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上课教案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8
《测量学》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测量学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3. 学时安排:总学时数为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2学时,实践学时16学时。
4. 先修课程:无5.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测量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能够运用测量学知识进行工程测量和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测量学基础1.1 测量学概述1.2 测量学的基本原理1.3 测量学的基本方法2. 第二章测量仪器的使用与维护2.1 测量仪器的基本知识2.2 常用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方法2.3 测量仪器的维护与保养3. 第三章角度测量与水平角测量3.1 角度测量概述3.2 水平角测量方法3.3 角度测量误差及其处理4. 第四章距离测量与直线测量4.1 距离测量概述4.2 钢尺测量方法4.3 光电测距仪及其使用5. 第五章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平差5.1 测量数据处理概述5.2 测量平差原理5.3 测量平差方法及应用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演示、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实验设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测量学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30%。
2. 期中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考核学生对测量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占总评的4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测量学教材。
2. 实验设备:具备完整的测量实验设备,如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等。
3.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
4.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测量学资源共享,如学术论文、案例分析等。
5. 辅导资料:提供测量学相关书籍、期刊、论文等辅导资料。
六、第六章地形图与地形测量6.1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6.2 地形测量的方法与步骤6.3 数字地形图的应用七、第七章建筑施工测量7.1 建筑施工测量概述7.2 建筑施工测量的方法与步骤7.3 建筑施工测量实例分析八、第八章控制测量与测网布设8.1 控制测量概述8.2 控制点的选择与布设8.3 控制测量成果的整理与评价九、第九章地理信息系统与测量学9.1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9.2 测量学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9.3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与处理十、第十章现代测量技术及其发展10.1 现代测量技术概述10.2 卫星定位技术及其应用10.3 遥感技术在测量学中的应用10.4 测量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六、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测量》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为您精心收集了5篇《《测量》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测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重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校即将召开秋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李老师和本班四位参加4×100 m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动场进行赛前训练。
练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始讨论: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
李老师看到同学们争论起来,笑了笑说:“同学们,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证明丁同学跑步速度是越来越慢,还是越来越快的呢”?让小车从斜面滚下,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是否改变?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学生思考:只要测量出丁同学跑步的速度就容易判断了。
结合具体例子提出物理问题,便于学生思考回答。
【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实验的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测量学》课程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测量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具体学分课程总学时:具体学时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测量学的基本概念、任务和作用。
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测量工作的基本原理。
熟悉测量误差的来源和处理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常规测量仪器进行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等工作。
具备处理测量数据和绘制地形图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1、测量学的基本知识测量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面点位的确定。
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2、水准测量水准测量的原理。
水准仪的构造和使用。
水准测量的外业施测和内业计算。
3、角度测量角度测量的原理。
经纬仪的构造和使用。
水平角和竖直角的观测和计算。
4、距离测量钢尺量距的方法和精度。
视距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电磁波测距的原理和应用。
5、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测量误差的来源和分类。
衡量测量精度的指标。
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应用。
6、控制测量控制测量的概念和作用。
导线测量的布设形式和外业观测。
三角测量和 GPS 测量的基本原理。
7、地形图的测绘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地物和地貌的表示方法。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方法。
8、地形图的应用地形图在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
地形图的面积量算和土石方计算。
四、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
2、实验教学安排学生进行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等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课程设计布置地形图测绘的课程设计任务,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分析测量工作在工程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测量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测量学》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量数据的处理能力。
3. 使学生能够应用于实际工程测量,提高工程质量。
二、教学内容:1. 测量学基本概念:测量、测量的性质、测量工作、测量学分支等。
2. 测量仪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NSS接收机等。
3. 测量方法: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高程测量、平面控制测量、立体控制测量等。
4. 测量数据处理:观测数据的整理、平差原理、误差理论、测量成果的评定等。
5. 工程测量实例:地形图测绘、施工放样、建筑基线测量、工程质量控制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演示:展示测量仪器实物,演示测量操作过程。
3. 实践:安排现场实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实际测量能力。
4. 讨论:组织学生对实际工程测量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环境:1. 教室:配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教学设备。
2. 实验室:配备各种测量仪器,如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
3. 实习基地:具备实际工程测量条件的场地。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的程度等。
2. 实习报告:评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操作技能、数据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测量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16理论课时和16实践课时。
2. 授课方式:理论课时在教室进行,实践课时在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进行。
3. 授课顺序:先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仪器和使用方法,接着进行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的讲解,通过实习环节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测量学原理》等权威教材。
2. 课件:制作涵盖教学内容的PPT课件。
3. 实习指导书:提供详细的实习操作指导和数据处理方法。
4. 测量仪器:为学生提供各类测量仪器,如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
测量学课程教案测量学课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理解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常见的测量工具和仪器;
3、学会使用测量数据进行空间分析;
4、提高对测量误差的认识和评估能力;
5、能够运用测量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测量学的基本概念
2、常见的测量工具和仪器
3、测量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4、测量误差的分析和评估
5、空间分析的方法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了解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测量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
3、项目实践:通过小组项目实践,使学生学会运用测量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资源
1、教材:《测量学基础》
2、软件:AutoCAD、ArcGIS等
3、实验设备:全站仪、水准仪、GPS等
4、网络资源:测量学相关网站、论文、期刊等
五、教学计划
第一周: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第二周:常见的测量工具和仪器第三周:测量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第四周:测量误差的分析和评估第五周:空间分析的方法和应用第六周:综合实践:小组项目实践第七周:总结与复习
六、教学评估
1、平时作业:20%
2、实验报告:30%
3、项目实践:30%
4、期末考试:20%
七、教学反思
