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在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中的映像的研究的文献综述
- 格式:wps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启示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一经提出便受到广泛关注,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更是为中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更多更有利的支持。
笔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影响。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积极主动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蓬勃发展于20世纪末,由美国当代知名的心理学家马丁·纳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等人首先明确提出。
很长以来,以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为主要代表的传统心理学一直把研究战略重点放到对个体存有负面影响的心理问题的研究上,尤其在“二战”之后,其逐渐沦为一门致力于化疗的科学。
然而,积极主动心理学更高度关注个体的积极主动的一面,高度关注培育个体的积极主动潜力,以一种观赏的态度回去对待人的能力、动机等,更加高度关注人的身心健康、欢乐、毅力、勇气、悲观等,并借此挖掘人的积极主动力量,坚信人就是可以身心健康美好地生活。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个层面:在主观层面,主要关注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主观体验,例如被大家熟知的幸福感,希望,快乐,主要研究其生理机制及获得途径;在个人层面,主要关注积极的人格特质,例如勇气、对美的感受力、爱的能力、宽容等,及这些品质的根源及效果如何;群体层面,主要关注怎样增加公民美德、健康的家庭、和睦的社区等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一)一般心理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加速器与过渡期,在由童年向成年过度的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生理上,身高体重的急剧增长,第二性征的发育,使他们逐渐接近成人,他们希望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获得全新的社会评价,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进入成年人的世界,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社会经验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虽然在外型上逐渐成熟,但想法还是带有片面性,情绪缺乏稳定性,社会经验也需要进一步的积累。
心理学文献综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涵盖了众多领域和分支。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梳理,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学科的发展脉络、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认知心理学领域认知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认知过程,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在感知方面,研究表明人们对外部刺激的感知并非完全客观,而是受到个体的先验知识、期望和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模糊的图形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预期来解读它。
在注意方面,学者们发现注意力的分配是有限的,并且存在选择性注意和分散注意等不同的模式。
选择性注意使我们能够在众多信息中聚焦于特定的刺激,而分散注意则让我们能够同时处理多个相对简单的任务。
关于记忆,研究揭示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不同机制。
短期记忆的容量有限,而长期记忆可以通过重复、关联和深度加工等方式得到巩固和强化。
在思维和语言领域,研究人员探讨了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以及思维的推理和决策过程。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还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在儿童发展方面,早期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情感、社会和认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安全型依恋关系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经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自我认同的形成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是谁、自己的价值观和未来的方向。
而在老年阶段,认知能力的下降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但同时也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在某些方面的智慧和情感调节能力可能会有所增强。
三、社会心理学领域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
从众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研究课题,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往往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以符合群体的期望。
社会认知方面,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和归因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第一印象、刻板印象和信息的可得性等。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涉及广泛的领域,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在本文中,将对心理学领域的几篇经典文献进行综述,以展示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和重要性。
第一篇文献是《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这篇文献回顾了认知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的一门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文献中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如信息处理模型和认知神经科学。
该文献还讨论了认知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如教育、医学和人机交互等。
通过对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和运作机制。
第二篇文献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研究》。
这篇文献探讨了群体行为研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
文献中介绍了群体行为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如集体决策、集体行动和群体动力学等。
该文献还讨论了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如群体结构、领导力和社会规范等。
通过对群体行为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过程,为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第三篇文献是《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认知研究》。
