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科发火字1997357号文件

国科发火字1997357号文件

国科发火字1997357号文件
国科发火字1997357号文件

国科发火字[1997]357号文件

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

01 电子与信息

0101 电子计算机

010101 超级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巨型计算机

010102 高档微型计算机(pc)、工作站、服务器

010103 便携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及多媒体计算机

010104 仿真机

010105 工业控制机

010106 网络计算机(NC)

0102 计算机外部设备

010201 新型存储设备

010202 新型显示终端

010203 新型打印终端

010204 自动绘图仪

010205 座标数字化仪

010206 计算机板卡

010207 智能化电源

010108 自动扫描输入设备

010209 其它新型计算机外围设备

0103 信息处理设备

010301 办公自动化设备与系统

010302 自动排版设备与系统

010303 激光照排设备与系统

010304 图形、图像处理设备

010305 文字、语音、图像识别设备

010306 光电信息处理设备

010307 印鉴、文字与图像鉴别系统

010308 其它新型信息处理设备

0104 计算机网络产品

010401 网络服务器

010402 网络终端设备

010403 网络接口道配器

010404 多协议通信适配器

010405 网络检测设备

010406 其他网络系统专用设备

0105 计算机软件产品

010501 系统软件

010502 支持软件(中文平台软件、软件开发工具、工具类

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等)

010503 多媒体软件(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等)010504 事务管理软件(MIS系统、金融、商业、财务、税

务、工商、办公自动化,教育管哩等)

010505 辅助类软件(CAD、CAM等)

010506 仿真软件与控制软件

010507 智能软件(专家系统、机器翻译系统等)

010508 网络应用软件(INTERNET,INTRANET等)

010509 安全与保密软件

010510 系统集成软件

010511 其他应用软件

0106 微电子、电子元器件

010601 混合集成电路

010602 大规模集成电路

010603 新型电真空器件

010604 新型半导体器件

010605 新型电力电子器件

010606 片式电子元器件

010607 敏感元件与传感器

0107 光电子元器件及其产品

010701 新型激光器

010702 激光调制器

010703 激光全息照相系统和光存储器

010704 新型光电发光管、光电探测器

010705 集成光学产品

010706 平板显示器、大屏幕与高清晰度彩色显像管

010707 微光、红外及热成像装置

0108 广播电视设备

010801 高清晰度数字彩色电视机、平板电视机与新型投影

电视装置

010802 新型有线电视系统设备

010803 高性能卫星电视接收设备

010804 图文电视系统设备

010805 影视节目制作设备

010806 全固态数字电视发射设备

010807 数字音频广播发射设备

010808 数字音响设备

010809 摄录一体机

010810 数字收、录音设备

010811 光盘及光盘机

010812 大屏幕彩色显示系统

0109 通信设备

010901 高性能数字程控交换机

010902 计算机通信及数据传输设备

010903 数字移动通信设备

010904 数字卫星通信设备

010905 数字微波通信设备

010906 高次群光纤通信设备

010907 通信雷达设备

010908 高性能传真机、无绳电话机、电子信箱

010909 多媒体通信终端

010910 无线与有线混合网通讯设备

010911 综合业务数字网通讯设备

010912 网络系统互联及集成技术产品

010913 网络数据安全技术产品

010914 网管技术产品

02 生物、医药技术

0201 农林牧渔。

020101 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及其他高新技术培育的优

良农林牧渔新品种

020102 新型兽用疫苗

020103 新型农用基因工程产品

020104 新型农用检测、诊断试剂

020105 新型农作物生长及病虫害防治产品

020106 新型兽用、水产品用生长及病虫害防治产品020107 新型高效生物饲料及添加剂

0202 医药卫生

020201 基因工程药物

020202 基因工程疫苗及新型疫苗

020203 单克隆抗体偶合类药物

020204 医用单抗诊断试剂年试剂盒

020205 酶诊断试剂及酶用试剂盒

020206 DNA探针与基因诊断制剂

020207 活性蛋白与多肽

020208 医用药用酶

020209 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氨基酸、抗生素等)020210 药用动植物细胞工程产品

