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固态相变基本规律1
- 格式:ppt
- 大小:2.68 MB
- 文档页数:175
第1章金属固态相变概论1.1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类型1.2金属固态相变的分类1.3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特点1.4固态相变的形核1.5固态相变时的晶核长大1.6固态相变动力学1.1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类型21ααα+→一、平衡转变61.同素异构体转变和多晶型转变62.平衡脱溶转变6共析转变6包析转变6调幅分解6有序化转变1.1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类型二、不平衡转变6伪共析转变6马氏体转变6块状转变6贝氏体转变6不平衡脱溶沉淀(时效)固态相变包括三个基本变化6晶体结构的变化:如同素异构转变、多晶型转变、马氏体相变;6化学成分的变化:调幅分解,只有成分转变而无相结构的变化;6有序程度的变化:如有序化转变,磁性转变、超导转变1.2金属固态相变的分类按热力学分类6平衡转变:缓慢加热或冷却同素异构、共析转变、调幅分解等6不平衡转变:快速加热或冷却伪共析转变、M转变、B转变等按动力学分类(依据原子运动的情况)6扩散型:脱溶沉淀、共析转变、有序化、块状转变、同素异构转变6非扩散型:M转变1.3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特点基本特点:È固态相变阻力大È原子迁移率低È非均匀形核派生特点:È低温相变时出现亚稳相È新相有特定形状È相界面È位向关系È存在惯习面新相有特定形状析出物的形状由相变中比体积(比容差)应变能和界面能的共同作用。
新相与母相保持弹性联系时,相同体积的晶核比较,新相呈片状的比体积应变能最小,针状次之,球状最大。
若过冷度很大,r*很小,界面能居主要地位,两相间易形成共格或半共格界面以降低表面能,同时应变能的降低使新相倾向于形成盘状(或薄片状)若过冷度很小时,r*较大,界面能居次要地位,两相间易形成非共格界面以降低应变能,若两相比容差很小,新相倾向于形成球状以降低界面能;若两相比容差较大,则倾向于形成针状以兼顾界面能和应变能相界面界面能居中界面能最小界面能最大位向关系为了减少界面能,新相与母相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晶体学关系,它们常以原子密度大而彼此匹配较好的低指数晶面相互平行来保持这种位向关系。
第一章金属固态相变的基本规律1.固态相变:指在金属陶瓷等固态材料中,当温度或压力改变时,内部组织或结构发生变化,即由一种相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相状态。
2.平衡转变:在极为缓慢的加热或者冷却条件下形成符合状态图的平衡组织的相得转变。
3.非平衡转变:在非平衡加热或冷却的条件喜爱,平衡转变受到抑制,将发生平衡图上不能反映的转变类型,获得不平衡组织或平稳状态的组织。
4.纯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纯金属在温度压力改变时,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
5.多形性转变:固溶体的同素异构转变。
6.共析转变:冷却时,固溶体同时析出分解为两个不同成分和结构的相的固态相变。
7.包析转变:冷却时,由俩个固相合并转变为一个固相的固态相变过程。
8.钢种的马氏体相变:将A以较大的冷却速度过冷到低温区,替代原子难以扩散,则A以无扩散方式发生转变,即在Ms点以下进行的马氏体转变,即称为马氏体转变。
9.平衡脱溶:在高温相中固溶了一定量合金元素,当温度降低时,溶解度下降,在缓慢冷却的条件下,过饱和固溶体将析出新相的过程。
10.非平衡脱溶:合金固溶体在高温下溶入了较多的合金元素,在快速冷却条件下,固溶体中来不及析出新相,一直冷却到较低温度下,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过程。
11.按原子迁移特征分为:(1)扩散型相变:原子的迁移造成原有原子的邻居关系的破坏。
①界面控制扩散型相变②体扩散控制扩散型相变;(2)原子的迁移没有破坏原有原子的邻居关系,原子位移不超过原子间距。
12.按热力学分:(1)一级相变:在相变温度下,两相得自由焓及化学位均相等,但是化学位一级偏导数不等;(2)二级相变:相变时,化学位的一级偏导数相等,但是二级偏导数不等。
