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策略
- 格式:ppt
- 大小:486.50 KB
- 文档页数:25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采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临床分析。
方法选择从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80例本市患者,在术后对患者行抗凝治疗,统计术前、术后抗凝3天、6天、12天的时inr、aptt、tt、fib的水平。
结果在抗凝3天时,各指标和术前无明显差别,在抗凝6天时差异显著,并且双瓣、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血浆fib水平比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要高。
结论采取华法林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行抗凝治疗需要长时间维持才有疗效,且双瓣、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术后更容易形成血栓,需要密切观察,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关键词】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华法林;抗凝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16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07-02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临床开展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的范围和数量不但扩增,给越来越多的患者带来了希望,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重返社会。
但是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在术后必须终生抗凝[1],这就难免会出现抗凝不够或是抗凝太过的情况,所以血栓的形成或出血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主要的并发症。
本文旨在探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临床疗效,为更多的患者抗凝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现笔者将具体研究整理总结,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对象是选择从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80例本市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5例(56.25%),女性患者35例(43.75%),年龄从21-67岁,平均年龄是(46.8±2.4)岁,按瓣膜来分二尖瓣置换术24例,双瓣置换术3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1例,心功能ⅱ-ⅳ级。
1.2 方法 80例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实施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在手术后24小时内引流液低于20 ml/h应用肝素钠,当aptt超过45s后停用肝素钠,开始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此后未在使用其他的抗凝药物。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策略术后的抗凝治疗可以分为早期(术后7-10天)和长期两个阶段。
早期抗凝治疗的目的是预防术后血栓栓塞的发生,而长期抗凝治疗则是为了预防人工心脏瓣膜形成血栓的危险。
早期抗凝治疗中,常用的药物有肝素和低分子肝素(LMWH)。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来预防血栓形成。
肝素常以静脉滴注的形式给予,通常在术后6小时开始给药,每6-8小时给药一次。
肝素的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和凝血指标来调整。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长效肝素,可以以皮下注射的方式给予,每天一次或两次。
低分子肝素的用法比肝素方便,但剂量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和凝血指标来调整。
除了药物治疗之外,机械性抗凝措施也是早期抗凝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械抗凝措施包括使用压力袜和深静脉穿刺装置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早期行肢体运动等。
术后7-10天后,可以开始长期抗凝治疗。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
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来预防血栓形成。
起始剂量通常为每天10mg,并根据凝血指标来调整剂量,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3、华法林的剂量调整需要密切监测INR值,因此患者需要每周或每两周进行血液检测。
NOACs是一种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物,包括达比加群、利奥西班等。
与华法林相比,NOACs的优点是不需要频繁的血液检测,并且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较少。
NOACs的常用剂量为每天一次,不需要调整剂量。
然而,对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而言,NOACs的使用目前仍存在争议,因为目前的研究数据相对较少。
除了药物治疗之外,机械性抗凝仍然是长期抗凝治疗的重要措施。