020211 各类新型小分子药物

020212 新型化学合成、半合成药物

020213 采用现代制药技术制取新型中药及制剂

020214 新型生物保健产品

020215 海洋生物制取的药物和有用物质

0203 轻工食品

020301 新型、高效工业用酶制剂

020302 发酵法生产氨基酸

020303 新型有机酪

020304 微生物多糖及搪酪

020305 天然色素及高档香精香料

020306 新型、高档食品添加剂

020307 新型活性微生物及制品

020308 淀粉糖及其衍生物

0204 其它生物技术产品

020401 生物化工新产品

020402 环境治理用生物技术及制品030403 高效分离纯化介质

020404 生物技术研究用新型试剂020405 生物技术提取稀有矿物质020406 标准实验动物

020407 新型生物、医药培养、制取设备

03 新材料

0301 金属材料

030101 高纯金属材料

030102 超细金属材料

030103 新型金属箔材及异型材

030104 非晶、微晶合金

030105 形状记忆合金

030106 大直径半导体

030107 新型电子材料

030108 超导材料

030109 储能材料

030110 磁性材料

030111 稀有金属及稀土材料

030112 高性能特种合金材料

030113 金属纤维及微孔材料

030114 触媒材料

030115 表面改性金属材料

030116 生物医学用金属材料

030117 贵金属材料

030118 特种粉末及粉末冶金制品

0302 无机非金属材料

030201 高纯超细陶瓷粉体材料

030202 无机电子材料

030203 高性能功能陶瓷、结构陶瓷030204 高性能陶瓷纤维、玻璃纤淮030205 生物医学用无机非金属材料030206 金刚石薄膜

030207 超硬材料

030208 人工晶体

030209 特种玻璃

030210 光学纤维

030211 特种石墨制品

030212 特种密封、摩擦材料

030213 新型建筑材料

030214 特种涂料、填料

030215 高效过滤材料

030216 高性能绝缘、隔热材料

0303 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制品

030301 新型工程塑料及塑料合金

030302 功能高分子材料

030303 有机硅及氟系材料

030304 特种合成纤维

030305 特种橡胶及密封阻尼材料

030306 液晶材料

030307 染整、造纸、皮革、石化、日化用精细化工品030308 有机涂料和胶粘剂

030309 医药、兽药、农药中间体及产品

030310 有机分离膜

030311 生物医学用高分子材料

030312 有机光电子材料

030313 改性高分子材料

0304 复合材料

030401 金属基复合材料及制品

030402 树脂基复合材料及制品

030403 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制品

030404 复合材料用增强剂

04 光机电一体化

0401 先进制造技术设备

040101 工业机器人产品

040102 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

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应用开发

产品

040103 变频凋速装置、伺服控制系统及中高档数控系统040104 新型数显装置

040105 高性能数控机床、加工中心

040106 精密成型加工技术产品

040107 高性能材料表面处理及改性设备

040108 新型的激光加工设备

0402 机电一体化机械设备

040201 机电一体化的纺织、塑料、印刷、包装、烟草、食

品等轻工机械设备

040202 机电一体化的工程、矿山、冶金等机械设备040203 新型的电力、石油、化工设备

040204 特种运输车、新型船舶等先进交通运输设备040205 高档家电产品

040206 高性能汽车电子装置及汽车关键零部件

040207 先进的扫描成像系统

0403 机电基础件

040301 高性能的机械基础件

040302 新型低压、高压电器,新型大功率电源

040303 精密模具及新型量具、刃共

040304 新型专用泵、阀

0404 仪器仪表

040401 新型工业自动化仪表

040402 高性能分析仪器和信号记录仪器

040403 新型测量、计量仪器

040404 新型试验机与模拟仪器

040405 高精度新型传感器

040406 先进摄影器材及缩微系统

0405 监控设备及控制系统

040501 中高档可编程序控制器

040502 集散控制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

040503 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

040504 电力调度与管理自动化系统

040505 防火、防爆报警探测器及控制系统

040506 防盗报警探测器及控制系统

040507 交通运输自动化监测与管理系统

040508 新型电视监控系统

040509 其它智能化控制器

0406 医疗器械

040601 射线、超声、红外、热成像、核磁共振等成像

诊断设备

040602 医用生物化学检测年分析仪器

040603 生物电信号检测及临床监护设备

040604 射线、超声、激光、电磁波等治疗装置

040605 新型中医诊断与治疗仪器

040606 其它高技术医疗器械

05 新能源、高效节能

0501 新能源

050101 太阳能高效集热器械及发电设备

050102 太阳能电池在应用系统

050103 大中型风力发电机

050104 液化燃气的存储新型装置

050105 新生制氢和贮氖装置

050106 新型高能蓄电地

050107 地热、海洋能的应用装置

050108 其它新型高效发电设备

0502 高效节能

050201 高效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的大、中容量工业锅炉050202 新型流化床工业锅炉