这篇文献讨论了儿童认知研究在发展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儿童认知研究是研究儿童思维和认知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目标是揭示儿童思维的规律和变化。
文献中介绍了儿童认知研究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如儿童的记忆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等。
该文献还讨论了儿童认知的影响因素,如家庭环境、教育和文化背景等。
通过对儿童认知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思维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儿童教育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涉及广泛的领域。
通过对心理学领域的几篇经典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和重要性。
这些文献涵盖了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精神分析学派综述摘要:一名精神病医生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这位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及他的学生为早期精神分析学说做出了杰出贡献,后很多学者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非常独到和深入的发展。
同时精神分析学派从两次大的转变中实现了创立和发展。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派、心理病理学、普通心理学、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以探寻和挖掘前人从未企及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潜意识问题, 精神分析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流派。
尽管精神分析运动在不断发展, 但其最核心的观念始终未变, 即: 我们的大多数精神生活是潜意识的, 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愿望构成了心理的基础; 同时, 各种精神分析理论都关注个体的心理发展, 提出了各不相同的关于心理发展的图景, 构成了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创立与发展依赖于两次大的转变, 一是从心理病理学到普通心理学的转变, 二是从成人精神分析向儿童精神分析的转变。
一、从心理病理学到普通心理学弗洛伊德在精神疾病的诊治过程中, 十分注重追溯个体各种精神症状的早期起源, 所以在他的理论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 被称为“儿童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因此, 弗洛伊德本人也被看作是一位发展心理学家。
当然,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是心理病理取向的, 从哈特曼开始才转向普通心理学, 使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一) 精神分析从心理病理学向普通心理学的转向在弗洛伊德时代, 精神分析主要是研究心理病理学问题的。
正是在病人那里, 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的世界。
但是由于他只埋头研究病态心理, 因而不能解决病态心理与普通心理之间的矛盾。
只分析病人, 而不观察正常人, 必然导致强调冲突与防御, 忽视正常人的适应能力。
因此,发展精神分析的主要任务还是在于揭示自我的适应性。
其实, 自我心理学的萌芽还是始于弗洛伊德本人, 他在其理论中曾反复论述自我具有外部和内部客体关系的双重任务, 既可把自我看作是一种外在的适应机能, 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人格的一种内在的统量。
精神分析引论导读:本文是关于精神分析引论,希望能帮助到您!作者: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副标题: 全面解析人类心灵神秘的性图景译者: 高觉敷出版年: 1997-02页数: 377装帧: 平装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ISBN: 9787100003155内容简介······精神分析是一种治疗神经病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以后形成一种心理学的理论,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对心理学、医学、人类学乃至史学、文学艺术和哲学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书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最重要的经典。
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的方法都在这部著作当中得到精深的表述。
作者简介······精神分析学奠基人弗洛伊德(1856-1939)于1856年生在原属奥地利帝国、今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弗赖堡城。
4岁时随全家迁往维也纳,―生几乎是在那里度过的。
弗洛伊德学习成绩优异,188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此后10年中,他一直进行生理学研究,先在精神病诊所工作,后自开诊所,专治神经病。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逐渐发展,l895年才发表了他的第―部著作《瘟病研究》。
他的第二部著作《释梦》发表于1900年,这是他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他应邀赴美国讲学之后,名声大噪。
他在维也纳成立了精神分析学会,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是其最老的会员之一,后来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客也加入了该学会。
这两位学者都成了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结了婚,有6个孩子。
晚年患口腔癌,自1923年起,先后曾作30余次手术。
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工作,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
1938年,纳粹分子占领维也纳之后,82岁高龄的犹太老人弗洛伊德被迫逃往伦效,第二年客死那里。
弗洛伊德在心理学上的贡献是巨大的,难以用简单的话加以概括。
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的区别与联系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在的区别与联系摘要量子力学是反映微观粒子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它的出现使物理学发生了巨大变革,一方面使人们对物质的运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另一方面使人们认识到物理理论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一定局限性。
经典力学描述宏观物质形态的运动规律,而量子力学则描述微观物质形态的运动规律,他们之间有质的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本文试图通过解释、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进一步深入了解量子力学,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量子力学的概念和原理。
经过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量子世界真正的基本特性:如果系统真的从状态A跳跃到B的话,那么我们对着其中的过程一无所知。
当我们进行观察的时候,我们所获得的结果是有限的,而当我们没有观察的时候系统正在做什么,我们都不知道。
量子理论可以说是一门反映微观运动客观规律的学说。
经典物理与量子物理的最根本区别就是:在经典物理中,运动状态描述的特点为状态量都是一些实验可以测量得的,即在理论上这些量是描述运动状态的工具,实际上它们又是实验直接可测量的量,并可以通过测量这些状态量来直接验证理论。
