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骨关节炎患者体重指数与下肢力线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86.91 KB
- 文档页数:4
【摘要】目的探讨体质指数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及影像学Kellgren/Lawrence(K/L)评分的相关性。
方法临床选择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23例,年龄匹配对照组416例。
患者行影像学K/L评分。
测量患者和志愿者的身高、体重,求出体质指数(BMI),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算BMI在正常人群及骨性关节炎组分布;计算肥胖人群BMI在正常人群与骨性关节炎患者中的相对危险度(OR)及OR95%CI。
结果 223例患者经K/L评分分为Ⅰ~Ⅳ级,分别为Ⅰ级11例、Ⅱ级69例、Ⅲ级58倒、Ⅳ级84例。
正常对照组、骨性关节炎组BMI(kg/m2)分别为234±38,253±36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
BMI和骨性关节炎影像学进展相关性回归得Pearson相关系数为0222,P<001;肥胖是骨性关节炎发病的高危因素(OR=263,95%CI=1876~3 688,χ2=315,P<10-7)。
结论肥胖是骨性关节炎的高危因素,且与骨性关节炎的严重程度相关。
控制或减轻体重是预防和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措施之【关键词】体质指数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中老年患者中丧失劳动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OA 主要特征是关节软骨的渐近性丢失和骨赘的形成,患者表现为关节疼痛、畸形和关节功能降低,从而导致活动能力受阻及生活质量下降。
到目前为止,骨性关节炎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本文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观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的体质指数(BMI)与骨性关节炎发病及影像学K/L评分的关系。
为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收集我院2005~2006年门诊及住院确诊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16例,其中男68例,女148例,平均年龄(597±189)岁,范围30~89岁;同时收集非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正常人406例作为对照,平均年龄(563±121)岁,范围40~97岁。
下肢力线的相关研究进展作者:杨梦其赵洪波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9年第06期【摘要】下肢力线是一个静态负重轴,在冠状位下肢全长X线上表现为从股骨头中心至踝关节中心的连线。
它的精确测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与临床关系密切,特别是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及截骨矫形术的应用非常重要。
本文对此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下肢力线测量体位胫骨高位截骨术膝关节置换术Abstract Lower extremity force line is a static load axis, which shows a line from the center of femoral head to the center of ankle joint on coronal lower extremity X-ray. Its accurate measurement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and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clinical practice, especially in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knee replacement and osteotomy and orthopedics.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is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Key words axial alignment of lower limb, measure, position, High tibial osteotomy, Knee arthroplasty【中图分类号】R684.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6-03--01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膝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体重指数及年龄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目的探討体重指数及年龄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6年8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行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有无发生DVT,将其分为DVT组(45例)和无DVT组(51例)。
比较两组患者体重指数(BMI)和年龄的构成比。
结果96例人工关节置换中,45例患者发生DVT,发生率为46.88%。
其中单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较低(12.5%),单侧、双侧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病率均较高(65.00%、80.66%)。
DVT组非肥胖患者构成比显著低于无DVT组,DVT组病理性肥胖、肥胖及超重患者构成比明显高于无DV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40~60岁、>60~70岁及>70岁患者构成比均高于无DV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40-60,>60-70 and >70 were higher in DVT group than those of non-DVT group,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30.00 kg/m2)[13]。
依据年龄分为≤40岁、>40~60岁、>60~70岁及>70岁。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造影剂过敏、出血反应、肺栓塞及低分子肝素过敏等。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 40~60岁、>60~70岁、>70岁患者构成比明显高于无DV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40岁现已被视为DVT的继发高危因素。
早期的相关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年龄因素对DVT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18-19]。
中文摘要膝骨性关节炎下肢负重位等比例全长X线片测量与分析目的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下肢负重位等比例全长X线片进行测量与分析,明确该组人群下肢解剖和力学轴线的特征性变化。
方法收集自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我院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下肢负重位等比例全长X线片数据和具有血管病变而无膝关节病史患者下肢CTA扫描数据。
将具有血管病变而无膝关节病史患者作为正常人组,共20例40膝,男7例,女13例,年龄24-72岁,平均63.2岁;将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作为关节炎组,并将关节炎组分为内翻膝组和外翻膝组,共53例100膝,男10例,女43例,年龄52-80岁,平均64.7岁。
测量股骨角(F角)、胫骨角(T角)、关节间隙角(JS角)、股胫角(FT 角)、髋-膝-踝角(HKA角)、膝生理外翻角(KPV角)及股骨头颈偏距(offset)。
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正常人组为F角79.9°±2.3°,T角93.8°±3.7°,JS角1.7°±1.0°,FT角175.4°±4.0°,HKA角181.4°±4.1°,KPV角6.0°±1.0°,股骨头颈偏距38.5mm±6.5mm;骨关节炎组为F角81.4°±3.5°,T角94.6°±2.7°,JS角2.1°±2.5°,FT角178.1°±6.3°,HKA角184.3°±6.9°,KPV角6.2°±1.5°,股骨头颈偏距38.1mm±9.2mm。
KPV角在内翻膝(6.5°±1.4°)和外翻膝(5.5°±1.5°)之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t=2.956,P=0.005);KPV角与患者年龄之间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241,p=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