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宁市岁目标人群结直肠癌早诊早治筛查结果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97.07 KB
- 文档页数:4
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有什么意义(中江县人民医院;四川德阳618100)结肠癌一般早期起病都是比较隐匿的,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所以说结肠癌早期筛查可以通过化验大便潜血,肛门指诊,还有肿瘤标志物的检查,肠镜的检查,这都是早期筛查的一些方法。
大便潜血检查,肛门指诊检查,肛门镜检查,这些都是易于操作的检查,成本也很低。
发现大便潜血阳性或者肛门指诊,发现手指指套染血,?或者抽血化验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需要进一步完善肠镜检查,明确结肠是否有病变,这都是早期的常规的筛查方法。
同时早期结直肠癌的筛查对于患者也非常重要,有利于患者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早期结直肠癌筛查的具体意义和早起表现检查。
一、早期结直肠癌筛查的意义1、首先我们要知道,结肠癌早期筛查的意义十分重要。
在大家的意识中可能都知道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是对付恶性疾病的绝招,最近前来咨询结肠癌的患者是节节上升,其实结肠癌早期筛查可以有效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这将意味着有更多的结肠癌患者可以有机会因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获得更好的长期存活的机会。
同时还因为结肠癌一旦出现梗阻,即排便困难或出血,到医院检查,往往表明已经是晚期或晚期结肠癌,此时无论患者做什么样的治疗,不仅费用高昂,而且效果也相对较差。
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在早期治疗结肠癌,即患者在结肠癌的早期发现、治愈,对患者本人及家属都是非常有益的。
目前,早期筛查或早期发现结肠癌是为了提高他们的认识。
对于高危年龄组,即50-74岁年龄组,属于高危人群,如炎症性肠病或结肠腺瘤患者或有家族史者,应及时就医。
现在基本上每个人每年都会做体检,而且结肠镜检查有许多无痛的方法。
也可以主动去医院检查,在体检时加上结肠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早期病变,及时治疗。
2、研究表明,结直肠癌已成为中国的高发病率癌症病,潜伏期较长,因此专家提醒高危人群注意早期筛查。
结直肠癌很容易在早期发现,如果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将超过90%。
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技术方案一、高风险人群根据我国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符合以下(一)和(二)、(三)中任一项者均应列为高风险人群:(一)年龄50~75 岁,男女不限; (二)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三)既往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或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癌前疾病。
二、筛查方法结肠镜检查在结直肠癌筛查中占据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整个结直肠癌筛查流程的核心环节。
特殊人群筛查:(一)如筛查对象有2个以上亲属确诊结直肠癌或进展期腺瘤(直径≥1cm,或伴绒毛状结构,或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建议从40岁开始或比家族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的年龄提前10年开始,每5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
(二)对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或致病突变基因携带者(如APC、MUTYH、STK11等),建议每年行结肠镜检查。
(三)对于Lynch综合征家系中携带致病突变者,建议20~25岁开始进行结肠镜检查,每2年1次,直到40岁,然后每年1次结肠镜检查。
三、筛查流程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高质量结肠镜检查*:对于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应尽力完成高质量结肠镜检查(强推荐,GRADE证据分级高),若结肠镜检查质量不满意,可适当缩短监测间隔。
其他的早筛诊断方法还包括: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FIT, 强推荐,GRADE证据分级中)、乙状结肠镜(弱推荐,GRADE证据分级中)、结肠CT成像(弱推荐,GRADE证据分级低)和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弱推荐,GRADE证据分级低)。
对于结直肠癌潜在的目标人群(包括低风险者),亦推荐每年行粪便隐血试验(化学法或免疫化学法)或每1~3年行粪便DNA检测。
四、筛查结果处理规范在实际筛查中,对发现的所有肠道病变均应予积极治疗。
镜下发现的所有肠道息肉样病变均应取活检并行病理诊断,各类病变的处理原则可参考相应临床诊疗指南。
(一)需临床处理者腺瘤性息肉、炎症性肠病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其他病变、结直肠癌和其他罕见结直肠肿瘤等。
大肠癌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本项目在大肠癌高发区浙江嘉善、海宁开展大肠癌的筛查和早诊早治,筛查对象为40-74岁的当地居民(包括40和74岁)。
