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
- 格式:ppt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27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一、酶学标志物二、肌红蛋白、肌钙蛋白检查三、钠尿肽(BNP/NT-proBNP)的临床应用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典型的病例可以根据病史、症状及心电图(ECG)的特殊改变进行诊断。
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约有25%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约50%左右的AMI患者缺乏ECG的特异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检测在诊断AMI时尤为重要。
AMI后梗死部位心肌细胞内的化学物质将释放到外周血中,通过对这些化学物质的测定可诊断AMI。
决定一种标志物血浓度变化的因素有:该物质的分子大小。
在细胞内的分布(胞浆中的小分子蛋白较结构蛋白更易进入血液循环)、释放率、清除率和心肌特异性等。
典型的AMI心肌损伤标志物改变随发作时间的推移呈现典型的变化。
酶学标志物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最常用的心肌损伤诊断标志物为心肌酶谱,即:CK/CK-MB,LD/LD1,AST。
九十年代以后,发现了一些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和特异性和敏感度均较佳的确定性标志物,血清酶学标志物因为特异性不高,AMI后出现异常的时间相对较晚,目前在AMI诊断中已逐渐少用以致基本不再应用。
(一)肌酸激酶(CK)1.概况肌酸激酶分子量为86KD,广泛存在于细胞浆和线粒体中,该酶催化体内ATP与肌酸之间高能磷酸键转换生成磷酸肌酸和ADP的可逆反应,为肌肉收缩和运输系统提供能量来源。
人体三种肌肉组织(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中都含有大量CK,肝、胰、红细胞等CK 的含量极少。
胞浆CK的酶蛋白部分由两个亚基组成,不同亚基组合成三种同工酶:CK-MM,CK-MB,CK-BB。
CK在骨骼肌、心肌、脑组织大量存在,常用于这些疾病的诊断。
血清中CK的测定方法是连续监测法。
2.参考值男:80~200U/L女:60~140U/LCK水平受到性别、年龄、种族、生理状态的影响。
在确定参考值时应注意不同“正常人群”的情况。
3.临床意义(1)当发生AMI时,CK活性在3~8小时升高,峰值在10~36h之间。
心肌肌钙蛋白——心肌损伤的确定生化标志物郭 玮 潘柏申 (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检验科 200032) 心肌损伤的确定标志物是发病后6~9小时血中出现增高并持续数天、对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的生化标志物。
专家们一致认为心肌肌钙蛋白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发病后出现较早,并可持续4~10天,是目前诊断心肌损伤较好的确定标志物。
一、心肌肌钙蛋白的结构肌钙蛋白(Troponin,Tn)是横纹肌收缩的重要调节蛋白[1],由三个亚基组成:肌钙蛋白C(TnC),肌钙蛋白T(TnT)和肌钙蛋白I(TnI)。
TnC,分子量为18000,呈晶体结构,是肌钙蛋白的Ca2+结合亚基[3]。
骨骼肌和心肌中的TnC是相同的。
TnI,分子量为21000,是肌动蛋白抑制亚基。
它有三种亚型:快骨骼肌亚型、慢骨骼肌亚型和心肌亚型。
这三种TnI亚型分别源于三种不同的基因。
心肌亚型(cTnI)相对两种骨骼肌亚型约有40%的不同源性。
AM I后cTnI的释放形式(游离形式还是与其他肌钙蛋白结合成复合物,氧化形式还是还原形式)迄今为止还不完全清楚。
Tn T,分子量为37000,可能为不对称蛋白结构,是原肌球蛋白结合亚基。
TnT也有三种亚型:快骨骼肌亚型、慢骨骼肌亚型和心肌亚型。
它们在骨骼肌或心肌中的表达分别受不同的基因调控。
肌钙蛋白在循环血中的半衰期为大约数小时,由肾脏排出体外。
游离c TnI在循环血中的半衰期大约为67min。
二、心肌肌钙蛋白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1.对心肌损伤的诊断 在诸多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 I)的临床生化指标中,CK-M B曾一度被认为是诊断AM I的“金标准”,已广泛应用多年。
随着对心肌肌钙蛋白(c Tn)深入研究,无论是对心肌的特异性还是诊断敏感性,CK-M B的地位都受到了严重挑战。
cTn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确定标志物,正逐步取代CK-M B成为AM I的诊断“金标准”。