050203 工业窑炉的新型燃烧装置

050204 新型余热回收装置

050205 高效蒸汽管网没备

050206 新型节能凤机、水泵、油泵

050207 新型高效压缩机

050208 节能型空气分离设备

050209 节能型空洞器、冷藏柜、高效制冷机

050210 新型高效电机凋速装置

050211 逆变式电焊机

050212 新型高精度可控气氛炉

050213 高功率和超高功率大吨位电弧炉

050214 低损耗电力变压器

050215 照明电子节能产品

050216 新型节能型内燃机

050217 新型节水设备

050218 节能计量仪器仪表年自控装置

06 环境保护

0601 大气污染防治设备

060101 高效能、多功能(除尘、脱硫、脱氮、防爆)除

尘器,高效烟道气脱硫及二氧化硫处理回收装置060102 新型工业废气净化回收装置

060103 汽车排气净化装置

0602 水体污染防治设备

060201 城市污水处理设备

060202 工业废弃物处理、净化及循坏利用设备

0603 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

060301 固体废弃物分离、分选和处理设备

060302 危险废弃物的安全处理设备

060303 城市垃圾的运输和处理设备

0604 噪声振动、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防治设备

0605 环保监测仪器

060501 环境大气和气体污染源监测仪器

060502 环境水质和污染源水质监测仪器

060503 固体废弃物监测仪器

060504 噪声振动、电磁辐射和放射线监测仪器

07 航空航天

0701 航空器

070101 客机、运输机

070102 直升飞机

070103 轻型、趁轻型飞机

070104 无机械推进器的航空器(包括滑翔机)

0702 航空机械设备及地面装置

070201 航空发动机

070202 机上导航设备

070203 机上控制设备

070204 地面导航设备

070205 地面飞行训练装置

070206 航空仪表

070207 生命保障系统

0703 运载火箭

070301 运载火箭产品

070302 运载火箭结构系统及产品

070303 运载火箭动力装置、动力系统及产品070304 运载火箭控制系统及产品

070305 运载火箭能源系统

070306 运载火箭测试设备、试验设备

070307 地面测控与接收设备

070308 发射与控制设备

0704 应用卫星

070401 各类应用卫星

070402 应用卫星结构系统产品

070403 应用卫星动力装置、动力系统及产品070404 应用卫星控制系统及产品

070405 应用卫星能源系统及产品

070406 应用卫星温控系统共产品

070407 应用卫星测试设备、试验设备

070408 应用卫星地面测控与接收设备

070409 卫星探测系统

070410 卫星云图接收设备

07041I GPS卫星导航仪

070412 遥感设备

070413 遥感图像产品

0705 探测火箭及其发射装置

0706 其他航空航天产品

070601 热气球

070602 充气飞艇

070603 港口雷达

070604 测风雷达

08 地球、空间及海洋工程

0801 能源、矿产资源的勘探

080101 找油、找矿设备

080102 微生物选矿设备

080103 贵重金属勘探设备

080104 地下水、热和其他能源、资源勘探设备

0802 固体地球观测设备

080201 物化探新仪器

080202 地震波、电磁波层析成象设备

0803 大气海洋观测实验仪器

080301 大气遥感、水声遥测仪器

086302 新型海洋大气传感器

0804 空间环境要素探测设备

0805 大型工程、海底设施基础稳定性勘探监测设备080501 工程地球物理勘探设备

080502 海底设备防腐设备

080503 边坡稳定性监测设备

09 核应用技术

0901 核辐射产品

090101 放射源及生产装置

090102 中子、电子、及辐照装置

090103 核防护材料及装置

090104 离子源

090105 核辐照改性产品

0902 同位素及应用产品

090201 同位素产品及制品

090202 同位素分离装置

090203 同位素检测装置

090204 同位素生产装置

090205 同位素标记药物(化合物)

0903 核材料

090101 铀及其转化物(指天然铀和低加浓铀)090102 核燃料元件及组件

090103 核燃料生产及临测设备

090104 其它核材料

0904 核物理、核化学实验仪及设备

090401 各类型加速器(含高压倍加器)

090402 各类型谱仪(含多道系统)

090403 超铀元素提取设备

0905 核电子产品

090501 离子及射线检测、分析仪器

090502 地质勘察及探矿核仪器(含测井核仪器)090503 国土资源普查(含地下水探测)核仪器090504 其它核仪器

090505 核探测元器件

0906 核反应堆及其配套产品

09O601 重水试验反应堆及配套产品

090602 微型核反应堆及配套产品

090603 脉冲反应堆及配套产品

090604 其它试验反应堆及配套产品

0907 核能及配套产品

090701 压水堆核电站及配套产品

090702 低温供电、供热堆核电站及配套产品090703 高温气冷堆及配套产品

090704 块中子增殖及配套产品

090705 受控核聚变装置及配套产品

090706 船用动力堆及配套产品

090707 空间核反应堆

090708 核电池

注:此目录今后将根据科技发展和实际使用需要进行修订。

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第26号令)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第26号 《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02次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王勇 二O一一年六月十四日 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以下简称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规范境外企业经营行为,维护境外国有资产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央企业及其各级独资、控股子企业(以下简称各级子企业)在境外以各种形式出资所形成的国有权益的监督管理。 本办法所称境外企业,是指中央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在我国境外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依据当地法律出资设立的独资及控股企业。 第三条国资委依法对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履行下列监督

