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刚事件
- 格式:ppt
- 大小:200.50 KB
- 文档页数:20
孙志刚(1976年—2003年3月20日),是2003年孙志刚事件当事人。
2003年孙志刚被广州市政府执法机关以“三无”人员的理由收押,拘禁期间被收容所员工殴打致身亡。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3年6月5日至6月6日公开审理孙志刚事件,并于于6月9日作出一审判决。
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被告人乔燕琴、李海婴死刑;判处被告人钟辽国无期徒刑;判处被告人周利伟、张明君、吕二鹏有期徒刑15年;判处被告人李龙生有期徒刑12年;判处被告人韦延良、何家红、李文星、乔志军、胡金艳有期徒刑3年至10年。
法院经审理查明,3月17日晚,被害人孙志刚因未携带任何证件外出,被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黄村街派出所民警错误收容。
3月18日晚,孙志刚称有心脏病被送至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诊治。
3月19日晚,因孙志刚大声呼叫,引起救治站护工乔燕琴不满。
乔遂与吕二鹏、乔志军、胡金艳等人商量,授意李海婴等8名被收治人员殴打孙志刚。
3月20日凌晨,被告人李海婴、钟辽国、周利伟、张明君、李龙生、韦延良、何家红、李文星等先后两度对孙志刚轮番殴打,致使孙志刚于3月20日上午经抢救无效死亡。
后经法医鉴定,孙志刚系因背部遭受钝性暴力反复打击,造成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
[。
关于孙志刚事件的调查分析案例:孙志刚,男,1976 年生,湖北黄冈人,2001 年武汉科技学院(原武汉纺织工学院)艺术系艺术设计专业毕业,2003 年春节后来到广州,案前任职于广州市达奇服装公司。
3 月 17 日:孙志刚因无暂住证在广州街头被带至广州天河区黄村街派出所。
3 月 18 日:孙志刚被黄村街派出所送往广州收容遣送中转站。
3 月 18 日:孙志刚称有心脏病被收容站送往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
3 月 19-20 日:孙志刚在救治站遭遇无情轮番毒打。
3 月 20 日:救治站宣布孙志刚不治死亡。
4 月 18 日:尸检结果表明,孙志刚死前 72 小时曾遭毒打。
后来广州市公安局(2003)穗公刑法字 4 号刑事科学技术法医学鉴定书,证实被害人孙志刚系因背部遭受钝性暴力反复打击,造成背部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
一.孙志刚事件的政策过程研究价值1、社会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社会状况。
不过只有当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任务认为某种社会状况是社会问题时,它才是社会问题。
孙志刚事件是属于结构性社会问题。
所谓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在整起孙志刚事件中,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媒体是舆论的主体,公众是决策的参与者,政府是政策权力的主体。
只有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政府才会引起足够重视。
孙志刚事件是我国关于流动游乞人员管理政策(制度)变迁的触发机制,直接导致了我国在流浪游乞人员管理上的政策变迁,导致了我国流浪游乞管理上的进步。
2、孙志刚事件在结构上有清晰的发展脉络,既有开头:孙志刚之死;又有发展:社会反应;还有结局:政策变更政策。
3、孙志刚事件从发生开始,经历过几个月时间,全国范围内的人几乎都知晓了。
这件事情有很强的开放性,所以才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后来的政策制定作铺垫。
4、这一事件具有内容的合理性,也就是上面说的政策过程关联性。
由于这四个原因造成了它作为一个典型的政策过程案例的第五个特征:资料的全面性。
政策议程案例
下面为你提供一个政策议程案例:孙志刚事件。
孙志刚,湖北人,2003年3月17日晚,在其去网吧的路上偶遇民警,因为没有暂住证,被警察送到广州市收容所。
当晚,孙志刚死亡,后经法医鉴定,其死因是钝器击打背部,造成大面积软组织挫伤导致休克。
孙志刚的非正常死亡事件被人发帖到西祠胡同中,后被南方都市报的记者陈峰发现。
