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不同动脉入路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效果比较与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54.30 KB
- 文档页数:2
医院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患者诊疗护理常规
脑血管造影术是经股动脉插管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简称DSA。
它经股动脉插管至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注入造影剂,同时连续摄头颅X线片,输入电子计算机处理,可清楚显示颅内血管情况。
其目的是脑部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为介入治疗或手术提供影像学资料。
其适应证为头颈部血管病变,如动脉瘤和血管畸形。
一、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脑血管造影的目的及并发症,以取得合作。
2.做碘过敏试验,用静脉造影剂1~2滴点眼,15分钟后观察,无结膜充血为阴性,再将1毫升静脉造影剂注入静脉,15分钟后无呕吐、恶心、血压下降等反应为阴性结果。
3.双侧大腿根部,会阴部位备皮。
4.术前4小时禁食,防止呕吐,术前30分钟口服抗过敏药和镇静剂,减少术中不良反应。
(二)术后护理
1.造影结束导管拔除后,立即按压穿刺点至少30分钟。
2.由导管室返回病房途中注意患者的意识情况,观察并压迫穿刺点。
3.2千克沙袋压迫穿刺点6小时。
4.返回病房后,立即测量生命体征。
5.观察患者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的温度、湿度、颜色情况。
6.观察伤口是否有瘀斑、渗血、疼痛。
7.术后如无恶心、呕吐可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利造影剂的排出。
8.避免咳嗽、大笑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如咳嗽要压紧伤口,有头痛、头晕、呕吐及时报告医师。
9.术后平卧8小时,穿刺侧下肢制动12小时,卧床24小时。
10.术后24小时拆绷带,取下敷料。
11.满足患者生活需要。
40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术后护理体会目的:探讨经股动脉插管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术后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9年10月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40例,其中6例发生并发症,护理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结果:40例患者中6例并发症患者均未留下后遗症。
结论:及时观察、发现、并及早处理并发症是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
标签: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术后护理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的技术,查血管的方法,它是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也是神经介入的基础治疗[1]。
但此过程中会造成创伤,并可能存在相应的临床并发症,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
如不及时抢救,后果极为严重。
现将经股动脉插管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的观察与护理要点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3年5月~2008年10月来我院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的40例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龄53~72岁,平均64.2岁。
6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穿刺部位血肿4例,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2例。
1.2 方法为动态观察患者各血管的起始情况、走行、变异,对所有患者均行股动脉穿刺, 插入导丝、鞘管,选择性将导管在电视监护下插至颈总动脉或椎动脉,并注射碘海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成像。
观察大脑前、中、后动脉及椎动脉的各级分支有无狭窄、畸形、肿瘤、出血等异常情况,侧支代偿情况、Willis 环的完整情况等。
1.3 术后护理1.3.1一般护理术后患者需伸直制动术侧肢体12 h,并卧床24 h。
每30分钟记录一次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持续24 h,对穿刺动脉远端肢体的肤色、温度进行密切观察。
24 h 心电监护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感觉、运动、语言的变化,给予抗生素抗感染。
为使造影剂更快更完全地排出,鼓励患者每日饮水2 000 ml以上。
适时更换患者体位,以保证患者舒适,睡眠时约束带约束术肢于床档上,免除患者对睡眠时患肢不自主运动的担心[2]。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的优质护理措施发布时间:2022-06-02T05:22:44.039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7期作者:陈晓雨[导读]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的优质护理措施。
陈晓雨绥化市第一医院 152000【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的优质护理措施。
方法研究对象60例为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SAS及SDS心理状态评分,然后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并患者检查完毕后再次进行评分,以评估优质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
结果在心理状态评分上,临床护理干预后所评分均较干预前出现显著降低,且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优质护理应用到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的患者中,可稳定患者心理状态,并确保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的安全性,同时促使顺利完成。
【关键词】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优质护理;安全性[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high-quality nursing measures of digital subtraction total cerebral angiography. Methods 6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digital subtraction total cerebral angiograph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0 to December 2021 were studied. All patients were scored by SAS and SDS after admission, and then given high-qual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After the examination, th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again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high-qual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Results in terms of psychological state score, the scores after clin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comparison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high-quality nursing to patients undergoing digital subtraction total cerebral angiography can stabilize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patients, ensure the safety of digital subtraction total cerebral angiography, and promote the smooth completion of the examination.