采用危险因素数学模型评估问卷调查及粪便潜血(FOBT)检测做为初筛,结肠镜检查作为进一步检查的筛查方案进行大肠癌筛查。
所有病变的诊断及转归的判定以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
以早诊率,死亡率为最终评价指标进行筛查效果的评价,同时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以对大肠癌的筛查方案作一全面评价,并进一步完善筛查方案,提高早诊率,降低死亡率。
具体筛查人数:浙江嘉善6000人; 浙江海宁6000人,连续筛查3年,累计筛查人次共计36000。
一、人群的选择(一)队列的建立本项目是以人群为基础的早诊早治工作,要求项目开展前就要明确筛查人群以及对照人群。
建议从当地公安机关户籍部门获得目标人群、对照人群的总人口并建立数据库,并随之开展项目覆盖县(区,乡)全人群的全死因监测。
在全死因监测的基础上,重点做好肿瘤发病及死亡登记,肿瘤的发病及死亡登记质量按照《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指导手册》各项标准进行。
(二)筛查人群的选择在参加筛查的2个地区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各选取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区(乡)和街道作为目标人群。
筛查对象为40-74岁的当地常住居民(入选条件:无其他严重疾病,自愿参加并且能接受检查者)。
一般40-74岁居民约占该地区总人口的32%左右,按人群参与率70%计算,该筛查应覆盖人群数为26800人。
两地区筛查覆盖人群合计53600人(估算过程见图1)。
图1 筛查覆盖人群样本估算流程图(三)对照人群的选择对该地区全人口进行以肿瘤发病及死亡登记为主的全死因监测,以便最终评价筛查的绩效。
同时在各筛查点分别选择一与筛查人数相当的对照区人群,以死亡率为最终评价指标与筛查区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筛查效果。
对照人群的各种情况(饮食习惯、社会经济状况等)应尽可能与目标人群一致。
对照人群应该与干预人群同时开展基线调查和危险因素的监测。
结直肠癌筛查工作实施方案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发现和治疗结直肠癌,减少病患的死亡率,我们制定了结直肠癌筛查工作实施方案。
一、背景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病隐匿,易被忽视,导致晚期诊断和治疗,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因此,开展结直肠癌筛查工作,对于早期发现病变、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筛查对象1. 年龄:40岁以上的成年人,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2. 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3. 患有慢性结直肠炎、息肉病变等肠道疾病的人群;4. 饮食习惯不健康、缺乏运动的人群。
三、筛查方法1. 粪便潜血试验:通过检测粪便中的潜血来筛查结直肠癌;2. 结肠镜检查:对筛查阳性的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直接观察结肠黏膜,以发现息肉、肿瘤等异常情况;3. 造影检查:对结肠镜检查不适宜的人群,可以进行结肠钡剂造影检查。
四、筛查周期1. 一般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粪便潜血试验筛查;2. 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或结肠钡剂造影检查。
五、筛查结果处理1. 阳性结果:对于粪便潜血试验阳性的人群,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或结肠钡剂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2. 阴性结果:对于筛查结果阴性的人群,应定期复查,以排除漏诊。
六、宣传教育通过开展结直肠癌筛查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结直肠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引导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推动筛查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七、总结结直肠癌筛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对于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按照以上实施方案,全面开展结直肠癌筛查工作,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2023年结直肠癌筛查年度总结
简介
本文档旨在总结2023年的结直肠癌筛查工作,包括筛查方案、筛查结果和改进建议等内容。
筛查方案
- 2023年我们采用了结直肠癌粪便DNA检测作为主要的筛查
方法。
- 筛查对象主要是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人群。
- 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宣传活动,提高了居民的筛查意识
和参与率。
筛查结果
- 2023年共筛查了人,其中女性占50%,男性占50%。
- 筛查结果显示,共有200人被检测出结直肠癌病变。
- 结直肠癌早期发现率较高,占筛查阳性结果的70%。
- 检测结果及时告知了受检者,并建议他们尽早就医。
改进建议
- 尽早将结直肠癌筛查纳入公共卫生计划中,提高筛查覆盖率。
- 推广结直肠癌筛查知识,提高居民的筛查意识。
- 引入更准确和可靠的筛查方法,提高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论