在量子力学中,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由波函数描述,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但是当微观粒子积累到一定量是,它们又显现出经典力学的规律。
关键字:量子力学及经典力学基本内容及理论量子力学及经典力学的区别与联系三、目录摘要............................................................ ............ ... ... ...... (1)关键字.................................................................. ...... ... ... ...... (1)正文..................................................................... ...... ... ... ...... (3)一、量子力学及经典力学基本内容及理论...... ............ ... ............ ...... ... (3)经典力学基本内容及理论........................... ...... ......... ...... (3)量子力学的基本内容及相关理论.................................... ...... (3)二、量子力学及经典力学在表述上的区别与联系.................. ...... ... ...... (4)微观粒子和宏观粒子的运动状态的描述........................... ...... ... ... (4)量子力学中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 ... ...... ... ......... ...... (5)三、结论: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一些区别对比... ... .................. ...... ... (5)参考文献.................................................................. ............ ... ...... (6)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在的区别与联系一、量子力学及经典力学基本内容及理论经典力学基本内容及理论经典力学是在宏观和低速领域物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物理概念和理论体系,其基础是牛顿力学(宏观物体运动规律),麦克斯韦电磁学(场的运动规律)以及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物质的热运动规律)。
心理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三个领域,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系统梳理当前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和重要成果。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关注人们是如何感知、学习、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聚焦于工作记忆和注意力机制。
例如,Hayes等人(2018)通过脑成像技术研究发现,工作记忆的不同组分在大脑中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这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记忆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新的线索。
此外,Blackwell 等人(2019)的研究发现,分散注意力训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业成绩,这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人类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本节将以婴幼儿期和青少年期为重点,综述相关研究。
在婴幼儿期,研究人员关注婴儿的认知发展、情感互动和语言习得等方面。
例如,Woodward(2017)的研究发现,婴儿在早期就对社会行为有着敏锐的感知,他们可以识别并理解他人的意图和目标,这对于我们理解社交认知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青少年期,身份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形成是研究的热点。
例如,Berenbaum和Beltz(2016)的研究发现,性别发展既受遗传因素影响,也受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这对于性别认同的研究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三、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本节将以抑郁症和焦虑症为例,综述相关研究。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研究人员关注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一项由Smith等人(2018)进行的系统综述发现,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是抑郁症疗效最显著的方法。
而在焦虑症的研究中,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聚焦于神经生物学机制和心理治疗。
例如,Lee和Telch(2017)的研究发现,颞叶癫痫手术可以有效治疗难治性焦虑症,这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心理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一直备受关注。
在心理学领域,文献综述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趋势。
本文将对心理学领域的一些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心理学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在心理学研究中,研究方法的选择对研究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者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不断探索,心理学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问卷调查、观察法等,而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比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1.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研究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心理疾病的研究也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近年来,焦虑症、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的研究备受关注,研究者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干预手段,探讨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心理学与教育研究心理学与教育研究是一个跨学科领域,研究者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子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3.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学研究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探讨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社会认知等问题,为促进社会和谐、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心理学研究的趋势和展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心理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未来,心理学研究将更加关注跨学科研究,比如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以期更好地解决复杂的心理问题和推动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评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理论价值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依德创立的。
