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22+看云识天气(测)(原卷版)word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五单元科学探索第22课看云识天气(30分 3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共12分,选择题每题3分)1. 下列词语书写有错的一组是()A.贮蓄偌大朗润绿草如茵B.震落苍海炫耀花技招展C.烘托轻盈清冽梦寐以求D.沉淀松弛急躁川流不息2.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们两人,一个精于数字统计,一个极富创造力,是一对事业上的黄金搭档....。
B.岑参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与李白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有异.曲同工...之妙。
C. 清明节,莘莘学子祭拜了永垂不朽的英魂,永远不忘英雄们的丰功伟绩....。
D. 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发生了耸人听闻....的里氏8.9级地震,13日将震级修改为9.0级。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B.陆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课堂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C.这个学校的共青团员,决心响应团委人人为“希望工程”献爱心。
D.夏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因此,做好饮食卫生工作是目前我们的当务之急。
4.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诗句,正确的一项是()一提到雨,也就想到雪。
“_________”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_________”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________”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_______”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
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④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①④③②D.③④①②二.阅读短文回答后面小题。
(共18分)神州第一味刘英敏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此亦豆腐之谓乎?②认识中国,可从豆腐找到绝佳切入口。
儒释道左右中国几千年。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豆腐最能代表中国的味道,因其多有“道味”。
《看云识天气》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2)学习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特点。
(3)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4)积累有关天气情况的谚语。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迅速浏览课文、归纳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特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2)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3)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2.教学难点:用表格形式说明云的形状及其光彩与天气状况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法、合作探究法、画表格的方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不知道“云”字的繁体?请一个同学来写好吗?(学生写“云”字的繁体“雲”)很好!我们能不能从这个字看出点什么呢?(学生回答:有“雨”字;和天气有关;我觉得天上有云时,可能快要下雨了吧。
)这个字和“雨”字有关,也就是和天气状况有关。
我们从这个字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云和天气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一些规律。
今天我们来学习《看云识天气》,看看云与天气有什么样关系。
(二)作者简介朱泳燚(yì),本文是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改写成的。
(三)初读,整体感知1.听课文朗读录音。
2.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本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行文。
可以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概述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2 段是 3、4、5 段的“纲”,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
《看云识天气》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过程与方法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
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
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我们先来做个谜语游戏——运动会上都有它,请猜一个字。
不知同学知不知道“云”字的繁体?请一个同学来写好吗?生:我觉得天上有云时,可能快要下雨了吧?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我们从这个字也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云和天气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一些规律,今天我们来学习的《看云识天气》,我们来看看云与天气有什么样关系……2、出示学习目标1、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品味课文句子,领会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妙处。
3、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22 看云识天气同步练习[典型例析]例题: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
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⑴、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一定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⑵、出现了高层云,(一定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⑶、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一定有时往往)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⑷、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相当一般一定)的限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说明语言的理解感悟,应反复诵读加以品味。
说明文的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这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在课文结尾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
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了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定”、“一般”、“可能”等一类词语,把“看天识天气”的事理作了修饰、限制,起到了准确表达的作用,更好地突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参考答案:⑴常常⑵往往⑶有时⑷一定[课时训练]训练一一、指出下列加点字注音余正确的一项是()A、峰峦.(lán)预兆.(zhào)一霎.时(shà)B、鱼鳞.(líng)绫.纱(lín)匀称.(chèn)C、弥.漫(mí)日晕.(yùn)谚.语(yàn)D、薄.云(bò)轻盈.(yíng)崩.塌(bēng)二、为下列各词分别再写出两个同义词。
1、隐没()()2、阴森()()3、预兆()()4、推测()()三、选出不是比喻的一句是()1、高积云排列很匀称,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2、他的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默中苏醒过来。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四、将下列句子有序地理顺后填在下面的方格里。
看云识天气【课文导读】《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如何看云识别天气的方法的科普文。
作者凭自己多年的观察体验,抓住“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一特征,先从总体上指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可以看云识天气;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具体介绍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不同的云上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最后指出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及局限性。
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学习重点】1.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比喻的妙处,摘抄、背诵文中的佳词妙句、语段,积累丰富的词汇。
3.培养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学法指导】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内容多、术语多,但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学习这篇课文既要练习快速阅读,通过列图表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又要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同时多看看天上的云的,积累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并运用于生活中,以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训练提升】一、基础巩固1.给带点的字注音。