管理职责: (一)制定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并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组织开展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资产统计、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绩效评价等基础管理工作; (三)督促、指导中央企业建立健全境外国有资产经营责任体系,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四)依法监督管理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境外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重大事项,组织协调处理境外企业重大突发事件; (五)按照《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组织开展境外企业重大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 (六)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有关规定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四条中央企业依法对所属境外企业国有资产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责: (一)依法审核决定境外企业重大事项,组织开展境外企业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境外企业监管的规章制度及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三)建立健全境外国有资产经营责任体系,对境外企业经营行为进行评价和监督,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四)按照《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规定,负责或者配合国资委开展所属境外企业重大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 (五)协调处理所属境外企业突发事件; (六)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有关规定赋予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16〕195号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一、组织与实施 二、认定程序 三、认定条件 四、享受税收优惠 五、监督管理 六、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 功能及操作提要 七、附件 —1—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6〕32号,以下称《认定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工作指引。 一、组织与实施 (一)领导小组办公室 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由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相关人员组成,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二)认定机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同本级财政、税务部门组成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以下称“认定机构”)。认定机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级、计划单列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由省级、计划单列市科技、财政、税务部门相关人员组成。 认定机构组成部门应协同配合、认真负责地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 (三)中介机构 专项审计报告或鉴证报告(以下统称“专项报告”)应由符合以下条件的中介机构出具。企业可自行选择符合以下条件的中介机构。 1. 中介机构条件 —2—

(1)具备独立执业资格,成立三年以上,近三年内无不良记录。 (2)承担认定工作当年的注册会计师或税务师人数占职工全年月平均人数的比例不低于30%,全年月平均在职职工人数在20人以上。 (3)相关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国家科技、经济及产业政策,熟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有关要求。 2. 中介机构职责 接受企业委托,委派具备资格的相关人员,依据《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进行专项审计或鉴证,出具专项报告。 3. 中介机构纪律 中介机构及相关人员应坚持原则,办事公正,据实出具专项报告,对工作中出现严重失误或弄虚作假等行为的,由认定机构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上公告,自公告之日起3年内不得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相关工作。 (四)专家 1. 专家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资格,并在中国大陆境内居住和工作。 —3—

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国资委30号令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30号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已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25次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王勇 二O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2003年10月21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8次委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2006年12月30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46次委主任办公会议修订2009年12月28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84次委主任办公会议第二次修订2012年12月2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25次委主任办公会议第三次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切实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中央企业科学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考核的中央企业负责人是指经国务院授权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家出资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下列人员:

(一)国有独资企业的总经理(总裁、院长、局长、主任)、副总经理(副总裁、副院长、副局长、副主任)、总会计师; (二)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不含外部董事和职工董事),列入国资委党委管理的总经理(总裁、院长、局长、主任)、副总经理(副总裁、副院长、副局长、副主任)、总会计师; (三)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股权代表出任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列入国资委党委管理的总经理(总裁、院长、局长、主任)、副总经理(副总裁、副院长、副局长、副主任)、总会计师。 第三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实行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制度。 第四条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采取由国资委主任或者其授权代表与企业负责人签订经营业绩责任书的方式进行。 第五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按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依法考核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 (二)按照企业的功能、定位、作用和特点,实事求是,公开公正,实行科学的差异化考核。 (三)按照权责利相统一的要求,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可追溯的资产经营责任制。坚持将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同激励约束紧密结合,即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并作为职务任免的重要依据。 (四)按照全面落实责任的要求,完善全员考核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广泛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国科发火〔2016〕32号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扶持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称《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称《实施条例》)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的居民企业。 第三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应遵循突出企业主体、鼓励技术创新、实施动态管理、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依据本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称《税收征管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称《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申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第五条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负责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 —1—

第二章组织与实施 第六条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组成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称“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为:(一)确定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方向,审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报告; (二)协调、解决认定管理及相关政策落实中的重大问题; (三)裁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事项中的重大争议,监督、检查各地区认定管理工作,对发现的问题指导整改。 第七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相关人员组成,办公室设在科技部,其主要职责为: (一)提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报告,研究提出政策完善建议; (二)指导各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处理建议; (三)负责各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备案管理,公布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名单,核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编号; (四)建设并管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 (五)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行政管理—2—

国务院国资委令第35号-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第35号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已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12年公布的《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28号)同时废止。 主任肖亚庆 2017年1月7日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推动中央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和《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63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中央企业是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家出资企业。本办法所称境外投资是指中央企业在境外从事的固定资产投资与股权投资。本办法所称境外重大投资项目是指中央企业按照本企业章程及投资管理制度规定,由董事会研究决定的境外投资项目。本办法所称主业是指由中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确定并经国资委确认公布的企业主要经营业务;非主业是指主业以外的其他经营业务。 第三条国资委按照以管资本为主加强监管的原则,以把握投资方向、优化资本布局、严格决策程序、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为重点,依法建立信息对称、权责对等、运行规范、风险控制有力的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体系,推动中央企业强化境外投资行为的全程全面监管。 第四条国资委指导中央企业建立健全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强化战略规划引领、明确投资决策程序、规范境外经营行为、加强境外风险管控、推动走出去模式创新,制定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对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项目进行分类监管,监督检查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境外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情况,组织开展对境外重大投资项目后评价,对境外违规投资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以及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进行责任追究。 第五条中央企业是境外投资项目的决策主体、执行主体和责任主体。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境外投资管理体系,健全境外投资管理制度,科学编制境外投资计划,研究制定境外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切实加强境外项目管理,提高境外投资风险防控能力,组织开展境外检查与审计,按职责进行责任追究。 第六条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战略引领。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国际化经营规划,坚持聚焦主业,注重境内外业务协同,提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国科发火字1997357号文件