记者私下联系其家人,对事件的起因经过进行了全盘了解,之后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了《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一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此时,孙志刚事件已经从一个普通地方案件升级为一个全国性关注的社会典型案例,其中涉及社会法制条款中关于收容方面的漏洞、警务人员的暴力执法问题,甚至还反映出当今社会的官民矛盾等一系列问题,触发了舆论机制,也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注意和重视。
相关部门派遣指导工作组来督察此案。
同时,要求纪检、监督公安、民政、卫生等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加快案件调查进程。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媒体的议程设置在促进公共政策的最终结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南方都市报记者通过网络了解到这一消息,
并通过媒体形成了媒体议程,并得到其他媒体的呼应。
在此之后,媒体议程被推到公众面前,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并形成了舆论。
当公共议程和媒体议程联合起来向国家政治部门施加压力以最终推进政策议程时,这种舆论代表了公共议程。
最终,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等部门出台了公共政策,制定了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网络民意和孙志刚事件(孙志刚事件、虐猫事件、钉子户、华南虎事件、周久耕、70码)网络民意已经不再是一团无形弥漫的空气,而成了一种能够对突发事件做出强有力反应的有形存在。
这说明网络民意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与理智。
网络民意不可忽视。
2003年是一个多事之秋,而“孙志刚案”则是众事件的发端。
湖北来穗务工青年孙志刚死的时候才27岁,2003年3月17日,他因为没有暂住证而被带至黄村街派出所,后被送至广州市收容站,但在收容期间却遭到无辜毒打,最终致其惨死。
《南方都市报》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题,首次披露了孙志刚惨死一个多月却无人过问的前前后后。
文章当天被各大网站转载,立即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反响。
有网友撰悼文“天堂里没有暂住证”来表达愤怒,中山大学教授艾晓明以一个母亲的名义能够发问:“是什么样的体制一直在纵容这些虐待狂?”如果把媒体最初的介入看作是一朵浪花的话,那么最后网络发出的声音则如海啸般风卷残云。
当人民网以《谁为一个公民的非正常死亡负责》为题转载了《南方都市报》的报道后,几个小时内的跟帖就达到了上万条。
不久在goodle简体中文网站上就可以检索出4万多条与“孙志刚”相关的信息。
当天,纪念孙志刚的网站建立,几天之内就有25万人次浏览。
而网络上的火暴也促使了大众媒体的又一次跟进,广东本地媒体、中央和地方的官方媒体都竞相报道,一时间,公民维权行动风起云涌。
在媒体和部分法学界人士的推动下,仅仅事隔两个月,国务院宣布废除实行20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同时公布惠及千百万人口的《城市无着者流浪乞讨人员救济管理办法》。
就这样,一部旧法就此废止,一部新法就此催生,这其中网络民意居功至伟。
从宪政的角度思考孙志刚案孙志刚案是中国最高法院近年来审理的一起有着重大意义的宪法相关案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从宪政的角度来思考这一案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宪政原则是维护公民权利和限制政府权力的基础。
在孙志刚案中,孙志刚因为涉嫌非法集资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但他在接受审讯的过程中被迫背负犯罪责任,对其自由和人格权利的侵害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宪政原则强调的是法治的平等原则和对个人权利的保护,而在孙志刚案中,一些法律程序并不符合法治的原则,违背了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护。
因此,这一案件引发了对宪法解释和司法独立的讨论,呼吁进一步完善司法制度,确保宪政原则在诉讼过程中的适用。
其次,宪政要求政府行使权力时要遵循法治原则。