点缀.()轻盈.()绫.纱()冰雹.()圆弧.()谚.语()弥.漫()晕.圈()峰峦.()2.选出不是比喻的一句()A.高积云排列很匀称,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B.他的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C.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默中苏醒过来。
D.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3.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为()①天空渐渐出现了一层薄云,②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③卷云聚集着,④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⑤当那连绵的雨雪要来临的时候,⑥天气就要转阴。
⑦这种云叫卷层云。
A.⑤③④①②⑦⑥B.⑤③①④⑦②⑥C.①②③④⑤⑦⑥D.⑤⑥①②③④⑦4.辨析同义词含义,选择恰当的填入句中空白处。
(1)那最(轻快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起伏)着。
中学精选试题、试卷、教学设计资料第五单元第22课看云识天气一、双基累积1.以下加点字的注音完整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瞬时 (sh à)轻快(yínɡ)..B. 倒塌 (t ā)均匀(chèn)..C. 鳞波 (l ín)瞬间(qīnɡ)..D. 绫纱 (l ínɡ)山峰(luán)..2.找出下边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更正。
)丝缕 (l ǚ).圆弧 (h ū).先兆 (y ù).洋溢 (n í).姿态万千变化多端群锋争奇濛胧不清逐渐销散乌云蜜布阳光绚烂绵延不停错别字改正3.仿写句子。
天上的云像山峰, 像河流 , 像雄狮 , 像奔马。
仿句 :4. 《看云识天气》一文激发了同学们对“天气”的兴趣, 七年级 (1) 班的两位同学收集了下边的两则资料,请你达成他们设计的问题。
(1) 下边是中央电视台2013 年 5 月 1 日公布的天气预告。
请你将其改写成一段详细、生动、形象的描绘天气的语言。
天气 : 晴转多云 , 午后有毛毛雨 , 风力 1~ 2 级。
答 :(2) 归纳下边新闻的主要内容。
( 不超出 25 个字 )连续的雾霾天气到今日终于告一段落, 寒风吹散了空气中齐集的大批污染物。
记者上午从市环保监测中心认识到 , 今日白日全市的空气质量将达到优秀等级。
从 2013 年 3 月 13 日开始 , 跟着全市大气扩散条件转差, 雾霾笼遮住了北京城。
昨天后子夜, 跟着寒风吹起 , 各站点监测数值出现大幅度“跳水”。
今晨开始,遇到偏东寒风的影响, 扩散条件显然改良, 本市各地区 PM2.5 的浓度显然降落 , 当前各地域空气质量水平特别好 , 达到优秀级别。
答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第1~ 5 段 ( 从开头至“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许龙卷风”), 达成 5~ 7 题。
5. 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 :6.阅读第 5 段 , 谈谈此段介绍了哪几种云。
《第22课看云识天气》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日华和月华大多全部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B. 几个农民工来到经理部索要工钱,经理派副经理和他的助手接待了这些农民工.C.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加强和改进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是战略工程.D. 从牡蛎中可以提取抗癌物质,许多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正在被推广和发现.二、语言表达2.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______(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______(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______(4)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______。
3.下面是你所在地区明天的天气预报,假如你是校广播电台的播音员,计划在播送这条天气预报时加上几句对同学表示关心的语句,你会如何播报?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阵雨温度:20℃~28℃风力<3级。
4.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你借助课文相关知识,预测一下天气情况并说明理由,然后据此给出一条建议。
小明全家晚上要去国家大剧院观看演出。
午休的时候,抬头望望天空,看到天上有一层薄云,太阳的周围还出现了七彩光圈,颜色里红外紫,非常美丽。
放学时再次望向天空,发现太阳周围的光圈变小了,颜色也变成了里紫外红。
临出门的时候,第三次看天空,发现光圈变得更小了。
演出结束时的天气会如何呢?三、其他5.字音字形峰峦.______ 预兆.______轻盈.______ 匀称..______崩塌..______一霎.间______ 月晕.______mímàn ______zhēngzhào______diǎnzhuì ______第 1 页6.词语积累(1)峰峦:山峰和山峦。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看云识天气》同步精讲精练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没有人可以否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的思想,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B.南京市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让共享单车所交押金数额逐步降低,切实减轻了消费者C.这场软垒比赛的胜利,将决定初二(2)班能否顺利进入决赛阶段。
D.随着鼓楼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顺利开展,让校区居民感受到了工程建设带来的实惠。
二、字词书写2 . 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chénɡ澈________ ②倜tǎnɡ_______③静mì________3 .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感慨(____)惭愧(____)绽开(____)拼凑(____)4 . 给词语中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义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1)胜景() A.胜利 B.比另一个优越 C.承受A.优美的(2)惟妙惟肖() A.相似 B.肖像(3)意想不到()A.意思 B.心愿 C.料想(4)就地取材() A.趁着 B.只 C.靠近(5)巧妙绝伦() A.条理 B.同类 C.人伦三、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母子连心”被科学证实①每当人们听到那首《儿行千里》的歌,就不禁会为母亲对子女的深爱所打动: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一会儿又把嘱咐的话装进儿的头/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②这种母亲牵挂儿女的现象为什么会存在,科学家最近对此进行了揭秘。
③科学家认为,之所以会存在“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普遍现象,主要的内在原因是“母子连心”。
而母子连心并不是简单的文学比喻,也不是单纯母爱的体现和延伸,而是客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④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和他们的母亲实现彼此的心跳同步。
研究人员让40对母婴面对面相处,并在每个人的心脏部位配备了能够检测心跳的电极。
第22课看云识天气
(30分3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12分,选择题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书写有错的一组是()
A.贮蓄偌大朗润绿草如茵
B.震落苍海炫耀花技招展
C.烘托轻盈清冽梦寐以求
D.沉淀松弛急躁川流不息
2.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他们两人,一个精于数字统计,一个极富创造力,是一对事业上的黄金搭档
....。
B.岑参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与李白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有异曲
..之妙。
..同工
C.清明节,莘莘学子祭拜了永垂不朽的英魂,永远不忘英雄们的丰功伟绩
....。
D.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发生了耸人听闻
....的里氏8.9级地震,13日将震级修改为9.0级。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通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B.陆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课堂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C.这个学校的共青团员,决心响应团委人人为“希望工程”献爱心。
D.夏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因此,做好饮食卫生工作是目前我们的当务之急。
4.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诗句,正确的一项是()
一提到雨,也就想到雪。
“_________”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_________”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________”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_______”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
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④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①④③②D.③④①②
二、阅读短文回答后面小题。
(共18分)
神州第一味刘英敏
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此亦豆腐之谓乎?