国科发火字[1997]357号文件 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 01 电子与信息 0101 电子计算机 010101 超级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巨型计算机 010102 高档微型计算机(pc)、工作站、服务器 010103 便携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及多媒体计算机 010104 仿真机 010105 工业控制机 010106 网络计算机(NC) 0102 计算机外部设备 010201 新型存储设备 010202 新型显示终端 010203 新型打印终端 010204 自动绘图仪 010205 座标数字化仪 010206 计算机板卡 010207 智能化电源 010108 自动扫描输入设备 010209 其它新型计算机外围设备 0103 信息处理设备 010301 办公自动化设备与系统 010302 自动排版设备与系统 010303 激光照排设备与系统 010304 图形、图像处理设备 010305 文字、语音、图像识别设备 010306 光电信息处理设备 010307 印鉴、文字与图像鉴别系统 010308 其它新型信息处理设备 0104 计算机网络产品 010401 网络服务器 010402 网络终端设备 010403 网络接口道配器 010404 多协议通信适配器 010405 网络检测设备 010406 其他网络系统专用设备 0105 计算机软件产品 010501 系统软件 010502 支持软件(中文平台软件、软件开发工具、工具类 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等)

010503 多媒体软件(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等)010504 事务管理软件(MIS系统、金融、商业、财务、税 务、工商、办公自动化,教育管哩等) 010505 辅助类软件(CAD、CAM等) 010506 仿真软件与控制软件 010507 智能软件(专家系统、机器翻译系统等) 010508 网络应用软件(INTERNET,INTRANET等) 010509 安全与保密软件 010510 系统集成软件 010511 其他应用软件 0106 微电子、电子元器件 010601 混合集成电路 010602 大规模集成电路 010603 新型电真空器件 010604 新型半导体器件 010605 新型电力电子器件 010606 片式电子元器件 010607 敏感元件与传感器 0107 光电子元器件及其产品 010701 新型激光器 010702 激光调制器 010703 激光全息照相系统和光存储器 010704 新型光电发光管、光电探测器 010705 集成光学产品 010706 平板显示器、大屏幕与高清晰度彩色显像管 010707 微光、红外及热成像装置 0108 广播电视设备 010801 高清晰度数字彩色电视机、平板电视机与新型投影 电视装置 010802 新型有线电视系统设备 010803 高性能卫星电视接收设备 010804 图文电视系统设备 010805 影视节目制作设备 010806 全固态数字电视发射设备 010807 数字音频广播发射设备 010808 数字音响设备 010809 摄录一体机 010810 数字收、录音设备 010811 光盘及光盘机 010812 大屏幕彩色显示系统 0109 通信设备 010901 高性能数字程控交换机 010902 计算机通信及数据传输设备 010903 数字移动通信设备 010904 数字卫星通信设备

国家高新管理办法 2016-32号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2016年国科发火〔2016〕32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扶持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称《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称《实施条例》)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的居民企业。 第三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应遵循突出企业主体、鼓励技术创新、实施动态管理、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依据本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称《税收征管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称《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申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第五条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负责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 第二章组织与实施 第六条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组成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称“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为: (一)确定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方向,审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报告; (二)协调、解决认定管理及相关政策落实中的重大问题; (三)裁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事项中的重大争议,监督、检查各地区认定管理工作,对发现的问题指导整改。 第七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相关人员组成,办公室设在科技部,其主要职责为: (一)提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报告,研究提出政策完善建议; (二)指导各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处理建议; (三)负责各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备案管理,公布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名单,核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编号; (四)建设并管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

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第32号令)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令 财政部 第32号 《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已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并报经国务院同意,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肖亚庆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 2016年6月24日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企业国有资产交易行为,加强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企业国有资产交易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有利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优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遵循等价有偿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企业国有资产交易行为包括: (一)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实际控制企业转让其对企业各种形式出资所形成权益的行为(以下称企业产权转让);