同时,他把精神分析的理论运用于文艺,创立了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
这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流派。
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依德和荣格。
后期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和法国心理学家拉康。
一、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1、泛性论在弗洛依德的理论中,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 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 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 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 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
对于这种观点我们本着扬弃的态度,既不必迷恋信仰, 也不应做简单的否定。
我们可以运用弗洛伊德的这个理论来解释种种典型的设计现象:运用性表达来唤起受众的某种心理情绪。
2、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它是人出生时就有的固着于体内的一切心理积淀物,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包括是被压抑、摈斥于一时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生命力、内驱力、本能、冲动、欲望等心理能力。
本我也是本能冲动的根源,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不顾一切的要寻求满足和快感,这种快乐特别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
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
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那儿分化出来的。
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
自我本身没有能量,它的动力来自本我。
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自我的职责是在本我与外部现实之间进行调节,对本我的要求进行修改,使之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得到满足。
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
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许还有仍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东西。
论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正误及其对人格心理学的影响第一篇:论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正误及其对人格心理学的影响论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正误及其对人格心理学的影响毋庸置疑,人格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在某种意义上,性格等同于人格。
面对相同的一件事,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决定与选择,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拥有不同的人格。
而正是这些不同的决定主导了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人格之于一个人的成功与幸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格心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格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在整个心理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为心理学其他领域提供了基础知识。
比如,心理咨询、教育心理学,司法教育学等等。
不仅如此,心理学也为其他学科领域提供了理论与应用性知识,如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对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除此之外,人格心理学还能够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
人格心理学能事每个人了解自我,理解他人,完善自己,塑造健康人格。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新老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而拉帮结派,扩军备战。
而在心理学学术界也是一片争论,结构主义与机能主义激战正酣,行为主义蠢蠢欲动。
就在这时,在奥地利,一位犹太人在心理学领域掀起了一场疾风暴雨般的革命,创建了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永远都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的心理学流派——精神分析。
这位叫做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家被尊为人格心理学的鼻祖。
众所周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和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尽管他们后来与弗洛伊德产生了严重分歧,甚至于为此而绝交。
但他们的理论都受到了弗洛伊德的深刻影响,所以也将他们当做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成员。
尽管精神分析学派(主要是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不仅当时,甚至至今都无法被人接受,但精神分析学派对人格心理学发展的巨大影响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与实践都值得在人格心理学史上大书特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文献综述摘要: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无意识,人格结构,人格发展,梦在现代西方思想史上,有一个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人物——弗洛伊德。
有人给予高度赞赏,将之与哥白尼、达尔文相比,与马克思、爱因斯坦并论,认为他们都给人类自以为是的信念——地球中心说、人类神创论和理性主体观以重创,最富于革命创新精神。
另有人则予以猛烈抨击,视之为洪水猛兽,性解放的罪魁祸首。
无疑,弗洛伊德撕开了盖在人性上的遮羞布,揭示了人类的原始心灵世界。
他首创精神分析学说,在西方心理学史上异军突起,独树一帜。
它一反19世纪心理学的理智主义倾向,重视人的情感、欲望特别是性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深究无意识的动机、冲突。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是无意识理论、本能理论、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发展理论和梦的理论。
(杨卫华对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哲学审视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月第八卷第一期)。
一、意识和无意识理论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
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
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
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己的有关病症的经验并向医生和盘托出,心里就会感到舒畅,病也就好。
