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52.50 KB
- 文档页数:59
1219016李德元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的关系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与中介语理论是上个世纪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三个重要的理论阶段,对于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可以分别从理论的发展、历史的发展及研究方法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从理论发展角度看,对比分析假说、偏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三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对比分析假说主要通过对比母语和目的语,找出两者的异同,总结出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规律,预测和解释学习者的难点与错误。
但是母语干扰只能预测和解释其中的一部分错误,因此当对比分析在实践上遇到困难和理论基础受到挑战时,偏误分析应运而生。
面对外语学习者的错误和难点,偏误分析比对比分析更具预测力和解释力。
偏误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者的错误,研究重点是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与目的语的标准形式之间的差距,以及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
而中介语理论则吸收了前两者的理论长处,并继续发展。
中介语理论以语言习得为中心,把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语言习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一种学习者的动态语言系统;它有更广泛的内涵、更强的分析力和解释力。
而且中介语理论把学生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来研究,以揭示语言学习的过程及心理规律。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发展史上三个重要里程碑。
对比分析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影响很大,但随着偏误分析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发展而黯然失色,20世纪70年代初中介语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学习者语言的认识,因此得到了广泛认可。
对比分析假说、偏误分析理论与中介语理论构成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上三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粗略地将前两个阶段看作中介语理论发展的背景。
但从具体应用来看,三者密不可分。
特别是在中介语理论已经占据统治地位的现阶段,研究者应该地正确认识对比分析方法和偏误分析方法在中介语研究中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角度看,对于中介语系统的研究离不开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关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及中介语三种理论的认识作者:付雅婧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26期摘要:偏误是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当时的心理规则系统。
鲁健骥(1992)认为"偏误"是外国人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使用的形式与所学外语的标准形式之间的差距。
这种差距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正字法、语篇及语用上。
偏误分析正是发现学习者发生偏误的规律的过程。
关键词:偏误分析 ; 对比 ; 中介语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对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以及他们对病句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语音、语法、词汇的语言要素的层面,由此忽视了篇章及语用层面,对于造成难点和病句的原因的分析,基本采用对比分析,将原因归于母语的负迁移。
当然只有母语干扰这一个原因还是远远不够的。
有时外国人在说汉语时,虽然语法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就是让别人听起来怪怪的。
这一般是语用上出现了问题。
语音、词汇、语法、正字法如果没有出现问题我们只能说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的形式上对了,而不能说它们是完全掌握了目的语的使用规则。
那么检测学习者是否掌握了目的语规则就需要涉及语用及篇章即语境和语用。
如果只是形式上对了却没有掌握变会出现前言不搭后语及语用上的不得体。
要判断一句话是否正确除了是否合乎语法规则还要看它在语境中是否有意义。
因此篇章和语用上的偏误也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
在语言教学上,通过偏误分析会总结出除对比分析中总结出的母语干扰以外的其他造成偏误的原因。
这也要求我们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偏误的同时,既要多层面地收集学生的偏误不要只局限于语音、词汇、语法,又要多方面总结产生偏误的原因,不要只看到母语的干扰。
母语干扰是对比分析提出的造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偏误的唯一原因,这是因为对比分析理论是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来解释造成偏误的原因,这种方法只能解释属于母语干扰造成的那一类偏误,而偏误分析则能全方位、多方面地分析偏误的根源。
这也是为什么对比分析理论发展至后来出现了偏误分析理论。
对比分析VS偏误分析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By:周琴 0430参考书目:[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2]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假说因素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a.产生背景早在1945年,Charles Fries在Teaching and learning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一书中提到了对比分析的思想。
他认为,最有效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描写和仔细对比的基础上。
1957年,RobertLado(拉多)在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中,系统地阐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对比分析的假设及其分析方法不断受到挑战和批判。
(忽视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取代了对比分析方法。
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提出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法。
其产生于20世纪601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把母语特征迁移到目的语中(母语负迁移),因此,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进行系统的对比,可以预测和描写可能引起和不会引起困难的地方。
(此假说最初的表述)年代,兴盛于70年代。
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Corder科德发表了一系列偏误分析文章,偏误分析成为研究学习者习得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成为观察学习者习得过程的窗口。
70年代后期,偏误分析因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题开始衰落。
但是,有学者认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偏误分析开始复苏。
国内偏误分析研究始于1984年鲁健骥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被视为哈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端。
引发了之后一系列便无研究,是偏误分析始终成为汉语第二与语言习得研究中最密集的研究领域。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