定期体育锻炼、保持适当的体重、戒烟等措施也是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
总结起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策略是复杂而且关键的。
早期抗凝治疗的目的是预防术后血栓栓塞的发生,可以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长期抗凝治疗的目的是预防人工心脏瓣膜形成血栓的危险,常用药物有华法林和NOACs。
心脏瓣膜术后,抗凝药物这么吃才安全!作者:李川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20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R723.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7-21--02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机械瓣)的患者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是因为人工心脏瓣膜对人体就是一个异物,会激活人体内的凝血系统易形成血栓,而血栓的危害极大,血栓脱落会堵塞全身各处的小血管,引起相应的严重并发症,如脑梗塞致偏瘫等。
所以心脏换瓣术后病人一定要服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的形成。
抗凝药是一把双刃剑,抗凝治疗过程中如果使用了较多的抗凝药又会引起抗凝过度而出现出血问题。
因此为了提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就需要准确的使用抗凝药物。
本文在阐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服用抗凝药物重要性的基础上,就如何通过合理服用抗凝药物进行策略分析。
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长期实施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分析由于人工脏瓣膜与血液接触容易引起血小板凝聚,形成血栓,严重者可发生血栓脱落,造成各脏器血管栓塞,导致偏瘫、失语、下肢动脉栓塞等,甚至会卡住人工瓣叶,使瓣膜不能开启,导致急性心衰。
因此,人工心脏瓣膜术后常规要求抗凝治疗十分必要。
2 抗凝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常规要求抗凝治疗。
一般生物瓣膜是6个月左右的短期抗凝,而机械瓣必须终身抗凝。
对于抗凝药物的选择主要有维生素K拮抗剂的药物华法林,抗血小板的药物肝素,目前公认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抗凝药物首选华法林。
对于华法林的给药有维持量给药法和饱和量给药法两种。
维持量给药法适用于不需要紧急抗凝的病人,为换瓣术后1-2天开始每天用小剂量2.5-3mg华法林,2-3天后根据检验结果调整用药剂量,一般7-14天后可到达稳定的抗凝效果。
饱和量给药方法适用于抗凝治疗比较紧迫的病人为术后1-2月开始使用肝素和华法林抗凝,华法林每天5-10mg连用三天,当4-5天后pt达到治疗范围时停用肝素以后华法林改为维持给药,再根据检验结果调整用药。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抗凝标准
一、预防血栓形成
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为了预防血栓形成,患者需要接受常规抗凝治疗。
这一过程通常包括使用肝素或华法林等抗凝药物。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由于血液凝固而引起的并发症风险。
在治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评估抗凝效果。
INR是一种用于衡量血液凝固程度的指标,其值越高,表示血液凝固的可能性越大。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以保持理想的INR范围。
二、控制术后出血
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控制术后出血是非常重要的。
术中彻底止血是控制术后出血的关键。
医生会仔细缝合血管切口并使用止血药以减少出血。
同时,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若出现异常出血或引流液过多等现象,应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如果发生术后出血,医生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出血,例如使用更多的止血药物或输血。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来止血。
总的来说,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预防血栓形成和控制术后出血是两个关键的抗凝治疗方面。
患者需要接受常规抗凝治疗并定期监测INR以评估抗凝效果。
同时,术中彻底止血和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也是控制术后出血的关键。
如果出现异常出血或引流液过多等现象,应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李 丽 牟丰英 秦德春 张余芳 马灵敏 瓣膜置换术(V R)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有效手段,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手术死亡率越来越低,但此类患者的长期预后并不乐观,其死亡原因主要是术后抗凝引起的并发症。
机械瓣术后需终生抗凝,生物瓣术后一般也需抗凝3~6个月,掌握适当的抗凝治疗是巩固瓣膜置换术疗效及患者生命安全的保证。
1 人造瓣膜引起血栓的机理血液与非正常心血管内膜的表面接触,启动凝血反应导致纤维蛋白网与血小板凝块的形成,血栓的相对成分是血浆纤维蛋白凝块或血小板凝集。
2 抗凝药物的选择2.1 肝素是临床常用的抗凝血酶Ⅲ强化剂,口服肝素无效,一般做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静脉注射作用迅速,很快达到高峰,排泄快,半衰期短,仅0.5~2h,因此肝素在临床上一般只作短期应用。
但其分子颗粒大,不能通过胎盘,不影响胎儿的凝血功能,可应用于孕妇。