患有各种冠状动脉疾患的病人必然会发生心肌细胞损伤。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一、酶学标志物(一)肌酸激酶(CK)1.概述:人体三种肌肉组织(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中都含有大量CK;CK在骨骼肌、心肌、脑组织大量存在,常用于这些疾病的诊断。
2.参考值:采用连续监测法。
男:80~200U/L女:60~140U/L3.临床意义:(1)当发生AMI时,CK活性在3~8h升高,血中半寿期约为15h,峰值在10~36h之间,3~4d后回复至正常水平。
AMI时CK升高一般为参考值的数倍,但很少超过30倍。
(2)若AMI后及时进行溶栓治疗出现再灌注,则 CK活性成倍增加,达峰时间提前。
如在发病4h内CK即达峰值,提示冠状动脉再通的能力为40%~60%。
(3)施行心律转复、心导管和无并发症的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均会引起CK值的升高。
(4)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后都将导致CK活性的增高,且增高的幅度与肌肉的损伤范围的大小以及手术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
心肌炎时CK可轻度增高。
(5)生理性增高:运动后12~20h达到峰值,并维持36~48h。
(6)各种肌肉损伤(如挫伤、手术、肌肉注射、癫痫发作)和疾病(如多发性肌炎、肌炎、横纹肌溶解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甲状腺功能减低出现黏液性水肿)时,CK极度升高。
(7)在急性脑外伤、恶性肿瘤时CK也可增高。
(8)长期卧床,CK可有下降。
4.注意事项:(1)AMI诊断时注意CK-MB与CK的时效性。
24h CK测定意义最大,如小于参考值上限,可排除AMI。
(2)血清、血浆、脑脊液以及羊水等均可作为CK分析的标本。
常用的抗凝剂为肝素。
(3)CK测定过程中,主要的干扰物质是腺苷酸激酶(AK)以及肌激酶,它们在红细胞中含量尤为丰富,可导致结果偏高,故标本应避免溶血。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1.概述:CK-BB(CK1):主要存于脑组织CK-MB(CK2):主要存于心肌CK-MM(CK3):主要存于骨骼肌组织此外在线粒体中还存在一种同工酶(CK-MiMi)。
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是指在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用于判断心肌损伤的生物化学指标,包括肌钙蛋白I和肌酸激酶等。
这些标志物可以通过血液检查来确认是否存在心肌梗死等疾病,从而有助于医生确定诊断和治疗计划。
肌钙蛋白I是目前检测心肌损伤最为常用的生化标志物之一。
肌钙蛋白I是一种蛋白质,存在于肌细胞的肌纤维中,而血液中正常情况下几乎不存在。
当心肌受到损伤时,肌钙蛋白I会从损伤的肌细胞释放出来,进入血液中,此时可以通过血液检测来确定心肌损伤的程度。
肌钙蛋白I的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心肌梗死,尤其是早期心肌梗死,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除了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也是用于检测心肌损伤的重要生化标志物之一。
肌酸激酶也是一种蛋白质,存在于心肌细胞中。
当心肌细胞受到损伤时,肌酸激酶会从肌细胞中释放出来进入血液中,其浓度与心肌损伤的程度成正比。
肌酸激酶的检测可以早期协助诊断心肌梗死,但由于其半衰期短、容易受肌肉运动、临床诊断误差的干扰,现已逐渐被肌钙蛋白I等更为敏感的标志物所取代,但在特定情况下仍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另外,乳酸脱氢酶也是一种常用于检测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乳酸脱氢酶存在于心肌、肝脏、肌肉和肾脏等组织中。
当心肌受到损伤时,乳酸脱氢酶会从心肌细胞中释放出来进入血液中,因此可用于诊断心肌梗死。
在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利用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进行检测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通过对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范围,有助于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检测还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和预测疾病的预后。