在孙志刚案中,涉及的非法集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牵涉到多个层面的责任。
政府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应当依法行政,保护合法权益,同时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执法。
然而,这一案件暴露了监管不力、执法不公等问题。
从宪政的角度来看,政府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能力和执法公正,遵循宪法的要求,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再次,宪政原则要求司法独立和法治的适用。
在孙志刚案中,一些人认为审判过程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审讯过程中对孙志刚的强迫、威胁和排挤等行为,这一案件的处理引发了人们对司法独立的关注。
宪政原则要求司法机构在审判过程中独立、公正地行使权力,而在这一案件中,一些负责审理的司法人员可能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干扰,使得案件的处理令人不满。
因此,从宪政的角度来看,需要更加重视司法独立,进一步增强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确保法治的适用。
最后,宪政原则要求政府响应和回应公民的诉求。
在孙志刚案中,孙志刚的亲友通过一系列的上访和舆论压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表明,公民对于政府的监管和执法工作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并希望得到公正的处理和回应。
宪政要求政府对于公民的诉求进行积极回应,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因此,这一案件也提醒政府要倾听和回应公民的诉求,加强与公民的对话和沟通,保持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案例:孙志刚,男,1976年生,湖北黄冈人,2001年武汉科技学院(原武汉纺织工学院)艺术系艺术设计专业毕业, 2003年春节后来到广州,案前任职于广州市达奇服装公司" 3月17日:孙志刚因无暂住证在广州街头被带至广州天河区黄村街派出所"20 日:孙志刚在救治站遭遇无情轮番毒打"3月20日:救治站宣布孙志刚不治死亡"4月18日:尸检结果表明, 孙志刚死前72小时曾遭毒打"后来广州市公安局 [2003]穗公刑法字4号刑事科学技术法医学鉴定书,证实被害人孙志刚系因背部遭受钝性暴力反复打击,造成背部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一、孙志刚事件的政策过程研究价值孙志刚事件具有明显的政策过程研究价值,这可以从四个方面论述:首先,它是一个政策过程研究的理想案例,原因在于;前面回放的孙志刚事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包括了至少几个月的时间跨度!在不同的时间内有不同的主体登场!不同的主体承担了不同的活动;其次,这一过程在结构上具有明晰性,既有开头:孙志刚之死,又有发展:社会反应,还有结局:政府变更政策;第三,孙志刚事件的性质具有比较大的开放性,这一事件的主人是一个弱势群体分子,又是一个地方事件,直接的责任人没有高官,无关国家机密,等等,这些性质保证了它的信息的扩散性;第四,这一事件具有内容的合理性,也就是上面说的政策过程关联性,由于这四个原因决定了它作为一个典型的政策过程案例的第五个特征:资料的全面性、关联性使它成为一个政策过程案例,动态性与结构性使这一案例增加了典型性,开放性使这一典型的案例能够作为资料被完整地收集,由此形成了一个包括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决策等在内的政策全过程的理想材料。
二、孙志刚事件后面的政策过程政策过程的范式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指的是包含要求达到的状态与观察到的状态之间的矛盾,就孙志刚事件引发的政策变更来看,表面上它也是从问题出发的,首先是孙志刚的非正常死亡暴露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存个从需要出发的系统过程,按照系统理论,系统的存在总是以执行一定的功能为基础的,所以这里接着考察孙志刚事件后面的政策过程的功能,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这儿讲的系统的逻辑,另一方面是因为主流的政策理论认可的政策系统的自我维持功能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成了众矢之的的东西。
