出汗,可分为生理出汗和病理出汗。
生理出汗可见于炎热的天气、高室温、衣服、盖太多,婴儿在寒冷季节包裹过多,可导致闷热综合征,或体内加热和产热过多(如快速进入热食物、剧烈运动后)、紧张、恐惧等。
此时,出汗是身体调节体温所需要的,因此被称为生理出汗。
全身出汗可是一种异常的生理反应,或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等某些疾病的症状之一。
局部出汗可由于交感神经损伤或异常反应,乙酸胆碱分泌增加,导致小汗腺出汗过多。
多汗症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全身性疾病引起的。
如内分泌紊乱(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垂体机能亢进等)、神经系统疾病、一些传染病(疟疾、结核病等)和长期疾病,导致身体虚弱。
只要这些全身性疾病得到控制,就可以解决出汗。
二是精神出汗由于高度紧张和情绪激动,这是由交感神经紊乱引起的。
服用一些镇静剂(如阿托品、普鲁本辛、番茄合剂等)具有暂时效果,但有口干等副作用。
三是味觉出汗这是另一种生理现象,比如吃了一些刺激性食物(辣椒、大蒜、生姜、可可、咖啡)后出汗,一般不需要治疗,只需要避免。
多汗症是一种异常出汗过多的疾病,分为全身性多汗症和局部性多汗症。
根据不同类型,其常见症状如下:全身多汗症主要由甲状腺机能亢进、垂体机能亢进、肢端肥大、糖尿病、低血糖、妊娠、更年期等其他疾病引起的广泛出汗;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包括脑皮质、基底神经节、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帕金森病、嗜铬细胞瘤、水杨酸中毒、虚脱等也可导致全身出汗。
2、局部性多汗症它通常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通常有家族史,成年后有自然减少的倾向。
出汗部位主要在棕榈跖骨、腋窝、会阴,其次是鼻尖、前额和胸部,其中棕榈跖骨、腋窝最常见,皮肤可浸泡白色。
出汗时间短或持续,情绪波动更明显,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棕榈跖骨出汗通常伴有手脚潮冷或发绀,由于汗液分解,跖骨会产生特殊的气味。
腋窝出汗通常没有气味,不同于腋窝气味。
鼻尖、前额和胸部出汗通常与刺激性食物有关,通常发生在吃辛辣食物、热咖啡、热茶和喝烈性酒时,也被称为味觉多汗。
多汗症从中医分型辨治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2-09-09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 84多汗症(hyperhidrosis)是指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局部或全身汗腺分泌过多汗液的一种临床表现。
根据汗出原因分为生理性多汗和病理性多汗,本节重点讨论病理性多汗症。
(一)卫气虚弱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多汗。
2.辨证要点恶风,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倦怠乏力,或易于感冒,或头晕目眩,或面色萎黄等。
【治则与选方】益气固表,敛营止汗;可选用桂枝汤与四君子汤合方。
(二)阳虚不固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多汗。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手足厥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全身汗出,或汗出如水,或畏寒怕冷,或形体肥胖,或面色萎黄,或心悸,或胸闷等。
【治则与选方】温阳固表,调和营卫;可选用桂枝加附子汤与四逆加人参汤合方。
(三)阴虚热扰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多汗。
2.辨证要点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苔薄黄,脉沉细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潮热,或唇赤颧红,或口舌生疮,或失眠,或女子月经不调,或男子遗精等。
【治则与选方】滋补阴津,凉血止汗;可选用增液汤与清骨散合方。
(四)郁热伏结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多汗,大便干结。
2.辨证要点口渴,舌质红,苔黄燥,脉沉滑或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汗出如水珠,或周身汗出,或面色红赤,或恶热,或烦躁,或口苦等。
【治则与选方】清泻盛热,行气降逆;可选用白虎承气汤。
(五)阳虚郁热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多汗。