总之,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是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生化标志物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我们也期待未来的医学技术能更好地帮助人们保护心脏健康。
医学检验--⼼肌损伤的⽣化标志物⼼肌损伤的⽣化标志物⼀、酶学标志物⼆、肌红蛋⽩、肌钙蛋⽩检查三、钠尿肽(BNP/NT-proBNP)的临床应⽤急性缺⾎性⼼脏病典型的病例可以根据病史、症状及⼼电图(ECG)的特殊改变进⾏诊断。
⼤量的临床实践发现,约有25%的急性⼼肌梗死(AMI)患者发病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约50%左右的AMI患者缺乏ECG的特异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肌损伤⽣化标志物的检测在诊断AMI时尤为重要。
AMI后梗死部位⼼肌细胞内的化学物质将释放到外周⾎中,通过对这些化学物质的测定可诊断AMI。
决定⼀种标志物⾎浓度变化的因素有:该物质的分⼦⼤⼩。
在细胞内的分布(胞浆中的⼩分⼦蛋⽩较结构蛋⽩更易进⼊⾎液循环)、释放率、清除率和⼼肌特异性等。
典型的AMI⼼肌损伤标志物改变随发作时间的推移呈现典型的变化。
酶学标志物七⼗年代⾄九⼗年代初,最常⽤的⼼肌损伤诊断标志物为⼼肌酶谱,即:CK/CK-MB,LD/LD1,AST。
九⼗年代以后,发现了⼀些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和特异性和敏感度均较佳的确定性标志物,⾎清酶学标志物因为特异性不⾼,AMI后出现异常的时间相对较晚,⽬前在AMI诊断中已逐渐少⽤以致基本不再应⽤。
(⼀)肌酸激酶(CK)1.概况肌酸激酶分⼦量为86KD,⼴泛存在于细胞浆和线粒体中,该酶催化体内ATP与肌酸之间⾼能磷酸键转换⽣成磷酸肌酸和ADP的可逆反应,为肌⾁收缩和运输系统提供能量来源。
⼈体三种肌⾁组织(⾻骼肌、⼼肌和平滑肌)中都含有⼤量CK,肝、胰、红细胞等CK 的含量极少。
胞浆CK的酶蛋⽩部分由两个亚基组成,不同亚基组合成三种同⼯酶:CK-MM,CK-MB,CK-BB。
CK在⾻骼肌、⼼肌、脑组织⼤量存在,常⽤于这些疾病的诊断。
⾎清中CK的测定⽅法是连续监测法。
2.参考值男:80~200U/L⼥:60~140U/LCK⽔平受到性别、年龄、种族、⽣理状态的影响。
在确定参考值时应注意不同“正常⼈群”的情况。
11项心肌损伤指标1、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有三种,分别是CK-MM(主要分布于骨骼肌)、CK-MB(主要分布于心肌细胞)、CK-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
CK-MB 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后 4 ~ 6 h 升高,16 ~ 24 h 达高峰,3 ~ 4 d 恢复正常。
CK-MB 对于心肌坏死的诊断特异性较高,但患者在心肌损伤发作的 6 h 以前和36 h 后具有较低的敏感度,对心肌微小损伤不敏感,且酶活性与酶质量测定相比误差较大。
2、心肌肌钙蛋白(cTn)心肌肌钙蛋白为心肌损伤首选标志物,主要检测cTnT 和cTnI 。
在心肌细胞膜完整状态下,cTn 无法透过细胞膜进入血循环,故健康人血内不含或含极低量的cTnT 和cTnI 。
当心肌由于缺血缺氧发生变性坏死时,细胞膜受损,4 ~ 12 h 血中cTnT 和cTnI 升高,持续 4 ~ 10 d。
cTn 半衰期较长,心肌中的含量较高,灵敏度较高,并且在众多标志物中其特异性最高,被认为是现阶段对心肌损伤诊断的确定标志物。
3、肌红蛋白(Mb)Mb 是一种氧结合血红蛋白,主要分布于心肌和骨骼肌。
现已将Mb 作为常规检测早期心肌损伤的标志物。
Mb 虽然是最早升高(2 ~ 6 h 升高,6 ~ 12 h 达到高峰,48 h 恢复正常),但其诊断窗口期短,主要用于阴性排除;特异性差,在肾衰竭、骨骼肌疾病、休克、手术创伤等疾病中也可升高。
4、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LDH 广泛存在于心、肝、肾、骨骼肌、红细胞等组织细胞中,具有LDH1、LDH2、LDH3、LDH4 和LDH5 5 种同工酶,LDH1 主要存在于心肌,可占其总量的50%。
LDH 一般在心肌损伤12 ~ 24 h 内开始升高,2 ~ 3 d 达到高峰,7 ~ 11 d 左右降至正常。
有研究表明,当新生儿出现窒息时,缺血缺氧性心肌损害,LDH 升高的敏感性甚至可达到100%。
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损伤早期标志物:指心肌损伤后6小时内血中水平升高的标志物。
现在已知的诊断ACS 的早期标志物大多出现于病理过程的早期(心肌坏死以前),但其心肌特异性相对都不高。