(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实际控制企业增加资本的行为(以下称企业增资),政府以增加资本金方式对国家出资企业的投入除外; (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实际控制企业的重大资产转让行为(以下称企业资产转让)。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实际控制企业包括:(一)政府部门、机构、事业单位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企业(公司),以及上述单位、企业直接或间接合计持股为100%的国有全资企业; (二)本条第(一)款所列单位、企业单独或共同出资,合计拥有产(股)权比例超过50%,且其中之一为最大股东的企业; (三)本条第(一)、(二)款所列企业对外出资,拥有股权比例超过50%的各级子企业; (四)政府部门、机构、事业单位、单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直接或间接持股比例未超过50%,但为第一大股东,并且通过股东协议、公司章程、董事会决议或者其他协议安排能够对其实际支配的企业。 第五条企业国有资产交易标的应当权属清晰,不存在法律法规禁止或限制交易的情形。已设定担保物权的国有资产交易,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涉及政府社会公共管理事项的,应当依法报政府有关部门审核。 第六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国资监管机构)负责所监管企业的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国家出资企业负责其各级子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的管理,定期向同级国资监管机构报告本企业的国有资产交易情况。 第二章企业产权转让 第七条国资监管机构负责审核国家出资企业的产权转让事项。其中,因产权转让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所出资企业控股权的,须由国资监管机构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20100126国资委国资发产权[2010]11号关于中央企业国有产权协议转让有关事项的通知20100126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文件 国资发产权〔2010〕11号 关于中央企业国有产权协议转让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中央企业: 为了推动中央企业国有产权重组整合,减少企业管理层级,缩短产权链条,理顺产权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号)以及《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06〕306号,以下简称306号文件)等规定,现将中央企业国有产权协议转让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中央企业在本企业内部实施资产重组,符合306号文件相关规定的境内企业协议转让事项,由中央企业负责批准或依法决定,同时抄报国务院国资委。其中涉及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二、中央企业在本企业内部实施资产重组,转让方和受让方均为中央企业及其直接或间接全资拥有的境内子企业的,转让价格可以资产评估或审计报告确认的净资产值为基准确定,且不得低于经评估或审计的净资产值;转让方或受让方不属于中央企业及其直接或间接全资拥有的境内子企业的,转让价格须以资产评估报告确认的净资产值为基准确定。 三、由中央企业批准或依法决定的国有产权协议转让事项,资产评估备案由中央企业负责。 以审计报告确认的净资产为基准确定转让价格的,应当采用由专业机构出具的上一会计年度的年度审计报告或最近时点的审计报告。 四、中央企业之间、中央企业与地方国资委监管企业之间协议转让国有产权

应当符合各自主业范围和发展战略规划,有利于做强主业和优化资源配置,并符合306号文件相关规定。转让事项由中央企业报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后实施。 五、各中央企业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相关规定,不得自行扩大协议转让范围;对于由中央企业负责批准或依法决定的协议转让事项,审批权限不得下放。 六、各中央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相关法规及本通知要求制定相应制度,明确负责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的机构和人员,明确内部管理程序,建立健全产权转让档案,落实工作责任。 七、各中央企业应当将本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制度、负责国有产权转让管理的机构和人员等报国务院国资委备案。 八、已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实施重组或被托管的中央企业,不适用本通知的相关规定。 九、中央企业应当在每年度1月31日前,将本企业上一年度的企业国有产权协议转让事项汇总后书面报告国务院国资委(汇总表格式详见附件)。 十、国务院国资委每年度将组织对部分中央企业开展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工作检查。对于严重违反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相关法规及本通知规定的中央企业及主要负责人、相关责任人员将予以通报批评;对于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将视情节轻重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各中央企业在执行本通知过程中,遇到问题应当及时向国务院国资委反映。 附件:中央企业国有产权协议转让事项汇总表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一○年一月二十六日

关于高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

近日,国家税务局下发《关于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对此进行了解读。 1、公告出台背景 为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有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创造新技术、新业态和提供新供给的生力军,促进经济升级转型升级,2016年,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修订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16〕32号,以下简称《认定办法》)及配套文件《关于修订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国科发火〔2016〕195号,以下简称《工作指引》)。 《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出台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03号,以下简称“203号文件”)作为与原《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相配套的税收优惠管理性质的文件,其有关内容需要适时加以调整和完善,以实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和税收优惠管理的有效衔接,保障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为此,特制定本公告。 2、公告主要内容 (一)明确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优惠的期间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所得税按纳税年度计算,因此高新技术企业也是按年享受税收优惠。而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上注明的发证时间是具体日期,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纳税年