[Key words] digital subtraction total cerebral angiography; Quality care; Security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进行血管外科检查的重要手段,是X线检查与造影剂联合检查的手段,其可以查清90%以上的脑血管疾病,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对疾病的诊断、鉴别及早期干预均有显著意义【1】。
《不同路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临床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全脑血管造影术(Cerebral Angiography)是一种重要的神经影像学技术,用于诊断和评估脑血管疾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全脑血管造影术的路径选择日益多样化,包括经股动脉、经桡动脉、经颈动脉等多种路径。
不同路径的全脑血管造影术在临床应用中各有优劣,因此,本文将对不同路径的全脑血管造影术进行临床对比分析。
二、材料与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近年来在我院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病例资料,按照不同的路径进行分类,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等数据。
采用文献回顾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不同路径的全脑血管造影术进行对比分析。
三、不同路径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概述1. 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经股动脉是传统的全脑血管造影术路径,具有图像质量高、操作简便等优点。
但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可能引发并发症如股动脉损伤、血肿等。
2. 经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经桡动脉路径近年来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该路径具有术后患者活动不受限、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操作相对复杂,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
3. 经颈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经颈动脉路径适用于特殊情况,如其他路径无法进行时。
该路径具有操作简便、无需全身麻醉等优点,但可能影响患者的呼吸和血流动力学。
四、临床对比分析1. 图像质量:经股动脉路径的全脑血管造影术图像质量较高,能清晰显示脑血管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
经桡动脉和经颈动脉路径的图像质量略逊于经股动脉路径,但基本能满足临床需求。
2. 手术操作:经桡动脉路径的操作相对复杂,需要术者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
经颈动脉路径操作简便,但需注意避免影响患者的呼吸和血流动力学。
经股动脉路径的操作较为简便,但术后需卧床休息,可能引发并发症。
3. 术后恢复与并发症:经桡动脉路径的全脑血管造影术术后患者活动不受限,并发症较少。
经股动脉路径术后需卧床休息,可能引发股动脉损伤、血肿等并发症。
经颈动脉路径的并发症相对较少,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全脑血管造影术临床护理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是一种利用机辅助成像技术的血管检查方法,DSA为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1],为一种有创伤性检查技术,存在许多操作风险和术后并发症,术后的观察和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一项有效措施。
我科于20xx年1月至20xx年1月共为71例患者经股动脉穿剌行DSA术,术后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如下。
1 临床资料1.2方法,在局麻下经皮肤穿刺股动脉后,插入导丝,将一根特制的导管插入股动脉内,在电视监测下选择性插至颈动脉或椎动脉[2],注射造影剂后拍片,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及性质,以协助诊断,确定方案。
2 结果7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DSA检查,术后有一例出现脑血管痉挛,经处理后好转,无下肢动静脉栓塞等重大的并发症。
3 护理3.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术后患者安放到监护病房,专人看护,主要观察患者神志、瞳孔、意识及生命体征,有无头痛、呕吐、失语、肌力下降、癫痫等神经系统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
3.2观察穿刺部位患者回病房后,首先检查穿刺部位弹力绷带压迫是否牢固,于穿刺部位放置食盐一包(500kg),同时监测穿刺测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皮温,若足背动脉搏动良好,皮温正常,说明穿刺部位包扎及压迫得当。
3.3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术后24小时内患者静卧,避免烦燥及下肢屈曲,烦燥者可按医嘱适当予镇静,24小时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不能下床者,鼓励并督促患者在床上做主动屈伸,被动做足背的伸、屈运动,每小时一次,每次10下,被动按摩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本组病人无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现象。
3.4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小时,盐包压迫6小时,患肢制动24小时,为了防止出现压疮,必须保持床单元平整干燥,翻身时必须二位护士同时进行,一护士固定穿刺侧肢体,另一护士协助患者翻身,保持肢体直立位,背部及下肢各垫一小枕。
翻身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本组病例无出现一例院内压疮。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与应用发布时间:2021-07-15T14:50:29.037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9期作者:丁一[导读] 本文旨在以探究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以及应用价值为目的,分析将其应用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中的价值体现并做详细阐述。