2.辨证要点手足不温,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弱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畏寒怕冷,或头痛,或面色赤,或口干欲饮水,或心胸烦热,或牙龈肿痛,或咽喉肿痛,或口腔溃疡,或气喘,或倦怠乏力等。
【治则与选方】益气助阳,清解郁热;可选用竹叶汤与附子泻心汤合方。
(六)气阴两虚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多汗。
2.辨证要点倦怠乏力,口干咽燥,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细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心悸,或心烦,或急躁,或少气,或面色不荣,或低热,或恶风寒,或口干欲饮水,或咽干,或大便干结等。
疾病名:多汗症英文名:hyperhidrosis缩写:别名:多汗;剧汗ICD号:R61.9分类:神经内科概述:多汗症(hyperhidrosis)是多种病因导致的自发性多汗,表现为阵发性局限性或全身性出汗增多,常为两侧对称性,但也可见偏身多汗。
正常人在生理情况下排汗过多,见于运动、高温环境、情绪激动以及进食辛辣食物时。
另一类为自发性出汗,见于炎热季节。
这种出汗多为对称性,且以头颈部、手掌、足底等处为明显。
本节介绍的自发性多汗症,是指并非在上述情况下发生的异常出汗过多。
根据多汗的部位多汗症可分为:①全身型:多为功能性或躯体病变引起;②偏身型:多为中枢性病变,特别是间脑病变所致;③传导束型:多为中枢性病变,特别是间脑病变所致;④节段型:多为脊髓侧角或交感干病变所致;⑤末梢型:表现为手掌、脚掌和腋下多汗等,多为体质性;⑥局部型:多为反射性,如食用刺激性食物。
流行病学:局限性多汗症,常始于儿童或青春期,男女两性均可发生,有的有家族史,可以持续几年,至25岁以后有一个自然减轻的倾向。
生理性髓性多汗症,有家族遗传倾向。
目前没有其他相关内容描述。
病因:多汗症病因一般可分为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失调两种。
前者主要见于内分泌失调和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垂体功能亢进、充血性心衰;神经系统疾患,如脑震荡、偏瘫、脊柱外伤;肿瘤,如转移性肿瘤、类癌;以及感染性疾病,如疟疾、结核、波浪热等。
功能性多汗症一般以精神性出汗较多,如高度情绪刺激如精神紧张、激C D D C D D C D D C DD动、恐怖、焦虑、痛苦、愤怒所引起。
由于精神损伤或由于情绪冲动使神经冲动增加,乙酰胆碱分泌量增多而产生多汗,还可由于汗腺神经紧张性增加,交感神经失调而致多汗,月经期可出现多汗症,多汗症还可发生在一些遗传综合征。
发病机制:多汗症主要是指小汗腺多个部位产生过多的汗液,常累及腋窝、掌跖和腹股沟,原因可分为神经性和非神经性,神经性是指神经反射的控制;除了局部热刺激外,非神经性是指周围性非神经性因素的作用——腺体水平的兴奋反应。
多汗症概述多汗症是一种不正常的过度出汗,不一定与热或运动有关。
您可能出汗太多,以至于汗水浸透衣服或从手上滴下。
除了扰乱正常的日常活动以外,这种大量出汗还会引起社交焦虑和尴尬。
多汗症治疗通常是有帮助的,通常会先采用处方强度的止汗剂。
如果止汗剂无效,您可能需要尝试不同的药物和疗法。
在严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切除汗腺或切断导致出汗过度的神经。
有时可能会发现潜在原因并治疗。
症状多数人是在运动或用尽全力、处于炎热环境或者焦虑不安或处于压力之下时才会出汗。
患有多汗症的人会出汗过多,且远超出正常出汗量。
这种多汗症通常累及手、脚、腋下或面部,在醒着时每周至少发作一次。
通常身体两侧同时出汗。
何时就诊有时出汗过多是严重疾病的征兆。
如果您大量出汗并伴有头重脚轻、胸部疼痛或恶心,应立刻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应就诊:•出汗干扰了您的日常生活•出汗造成负性情绪或社交退缩•您的出汗量突然比平时多•您出现不明原因的盗汗病因出汗是身体的自我冷却机制。
当体温升高时,神经系统会自动触发汗腺。
在紧张的时候,通常也会出汗,尤其是手掌。
最常见的多汗症称为原发性局灶性多汗症。
在这种类型中,负责向汗腺发出信号的神经会变得过度活跃,即使没有运动或温度升高等诱因。
在有压力或感到紧张的时候,情况会变得更糟。
这种类型的多汗症通常累及手掌和脚底,有时还会累及面部。
这种多汗症没有医学方面的原因。
它可能有遗传方面的因素,因为它有时在家族中遗传。
如果出汗过多是由某种医疗状况导致,即为继发性多汗症。
这种类型较为少见。
它较容易导致全身出汗。
可能导致大量出汗的疾病包括:•糖尿病•绝经潮热•甲状腺问题•低血糖•某些类型的癌症•心脏病发作•神经系统疾病•感染某些药物也会导致大量出汗,例如在戒断阿片类药物时也会如此。
并发症多汗症的并发症包括:•感染。
大量出汗的人更容易发生皮肤感染。
•社会和情绪影响。
湿漉漉的或滴汗的双手以及被汗水浸湿的衣服,会让人感到尴尬。
您的病情可能会影响您对工作和教育目标的追求。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阳虚漏汗病案:刘某,男,49岁,干部,1993年12月15日。