度,且有效期为3年。这就导致了企业享受优惠期间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的有效期不完全一致。为此,公告明确,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后,自其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注明的发证时间所在年度起申报享受税收优惠,并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备案手续。例如,A 企业取得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上注明的发证时间为2016年11月25日,A企业可自2016年度1月1日起连续3年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即,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年度为2016、2017和2018年。 按照上述原则,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发放当年已开始享受税收优惠,则在期满当年应停止享受税收优惠。但鉴于其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仍有可能处于有效期内,且继续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可能性非常大,为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的利益,实现优惠政策的无缝衔接,公告明确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期满当年内,在通过重新认定前,其企业所得税可暂按15%的税率预缴,在年底前仍未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则应按规定补缴税款。如,A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在2019年4月20日到期,在2019年季度预缴时企业仍可按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预缴。如果A企业在2019年年底前重新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其2019年度可继续享受税收优惠。如未重新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则应按25%的税率补缴少缴的税款。 (二)明确税务机关日常管理的范围、程序和追缴期限 在《认定办法》第十六条基础上,公告进一步明确了税务机关的后续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后续管理范围。《认定办法》出台以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对高新技术企业在享受优惠期间是否需要符合认定条件存在较大的争议。经与财政部、科技部沟通,《认定办

中央企业应急管理暂行办法 国资委令第31号

中央企业应急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31号 国资委主任王勇2月28日签署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31号,《中央企业应急管理暂行办法》已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28次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中央企业应急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央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提高中央企业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和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一)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二)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四)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中央企业,是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家出资企业。 第四条中央企业应急管理是指中央企业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活动的全过程管理。 第五条中央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应依法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履行以下监管职责: (一)指导、督促中央企业落实国家应急管理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标准。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08]362号)

国科发火…2008?362号 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局)、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以下称《认定办法》)及《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已经印发给你们。为确保认定管理工作高效、规范,根据《认定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现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称 —1—

《工作指引》)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科技、财政、税务部门应充分认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密切配合,及时成立认定管理机构,共同做好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 二、2007年底前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括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内、外已按原认定办法认定的仍在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依然有效,但在按《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重新认定合格后方可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可提前按《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申请重新认定,亦可在资格到期后申请重新认定。 三、对原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定期减免税优惠未期满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依照《国务院关于实施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39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对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内新设立并按《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按《国务院关于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新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实行过渡性税收优惠的通知》(国发[2007]40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政策性强、专业要求高,各—2—

国资发产权〔2008〕32号

关于建立中央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联合发布制度有关事 项的通知 各中央企业,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北京产权交易所、天津产权交易中心、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 为进一步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发布渠道,扩大信息覆盖范围,根据《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号,以下简称《办法》)及其配套文件的有关要求,决定在国务院国资委选择的中央企业国有产权交易试点机构(以下简称试点机构)建立中央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联合发布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通过产权交易机构公开披露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广泛征集受让方是企业国有产权进场交易的关键环节。各中央企业和试点机构要高度重视信息发布工作,通过建立和完善信息联合发布制度,规范发布内容、拓展发布渠道、创新发布方式,进一步提高企业国有产权进场交易成效。 二、各中央企业可根据拟转让国有产权项目的具体情况,委托一家试点机构负责组织产权交易活动,接受委托的试点机构(以下简称受托机构)应在本机构网站上发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的同时,将相关信息提交给其他试点机构,由其他试点机构在其网站的联合发布信息专栏同步发布。联合发布信息的交换渠道和接收确认方式,由各试点机构相互协商并签订书面协议后,报国务院国资委备案。各试点机构在网站联合发布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内容应当符合《办法》第十四条的有关规定,具体内容和格式应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建立的企业国有产权交易信息监测系统对采 集信息的基本要求确定。 三、各试点机构应按照有利于扩大信息覆盖范围的原则,共同选择一家以上全国性经济或金融类报刊发布中央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所选择报刊的相关情况应报国务院国资委备案,并在各试点机构网站向社会公示。 受托机构应在共同选择报刊的相对固定版面刊发中央企业国有产权 转让信息并以此计算公告期;同时,受托机构还应根据项目特点,在转让标的企业注册地或标的企业重大资产所在地选择一家以上发行覆盖面较 大的经济或金融类报刊发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信息中应注明计算公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扶持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称《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称《实施条例》)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的居民企业。 第三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应遵循突出企业主体,鼓励技术创新、实施动态管理、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依据本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称《税收征管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称《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第五条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负责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 第二章组织与实施 第六条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组成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称“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为: (一)确定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方向,审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报告; (二)协调、解决认定管理及相关政策落实中的重大问题;