坚持依宪治国的案例
那咱就说说“孙志刚事件”吧。
以前呢,有收容遣送制度。
在2003年的时候,孙志刚因为没带身份证,被当作“三无人员”收容了,结果在收容所里遭到了严重的不公正对待,最后还失去了生命。
这事儿可就闹大喽。
为啥要说到依宪治国呢?咱宪法可是规定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的。
收容遣送制度在实际执行中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自由等基本权利。
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让政府意识到,得按照宪法来办事儿啊。
后来就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改为救助管理办法了。
这就是在坚持依宪治国的道路上,发现和纠正与宪法精神不符的制度的典型例子。
宪法就像一把尺子,不管啥制度都得拿它量一量,不合尺寸就得改。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现在咱们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不断地强调权力的边界。
比如说一些地方以前可能存在政府部门随意征地拆迁的情况。
这就不行啊,宪法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呢。
现在呢,越来越强调依法依规进行拆迁,在拆迁过程中要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这都是在向着依宪治国迈进。
不能让政府权力无限膨胀,得按照宪法规定的来,就像火车必须在铁轨上跑一样,这样老百姓的权利才能有保障,国家也能健康稳定地发展下去。
推进中国法治进程十大案例一、孙志刚事件。
这事儿可太典型了。
孙志刚一个普通青年,就因为没带证件,在收容所里被打致死。
这就像一颗重磅炸弹,把当时不合理的收容遣送制度炸出了大窟窿。
以前收容遣送制度有点乱套,权力容易被滥用。
孙志刚的遭遇让全国人民愤怒,也让政府下定决心改革,最后把收容遣送制度废除了,这可是向着法治人权迈进了一大步呢。
二、彭宇案。
这个案子当年可是吵得沸沸扬扬。
彭宇扶了摔倒的老太太,结果却被老太太告上法庭说是他撞的。
法院判决彭宇要承担责任,这判决一出,大家都蒙了。
为啥呢?因为这让很多人不敢再轻易做好事了,感觉好像做好事还会被讹诈。
不过呢,这个案子也引起了全社会对司法判决社会影响的高度关注,推动了在司法实践中更加注重证据规则的完善,还有对于社会道德导向的正确把握。
三、呼格吉勒图案。
呼格吉勒图可真是太冤了。
被错判死刑啊,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么没了。
这案子反映出当时司法程序存在严重漏洞。
后来经过复查再审,还他清白。
这一事件让司法机关深刻反思,加强了对证据收集、审查判断的规范,完善了错案纠正机制,让司法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更加谨慎、严谨。
四、聂树斌案。
聂树斌也是被错判死刑的可怜人。
这个案子多年来一直备受关注。
它的纠正过程十分艰难,但最终得以昭雪。
这表明中国法治在面对历史错案时绝不回避,努力去还原真相。
这个案子推动了整个司法系统对于死刑案件复核等程序的高度重视,提高了司法审查的标准,也体现了法治不断自我纠错、不断进步的决心。
五、山东于欢辱母杀人案。
于欢看到自己的母亲被侮辱,一时激愤杀了人。
这个案子引发了公众对正当防卫界定的大讨论。
以前正当防卫的界限在实际案例中有点模糊不清。
这个案子让司法界重新审视,在保护受害者权益和维护法律公正之间找到更合理的平衡,推动了对正当防卫相关法律条款解释的深入研究和调整。
六、昆山龙哥反杀案。
昆山龙哥拿着刀砍人,结果刀掉了被人反杀。
这案子特别有戏剧性。
这可让大家好好讨论了一番正当防卫的界定。
乔燕琴等故意伤害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2003)粤高法刑一终字第387号原公诉机关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检察院。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乔燕琴,又名乔艳清。
捕前系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护工。
因本案于2003年5月11日被羁押,12日被刑事拘留,13日被逮捕。
现押于广州市第一看守所。
辩护人魏大忠,北京市华城律师事务所律师。