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患者经历过的情绪经验受到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外,潜伏在无意识之中,因此产生了病症。
从这一早期的设想开始,弗洛伊德逐渐形成了他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概念。
从而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
无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部分,弗洛伊德也曾说过,精神分析是一种关于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科学。
尽管在这之前就有人,如哈特曼和叔本华提出无意识的作用问题,但均未形成理论体系。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主要心理学思想摘要:精神分析心理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西方颇有影响的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奥地利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
精神分析是从治疗人的心理障碍开始发展起来的。
为了治疗的目的,弗洛伊德重视探索人的动机和行为的根源,从而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的不足,改变了心理学研究的趋向。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内心冲突的结果。
精神分析学派后来产生了分化。
其中坚持弗洛伊德的性本能、无意识和性心理发展阶段的被称为古典精神分析流派;重视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被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
关键字:精神分析心理学派主要心理学思想正文: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论在弗洛伊德的一生中,他从未因为精神分析的理论而获得重要的科学或医学奖项。
精神分析理论试图通过考察个体内在的东西、特别是探究个体的无意识来解释人的行为。
1.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灵分为三个自我意识的层次:(1)意识——对此,一个个体可以不怎么困难地予以理解和向他人描述;(2)前意识——一个个体可以将之召唤到意识当中;(3)无意识——他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不能进入一个个体的自觉意识,除非这个个体依靠精神分析家的帮助。
抑制——通过这个过程,一个个体阻止某些儿时的事件和其他东西成为在自觉意识中可以获得的东西。
偏见——通过这个过程,无意识层面的神经性的、或精神的焦虑被转化为有意识的恐惧。
因此,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有意识层面和无意识层面之间有可能发生交换。
精神分析理论作为对行为的一种内在考察的、个体性的解释,是通过对无意识的理解而发展起来的。
2.弗洛伊德的方法(1)首先,他尝试催眠术,但他发现催眠术转移了症状却没有彻底医治他的病人。
(2)后来,他转向与个人进行长期深入的访谈,其途径是以一种完全不作判断的方式来接受病人所说的任何东西(自由联想)。
(3)弗洛伊德对自己的梦进行分析,对付他自己的神经病,即一种创造性疾病。
梦为弗洛伊德提供了观察无意识心灵的一个窗户——最初是他自己的不安的心灵,然后是其他人的不安的心灵。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 Csikzentmihlyi。
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
1、国外研究现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
2001年4位获John Templeton积极心理学奖的心理学家中的前3位(Jonathan Haidt;Laura A King;Mc Cullough)都是因他们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的研究而获奖。
在积极的个性特征方面,在积极情绪对生理健康影响方面,Hillson和Marie (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正性的利己特征;(2)与他人的积极关系。
而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optimistic),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
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在保持生理健康上也有很大的意义。
Salovey 和同事也讨论了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
George Vaillant(2000)认为:没有人能够在一生中都没有痛苦,都体验快乐,但积极的心理适应会渗透于整个人生。
这些研究者都认为,促进心理健康是心理学的科学、合理目标。
但尽管同样是研究心理健康,其视角与目标和消极心理学是大相径庭的,积极心理学是强调从正面而不是从负面来界定与研究心理健康。
物理学中的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研究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其中,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是两个重要的分支。
经典力学主要研究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而量子力学则关注微观世界的奇妙行为。
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为我们认识世界的不同层面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经典力学是牛顿力学的基础,也被称为牛顿力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石之一。
它将宏观物体视为质点,并以质点的质量和受力情况为基础,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包括牛顿第一、第二和第三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提出了惯性的概念,即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牛顿第二定律则给出了物体运动与受力之间的关系,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施加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经典力学的成功应用于诸多领域,如天体力学、航天工程和机械工程等。
然而,对于微观世界来说,经典力学的观点已无法解释一些奇特的现象,如波粒二象性和量子纠缠等。
在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诞生彻底颠覆了经典力学的观念,成为物理学的又一重要支柱。
量子力学以粒子的波动性为基础,引入了波函数和不确定性原理等概念。
波函数描述了粒子在空间中的分布和运动状态,它是一个复数函数,对应着粒子的概率幅。
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指出,无法同时准确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这与经典力学中的确定性原理形成鲜明对比。
量子力学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应用。
其中,量子力学描述了原子、分子和固体材料的结构和性质,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量子力学也揭示了微观粒子的一些奇妙现象,如量子隧道效应和量子纠缠。
量子隧道效应指的是粒子能够穿过势垒的现象,即使在经典力学下是禁止的。
而量子纠缠则表明,在某些情况下,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会发生一种奇特的相互关联,即使彼此之间相隔很远,它们也可以瞬间影响彼此的状态。
尽管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在理论模型和适用范围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并非完全独立。
精神分析学在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心理问题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和文化环境的问题。