都不高。
主要类型1、C 反应蛋白(反应蛋白(CRP CRP CRP):):):有人将高灵敏CRP 称为首次预防,确切地说就是在表观健康,没有任何心血管疾病的症状,但却在亚临床的动脉硬化患者中有反应预警作用,同时也可预测再次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并通过预防性治疗来降低已升高的心血管事件,并通过预防性治疗来降低已升高的CRP CRP 浓度,从而减低危险度。
当测值高于判断限定(2.2mg/l 2.2mg/l))时,男性发病危险度增加三倍,如果低于判断限,为避免炎症引起的假阳性,可以在3-6周后复查一次。
另外吸烟者往往伴有轻度肺部验证,可促使者往往伴有轻度肺部验证,可促使 CRP CRP CRP 非特异性地轻度非特异性地轻度升高。
升高。
CRP CRP 还可能成为将来冠心病最强的预示物。
在健康人群中评价心血管的危险性要用高度敏感的人群中评价心血管的危险性要用高度敏感的CRP(hsCRP)CRP(hsCRP)CRP(hsCRP),,如果再结合总胆固醇、LDL-C 和HDL-C HDL-C,其预示能力更强。
,其预示能力更强。
最近一项调查表明,高CRP CRP,低,低LDL-C 的妇女比高LDL-C LDL-C,,低CRP 妇女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大。
这说明它可以在被传统方法漏检的情况下检出更多的危险人群。
检测高敏方法漏检的情况下检出更多的危险人群。
检测高敏CRP CRP时,建议将测值分为以下三级:低危低危<1.0mg/L <1.0mg/L <1.0mg/L;;中危1.01.0~~3.0mg/L 3.0mg/L;高危;高危;高危>3.0mg/L >3.0mg/L >3.0mg/L。
2、肌红蛋白(、肌红蛋白(Mb Mb Mb):):):Mb 虽心肌特异性不高,但心肌梗死后迅速地从坏死的心肌中释放出来,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包括肌红蛋白,CK-MB和肌钙蛋白。
根据这些蛋白质的尺寸大小和所处位置决定其释放的时间。
最小的肌红蛋白存在于细胞质内,首先释放。
存在于核子和线粒体内的CK-MB随后释放。
而存在于收缩器内结构蛋白-cTn要等细胞完全裂解后才会释放,专家一致认为心肌细胞死亡后,cTn才释放。
近10年的临床实践证实,心肌肌钙蛋白(cTn)是目前临床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已成为心肌组织损伤(如心肌梗死)最重要的诊断依据。
在不能使用cTn的情况时,也可使用CK-MB质量的检测。
急性心肌梗死(AMI)生物标志物测定的最佳采血时间取决于标志物的性质和患者的因素(症状的开始和持续时间以及发生ACS的概率)。
1、肌红蛋白在肌细胞损伤后1小时即开始升高,12-24小时恢复正常。
2、CK-MB在心肌损伤后3-4小时开始升高,48-72小时降至正常范围。
3、cTn升高的时间与CK-MB类似,但持续时间长,cTnI可持续4-7天,而cTnT可达10-14天。
一、肌酸激酶(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的胞质和线粒体中。
CK催化肌酸与ATP之间高能磷酸键转换生成磷酸肌酸和ADP的可逆反应,为肌肉收缩和运输系统提供能量来源。
健康人血清中CK含量甚低,当上述组织受损时,CK进入血液中,使其CK活性明显升高。
1、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梗死发生后3~8h,血清CK开始上升,可高达正常上限的10~12倍,较少超过30倍,10~36h达到高峰,CK对心肌梗死诊断较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特异性高,但此酶增高的持续时间较短,2~4d就恢复正常。
CK活性测定有助于心肌梗死病人的早期诊断,其增高的程度与心肌损坏的程度基本一致。
在AMI病程中,如CK再次升高,表明心肌再次梗死。
溶栓治疗后心肌再灌注时,CK活性成倍增加。
2、病毒性心肌炎、心脏手术、心脏外伤、有创性心脏干预治疗(如心导管、冠状动脉成形术等),血清CK活性升高。
心肌损伤6大生物化学标志物心肌损伤标志物具有高度心肌特异性和敏感性,它能检测早期心肌损伤,能很快从血中清除,并可以作为复发诊断的指标等。
由于单一标志物不能满足条件,所以一般把多种心肌损伤标志物结合起来用于临床诊断。
反应心肌缺血损伤的主要生物化学标志物包括心肌蛋白及心肌酶等,前者有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等,后者有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等。
肌红蛋白肌红蛋白(Mb)是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细胞细胞质中的亚铁血红素蛋白,具有高度敏感性。
因其为小分子物质,当心肌细胞发生损伤时,Mb是目前最早进入血液的生物的标志物之一。