辩护人李三新,广东正大联合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李海婴,又名李海英。
因本案于2003年5月10日被刑事拘留,11日被逮捕。
现押于广州市第一看守所。
指定辩护人梁国雄,广东易春秋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钟辽国,又名钟条国,冒名洪权才。
1994年8月4日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1995年8月6日刑满释放。
2003年4月13日因抢夺被处劳教一年。
因本案于2003年5月12日被羁押,13日被刑事拘留,14日被逮捕。
现押于广州市第一看守所。
辩护人刘杰,广东信利盛达律师事务所律师。
辩护人唐庆联,广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律师。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周利伟,化名黄开平。
因本案于2003年5月3日被羁押,4日被刑事拘留,9日被逮捕。
现押于广州市第一看守所。
辩护人吴雪元,广东德法理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张明君。
因本案于2003年5月9日被刑事拘留,12日被逮捕。
现押于广州市第一看守所。
辩护人唐来军,广东鑫一华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吕二鹏,又名吕鹏、化名吕鹏鹏。
捕前系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护工。
因本案于2003年5月2日被羁押,3日被刑事拘留,9日被逮捕。
现押于广州市第一看守所。
辩护人程滨涛,广东纵横天正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李龙生。
因本案于2003年5月10日被刑事拘留,11日被逮捕。
现押于广州市第一看守所。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韦延良,化名徐华彬。
因本案于2003年5月12日被刑事拘留,15日被逮捕。
现押于广州市第一看守所。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何家红,又名何加洪。
法律史话之“孙志刚案”:他以生命为代价,推动我国法治进程2020-07-26 11:23毓秀法谈基本案情回顾2003年3月17日晚,在广州某公司任职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缺少暂住证,被警察送至广州市“三无”人员(即无身份证、无暂居证、无用工证明的外来人员)收容遣送中转站收容。
次日,孙志刚被收容站送往一家收容人员救治站。
在这里,孙志刚受到工作人员和其他被收容人员的野蛮殴打。
3月20日,孙志刚死于该救治站。
最后,几名行凶者皆被处以无期徒刑到死刑的刑罚。
孙志刚生前照片案情其实并不复杂,但背后的细节牵扯出了很多值得我们现在依旧都可以思考的因素,笔者借本文分享一下自己对本案的看法。
案件分析1.表面原因从表面上来看,本案的出现完全是由于收容站内工作人员以及其他被收容人员目无法纪,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所致。
这其中举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在孙志刚被转送到第一个中转站的时候,他和一些精神病人待在一间房子里。
而工作人员明知这几名病人情绪不稳定,还依旧对其不管不问。
在孙遭到同室人员殴打的时候,工作人员乔某明知发生此事,非但没有阻止,还不让其他工作人员去管:“别管他,继续打,打的还不够狠”。
实际上到了这里,收容遣送站在当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就很明显了:站内环境差,人员管理不到位,工作人员素质堪忧等。
这些与孙志刚之死也有着必然的联系。
彼时的收容遣送站2.根本原因:不过随着该案的处理完毕,收容遣送制度受到了直接质疑,该法律依据并不充分,甚至存在错误。
而“制度的问题永远是根本的”。
笔者将该问题分析为如下:1982年,国务院发布《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将“乞讨者”和“其他露宿街头生活无着落的人”列为收容遣送对象,后来又将“三无”人员纳入到了收容遣送的范围。
由于该办法是顺社会趋势而生,因此在颁布后的十几年内对于社会秩序起到了很好的维护作用。
但是随着21年后该案的出现,人们发现了该部法规的不足之处,几位在学界内举足轻重的法学家提出该部法规的内容已经同我国《宪法》相抵触,应该予以废除。
