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
- 格式:ppt
- 大小:479.50 KB
- 文档页数:13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黄河颂》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今老河口市)人。
中共党员。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学者、诗人。
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等。
他的诗文被鲁迅先生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这篇杂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七年级下册第五课《黄河颂》知识梳理!5、黄河颂知识点梳理复习+考点分析【文学常识】㈠作者资料。
光未然(1913—2002),本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
主要作品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黄河大合唱》、长篇叙事诗《屈原》等。
1949年后,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活动。
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发表了大量文学、艺术评论。
文章立论谨严,文风洒脱。
㈡写作背景1938年,光未然(张光年)在前往延安的途中,经过黄河,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这些激发了诗人为黄河高歌的诗情,写出了长诗《黄河吟》。
后经冼星海谱曲,这部极具民族精神的音乐巨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成功首演。
从此,《黄河大合唱》激荡的歌声传遍了全国,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重点字词】㈠字音字形。
(32个)⑴冼星海(xiδn);⑵气魄(pδ);⑶巅(diαn);⑷狂澜(IGn);(5)浊流(ZhU6);⑹宛转;(7)九曲连环(qu);(8)劈(pi););⑩一泻万丈;(11)浩浩荡荡;⑫哺育(bu);(13)榜样。
㈡词语释义⑴九曲连环:形容很曲折、复杂的情况,也可以形容河流弯曲。
⑵一泻万丈: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
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
也比喻文笔或曲调气势奔放。
【诗歌主旨】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伟大的民族,歌颂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表达了中华儿女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内容概括】作者从黄河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地理特征(九曲连环、绵延万里)、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中华民族的摇篮、民族的屏障、激励着中华民族)等方面赞美了黄河一往无前的英雄气魄。
【写作特色】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作者在诗歌中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篇1课时计划20xx年上期总第课时计划课时第课时课题:黄河颂教学内容:《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能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学习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3、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设计: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资源与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1)、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2)、学生欣赏。
黄河奔腾不息的画面。
师(配画音):这就是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3)、师:1938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啊!带着黄河的英雄气魄,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板书:黄河颂。
二、欣赏《黄河颂》,感受激情1、师: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让我们来欣赏一曲黄河的深情颂歌。
(听录音磁带。
)2、师:同学们,欣赏了《黄河颂》,老师的胸中也激越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明确:激昂、雄健、悲壮!3、教师配乐诗朗诵。
三首爱国诗
1.《黄河颂》
黄河滔滔百万里,远古灿烂照今时。
龙舟八千俨朱装,神州大地流不息。
岸边说不尽荣耀,文化传承载饱满。
人民铸剑锤伟力,民族强起天下定。
这首《黄河颂》是一首爱国诗,歌颂了中国河流中最为重要的黄河,并表达出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敬仰之情。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见证。
歌颂黄河的同时,也歌颂了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
2.《壮志凌云》
繁星闪烁耀天空,仰望苍穹令人动。
五千年来荣光耀,华夏儿女铸辉煌。
飞向蓝天展宏图,壮志凌云永不休。
锦绣山河当自强,中华民族走向昌。
这首《壮志凌云》是一首励志爱国诗,表达的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壮志。
诗中通过繁星闪烁、仰望苍穹等描写方式,表达出中国人民对自己的国家和文明的自信和自豪,以及自强不息的决心。
同时,也表现出中国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和憧憬。
3.《祖国永恒》
五千年悠悠历史长,大地沉淀铸华章。
东方巨龙崛起飞,国泰民安万象新。
祖国永存天地宽,梦想与奋斗成双双。
腾飞中华盼明天,宏图伟业任重道远。
这首《祖国永恒》是一首庄重肃穆的爱国诗,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对祖国永存不灭的信念。
诗中通过五千年历史、大地沉淀等详略得当的描写,展现出中国民族骄傲自豪的情感,同时也引发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和追求。
在祖国的路上,我们需要不忘初心,坚定前行,方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黄河颂》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今老河口市)人。
中共党员。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学者、诗人。
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等。
他的诗文被鲁迅先生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这篇杂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黄河颂朗诵技巧
《黄河颂》是一首著名的爱国诗篇,朗诵这首诗时需要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以下是一些朗诵技巧:
1. 情感表达:在朗诵《黄河颂》时,需要表达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音调、语气和表情来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变化,例如通过对黄河滔滔江水的描绘,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 节奏掌握:在朗诵《黄河颂》时,需要掌握好节奏。
可以通过对诗中关键词的强调和停顿,来表现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同时,需要注意节奏的变换,使朗诵更加生动有趣。
3. 声音控制:在朗诵《黄河颂》时,需要控制好自己的声音。
可以通过调整声音的音高、音量和音质,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语气。
同时,需要注意声音的变化,使朗诵更加有感染力。
4. 视角切换:在朗诵《黄河颂》时,需要灵活切换不同的视角,来表现出作者对黄河的感慨和赞美。
例如,可以通过切换不同的语气和表情,来表现出作者从个人情感到国家命运的转变。
5. 肢体语言:在朗诵《黄河颂》时,需要注意肢体语言的运用。
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身体语言,来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例如,可以通过摆动身体来表现出黄河滔滔江水的勢力,或者通过手势来强调诗歌中的重点词汇。
总结起来,朗诵《黄河颂》需要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同时通过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运用,使朗诵更加生动有趣,更具
感染力。
《黄河颂》教案【精华】《黄河颂》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河颂》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河颂》教案篇1教科书分析:1、《黄河颂》是组诗《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在《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2、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本课学习中要突出“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这个教学重点。
3、七年级下学期,学生之前已学过现代诗歌,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揣摩诗歌精彩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语言运用的技巧还不是很熟稔,因此,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引导学生细心揣摩,学会品味。
4、《黄河颂》是歌词,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可以作为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优秀范本。
学情分析:1、七年级学生爱朗读、好模仿,表演欲望也很强烈。