主诉:素体健壮,1月前偶感风寒,头痛,腰痛,全身疼痛,口服阿司匹林片2片,入睡后,身大汗,第2天,诸症若失,工作如常。
但上半身总出汗,一周前,又遇风寒,啬啬恶寒加重,淅淅恶风,翕翕发热,且全身出汗加重,到某中医院就诊,该医用参苏饮加减五剂,无效,来我院诊治。
初诊:患者坐在诊桌旁,面色淡黄,神色紧张,怕风,有寒意,手帕不离手,且两手帕交替使用,口干,舌质淡,苔薄白,尿少而黄。
诊其脉,沉弱无力。
西医诊断:多汗症中医诊断:阳虚漏汗辨证审机:营卫失调,卫气不固。
治法:温阳固表方药: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熟附片15克(先煎30分)生姜10克大枣6枚三剂水煎服。
夜睡前服一剂,夜半汗出明显减少,三剂后汗止而愈。
按语此案患者自觉素体健壮,但年过六八,《素问》云:“男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患者感风寒后,服阿司匹林两片大汗伤阳。
今阳已虚不能护其外,复不能行于里,则汗出小便难,前医用参苏饮,乃治体虚而有外邪兼挟痰饮的方剂。
本案则系发热后多汗,形寒系属卫气虚弱,再予参苏温散,势必汗出不止而恶寒加剧。
而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止汗,熟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邪去阳旺,津液自复,诸症皆愈。
本医案摘自《黑龙江省名中医医案精选》,P64,王国才医案。
王国才,1958年生,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黑龙江省名中医,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编著《龙江医派丛书·王维昌妇科学术经验集》《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导丛书》《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等。
临床擅治内科疑难杂病,尤擅治癫痫及精神系统疾病。
多汗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多汗症是指皮肤出汗异常过多的现象,临床上可分为局限性多汗症和泛发性多汗症两型,大多数为良性,少数可由系统疾病所致。
l病因1.1特发性:出汗过度常为正常儿童一个显著特征,有些婴儿当入睡时头部周围有过多的汗。
其原因不明、也无临床意义,受累区的汗腺和交感神经均正常。
1.2物理性1.2.1情绪因素:情绪性出汗,由焦虑、窘迫、恐惧、发怒、兴奋和精神打击等引起,主要限于掌、跖和腋部,少数也见于前额部。
一般来讲,掌跖部汗腺对精神刺激反应敏感,腋下和前额汗腺对精神刺激和热刺激均有反应,而身体其他部位的汗腺几乎全部对热刺激有反应。
1.2.2热环境、穿衣过多、体力劳动和运动等均可致多汗,但均为正常生理现象,故不能称为多汗症。
1.3发热性疾病任何原因的发热均可导致过度出汗,从细菌的胞膜或从人体降解组织的蛋白分解产物释放的致热原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set—point)提升到较高水平;所有升高体温的机制起作用,包括皮肤血管收缩保留热量和通过寒战增加产热;当体温上升到较高点时,在较高的体温水平上,到达产热和失热的新平衡点;当体温下降到正常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于是引起出汗和皮肤血管扩张,导致体温下降到新的点。
1.4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1.4.1甲状腺机能亢进:出汗增加的部分原因是机体代谢增加(继发于循环甲状腺素量过多),另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植物神经纤维对循环肾上腺素的敏感性最近所致。
1.4.2糖尿病:糖尿病性植物神经病变的症状之一为味觉性多汗症,多汗主要见于面颈部;有时因低血糖也可致出汗过度。
1.4.3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偶见多汗现象,可能继发于代谢过旺。
1.4.4嗜铬细胞瘤: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的结果。
1.5药品、毒品多汗症可以是应用醋氨酚、阿司匹林、胰岛素、止吐药、吗啡、匹洛卡品、毒扁豆碱、新斯的明、氟西汀等药物的副反应;也可见于汞中毒及麻醉品戒断时。
1.6心血管疾病出汗过多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之一,这与心衰时交感神经活性的增加有关,出汗主要见于头部、颈部:多汗症也是心肌缺血常见的一个特征,约见于心肌梗塞60%的患者中1.7呼吸衰竭多汗为呼吸衰竭中值得注意的特征,推测是由于植物神经系统的刺激所致。
什么是多汗症希望大家多看一下从中能得到帮助多汗症概述: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汗腺过多分泌的一种疾病。
