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944.00 KB
- 文档页数:7
初中物理八年级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使用刻度尺、量筒等测量工具。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教学内容:1.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2. 测量长度的方法3. 测量体积的方法4. 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教学重点:1.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2. 测量长度的方法3. 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教学难点:1. 测量工具的精确使用2. 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教学准备:1. 刻度尺2. 量筒3. 实验器材(如绳子、小球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测量知识,如测量长度、测量体积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经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测量。
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15分钟)1. 教师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如如何读取刻度、如何测量长度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刻度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3. 教师演示如何使用量筒测量体积,学生跟随操作。
4. 学生分组实验,使用刻度尺和量筒进行测量。
三、测量长度的方法(15分钟)1. 教师提出测量任务,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等。
2.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测量方案。
3. 学生动手实施测量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4.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测量体积的方法(15分钟)1. 教师提出测量任务,如测量小球的体积。
2.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测量方案。
3. 学生动手实施测量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4.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误差、数据处理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处理方法,教师总结并给出建议。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测量方法、注意事项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科学测量》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科学测量的观点和重要性;
2. 掌握科学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能够运用科学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
二、导学内容
1. 什么是科学测量?
2. 科学测量的重要性;
3. 科学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4. 科学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导学过程
1. 导入:教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引入科学测量的观点,让学生了解科学测量在我们平时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进修:学生通过教室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了解科学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包括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记录数据等。
3. 实践:学生进行实验实践,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重量等,掌握科学测量的具体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 应用: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探讨科学测量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建筑、医学、环境珍爱等,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5. 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反思自己在实践中的不足的地方,为下节课的进修做好准备。
四、导学案评判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科学测量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将来的进修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单元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准确读取测量结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测量方法2. 直尺的使用方法3. 测量结果的读取和记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2. 教学难点:准确读取测量结果,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直尺、测量对象(如书本、铅笔等)2. 教学材料:教学PPT、测量记录表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测量长度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直尺,并了解直尺的使用方法。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使用直尺测量书本、铅笔等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4. 结果分享:学生分组展示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
5. 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测量练习题,巩固测量长度的方法和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测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测量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检查学生在测量练习题中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测量长度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以上是根据标题“第一单元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所编写的教案,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测量长度》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掌握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和换算方法;2. 掌握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3. 进行长度的加减法运算;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导入引导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涉及到长度的测量,比如说测量桌子的长短、绳子的长度等等。
那么,你们知道长度是如何进行测量和计算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测量长度的知识。
三、理论讲解1. 长度单位概念:长度是物体最长一段的大小,我们通常用米(m)来表示长度。