参考值:2— 68.9g/L(根据检测方法不同参考范围可能有所差异,具体请参考检验标准)临床意义:①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1-2小时后MYO水平即可快速升高4-12小时达到峰值24-36小时恢复到正常水平②其他:肌肉损伤、休克及肾衰竭时肌红蛋白也增高。
③有助于溶栓成功的判断。
溶栓开始后2小时内,Mb增加的数值超过150ng/ml•小时;溶栓后第一次Mb和2小时后Mb相比增加4-6倍;实施溶栓或介入疗法后90min,无再灌注损伤,将出现一迅速上升和下降的冲洗小峰,达峰时间小于6小时。
④有助于评估再梗死的发生率。
由于Mb半寿期短,峰值持续时间短,故Mb测定有助于在AMI病程中观察有无再梗塞或者梗塞再扩展,如峰值期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小时,恢复正常缓慢,超过4天以上,或下降过程再度升高形成双峰、多峰,则提示可能发生心梗延展或新的部位又发生心梗。
心肌肌钙蛋白心肌肌钙蛋白是心肌细胞的特异性蛋白,一般在血液中含量极低,几乎测不到。
心肌损伤时心肌肌钙蛋白释放到循环中,因此在心肌损伤时cTnT/I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
参考值:cTnT: 0.02~0.13μg/L,>0.2μg/L 为临界值,>0.5μg/L 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cTnI : 0.1-0.2μg/L,>1.5μg/L 为临界值。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一、酶学标志物(一)肌酸激酶(CK)1.概述:人体三种肌肉组织(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中都含有大量CK;CK在骨骼肌、心肌、脑组织大量存在,常用于这些疾病的诊断。
2. 参考值:采用连续监测法。
男: 80~ 200U/L女: 60~ 140U/L3. 临床意义:( 1)当发生 AMI 时, CK活性在 3~ 8h 升高,血中半寿期约为15h,峰值在10~36h 之间, 3~ 4d 后回复至正常水平。
AMI 时 CK升高一般为参考值的数倍,但很少超过30 倍。
( 2)若 AMI 后及时进行溶栓治疗出现再灌注,则CK 活性成倍增加,达峰时间提前。
如在发病4h 内CK即达峰值,提示冠状动脉再通的能力为40%~60%。
( 3)施行心律转复、心导管和无并发症的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均会引起CK值的升高。
( 4)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后都将导致CK活性的增高,且增高的幅度与肌肉的损伤范围的大小以及手术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
心肌炎时CK可轻度增高。
( 5)生理性增高:运动后12~ 20h 达到峰值,并维持36~ 48h。
( 6)各种肌肉损伤(如挫伤、手术、肌肉注射、癫痫发作)和疾病(如多发性肌炎、肌炎、横纹肌溶解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甲状腺功能减低出现黏液性水肿)时,CK极度升高。
(7)在急性脑外伤、恶性肿瘤时CK也可增高。
(8)长期卧床, CK可有下降。
4.注意事项:( 1) AMI 诊断时注意CK-MB与 CK的时效性。
24h CK 测定意义最大,如小于参考值上限,可排除AMI。
(2)血清、血浆、脑脊液以及羊水等均可作为CK分析的标本。
常用的抗凝剂为肝素。
(3)CK测定过程中,主要的干扰物质是腺苷酸激酶( AK)以及肌激酶,它们在红细胞中含量尤为丰富,可导致结果偏高,故标本应避免溶血。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1.概述:CK-BB( CK1):主要存于脑组织CK-MB( CK2):主要存于心肌CK-MM( CK3):主要存于骨骼肌组织此外在线粒体中还存在一种同工酶(CK-MiMi )。
不同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彭聪发布时间:2023-06-06T08:49:38.581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3年6月6期作者:彭聪[导读] 摘要:目的:分析心肌损伤时,不同生化标志物的数值变化。
了解B 型利钠肽、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在心肌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02月到2023年0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心肌损伤患者200例作为观察组,再随机选取同一时间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体检者2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相同的生化检验,对比两组生化检验的结果。