交感神经支配全身的出汗。
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通过控制出汗散热来调节人体的体温。
但是[1]症病人的出汗和面部潮红完全失去了正常的控制。
多汗和面部潮红使患者每日处在无奈、焦躁或恐慌之中。
[编辑本段]病因多汗症是由小汗腺分泌过多所致,表现为全身(泛发性多汗症)或局部(局限性多汗症)异常地出汗过多。
多汗症可继发于某些精神神经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紊乱,肿瘤,药物等,称为继发性多汗症;原发性多汗症病因未明,最常发生的部位是手掌、腋窝和足底,偶有发生于头颈部、躯干部和小腿。
发病年龄多为自幼开始,至青少年期加重并伴随终身,病情严重时不仅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甚至会使患者产生心理障碍,不敢参与正常社交等。
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往往难以奏效,其中包括收敛剂、止汗剂、镇静剂、催眠疗法、心理疗法、电离子透入法和针灸等。
胸交感神经节或交感神经干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多汗症唯一有效而持久的方法,但是以前双侧开胸施行手术创伤大、切口疤痕影响功能和美观,患者往往难以接受。
目前北京军区总院胸外科开展的电视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创伤小、显露好、定位准确、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而持久,可同期完成双侧手术,患者乐于接受。
到目前为止,医院已经为数例患者成功实施了电视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术后患者多汗症状立即消失,2~3天出院,无并发症。
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出院就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学习,未有复发症状,疗效满意。
总之,电视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是目前治疗多汗症最安全有效的手段全身性多汗可以是一种异常的生理性反应,或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的症状之一。
局部多汗可由于交感神经损伤或异常的反应,乙酸胆碱分泌增多,导致小汗腺分泌过多的汗液。
多汗症从发病原因上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由于全身性疾病造成的 ,如内分泌失调 (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垂体功能亢进等 )、神经系统疾病、部分感染性疾病 (疟疾、结核等 )和长期生病造成体质虚弱。
多汗症的中西医治疗黎林林摘要:本文从多汗症的病因、病理特点、辨证、治疗等方面论述了对多汗症的治疗及疗效综述。
[ 关键词] 多汗症;中西医治疗多汗症( H y p e r h i d r o s i s ) [ 1 ] 是指皮肤出汗异常过多的现象,是人体出汗异常的表现形式之一。
从发病原因来看,可分为原发性多汗症和继发性多汗症;从病变范围来看,可分为局部性多汗症和全身性多汗症。
[ 2 ] 多汗症的治疗,可因发病原因和部位的不同而不同。
治疗时,应根据多汗症的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现将多汗症的中西医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3 ]1、发汗是人体蒸发散热的表现形式发汗是人体蒸发散热的一种表现形式[ 4 ] 。
当环境温度升高到接近或者高于皮肤温度时,人体就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而散失体热,蒸发散热分为不感蒸发和发汗。
发汗就是指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通过汗液的蒸发可以带走身体的热量。
发汗是可以意识到的,故又称为可感蒸发。
汗腺分为大汗腺和小汗腺。
大汗腺局限于腋窝和阴部等处,开口于毛根附近。
小汗腺则见于全身皮肤,但其分布密度因部位而异:手掌、足跖最多,其次为额部、手背,四肢、躯干最少。
然而分泌能力却以躯干、四肢为最强。
人体的汗腺主要接收交感胆碱能纤维支配,故乙酰胆碱有促进汗腺分泌的作用。
手掌、足跖、前额等处的汗腺也有一些是受肾上腺素能纤维支配的。
人体的多数汗腺主要接收交感胆碱能纤维支配。
以乙酰胆碱为递质,与汗腺上的毒草碱受体( M 受体) 相结合而起作用。
发汗是一种反射性活动。
位于下丘脑的发汗中枢是管理发汗的反射中枢,很可能在体温调节中枢附近。
温热刺激和精神紧张都能引起发汗,分别称为温热性发汗和精神性发汗。
温热性发汗见于全身各处,主要参与体温调节。