除了米之外,还有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长度单位。
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1米=10分米2. 测量长度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来测量长度。
使用尺子时,要将物体放在尺子的起点上,然后用视线正视尺子,读取尺子上的刻度值即可得到长度。
3. 长度的加减法:当我们需要对长度进行加减法运算时,要保证单位相同,然后按照正常的数学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四、实例演练1. 例如,现在有一根绳子长15厘米,另一根绳子长2分米5厘米,那么这两根绳子加起来的长度是多少呢?解:先将2分米5厘米换算成厘米,得到:2分米=20厘米20厘米+5厘米=25厘米然后将15厘米和25厘米进行相加,得到总长度为40厘米。
2. 再例如,如果一条路长3千米8百米,另外一条路长4千米2千米,这两条路一共有多长?解:将3千米8百米换算成米,得到:3千米=3000米8百米=800米3000米+800米=3800米将4千米2千米换算成米,得到:4千米=4000米2千米=2000米4000米+2000米=6000米然后将3800米和6000米相加,得到总长度为9800米,即9千8百米。
五、拓展练习1. 用尺子测量你的书包长度和宽度,并记录下来。
2. 练习计算不同长度的物体之间的加减法运算。
3. 根据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练习应用长度测量知识进行解决。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上的练习题。
第4 节测量平均速度【课标要求:】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会测量平均速度,能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习目标:】 1.了解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重点】:平均速度的计算【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2. 一位同学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 min行驶了1200 m,然后又用0.5 h行驶了8 km,最后用5 min行驶1000 m。
这位同学骑自行车前5min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中途8 k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 ,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
3.秒表读数时首先弄清大表盘、小表盘每大格、每小格表示的时间.秒表的最后读数为读数与读数之和.4.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5..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6.测量路程需要仪器是,测量时间需要仪器是。
7.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方法是:用测出物体在某路程上运动的,用测出这段时间内通过的,利用公式求出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二、合作探究1.实验: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如图所示,斜面长2.4米,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6秒。
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4.8秒。
请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 1和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
路程(米)运动时间(秒)平均速度(米/秒)s1=2.4 t1=v1=s2=1.2 t2=v2=①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__运动。
(填“匀速”或“变速”)②根据上表的数据,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米/秒。
★思路分析: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要注意弄清楚每一段的路程和运动时间。
2. 你会测跑步时的平均速度吗?需要哪些实验器材?请简述实验步骤。
3.在火车站,通常可看到列车运行时刻表。
高中数学一单元测量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测量的概念,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等测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3. 能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测量的概念及基本方法;
2. 长度单位的换算;
3. 面积单位的换算;
4. 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 讲解测量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提出一个测量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二、学习
1. 讲解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示范如何将厘米、米、千米等单位进行转换;
2. 给学生布置相关练习,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并相互核对;
3. 讲解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换算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公式和技巧。
三、实践
1.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测量和计算;
2. 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帮助和解决问题;
3. 收集学生的解题方法和答案,进行讨论和总结。
四、总结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方法;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测量活动,提高测量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醒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测量问题,加强实践应用和课堂知识的联系。
五、作业布置
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测量技能。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测量的概念和基本方法展开,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练习和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测量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后续教学中,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测量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测量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掌握长度、重量、容积等的测量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测量、比较等探究性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测量工具和单位的尊重和珍惜。
教学内容:
1. 测量的基本概念
2. 长度的测量方法
3. 重量的测量方法
4. 容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并带入本堂课的主题。
二、学习活动(25分钟)
1. 长度的测量方法:教师介绍长度的概念,然后向学生展示尺子、米尺等测量工具,让学
生尝试使用测量长度。
2. 重量的测量方法:教师介绍重量的概念,然后向学生展示天平、秤等测量工具,让学生
尝试使用测量重量。
3. 容积的测量方法:教师介绍容积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尝试使用容器及水平仪等工具进行
容积测量。
三、拓展活动(10分钟)
