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第3章 区域经济分工和合作共5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25
《区域经济学》笔记2007-03-11 12:14:59| 分类:区域经济|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章导论区域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正在为企业区位选择、地方政府寻求振兴经济发展之路、中央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必不可少的理论工具。
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区域:它通常指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以泛指大到整个地球,小到县、乡、村或一个工厂、一个学校,甚至一个车间、一个办公室,区域无所不在。
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较大的空间范围。
这样的区域小至县、乡、村,大到省和国家,以及由若干个国家共同开发的某些跨国界的区域,比如亚太地区、东北亚、南极等。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它地区建立什么样的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区域规划:是人类对特定区域未来时期发展的预测和设想。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广义上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而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分为三大部分: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要突出其应用性:一是要对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可能产生的重大问题给予理论上的解释;二是要为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法,需要了解、总结国内外的发展经济,特别是提示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区域经济的运行轨迹,也即需要对中国区域经济运行作实证分析。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一、区域经济学概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资源配置以及区域间的合作与竞争等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
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最早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他认为农业生产的布局取决于距离市场的远近和运输成本。
此后,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强调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则分别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区位理论的内容。
区位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交通规划和产业布局,引导企业选择合适的区位,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 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在每个地区以相同的速度进行,而是在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部门和企业集中的地区首先出现增长,这些地区就成为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吸引周边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向其集中,从而使增长极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扩散效应则是指增长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向周边地区扩散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政府可以通过培育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例如,在一些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集中投入资源,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3. 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区域分工理论的早期代表。
区域经济学课件第一章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区域: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
系统结构: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通过系统内部各种比例关系的研究,可以揭示系统结构的数量特征。
区域系统结构:区域系统内部各子区域、各部门、各要素、各方面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有机联系。
(空间结构、中心地结构、资源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交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积累结构、进出口结构、市场结构)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占整个生活消费的比例。
区位商:Q=(N/A)/(N/A) 含义:Q越大,该地区的这个部门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
区位商11大于1,表明本区域的部门相对高于背景区域,因而可能是专业化部门或优势部门。
基尼系数:再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等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地区域(经济)系统,目的是促进区域的发展,任务是揭示区域经济运动规律,寻求促进区域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二章区域发展与科学发展区域发展的形式:量的扩张(描述区域经济规模的指标包括产值、产量和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
质的改善(包括资本的积累、生产条件的改善、投入要素的节约、产出的质量的提高,以及与周边地区关系、与环境关系的改善等)。
结构的优化(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消费积累结构)。
生产函数:假定在一个区域内,科技进步过程中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不发生变化,则这个αβ 区域的产出增长型生产函数为Y=A*K*Liiiii为第i个区域;k为资金投入量;L为劳动力投入量;K=固定资金+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
A越大,i地区的技术管理水平越高。
α+β=1,规模报酬不变;α+β<1,规模报i酬递减;α+β>1,规模报酬递增。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1: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题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出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