结果:经过相同的生化检验后,观察组的各项检验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各项检查结果数值均不在正常范围内。
结论:心肌损伤患者与正常健康人群的生化检验结果存在着差异,B 型利钠肽、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检测数值都出现了升高的情况,生化标志物检验能够成为心肌损伤的诊断标准,为临床诊治提供了依据。
B型利钠肽的灵敏度非常高,可用于心肌梗死后缺血性损伤监测和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肌钙蛋白I的水平也能够反映心肌细胞损伤的程度;B型利钠肽与肌钙蛋白I联合应用还可以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的心脏不良事件;肌红蛋白数值变化的时间短,灵敏度不高,但是,肌红蛋白能在早期监测出数值变化,能够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乳酸脱氢酶存在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对于心肌受损就诊比较迟的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肌酸激酶常用于骨骼肌疾病及心肌疾病的辅助诊断;肌酸激酶同工酶持续时间短,可以用来评估心肌梗死发生时间和判断再次发生梗死。
摘要:目的:分析心肌损伤时,不同生化标志物的数值变化。
了解B 型利钠肽、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在心肌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02月到2023年0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心肌损伤患者200例作为观察组,再随机选取同一时间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体检者2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相同的生化检验,对比两组生化检验的结果。
2018年4月检验与临床不同心肌损伤生化标记物检验的临床意义农概崇左市复退军人医院 广西南宁 530219【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心肌损伤生化标记物检验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6月-2017.10月间收治的47例心肌损伤患者,纳入干预组,同时纳入同期47例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47例,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血液检查结果,评估两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利钠肽(BNP)、肌红蛋白(Mb)、心肌肌钙蛋白I (cTn1)、血同型半胱氨酸(Hcy)。
结果:干预组患者CK-MB、BNP、Mb、cTn1、Hcy等血液生化标志物检查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7.418、9.858、17.031、11.888、65.345,P<0.05)。
干预组47例患者血液检查结果显示,CK-MB灵敏度为58.82%、Mb灵敏度为68.89%、Hcy灵敏度为61.70%,灵敏度结果接近,而BNP与cTn1灵敏度结果较高,均为100%。
结论:CK-MB、BNP、Mb、cTn1、Hcy五项血清心肌标志物均可作为临床评估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心肌损伤;血液检验;诊断;灵敏度[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8)04-116-02心肌损伤病因可能与柯萨基、冠状病毒等感染、部分金黄色葡萄菌等细菌感染、药物、食物中毒等、部分心肌梗死及心肌炎、其他外伤等有关,当机体遭受细菌感染后,细菌会在机体血液中生长繁殖释放毒素,当毒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导致各脏器受损,累及心肌[1-2]。
目前临床治疗心肌损伤疾病多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如营养心肌的药物、积极用药改善心肌供血、针对性控制感染等。
心肌损伤后6h-9h 内血中水平明显升高的标志物可作为早期生化标记物,可辅助疾病诊断,一般该种生化标记物升高后可维持数天,目前临床发现的心肌损伤特异性生化指标包括BNP、Mb、CK-MB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