1.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测量的乐趣,有序地完成长度、重量、容积的测量任务。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比较和讨论,找到测量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和问题。
四、总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强调测量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加思考
和实践。
五、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测量作业,让学生加深对测量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对测量的实践能力
和创新能力。
同时,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数学的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测量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概念及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测量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测量长度、面积、体积的方法。
2. 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测量原理的理解。
2. 复杂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量杯等)。
3. 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几何知识,如长度、面积、体积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测量是什么意思吗?测量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测量长度、面积、体积的方法,如尺子、卷尺、量杯等工具的使用。
2.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房间面积、计算物体体积等。
3. 讲解测量原理,如直尺法、卷尺法、排水法等。
三、课堂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测量。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测量知识,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解决问题。
3.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讲解练习题,巩固测量知识。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测量长度、面积、体积的方法及应用。
2. 强调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测量知识。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测量,锻炼了团队合作精神。
但部分学生在测量原理的理解上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学案一、长度单位国际单位米(m)1 km=()m=( ) m 1 dm=( ) m=( )m1 cm=()m=( ) m 1 mm=( ) m=( )m1 μm=()m=( ) m 1 nm=( ) m=( )m二、长度的测量1测量长度的工具2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1)看看他的零刻度线在哪,他的量程是多少,他的分度值是多少(2)测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零刻度线磨损的应以某一刻度线为“读数”的时候再减去零点前的数字。
有零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变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3)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除了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下一数值(估读值)。
(4)记记录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要记录测量单位。
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课本的长课本的宽课桌的高度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累积法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微小量的长度,可以把数个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就可以得到微小量的长度。
(2)配合法、用工具、直尺配合测量进行测量(3)化曲为直测量曲线长度时,可以小心的让细线和曲线重合,再将细线拉直,用直尺直接测量4常见的速度和距离头发的直径7*10-5m 一张纸的厚度越10-4m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 8844.43m 地球半径 6.4*106m 6400km三、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时间基本单位秒符号 s1h=()min=()s 1min=()s2 时间的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现代钟表、实验室停表3停表的使用四、误差1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3错误与误差区别误差错误产生原因减小或避免。
测量学案一、单位:二、国际单位制:三、质量定义是 。
1.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着 、 、 、 的改变而改变。
2.主单位: 常用单位: 二者联系:3.测量工具: 实验室用的是 。
1)观察图1所示托盘天平的结构图。
写出主要部件: 。
2)写出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的步骤:四、长度1.主单位: 常用单位: 二者联系: 2.测量工具: 例如: 。
3.刻度尺的使用: 1)使用前先观察: 2)正确放置刻度尺: 3)正确读数:4)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练习1. 如图4中,符合长度测量要求的是图 .被测木块的长度是 cm .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 ) A .估读时造成的偏差 B .刻度尺的精密程度不同造成的偏差 C .刻度尺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偏差 D .实验方法不同造成的偏差3. 用塑料皮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用力拉尺测量时,测量结果比真实值( ) A .偏大 B .偏小 C .不变 D .无法确定4.长度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之一,图5中的四种工具不属于测量长度的是( )图1 图3图4A BCD图54、介绍特殊测量方法:1). 图(6)所示是地图上某段铁路线的长,已知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则该铁路的长为 _米。
你所采用的测量方法是下列的哪一种 ( ) A 用平直的刻度尺在曲线上从起点到终点慢慢地移动,直接读出数值。
B 用一条细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丝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把丝线放直后用直尺量出这两点间距离,即是曲线的长度。
C 用橡皮筋代替细丝线,测量过程同(B )2).如图(7)a 所示,某同学用纸条将圆柱体紧紧地了包了一圈,并在重叠处用针扎了一个小孔A 后,展开纸条如图b 所示,则圆柱体的周长是___________厘米。
3).一根细铜丝的直径是无法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出的,但利用圆铅笔就可以做到,下面写出的测量步骤,正确的应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A 用刻度尺量出细铜丝绕在笔杆上的长度; B 用量出的长度除以40,算出细铜丝的直径;C 将细铜丝在粗细均匀的圆铅笔上紧密地绕40圈; 4). 小林自己装订了一本小单词本,长为a ,宽为b ,厚为c ,其尺寸 如图(8)所示, 则本子封面的面积为 ________ 。
若共有100页,那么每张纸的厚度是 __________。
5).图(9)所示是测量乒乓球直径的一种方法,其中的乒乓球是第46届“世乒赛”使用的“大球”,它的直径是 ________厘米。
6).某同学缓慢地骑着自行车沿椭圆形跑道行驶一周,测出前轮共转了N圈。