13.相变的驱动力和阻力:相变过程驱动力阻力热力学条件相结晶成固相△G相变=G固-G液新相表面能△G表驱动力>阻力固态相变△G相变=G新-G旧△G界面+△G畸变14.界面能△G界面:由结构界面能和化学界面能组成:(1)δSt结构界面能:由于界面处的原子键合被切断或被削弱,引起了势能的升高而形成的界面能:(2)δCh化学界面能:由于原子的结合键与两相内部原子键合的差别而导致的界面能量的升高。
第一章:固态相变一般规律钢中的临界点(记住这些临界点的物理意义)◆A1、A2、A3、A4、Acm◆Ac1、Ac3、Accm◆Ar1、Ar3、Arcm第二章:奥氏体形成一、奥氏体的形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奥氏体形核;②晶核向铁素体和渗碳体两个方向长大;③剩余碳化物溶解;④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二、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因素三、什么是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本质晶粒度和实际晶粒度,各有何意义?第三章、珠光体转变一、珠光体的形态有几种,片状珠光体分哪几种,性能各有何特点?二、什么是粒状珠光体,如何才能获得粒状珠光体?粒状珠光体和片状珠光体性能有何不同?三、什么是TTT图,在TTT图上都存在什么类型的固态相变?TTT图为什么呈现出C形状?四、影响C曲线的因素说什么?五、什么是CCT图,有何应用?什么是上临界冷速,什么是下临界冷速?有何意义?第四章、马氏体转变一、什么是钢种的马氏体?马氏体的相变的特征有哪些?二、掌握不同含碳量马氏体的形态特征,亚结构,惯习面和晶体结构。
三、马氏体组织为什么硬而脆?如何才能使用?四、根据CCT图会分析在不同的冷速下获得什么组织?第五章、贝氏体转变一、什么是贝氏体?贝氏体转变有何特征?二、掌握不同温度形成的贝氏体的形貌、亚结构及性能特点?第六章、马氏体的回火转变一、马氏体为什么要回火?马氏体的回火都包括那些内容?二、掌握不同含碳量的碳钢马氏体回火在不同温度下碳化物的析出贯序三、合金钢马氏体碳化物的析出贯序(以v、W、Mo、Cr为例)四、回火过程中基体α相有何变化?五、什么是二次淬火,什么叫二次硬化?研究他们有何意义?六、掌握不同回火温度形成的回火组织,组成及性能特点。
第一章金属固态相变基础固态相变:固态金属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相的转变。
金属热处理:固态金属通过特定的加热和冷却,使之发生相、组织转变,获得所需组织性能的一种工艺过程。
1. 扩散型相变① 脱溶分解② 共析转变③ 有序化转变④ 块状转变⑤ 多型性转变⑥ 调幅分解贝氏体转变:钢中一种介于马氏体转变和珠光体转变之间的转变。
弹性应变能:新相与母相间存在点阵错配和体积错配时引起的应变能。
固态金属中存在各种晶体缺陷:如空位、位错、层错、晶界或亚晶界。
均匀形核:晶核在母相中无择优地任意均匀分布非均匀形核:晶核在母相的某些区域不均匀分布空位可通过加速扩散过程或释放自身能量提供形核驱动力而促进形核。
均匀形核位置;空位;位错;堆垛层错;晶界或相界;自由表面。
固态相变的特点一、相变阻力大二、新相与母相之间存在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三、新相习惯于在母相的一定晶面上形成——惯习现象四、扩散过程对相变的影响较大。
五、母相晶体缺陷对相变起促进作用六、易出现过渡相,有些反应不能进行到底,过渡相可以长期保留。
总之,在固态相变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特征都受控于既力求使自由能尽可能地降低又力求沿着阻力最小、做功最少的途径进行。
相变动力学:研究新相形成量(体积分数)与时间、温度关系的学科称为相变动力学。
吉布斯-汤姆斯(Gibbs-Thomson定律:相界面为曲面时,靠近相界面的母相中溶质原子的平衡浓度与曲面的曲率半径有关。
奥斯瓦尔德熟化在固态相变过程中,两个球形新相因半径不等导致其周围溶质原子浓度不等,溶质原子从小颗粒周围向大颗粒周围扩散,扩散的结果是,小颗粒逐渐溶解,大颗粒不断吸收来自小颗粒的溶质原子而长大,同时颗粒之间的距离将增加,位向关系:惯习面存在表明新相与母相存在一定晶体学位向关系。
新相与母相间为共格或半共格界面时,两相间必然存在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
两相间无一定的位向关系,则其界面必定为非共格的。
存在晶体学位向关系,未必具有共格或半共格界面3. 纤维状组织的粗化纤维状组织的粗化较多地表现为以下两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