精神性发汗主要发生在手掌、足跖和前额的部位,与体温调节关系不大。
因此,发汗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
但是如果出汗过多,形成病态的多汗,即所谓的多汗症,不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的甚至可以导致水盐代谢失衡,就需要给予治疗。
2 多汗症的分类多汗症是出汗过多的一个医学术语。
从发病原因来看,可分为原发性多汗症和继发性多汗症。
所谓原发性多汗症亦称为特发性多汗症,即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其发病机制主要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所引起,部分与患者的情绪有关( 情绪性多汗) ,多累及掌跖和腋下,常始发于儿童( 0 .6 %) 和青少年( 1 %) ,往往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和生活工作的不便。
例如手部多汗症:常表现为影响文案人员的工作,一接触纸张,就会把它们弄湿,影响工作,更影响社交,受胸部2 —4交感神经支配;腋部多汗症:表现为局部皮肤浸渍、糜烂,易发生腋臭,严重影响情感和社会活动,受胸4交感神经支配;足部多汗症:表现为足趾出汗多,易使足趾皮肤浸渍发白,走路足部打滑,引起足臭。
继发性多汗症继发于某些全身疾病,例如精神神经疾病、代谢疾病或内分泌紊乱( 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心血管疾病和呼吸衰竭、肿瘤(何杰金病,胸腔内新生物或损伤,类癌肿瘤) 、药物和脊髓损伤、下丘脑损伤和皮肤病等,因此,产生继发性多汗症的原因多样而且复杂。
从病变范围来看,可分为局部性多( 局限性多汗症) 和全身性( 泛发性多汗症) 。
无论是局部还是全身多汗,大多数为良性,少数可由系统疾病所致[ 5 ] 。
一般将多汗症分为4级:1级( 从未注意到有多汗,也从不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2级( 有时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但可以忍受) ;3级( 经常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较难忍受);4级( 一直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无法忍受) 。
祖国医学认为,汗是由阳气蒸化津液从毛窍达于体表而成。
正常的汗出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等作用,是生理性汗出。
而病理性的汗出( 即多汗症) 则应注意汗出的时间、多少、部位及其主要兼证等。
中医将多汗症分为表证汗出、里证汗出、特殊汗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 和局部汗出( 头汗出、半身汗出、手足心汗出、心胸汗出、外阴部汗出) [ 6 ] 。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治疗。
3 多汗症的中西医治疗多汗症的治疗,可因发病原因和部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对于继发性多汗症的治疗最好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而原发性多汗症的治疗目前仍然是症状治疗,首先应避免精神因素,其次再考虑选用下列方法。
多汗症的治疗主要有外用药物治疗,如肉毒杆菌毒素A治疗、离子导入法治疗,服药物治疗如外科手术治疗以及中医中药治疗。
3.1 外用药物治疗最常用的外用药为1 0%~3 0 %氯化铝无水乙醇溶液,常用于治疗腋下多汗症,于夜间使用。
其作用为阻塞小汗腺导管开口,并使汗腺分泌细胞萎缩,进而降低汗腺的分泌量[ 7 ] 。
根据多汗的程度每天1次或每周1次。
局部多汗症也可使用5%~1 0%甲醛溶液、1 0%乌洛托品溶液和外用抗胆碱能制剂、间苯二酚、2%~1 0 %戊二醛溶液、0.5%醋酸铅溶液、4%~5%鞣酸溶液等。
3 .2 肉毒杆菌毒素A( B T X—A) A肉毒毒素皮内注射治疗手掌多汗和腋部多汗症安全有效[8] 。
肉毒毒素是由革兰阳性厌氧产孢肉毒杆菌所产生的毒素。
[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是A 型肉毒杆菌毒素,它可能通过4个步骤阻断神经末梢释放A C H:①毒素H链与突触受体结合;②通过受体介导的吞噬内化作用;③L链通过细胞内囊泡进入胞浆;④阻断乙酰胆碱经过突触膜的释放,在市场上有B o t o x ( 美国产) ,1 0 0 I U/瓶;D y s p o r t ( 英国产) ,5 0 0 I U/瓶。
因为肉毒杆菌毒素A可阻止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因此,对发汗性味觉综合征( 表现为单侧局限性耳廓部潮红多汗,几乎发生于所有腮腺切除术后的患者) 、掌部多汗症、原发性腋下多汗症、额部多汗症均有效。