(三)裁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事项中的重大争议,监督、检查各地区认定管理工作,对发现问题指导整改。 第七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相关人员组成,办公室设在科技部,其主要职责为: (一)提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报告,研究提出政策完善建议; (二)指导各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处理建议; (三)负责各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备案管理,公布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名单,核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编号; (四)建设并管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 (五)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同本级财政、税务部门组成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以下称“认定机构”)。认定机构下设办公室,由省级、计划单列市科技、财政、税务部门相关人员组成,办公室设在省级,计划单列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定机构主要职责为: (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每年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报告; (二)负责将认定后的高新技术企业按要求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对通过备案的企业颁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三)负责挑选参与认定工作的评审专家(包括技术专家和财务专家),并加强监督管理; (四)负责对已认定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受理、核实并处理复核申请及有关举报等事项,落实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提出的整改建议; (五)完成领导小组办公室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九条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其资格自颁发证书之日起有效期为三年。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28号)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28号) 2012-04-12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28号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已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13次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王勇 二○一二年三月十八日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以下简称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促进中央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引导和规范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境外投资,是指中央企业及其各级独资、控股子企业(以下简称各级子企业)在我国境外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股权投资等投资行为。 第三条国资委依法对中央企业境外投资进行监督管理,督促中央企业建立健全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引导中央企业防范境外投资风险,指导中央企业之间加强境外投资合作,避免恶性竞争。 第四条中央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需要制定境外投资规划,建立健全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制度,提高决策质量和风险防范水平,组织开展定期审计,加强境外投资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各级子企业境外投资活动的监督和指导。 中央企业各级子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健全境外投资管理制度,严格遵守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管理规定,加强境外投资决策和实施的管理。 第五条境外投资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境外投资产业政策; (二)符合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方向; (三)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国际化经营战略,突出主业,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投资规模与企业资产经营规模、资产负债水平、实际筹资能力和财务承受能力相适应; (五)遵守投资所在国(地区)法律和政策,尊重当地习俗。 第六条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应当报国资委备案。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国务院国资委第12号令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国务院国资委第12号令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时间: 2005年08月31日文章来源: 国资委产权管理局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第12号 《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31次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 二OO五年八月二十五日 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企业国有资产评估行为,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国有产权有序流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和《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以下统称所出资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以下统称企业)涉及的资产评估,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其所出资企业的国有资产评估监管工作。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监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四条企业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 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经济行为的事项涉及的资产评估项目,分别由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核准。 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经济行为的事项涉及的资产评估项目,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备案;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所出资企业(以下简称中央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批准经济行为的事项涉及的资产评估项目,由中央企业负责备案。 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及其所出资企业的资产评估项目备案管理工作的职责分工,由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自行规定。 第五条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及其所出资企业,应当建立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工作制度,完善资产评估项目的档案管理,做好项目统计分析报告工作。 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中央企业应当于每年度终了30个工作日内将其资产评估项目情况的统计分析资料上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 第二章资产评估 第六条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对相关资产进行评估: (一)整体或者部分改建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 (二)以非货币资产对外投资;

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指导意见 国资发改革[2012]23号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文件 国资发改革〔2012〕23号 关于中央企业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指导意见 各中央企业: 根据“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改革发展总体思路,为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夯实发展基础,国资委决定,从2012年3月起,用2年时间在中央企业全面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现就活动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重要意义 国资委成立以来,中央企业通过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创新发展,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的大幅提升,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但是,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及社会的普遍期望相比,与应对复杂市场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相比,与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国家整体实力的要求相比,中央企业在管理上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一些企业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方面长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企业做强做优、科学健康发展的瓶颈。 开展管理提升活动,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是中央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完成党和国家赋予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是中央企业应对内外部复杂环境变化,保增长、保稳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抓手;是促进中央企业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是中央企业加快实现“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核心目标的重要步骤。 二、指导思想、活动主题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中央企业开展管理提升活动,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围绕“十二五”改革发展“一五三”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为重点,通过自主优化、引进吸收、创新发展,持续加强企业管理,积极推进管理创新,促进中央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活动主题。 中央企业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主题为:强基固本、控制风险,转型升级、保值增值,做强做优、科学发展。 1

国科发火[2008]172号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学技术部 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科发火[2008]1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局)、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现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及其附件《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二○○八年四月十四日 附件: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扶持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称《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称《实施条例》)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见附件)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

第三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应遵循突出企业主体、鼓励技术创新、实施动态管理、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依据本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称《税收征管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称《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第五条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负责指导、管理和监督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 第二章组织与实施 第六条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组成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称“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为: (一)确定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方向,审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报告; (二)协调、解决认定及相关政策落实中的重大问题; (三)裁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事项中的重大争议,监督、检查各地区认定工作; (四)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出现重大问题的地区,提出整改意见。 第七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技部,其主要职责为: (一)提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报告; (二)组织实施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的检查; (三)负责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专家资格的备案管理; (四)建立并管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 (五)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同本级财政、税务部门组成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以下称“认定机构”),根据本办法开展下列工作:(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 (二)接受企业提出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复审; (三)负责对已认定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受理、核实并处理有关举报; (四)选择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专家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九条企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后,应依照本办法第四条的规定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减税、免税手续。 享受减税、免税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减税、免税条件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不再符合减税、免税条件的,应当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未依法纳税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予以追缴。同时,主管税务机关在执行税收优惠政策过程中,发现企业不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应提请认定机构复核。复核期间,可暂停企业享受减免税优惠。 第三章条件与程序 第十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的企业,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二)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三)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 (四)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且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1.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 2.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3.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 (五)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六)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