2.2 香豆素类与维生素K拮抗,主要抑制还原型二硫苏糖醇与氧化型二硫苏糖醇的相互转变。
口服简单易行,发挥作用慢,须12~24h才出现药物作用,36~48h才能达到抗凝作用的高峰,是V R术后首选。
3 抗凝药物华法林的应用3.1 服用方法华法林一般在术后24~48h拔除引流管后应用,首次剂量5~10m g,第2d5m g左右,第3d平均维持量约5m g,一般在首剂36h查凝血酶原时间(PT),根据PT值调整华法林用量,一般维持PT为正常值的1.5~2倍(PT正常值12~14s)。
在调整合适药量期间,一般每日或隔日查一次PT,约需1~2周,调整期后,可每周测1次,如连续2~3次测量值稳定,可改为3个月测1次,以后可适当延长测量时间。
服用抗凝药期间如更换批号或改用另一种抗凝药时,均要及时复查PT,严密观察及时调整剂量。
3.2 华法林监测一般要求PT为正常值的1.5~2倍,凝血酶原指数(PTI) 50%~70%。
PT I=对照PT/患者PT×100%,凝血酶原比值(PTR)=对照PT/患者PT=1.5~2.0。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的抗凝治疗策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脏手术,用于治疗瓣膜疾病引起的严重瓣膜功能不全或瓣膜狭窄。
术后患者需要进行有效的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减少血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讨论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的抗凝治疗策略。
一、抗凝药物选择术后抗凝治疗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药物。
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阿司匹林和肝素。
1. 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而达到抗凝效果。
它可以有效预防静脉和动脉血栓形成,但需要密切监测和调整剂量。
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以保持合适的抗凝水平。
2.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血小板抑制剂,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它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中,尤其适用于低风险的患者。
阿司匹林的优势在于不需要频繁监测和剂量调整,但其抗凝效果相对较弱。
3. 肝素:肝素是一种直接抑制凝血酶活性的抗凝药物。
它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进行给药,可用于急性期的抗凝治疗。
然而,肝素需要密切监测和剂量调整,且易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
二、抗凝水平监测术后抗凝治疗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抗凝水平,以避免血栓或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1. INR监测:INR是评估华法林抗凝效果的重要指标,术后患者需要定期测量INR并相应调整药物剂量。
一般建议在稳定期保持INR在2.0-3.0之间,以减少血栓和出血的风险。
2. 血小板功能检测:对于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以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来评估药物的抗凝效果。
根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调整阿司匹林的剂量或者选择其他抗凝药物。
三、抗凝策略个体化每位患者的抗凝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抗凝策略需要个体化制定。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等因素来确定最适合的抗凝治疗方案。
1. 高风险患者:对于存在高风险的患者,如伴有心房颤动、人工瓣膜等,通常建议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
这些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栓形成风险,需要更强的抗凝效果。
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很多心脏疾病治疗中的首选方法,但是在术后可能会发生血栓栓塞的并发症。
人工瓣膜接触血液,会造成血小板聚集进而形成血栓。
严重时血栓发生脱落,可能引起各脏器血管栓塞,进而出现下肢动脉血栓、失语、偏瘫等严重后果,还可能造成人工瓣叶卡住,瓣膜无法开启,进而发生心衰或猝死。
因此,在瓣膜置换术后,应开展合理的抗凝治疗。
抗凝不足将会引起血栓栓塞等并发症,而抗病过量则会引起月经不止、血尿、胃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
所以对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需要展开细致的研究。
一、抗凝治疗的药物使用当前瓣膜置换术后最常用的抗凝药物是华法林口服抗凝,体重60kg的患者,每日口服1次,每次3毫克。
不过由于不同患者对抗凝药物敏感度不同,因此还需要定期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调整用药剂量。
华法林口服后由胃肠道吸收,大部分结合血浆蛋白,由肝脏代谢。
药效发挥时间为服药后12小时,到达高峰时间为48小时。
每日服用华法林1次,达到稳定的时间为5-7天,所以维持剂量需在5-7天后更改。
在停药后的5-6天,凝血酶原时间可恢复正常水平。
如果用药剂量过大,需要密切检测各种出血性疾病,有必要时可减药停药,或注射维生素K对抗。
药物维持剂量一般为3毫克,但如果增至6毫克仍未达到理想效果,表明患者对华法林敏感度差,需改用或联用其它抗凝药物治疗。
二、抗凝治疗的标准监测抗凝治疗是瓣膜置换术后的必要辅助治疗,但是需要确保抗凝治疗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抗凝不足可能引起严重的血栓性疾病,抗凝过量可能引起严重的出血性疾病。