②认识中国,可从豆腐找到绝佳切入口。
儒释道左右中国几千年。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豆腐
最能代表中国的味道,因其多有“道味”。
这,首先因豆腐的发明者是道者。
中国文化史上地位很高的《淮南子》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淮南王刘安聚数千方士一边在炼丹中发明了豆腐,一边成就了《淮南子》。
豆腐先是道者的长寿膏丹,后来传入民间。
道家发明的豆腐营养中华文明两千余年,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刘安乃汉高祖刘邦之孙。
豆腐因而有了庙堂、江湖和红尘三者的机缘。
故,国人上上下下,神州东西南北,
莫不深爱之。
③若说豆腐为道家之味,则红烧肉为法家之味,大蒜炒肉为儒家之味,苦瓜肉丁为墨家之味吧。
红烧
肉不能日日吃(犹如治国不能长期用法家),其它的,但食无妨。
豆腐之味有容乃大,因其“几乎无味”,所以左右逢源:加点肉末,则具儒家韵味;油豆腐烧肉,别有法家风貌;白水煮豆腐,深得佛家情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一块霉豆腐可为穷人下一餐饭,一桌豆腐宴可为主人壮脸面。
豆腐干豆腐丝霉豆腐臭豆腐乃至水豆腐或者豆浆……士农工商兵家戏子三教九流均可在那儿找到胃的知音,正如西方人在“啃得急”、汉堡包以及可乐中寻到胃的伴侣。
据说西方人也开始兴做豆腐,不一味地“啃得急”了——心放慢而食热豆腐也,以至于英文多了个新词“TOFU”(豆腐)。
我想,这不仅仅因豆腐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和低热量之实用大优点,更因“豆腐得味,远胜燕窝”的至味和内中所藏的东方生活趣
味与哲理吧。
④豆腐的温柔朴善,源自她的“娘”——黄豆的良善仁厚。
黄土地,黄豆子。
五谷之一的“菽”(大豆),中国是最早的栽培者。
《诗经·小雅·小宛》云:“中原有菽。
”读之,思古之幽,五内俱热。
豆子、豆腐为国粹。
玉米、红薯等许多粮食作物传自外邦。
菽,总让我们亲切。
“煮豆燃豆萁”的心酸,“种豆南山下”的向往,“菽水承欢”的亲情,“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农家乐……这些,很中国。
菽,实在有中国人的朴茂含蓄,予多取少,没有麦之芒,不像高粱那样张扬……它营养丰富,以至于军粮(含军马饲料)也少不了它。
但它却不需多少肥料,因为自备了根瘤菌,可固定大气中的游离氮素而自产肥料并改良土壤。
许多粮食用来做酒,大豆却“不参加这类派对”,甘心平凡,大智若愚。
如此良善之“娘”,其“后代”能不好吗?豆腐“之前”的水豆腐,似黛玉,芳心如水才思荡漾。
水豆腐“之前”的豆浆,外活泼内仁和,如史湘云。
豆浆配油条,乃乾与坤、阴与阳、水与火、刚与柔……之配,因其含如许高度之哲理,方成就“油条加豆浆”之美味。
豆浆和牛奶,国人宜豆浆。
牛奶有游牧文明的冲动野力;豆浆具农耕文明的隐忍良善。
豆腐呢,好比宝钗,入得厨房,上得厅堂。
豆干像晴雯,性韧味厚。
油豆腐,可比附一下王
熙凤。
霉豆腐像刘姥姥……
⑤“旋乾磨上流琼液,煮月档中滚雪花。
”——唐诗的如此意境当永随国人。
“才闻香气已先贪,白
褚油封由小餐。
滑似油膏挑不起,可怜风味似淮南。
”(清·李调元《豆腐乳》)如此滋味当长存人间。
“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
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
”(清·胡济苍《豆腐》)如
此精神美味应永存天地间!
⑥啊,豆腐,识君之味,百味可解!
1.本文依次介绍了豆腐的相关知识,请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上填空。
(4分)源
豆腐之
→
→
豆
→
腐之韵2.从实用角度看,国人乃至西方人喜爱豆腐的原因是什么?(5分)
3.“据说西方人也开始兴做豆腐,不一味地‘啃得急’了”中“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5分)
4.“菽,实在有中国人的朴茂含蓄,予多取少,没有麦之芒,不像高粱那样张扬……”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