丁一安徽省濉溪县医院安徽濉溪 235100摘要:目的本文旨在以探究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以及应用价值为目的,分析将其应用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中的价值体现并做详细阐述。
方法研究对象均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条件,以随机抽取的方式在我院2020.3月-10月间择46例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实施全面性临床护理路径,对其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后,予以针对性心理疏导,并讲解相关手术常识、禁忌、注意事项等,鼓励支持其以平和心态面对治疗,实时监测患者动态,同时对其饮食、术后并发症防护、预后恢复的相关事宜详细告知,将临床护理理念完全体现,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制定针对性临床护理方案且将其有效实施应用,效果较为理想且安全性显高,46例患者仅出现2例并发症,且护理有效性高达95.6%,数据验证了此护理方案的可行性。
结论将全方面、针对性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患者中,其护理效果较为理想且具有较高可行性,此护理方案将病情监护、心理护理、体位训练、术中无缝隙配合、术后体征监测、并发症防护等一系列护理策略完全体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提倡大规模推广。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制定与应用;影响价值体现脑血管疾病属临床中较为常见病的恶性肿瘤类型之一,且属危重症,多发于高血压患者,此病症的临床表现多以呕吐、昏迷等症状较常见,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极易引发吸入性肺炎、多项器官衰竭等,进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3】。
现临床推出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针对此类患者予以病情诊断,其诊断效果较为理想且已广泛应用。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术的护理作者:瞿建美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248-01【关键词】全脑血管造影术护理全脑血管造影术是经股动脉穿刺置管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一项检查,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1]。
现已广泛应用于先天性血管畸形、动脉瘤等脑血管疾病的诊断[2]。
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一定创伤性,患者有可能出现并发症,重者可危及生命。
因此,探讨如何观察、护理、确保检查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1.一般资料从2012年1月-2012年3月,我科为65例患者施行了全脑血管造影术,其中男44例,女21例,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54岁。
2.护理2.1术前护理2.1.1术前心理护理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术前患者常表现为焦虑、紧张,甚至恐惧心理。
为此,术前与患者及家属及时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全脑血管造影术的目的及相关知识,让其有所了解,列举成功的病例,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2.1.3术前准备(1)术前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时间、心电图等检查。
(2)术前禁饮4h,禁食6h,防止术中出现呕吐;(3)备下腹,会阴部、双大腿、双侧腹股沟区的皮肤。
(4)告知患者造影时的体位为平卧位并保持不动,以免影响成像的清晰度。
儿童和烦躁不安者应使用镇静药或在麻醉中进行[3]。
2.2术中护理2.2.1术中协助患者保持检查体位,妥善固定四肢,充分暴露穿刺置管部位并常规消毒,2%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2.2.2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脉搏、呼吸、血压及肢体活动情况等,并进行详细记录。
若有异常立刻报告医生并配合急救处理。
2.3术后护理2.3.1术毕穿刺部位局部按压15-30分钟后用绷带卷加压包扎好,观察无活动出血及特殊不适,平车送回病房,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24h,术侧下肢制动至拔鞘管后6~8h。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病人护理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简称DSA),是经桡动脉或股动脉插管,在颈总动脉或椎动脉注入含碘显影剂,分别在动脉期、毛细血管期和静脉期摄片,观察造影剂所显示的颅内血管的形态、分布和位置。
DSA在判断血管狭窄的程度和范围、观察侧支循环情况、判断病变供应动脉的来源、数量、引流静脉的去向等方面,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目前仍视为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一、适应症:1.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狭窄闭塞、动脉痉挛等。
2.自发性颅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检查。
3.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临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性。
4.了解头面部血管性肿瘤的血供情况。
二、禁忌症:1.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
2.对含碘造影剂过敏者。
3.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病情危重不能耐受手术者。
4.穿刺部位皮肤感染者。
三、护理措施:术前护理①评估病人的文化水平和对造影检查的知晓程度,指导病人及家属了解脑血管造影的目的、注意事项、造影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与并发症,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征得家属的同意并签字确认。
②完善各项检查,如病人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遵医嘱行碘过敏静脉试验。
③予以完善相关术前准备及健康宣教,评估患者配合程度,训练病人在病床上解便,行心理护理。
留置针、手腕带置于患者左手。
④术前4-6小时禁食水,不禁药,以免术中因药物引起呕吐导致窒息。
术前30分钟排空大小便,必要时留置尿管。
⑤观察并记录病人的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记录病人肢体活动及动脉搏动情况(经股动脉穿刺需标记足背动脉搏动点,以便作为术后观察对照,能够及时发现是否有股动脉血栓形成。
)⑥保证病人有充足的睡眠,必要时可给予地西泮或苯巴比妥等镇静催眠药。
对颅内压增高、颅内占位性病变者静脉给予20%甘露醇。
术后护理1、病情观察:内容: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患者四肢活动、语言状况及穿刺点、术侧肢端循环情况等,并与术前比较,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及早发现颅内高压、脑血栓形成、颅内血管破裂出血、急性血管闭塞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