已知自行车车轮的直径为R ,则跑道长________ 7).某同学按以下步骤测量一本书中一张纸的厚度:A. 除去书的封面,将书压紧用刻度尺测出这本书的厚度为9.6毫米B. 查阅书最后一页的编码为240,算出这一本书纸的张数是120C. 算出一张纸厚度L1=h1 ∕n2=9.6毫米/120=0.083毫米D. 将书的第一页到第160页压紧用刻度尺测出这一部分书的厚度为6.6毫米E. 算出这一部分书纸的张数为80张F. 算出一张纸厚度为L2=h2 / n2 =6.6毫米 / 80=0.083毫米G. 算出二次测量的值 L=(L1+L2) / 2=(0.080毫米+0.083毫米) / 2=0.082毫米 请根据以上实验步骤,设计一张表格来记录实验结果.练习1.下列测量长度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 .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图6 图7 图8图9P练习 1.一同学在用打点计时器做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纸带上打出的不是圆点,而是如图(11)所示的一些短线,这可能是因为: ( ) A.打点计时器错接在直流电源上 B.电源电压不稳定C.电源的频率不稳定D.打点针压得过紧 2.如图12所示中的纸带是由斜面下滑的小车通过打点计时器拉出来的,从纸带分析,纸带运动2cm 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_秒,运动26cm 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秒。
3.如图13所示,甲、乙为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运动时间时打出的两条纸带。
(1)在甲纸带中,从A 点运动到E 点,需要的时间是 秒;(2)观察纸带乙可知,从A 点运动到D 点和从F 点运动到I 点所用的时间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3)比较甲、乙两条纸带的打点情况,纸带拉得快一些。
判断理由是 。
4.在使用打点计时器时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应先接通电源,再使纸带运动 B 应先使纸带运动,再接通电源 C 在使纸带运动的同时接通电源 D 先使纸带运动或先接通电源都可以5、如图14所示,重力为3牛的物体P 挂在测力计下,其下端的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
现拉动物体P 竖直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测力计的示数始终为3牛。
下列能正确反映物体P 运动情况的纸带是 ( )A B C D图11图12 图13图14六、体积1.主单位:2.常用单位:3.二者关系:1.8米3=___ 升=___毫升;520毫升=___ 升=___厘米34.测量工具:如图15所示的实验仪器名称叫做_________,它的量程是_________厘米3,最小分度值是_________厘米3,所测量的物体A 的体积是_________厘米3。
练习1、测量长度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 决定的,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跟测量的 有关。
如图16所示,木块的长度是 厘米。
2、如图17所示,瓶中装有大半瓶水,用刻度尺测出水深为h1,然后将该瓶倒置,水面到瓶底的高度为h2,若再用三角板与刻度尺配合测瓶底直径为D 。
该瓶的容积约为 。
(面积S 底=πD 2/4)3、有一台不准确天平,它的左臂比右臂略长一些,用这架天平测出的物体质量应比物体的实际质量要 。
4、单位换算(用科学计数法表示)57毫米=___米=___千米;300千米=___厘米=_____纳米;1.6毫米2= 米2;3小时= 秒 5、填写适当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铅笔笔芯直径大约是1___;小拇指宽约1___;成人的腿长约1___;一张纸的厚度约60___;一瓶中学生常喝的饮料体积约为600 ;李成的体重50 ;一个乒乓球的质量约为6 ;两个城市间的铁路长280 ;一辆汽车载重量是5 。
二、选择题1、我国著名的万里长城全长是( )A 、6.7×1012微米B 、6.7×106千米C 、6.7×1012分米D 、6.7×109千米 2、如图18所示,某校初三同学正在进行升旗仪式。
该校旗杆的高度约为( ) A 、4米 B 、7米 C 、10米 D 、12米3、同一物体分别在地球和月球上用天平和弹簧秤称量,则在地球上的称量结果与在月球上的称量结果相比较是( )A 、天平和弹簧秤的示数相同B 、天平的示数相同,弹簧秤的示数减小C 、天平的示数减小,弹簧秤的示数相同D 、天平和弹簧秤的示数都减小 4、在下列测量的数据中,基本符合事实的是( )A 、一张试卷纸的厚度为0.6毫米B 、课桌的高度为0.8分米C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2米/秒D 、一头大象的质量可达6*107克 5、一般中学生身上最接近10毫米的是 ( ) A 、大拇指的长度 B 、大拇指的宽度 C 、拳背的宽度 D 、手臂的长度6、下列物体中,质量最接近50克的物体是 ( ) A 一瓶牛奶。
B 一只鸡蛋。
C 一枚五分硬币。
D 一枚针。
7、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 ( ) A 500千克。
B 50千克。
C 5千克。
D 0.5千克。
8.宇宙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并关闭发动机后,在太空运行,在这艘飞船上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结果是 ( ) A .和在地球上测得的质量一样大 B .比在地球上测得的大 C .比在地球上测得的小 D .测不出物体的质量9.用天平测质量时,下列操作哪种是不符合规则的 ( ) A .调节横梁平衡后再放在水平桌面上 B .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图12 图15 图16 图17图18C .测量时,物体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D .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要用镊子夹取 10.在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时,若指针向右偏,则应该: ( ) A .调节平衡螺母,使其向左移动 B .调节平衡螺母,使其向右移动 C .增加砝码并移动游码 D .减小砝码并移动游码11.要测一张邮票的质量,可取的方法是: ( ) A .先测一只信封的质量,再将邮票贴上去测质量,两次相减得邮票的质量 B .测出数百张邮票的质量,再除以邮票的张数C .天平是测质量的精密仪器,直接把一张邮票放上去测D .用刻度尺测出邮票长、宽、厚,计算体积,再查找有关纸的密度,算得邮票的质量 12.下列各种情况中,一根金属棒的质量会发生变化的是 ( ) A 放在炉火上把它烧红 B 趁热用铁锤锻打成某种形状 C 冷却后用锉刀把表面锉光洁 D 宇航员把它带到太空中13.小明用天平测量金属块质量时,把23.4克的金属块放在天平的左盘,然后在右盘中放入如图19所示的砝码后,再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试标出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
14.用放在水平台上已经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当天平平衡时,天平盘里有20克、10克、5克的砝码各一个,标尺上游码位置处的示数是1克。
称完后发现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错了,如果只将左、右两盘中的砝码和物体互换,则应在右盘中_______克砝码才能使天平重新平衡。
(填入“加”或“减”砝码的数量) 三、实验题1、在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要注意测量前和测量时调节天平平衡的不同方法:测量前,通过 ,同时观察 直到天平平衡;测量时,通过 使天平平衡。
2、如图20 1)2)中所示是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情况。
要使天平横梁达到平衡,则:图1)应 。
图2)应 。
3、在学习吉他演奏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
经过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才想: 猜想1: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为了证明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5种规格的琴弦。
(1)为了验证猜想1,因选编号为 、 、 的琴弦进行试验。
(2)为了验证猜想2,因选编号为 、 、 的琴弦进行试验。
4、某同学做“探究影响摆球摆动周期的因素”实验时,用同一小球,在不同的摆幅和摆线长度的情况下,做了如图21甲、乙、丙所示的三次试验。
已知摆长L1>L2,摆角θ>a 。
(1)利用 和 两次实验,可探究当摆线长度和摆球质量不变时,摆动周期与摆动幅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