1、回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分析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3、评估教学资源是否充足;
4、反思教学评估是否公正。
《测量》教学教案《测量》教学教案(9篇)《测量》教学教案1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一个阶段;在本单元,学生将要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二阶段,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奠定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一)关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1、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以旧引新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
因此在学习“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
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
在教学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和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时,要充分引导学生交流,说进率,论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算,以便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
2、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趣深究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都有所了解,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材的编写也充分地考虑了这一点,设计了课堂、操场、校园等学生熟悉的环境,将所学概念融入其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加深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二)重视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和体验,认识长度单位,建立长度观念1、在操作中认识“毫米”首先,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并认识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毫米的表象。
其次,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增强感性认识。
最后通过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启发学生列举更多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的感知。
2、在比较中认识“分米”首先,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注重分米、厘米及米的比较,通过米尺的介绍,认识10厘米的长度,直接向学生介绍10厘米是1分米,从而建立分米的表象。
测量的教案测量的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测量技能。
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教学内容:1.测量的概念及种类:长度、质量、时间等。
2.测量的方法: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等。
3.测量的单位及换算。
教学重点: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一把尺子和一根绳子,请学生用尺子测绳子的长度。
2.学生尝试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二、新知呈现(2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测量的概念及种类,并提供具体的例子。
2.通过实物或图片,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测量工具,如尺子、天平、钟表等。
3.教师讲解测量的方法,如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等,并给予实例讲解。
三、测量实践(15分钟)1.教师给每个学生分发一张测量实践的练习题。
2.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测量实践,记录测量结果。
四、测量单位及换算(15分钟)1.教师介绍测量的常用单位,并提供实际应用场景的例子。
2.教师讲解换算的方法,如厘米与米的换算等,并给予实例讲解。
五、巩固练习(15分钟)1.教师布置测量练习题,要求学生计算或换算相关的测量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相互检查答案。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测量的重要性和正确的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
2.学生进行小结并发表个人感悟。
教学评价:1.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测量实践过程,评价学生的观察力和测量技能。
2.布置的练习题用于检测学生对测量单位和换算的掌握情况。
3.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实践,如测量教室的面积、重量等。
2.引导学生探究其他常见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体温计、血压计等。
3.通过科普知识讲解测量在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测量学》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熟悉测量仪器的使用和维护;(3)学会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4)能够运用测量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授、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测量学理论素养;(2)利用实验、实习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培养学生解决测量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测量学的兴趣和热情;(2)树立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测量学基本概念(1)测量的定义、作用和分类;(2)测量学的基本要素:长度、角度、高程、坐标等。
2. 测量仪器的使用与维护(1)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NSS接收机等基本测量仪器的结构及功能;(2)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3)测量仪器的维护保养方法。
3. 测量方法及其应用(1)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高程测量等基本方法;(2)地形图测绘、建筑施工测量、道路工程测量等应用实例。
4. 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1)误差理论及测量数据的精度评定;(2)测量数据的平差及求解;(3)测量数据的整理与表达。
5. 测量在工程中的应用(1)地形图的应用:地形分析、规划设计等;(2)施工测量的应用:建筑物的定位、控制网建立等;(3)道路工程测量的应用:道路设计、施工控制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课堂讲授,系统地传授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操作,熟悉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量方法;3. 实习: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培养学生解决测量问题的能力;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测量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3. 实习报告:评价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测量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测量学》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测量学的基本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测量学实验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测量学基本概念1. 测量学的定义、作用和分类2. 测量学的坐标系统、基准和计量单位3. 测量学的基本要素:测点、测线、测面、测体第二章:测量学基本原理1. 测量学的基本原理:相似原理、连续原理、累积原理2. 测量学的基本方法: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组合测量3. 测量学的基本误差及其处理方法第三章:测量学仪器与工具1. 概述测量仪器与工具的分类、性能和选用原则2. 常用测量仪器与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3. 测量仪器的维护保养第四章:测量学数据处理1. 概述测量数据的分类、采集和处理方法2. 测量数据的预处理:粗差剔除、数据平滑、数据变换3. 测量数据的分析:精度评定、误差传播、最小二乘法第五章:测量学实验操作1. 测量实验的基本流程:实验准备、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实验报告2. 常用测量实验操作:水平角测量、垂直角测量、距离测量、面积测量3. 测量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辅助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测量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3. 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验操作考试,占总评的6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测量学教程》2. 实验设备: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距离测量仪等。
3. 教学课件:测量学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实验操作。
六、第六章:测量学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1. 概述测量学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重要性2. 城市规划中的测量学应用:控制网建立、地形图绘制、土地测量3. 城市管理中的测量学应用:建筑物的定位与测量、道路与桥梁的测量、工程测量七、第七章:测量学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1. 概述测量学在地质工程中的重要性2. 地质工程中的测量学应用:地形测量、地质勘探、岩土工程测量3. 测量学在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中的应用八、第八章:测量学在建筑与土木工程中的应用1. 概述测量学在建筑与土木工程中的重要性2. 建筑与土木工程中的测量学应用:建筑物的定位与测量、结构物的尺寸测量、隧道与桥梁的测量3. 测量学在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中的应用九、第九章:现代测量学技术及其发展1. 概述现代测量学技术的发展趋势2. 遥感测量学: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3. 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采集、数据管理、空间分析4. 测量学与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十、第十章:测量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 概述测量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2. 地球科学中的测量学应用:地质测量、地形测量、地球物理测量3. 生命科学中的测量学应用:生物测量、医学测量、生理测量4. 测量学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物理学、化学、物理学等十一、教学方法与评价(同第五章)十二、教学资源与评价(同第五章)重点解析一、教学目标:理解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测量学的基本技能,并能够运用测量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