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在语音、语调、停顿、重音、语速的处理上更胜一筹;还要对学生朗读技巧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边读边品析、揣摩语言,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2、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祖国屈辱的历史已远。
要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时代背景,通过各种方式朗读,反复体味诗歌中澎湃激昂的爱国热情。
本课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多种形式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5课《黄河颂》教案一. 教材分析《黄河颂》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经典歌曲,选自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5课。
歌曲以宏伟壮丽的黄河为背景,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坚强意志。
歌曲旋律激昂,歌词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音准等方面有较好的感知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黄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入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感受歌曲的爱国主义情怀。
2.学会歌曲《黄河颂》,并能用正确的姿势和表情进行演唱。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理解歌曲的歌词意义,感受歌曲的爱国主义情怀。
3.学会用正确的姿势和表情进行演唱。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爱国主义情怀。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练习法:分组练习、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歌曲演唱技巧。
4.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黄河的图片和视频。
2.准备乐谱,打印歌词。
3.准备音响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黄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黄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同时,播放歌曲《黄河颂》,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乐谱,讲解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其克服演唱困难。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关注学生的姿势、呼吸和表情,确保演唱效果的正确性和美感。
4.巩固(5分钟)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演唱展示,其余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总结评价,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肯定和指导。
《黄河颂》样本范文《黄河颂》是一部由作家高大山创作的诗歌作品,以赞美和歌颂中国境内最长的河流黄河为主题。
黄河,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意义。
诗人通过对黄河自然景观和激荡人心的历史故事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土地的眷恋和对祖国伟大历史的敬仰。
黄河浩浩荡荡,东去迎日升。
黄河汇聚百川,波浪滚滚奔腾。
河水宛如金色,涛声犹如万马奔腾。
河水蜿蜒流向东方,将祖国沐浴在光明中。
黄河,你是祖国的母亲,你滋养了万物。
你流经戈壁,也流经平原。
你撒播着生命的种子,让大地满目生机。
你留下了千姿百态的壮丽景色,让我们陶醉其中。
多少古老的故事沉淀在你的河床中你见证了古代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你是中国文明的源泉,你开创了辉煌的历史。
你见证了无数英雄的壮举,将他们的名字刻在你的心底。
黄河曾经泛滥,给人民带来伤痛。
但你依然是我们心中的母亲,我们不能忘却。
你的泛滥使我们更加珍惜你的恩赐,更加珍视我们的家园。
黄河哦,你是祖国的脉搏,你永远流动不息。
你带给我们无尽的力量,让我们勇往直前。
我们将继承你的精神,向着梦想奋进。
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我们都不会退缩。
黄河哦,你是祖国的象征,你是我们心中的骄傲。
你给予我们力量和智慧,让我们扬帆远航。
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能感受到你的温暖。
我们将永远铭记你的伟大,永远歌颂你的壮丽。
黄河哦,你是我们的命脉,我们永远与你相连。
你带给我们美景与希望,让我们饱含豪情。
我们将从你身上学习,吸取智慧的光辉。
继承你的精神,让我们的梦想在你的背景下绽放。
黄河颂,始终嘹亮在心中。
你是一条伟大的河流,承载着无数的情感和故事。
我们将永远铭记黄河的伟大,用行动来维护她的安全和健康。
愿黄河的水永远清澈,愿黄河的景色永远美丽,愿黄河的故事永远流传!。
《黄河颂》教案《黄河颂》教案(通用16篇)《黄河颂》教案篇1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
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①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⑤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四、再朗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五、课外作业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教后记: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
《黄河颂》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与黄河大合唱有关的文字及音乐资料教学方法:读中感悟,相机引导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黄河颂》原文及赏析《黄河颂》是一首著名的民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其内容描写了中国历史长河中最为壮阔的河流黄河,歌颂了黄河的伟大和神奇,表达了人民对黄河的敬爱和依恋之情。
本文将结合原文及其赏析,更为深入地了解这首歌曲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一、《黄河颂》的原文《黄河颂》是由中国著名传媒人、音乐家、文化学者李谷一所作。
其原文如下: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数几万。
黄河入海流,百年不得语。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二、文化背景分析《黄河颂》作为一首歌曲,除了它优美的旋律和抒情的词句外,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文化背景。
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河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化繁荣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众多,古代中华文明就孕育于黄河文化的沃土上。
《易经》中,也有“巽为风,象为木,君子以议狱缓死”这样的语句,正是来自于黄河文化。
其次,歌词中的“长城”、“玉门关”、“白登道”等地名,更是展现了中国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的符号。
这些地方在中国历史上都曾经发生过重大的军事事件,而这些事件又让地名自然地成为了中国历史的符号和标志。
三、文本解读歌词中的第一句“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
接下来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数几万”则凸显出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伟大历程和人民的英勇奋斗。
歌词的后半部分,“黄河入海流,百年不得语。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描绘了黄河、天山和玉门关等地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特征,同时也融入了传说和神话元素,使得整首歌曲更加丰满和富有深意。
再看到后面的“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则延伸出了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军事战役场景,表达了战争的残酷、战士的惆怅和思乡之情。
《黄河颂》教案4篇《黄河颂》教案篇1教学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溢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同学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布置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边倾听《捍卫黄河》的歌曲边欣赏有关黄河图片导入课文《黄河颂》。
二、知识积累1、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6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时代背景当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抗日战争全面迸发,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诗人随八路军行进在黄河边,雄奇壮丽的山河,面对伟大而坚强的抗日军民,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黄河颂》教案篇2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课前准备:教师-----深入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和。
学生-----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
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引导):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
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洗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