公共伦理学孙志刚案浅析姓名:车在镇学号:5081309043班级:F08130022010公共伦理学(孙志刚案)■案例背景简介2001年毕业于武汉科技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孙志刚,案前任职于广州达奇服装公司。
2 003年3月17日晚上,孙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未携带任何证件被广州市天河区黄村街派出所民警李耀辉带回派出所对其是否“三无”人员进行甄别。
孙被带回后,辩解自己有正当职业、固定住所和身份证,并打电话叫朋友成先生把他的身份证带到派出所来,但李耀辉却没有对孙的说法进行核实,也未同意孙的朋友“保领”孙志刚,也未将情况向派出所值班领导报告,导致孙被错误地作为拟收容人员送至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区公安分局待遣所。
3月18日晚孙志刚称有病被送往市卫生部门负责的收容人员救治站诊治。
3月19日晚至3月20日凌晨孙志刚在该救治站206房遭连续殴打致重伤,而当晚值班护士曾伟林、邹丽萍没有如实将孙志刚被调入206房及被殴打的情况报告值班医生和通报接班护士,邹丽萍甚至在值班护理记录上作了孙志刚“本班睡眠六小时”的虚假记录,导致孙志刚未能得到及时救治,3月20日,孙志刚死于这家收容人员救治站。
法医事后鉴定其因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
后经广州中级人民法院、广州白云区法院和天河区法院三地同时审理,涉案的18名被告人受到法律制裁。
■案例中各主体的行为2001年3月17日晚,被害人孙志刚因未携带任何证件外出,被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黄村街派出所民警错误收容。
3月18日晚,孙志刚称有心脏病被送至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诊治。
3月19日晚,因孙志刚大声呼叫,引起救治站护工乔燕琴不满。
乔遂与吕二鹏、乔志军、胡金艳等人商量,授意李海婴等8名被收治人员殴打孙志刚。
3月20日凌晨,被告人李海婴、钟辽国、周利伟、张明君、李龙生、韦延良、何家红、李文星等先后两度对孙志刚轮番殴打,致使孙志刚于3月20日上午经抢救无效死亡。
后经法医鉴定,孙志刚系因背部遭受钝性暴力反复打击,造成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
孙志刚案件引发思考2003年3月17日.27岁的中国公民孙志刚在广州的大街上行走时.突然被收容了.孙志刚为何被收容?事情发生在当晚10点.喜欢上网的孙志刚离开与朋友合租的住房.准备到附近一家网吧去玩.孙志刚是广州达奇服装公司的一名平面设计师.毕业于武汉科技学院.从深圳跳槽进入达奇公司.当时处于试用期.月薪2000元.走到天河区黄村大街上时.孙志刚突然被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区公安分局黄村街派出所的警察拦住了去路.就说是不修边幅.孙到派出所后.由两名[辅警"做了笔录.这是一份有点奇怪的笔录.上面孙志刚被问及有无固定住所.稳定生活来源和合法证件时.所答已无可考.填写的竟均为[无".据广东省有关部门事后调查.当天晚上.孙志刚的两位朋友舒某某.杨某某曾来到派出所.说明孙有身份证和工作单位.提出为其补办暂住证.并予以保领.但均被李耀辉以[没有进行核实必要"的理由予以拒绝.次日(3月18日)凌晨2时左右.孙志刚被送到天河公安分局收容待遣所.该所值班民警罗侨安对其进行了询问.治安协管员罗东升参照黄村街派出所移送的询问笔录.[制作"了询问孙的笔录.并在笔录上填写了孙志刚的身份证号码及[无暂住证".[无正当职业".[无正常居所"等内容.然后让孙签字.民警罗侨安则代替待遣所所长签下了[同意收容遣送"的意见.到收容遣送站后.孙被护工指使.由所中其他被收容人员打死.值班医生任浩强做了常规抢救.十分钟后宣布孙死亡.他在向区长彭红军知会后.在死亡证明上填写了[脑血管破裂?心脏病猝死?"并且声称孙志刚除趾部有异样外没有明显伤痕.但在广州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法医学鉴定书上.孙志强的伤痕是这样被描述的.[身体有多处表皮擦伤和表皮脱落.背部在60×50CM范围内大片皮下出血.其中在左侧背中部可见四处条形皮内出血.宽0.3cm.长分别为16.12.8.7.7.5cm.而解剖还查明.孙双肺表面淤黑.胃内有褐色水样物160CM.法医解释说:[被害人孙志刚因背部遭受钝性暴力反复打击.造成背部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立法法》规定公民有权提出违宪审查建议,但对于这种建议的提出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符合哪些基本条件,等等,没有作出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