B T X—A 2 0 0 I U /每只手掌,皮内注射,B TX—A 5 0~2 0 0 I U/腋部,皮内注射,注射后2~3 d即止汗,5~7 d止汗明显,平均可维持9 - -1 2个月,大剂量注射可维持更长时间。
[9] [10][11]3.3 离子导人法治疗适用于掌跖多汗症,它以直流电将离子化物质导人真皮或皮下组织进行局部治疗,由此引起表皮微小损伤而致汗管角化和阻塞,但确切机制不明。
常用自来水离子导人法,也可用抗胆碱药作为离子透人物。
掌部多汗症每日治疗1次,共1 2次。
跖部多汗症需1 0 d产生效果。
s h e n等[10] 采用抗胆碱药物与三氯化铝联合先后导人的方法治疗手足多汗症,先导入0 .0 1%吡咯糖,然后导人2 %A1 C I 3 ,每天1次,4 d后即完全控制症状。
3.4 内服药包括抗胆碱能药( 如普鲁本辛、格隆溴胺、盐酸羟丁宁、甲磺酸苯扎托品、山莨菪碱等) 、可乐定、安定、引哚美辛和地尔硫唑等均可使用。
但抗胆碱药容易引起视力模糊、心动过速、口干、便秘、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因此不宜长期使用。
苯扎托品适用于Ve n l a f a x i n e引起的多汗症。
可乐定对三环类抗抑郁药引起的多汗症有效。
3.5 手术治疗通过手术破坏支配多汗区域相应的交感神经节而达到治疗的目的[11 ] 。
其中掌部多汗症切断胸2,3交感神经节,腋下多汗症切断胸4交感神经节,面部多汗症切断胸1交感神经节,腰交感神经切断术可用于治疗汗脚[12] ,但由于手术部位在腰部的原因,其难度大,副损伤多,故很少使用。
胸交感神经切断术虽也能治疗汗脚,只是疗效没有汗掌好。
交感神经离断术是长期治疗掌跖和腋下多汗症的选择,但应该选择适应证。
目前,胸腔镜直视下行交感神经离断术,因为可以减少因手术造成的瘢痕和减少并发症,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朱子宜等[13] 在电视胸腔镜下行胸交感神经切除术,认为能精确显露胸交感神经链,解剖定位准确,创伤小,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疗效确实而持久。
对于3级和4级多汗症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2级的患者首先采取保守治疗,如疗效不佳,自己也非常在意多汗,也可考虑手术治疗。
除了手术切断相应的交感神经外,也可采用皮下脂肪抽吸术和皮下汗腺刮除术来治疗腋下多汗症[14]。
3.6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具有无创、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因此很多患者愿意接受中药治疗,尤其是对于继发性和泛发性多汗症[15]。
临床最常见的多汗症当属自汗和盗汗。
一般来说,汗证属虚者多见。
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
自汗久可以伤阴,盗汗久可以伤阳,病程日久,则可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根据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将自汗、盗汗分为4种类型,即肺卫不固型、营卫不和型、阴虚火旺型和邪热郁蒸型。
具有中医临床经验的医师可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进行辨证论治,对于西医医师,可考虑使用一些中成药,例如玉屏风口服液、玉屏风颗粒[16] 、贞芪扶正胶囊、参芪扶正注射液等。
杨荣辉[17]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多汗症,有效率为9 6%。
4 治疗的选择多汗症的治疗,尽管有以上所介绍的各种手段,但由于多汗症的病因和部位不同,治疗也就有所不同,同时由于各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陷,故应慎重选择治疗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西医治疗局限性多汗症或者原发性多汗症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中医治疗全身性多汗症或者继发性多汗症则具有自身的特点。
对于掌跖多汗症可先试用电离子透人法,或并用抗胆碱能药物和外用氯化铝,严重者可选用BTX—A。
对于腋部多汗症常用外用氯化铝,严重而顽固者局部皮内注射BTX—A,皮下脂肪抽吸术和皮下汗腺刮除术也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长期疗效不确切。
交感神经切断术以及胸腔镜直视下行交感神经离断术是根治掌跖和腋下多汗症的选择,但应注意选择适应证。
无论是哪种多汗症,均可结合中医中药进行治疗,只要能够抓住主症,辨证得当,正确施治,常常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18]5 总结多汗症是皮肤出汗异常过多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很多,但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交感神经异常兴奋所引起。