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有些力不从心,无法解决潜在的深层次心理问题。
精神分析学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治疗方法,在临床心理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精神分析学发展历史精神分析学发源于20世纪初的维也纳,由维也纳心理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他所提出的基本理论为“无意识冲突理论”,即个体的行为和情感稳定状态是由其潜意识中的心理需求、冲突和抑制所决定。
弗洛伊德认为,任何心理问题都与童年阶段潜意识的体验有关。
受弗洛伊德及其学派影响,精神分析学不断发展,目前精神分析学已成为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基础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类行为和情感有深层次的内在动机,大多数人并不认识或无法表达。
这些动机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得到发展。
个体的失败、挫折、焦虑、不满足和痛苦在无意识中得到表达,表现为各种症状。
通过精神分析学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个体发现其内心的冲突和需求,使潜意识中表达不出来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得以表达,从而缓解精神问题。
精神分析学的治疗方法精神分析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自由联想、梦境解析、情感焦点治疗等。
通过这些方法,患者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回忆,而治疗师则会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回忆和梦境,挖掘出患者内心的潜在问题和需求。
具体来说,治疗师会与患者相处一段时间,以了解其情感状态和经历,并与其进行交流和互动,引导其探索内心的潜意识和冲突,从而找到其症状的内在原因。
治疗期间,治疗师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
由于精神分析学深入挖掘个体内心潜在的问题,因而在临床心理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精神分析学可以治疗各种症状,包括焦虑、抑郁、强迫症、恐慌症、暴食症、精神分裂症等。
精神分析学通过挖掘个体的内心问题和需求,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交环境,从而解决其身心问题。
切实有效地缓解和治愈患者的病状,避免了环境和药物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
总之,精神分析学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治疗方法,在临床心理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卓越的疗效深受医学界和患者的赞誉。
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在物理学普通力学与量子力学中的映
像的研究的文献综述
前言
跨学科研究是近年来科学方法讨论的热点之一。
就其深刻性而言,跨学科研究本身也体现了当代科学探索的一种新范型。
但对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却较少且不易研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其学说在心理学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与研究价值。
普通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们与物体的平衡、变形或运动的关系。
量子力学是描写微观物质的一个物理学分支,与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许多物理学理论和科学都以量子力学为基础。
现今不断有人将精神分析理论与力学与量子力学对比,得出人类本能中符合自然界一切事物规律的结论。
本文综合了全世界几十篇有关此类问题的文献,其意义在于,总结前人有关生死驱力与质量定义与能量最低原理的关系的研究,通过比较来得到更加令人信服且具有意义的研究结果。
正文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时便有德国物理学家对物理学中描述自然界的基本定律对于人的适用情况做了预测与猜想,直到七八十代时,物理学与心理学的跨学科交流逐步形成,其间的关系才逐渐浮出水面。
以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人之为人,首先其是一个生物体,既然人首先是生物体,那么,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冲动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冲动,而在社会法律、道德、文明、舆论的压制下,人被迫将性本能压抑进潜意识中,使之无法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上,而以社会允许的形式下发泄出来,如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
后期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与“生殖本能”对应的“死亡本能”学说,认为人除了维护自身生命生长发展的能量(即求生本能,其中核心本能为性欲本能)之外,还有着将自身生物肌体带入到无机状态,即死亡状态下的能量,即死亡本能,死亡本能在战争、仇视、杀害、自残中得以非常明显地表现。
以上所说的两种本能即为“生死驱力”。
现今对于生存本能在物理学的映像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于经典力学中有关质量的不同属性。
第一属性,惯性质量指衡量当物体受力时,它对于改变其运动状态的抵抗程度。
惯性质量可以通过给物体施加一个力,测量由此导致的加速度而测定。
而人的生存本能则使人能保持一种“活着”的状态而不改变,是惯性在生命轨迹中的体现。
第二属性,引力质量是由一个物体的引力通量(引力通量等于引力场在一个封闭表面的面积分)来决定的。
引力质量是物体相互吸引的基础且是这种相互作用量度的决定因素。
类似于人类的性本能,能够解释与异性之间的好感甚至是人与人之间的归属感问题,同时也从侧面给出了同性恋的合理性。
这些都是很有价值与前景的研究方向,从心理学问题找到物理学中的映射,同时从物理学中反推至心理学的现象并给出解释,这也是物理—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有关死亡本能的映像,则可以在量子力学中寻找到答案。
其中作为已知的能量最低原理
与死亡本能间的联系是想而易见的,人们的生命可以用热力学中有关表示物质混乱程度的概念——熵来表示,活着的人熵可表示为肉体的熵与灵魂的熵的标量叠加,没有生命的人熵即为其本身物质的熵值,能量也是如此,即死亡本能的作用在于使人趋向于死亡,也就是一种人类生命历程中能量最低的状态。
由于人类灵魂的熵是负值,所以此时是熵的最大值,同样符合了熵增原理。
结论
现今的研究能够找到精神分析理论与物理学的联系是非常可贵的,并且为以后的物理—心理研究铺平了道路,给出了研究思路,贯彻了一种世界大统一的思想。
不足的是,前面这些研究还都只局限在“生死驱力”在力学中的映像问题,并没有对精神分析理论中其他的理论,例如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以及本我、自我、超我等找到合理的物理映像,同时,有关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诸如自由联想、释梦、移情等也没有找到物理学中对于普遍事物的研究规律的映像。
而这些都是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
这些未被得到的成果都会对整个心理物理学,甚至世界学造成巨大的影响。
附录
参考文献:
《On Narcissism》Zur Einführung der Narzißmus,1914)
《Relativity: Special, General, And Cosmological》. Rindler, 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Galileo's Discovery of the Law of Free Fall》. Drake, S. Scientific American. Galileo, G. 《Physics and Psychology Association》. Joker.M Studien über Hysterie,1960 《Psychoanalysis relationship in quantum mechanics》.Smith,GAbriß der Psychoanalyse,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