因此,需要明确抗凝治疗的标准,并做好相应的监测工作,保证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
正常情况下,凝血酶原时间为12-14秒,活动度为高于80%。
正确的抗凝标准为凝血酶原时间18-25秒,活动度35-50%。
根据不同的手术类型,主动脉瓣置换术应控制在正常值的1.5-2.0倍,二尖瓣置换术应控制在正常值的1.7-2.3倍。
心脏瓣膜手术后抗凝治疗指南由于人工瓣膜与血液接触容易引起血小板凝聚,形成血栓,严重者可能发生血栓脱落,造成各脏器血管栓塞,导致偏瘫、失语、下肢动脉栓塞等,甚至会卡住人工瓣叶,使瓣膜不能开启,导致心衰或猝死。
故换瓣术后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恰当的抗凝。
抗凝不足易引起血栓栓塞等恶果,抗凝过量,则导致出血,主要有、牙龈出血、、血尿、月经不止,甚至颅内出血等,所以抗凝是关系生命的大事,一定要与医务人员密切合作处理好。
1.抗凝药及其使用(1)目前抗凝药主要有华法令。
华法令口服抗凝,60公斤体重病人,一般需要每日一次3mg左右的华法令(国产为2.5mg一片,进口为3mg一片)。
但不同的患者对抗凝药的灵敏度不一样,故需要定期抽血化验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
(2)华法令经胃肠道吸收,90%以上与血浆蛋白结合,经肝脏代谢,服药后12小时开始发挥作用,48小时达到高峰作用,血浆半衰期为44小时。
每天服用一次抗凝药经5~7天方可达到稳态,所以应每隔5~7天再改变维持剂量。
停药后5~6天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
严重出血时,可使用维生素K(Vitamin K)对抗华法令作用。
口服维生素K后经12~24小时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静脉注射维生素K后只需3~5小时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
(3)华法令首次使用应于术后24~48小时拔除心包、纵隔引流管后,一般首次剂量为2片(5mg),以后根据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的动态变化调整剂量。
(4)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值为12~14秒,活动度在80%以上。
瓣膜置换术后,应维持凝血酶原时间为正常值的1.5~2.0倍(一般在19~24秒)或活动度为35%~45%。
现在WHO(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口服抗凝剂检测的国际化标准,即国际正常比(IN R)。
瓣膜置换术后应控制INR在2~3之间。
INR值克服了各医疗单位测定值有偏差的缺点,可以在各通用。
中国人容易发生出血倾向,所以抗凝时不宜过量,以免引起出血现象。
(5)如凝血酶原时间超过正常的2倍或活动度低于30%,可减少用量的1/4或1/8;如活动度低于25%或凝血酶原时间高于30秒,可停用一次,第二天化验后再调整。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策略课件一、介绍大家都知道,手术之后身体需要一个恢复过程,特别是心脏这种关键部位的手术,更是需要我们重视。
那么抗凝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的身体更好地恢复,预防血液在心脏内形成凝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术后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要了解它、重视它,更要正确地执行它。
接下来我们会详细讲解抗凝治疗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并配合治疗。
让我们一起为心脏的健康努力!1. 心脏瓣膜病的概述好的接下来我将为您撰写关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策略的课件内容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心脏瓣膜病的概述”。
心脏瓣膜就像心脏里的门卫,负责让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
当瓣膜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导致血液流动不畅,甚至倒流。
这就像我们的生活中遇到的交通堵塞一样,一旦道路出现问题,就会耽误时间,影响生活。
心脏瓣膜病就是这样,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具体说说心脏瓣膜病的常见类型和症状,有主动脉瓣、二尖瓣等不同的瓣膜问题。
症状可能包括呼吸困难、心慌、疲劳等。
这些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所以及时发现并治疗是很重要的。
而心脏瓣膜置换术就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手术后的抗凝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今天我们要详细讨论的,就是关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策略。
让我们一起了解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心脏,让生活更加美好和健康!2. 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重要性好的接下来让我们撰写《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策略课件》的“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重要性”段落内容。
想象一下我们的心脏,每天都在不知疲倦地为我们跳动,为我们的身体输送氧气和营养。
心脏瓣膜就是其中的重要关口,控制着血液的流动方向。
可是当心脏瓣膜出现问题时,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呼吸困难、心脏衰竭等。
这时候心脏瓣膜置换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不仅能帮助我们解决心脏瓣膜损坏带来的困扰,还能提高生活质量,甚至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