无论是原发性多汗症,还是继发性多汗症,其治疗的关键是治疗原发病和控制症状,同时,要结合中医中药进行治疗。
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参考文献][ 1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 2 ] Haider A;Solish N Focal hyperhidrosis:diagnosis and management[外文期刊] 2005(01) doi:10.1503/cmaj.1040708[ 3 ] Nyamekye IK Current therapeutic options for treating primary hyperhidrosis[外文期刊] 2004(06) doi:10.1016/j.ejvs.2004.01.023[ 4 ] 姚泰.生理学[ M] .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 0 0 6 :2 1 0[ 5 ] 顾有守.多汗的病因和治疗[ J ] .临床皮肤科杂志,2 0 0 2 ,3 1 ( 1 ) :53—5 4[ 6 ] 陈衍智.多汗症的中医治疗[ J ] .中医药临床杂志,2 0 0 7 ,1 9 ( 2 ) :2 0 3—2 05[ 7 ] S a r a h G e e ,P a u l S .N o n s u r g i c a l ma n a g e me n t o f Hy p e r h i d r o si s [ J ] .Th o r a c i c s u r g e r y c l i n i c s ,2 0 0 8,1 8 ( 2) :1 41—1 5 5[ 8 ] 虞润尧.A型肉毒毒素皮内注射治疗多汗症[ J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 0 0 4 ,1 8 ( 3 ) :1 7 9 —1 8 1[ 9 ] 王淑琴.谭谦.周宏扔.陈曦.谢爱国.许澎.郑东风.吴杰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腋臭[期刊论文]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0(6)[ 10 ] 赵丹A型肉毒毒素临床新用途[期刊论文]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 11 ] 刘自芳.韩冬梅.马瑛A型肉毒毒素治疗腋下多汗症的体会[期刊论文] -中国美容医学2009(3)[ 12 ] S h e n J L,L i n G S,L i wM.A n e r o s t r a t e g y o f i o n t o p h o r e s i s f o r h y p e r h i d r o s i s [ J ] JA m Acad D e r ma t o l ,1 9 9 0,2 2 ( 2 p t 1 ) :2 3 9 —2 4 1[ 13] 程阳,王长林,姚学权.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6 6例临床分析[ J ] .南通医学院学报,2 0 0 4,2 4 ( 3 ) :3 0 1 —3 0 3[14 ] 申功恩,郑成竹,仇明,等.电视胸腔镜行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手汗症26例.医师进修杂志,1994,17(7):12-13.[15 ] 朱子宜,陈永胜,宋伟,等.电视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手汗症1 5 0例分析[ J ] .中国内镜杂志,2 0 0 7 ,1 3 ( 7 ) :7 6 6 —7 7 0[16] 张斌,刘积东,陈瑛毅,等.小切口顶泌汗腺皮下剪除加射频凝固术治疗腋臭[ J ]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 0 0 5 ,1 1 ( 2 ) :1 1 8—1 1 9[17] 贵阳医学院院报2000年第1期,凌湘力,贵阳医学院附属中医科[18] 樊玉明玉屏风散治疗儿童多汗症56例,[ J ] 河南中医学院院报,2005 ,20(5):40[ 19] 杨荣辉中西医结合治疗多汗症探析[ J ]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 0 0 6 ,2 0 ( 4 ) :3 99 [20] 王俊;刘彦国;刘军Craniofacial hyperhidrosis treated by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sympathicotomy[期刊论文] -中华外科杂志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