通过2023年的结直肠癌筛查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仍有改进的空间,我们应持续努力提高筛查覆盖率和筛查质量,以早期发现和治疗结直肠癌,保障居民的健康。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致死率在中国居高不下。
为了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中国卫生部制定了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个指南的内容。
首先,结直肠癌筛查是早期检测结直肠癌的重要方法。
指南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结直肠癌的筛查。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家族中有结直肠癌病史的人,应在40岁开始筛查。
筛查方法包括粪便潜血试验、乙状结肠镜检查和双重造影等。
其中,粪便潜血试验是一种简便、经济的筛查方法,可以在家中进行。
乙状结肠镜检查是一种直接观察结直肠黏膜的方法,能够发现更早期的病变。
双重造影是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检测结直肠壁的异常。
其次,早期诊断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至关重要。
指南提醒人们要警惕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如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等,以便尽早就医。
对于有症状的患者,除了进行常规检查外,还应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对于已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期和评估。
分期是判断癌症的扩散程度,评估是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手术治疗以及可能的预后。
最后,早期治疗是提高结直肠癌疗效的关键。
指南明确了不同分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
对于早期结直肠癌(Ⅰ期和Ⅱ期),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对于晚期结直肠癌(Ⅲ期和Ⅳ期),需要辅助化疗来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此外,放射治疗在部分患者中也可以考虑使用。
指南还提醒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定期复查以评估疗效和判断复发风险。
总之,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的发布对于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规范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以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减少肿瘤的转移和复发风险。
希望广大民众和医务人员能够重视这个指南,加强结直肠癌的防治工作,共同为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做出贡献。
粪便免疫化学检测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价值筛查与早诊早治已被证实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手段。
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但因结肠镜检查具有侵入性、费用高且需要专业内镜医师操作等因素,不适合直接用于大规模人群筛查。
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是国际权威结直肠癌筛查指南推荐的筛查技术之一,已在世界各国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项目中广泛应用。
文章从技术原理、筛查效能、筛查策略、人群效果和效益等不同方面阐述了FIT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价值,介绍了目前在中国人群中采用FIT进行结直肠癌筛查的现状,指出了FIT 筛查所面临的挑战,以期优化基于FIT的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策略,为开展高效的结直肠癌筛查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筛查; 粪便免疫化学检测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
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肿瘤登记数据,2016年我国新发结直肠癌约40.80万例,因结直肠癌导致死亡约19.56万例,其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列主要恶性肿瘤的第3位和第4位。
但部分欧美国家结直肠癌的发病和死亡呈现下降趋势。
以美国为例,2000—2019年,随着人群筛查比例的上升(从2000年的35%增长至2018年的67%),结直肠癌发病率由56/10万下降至37/10万,死亡率从21/10万降至13/10万。
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主要归因于筛查的推广,结直肠癌筛查使癌前病变被切除,早期结直肠癌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
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目前已有多种成熟的技术可用于结直肠癌筛查,包括结肠镜、软式乙状结肠镜、粪便潜血检测和粪便DNA检测等。
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
内镜医师可在镜头下完整地检视整个肠道的状况,对于异常病变可以取组织活检并进行病理检查从而明确诊断。
但结肠镜检查具有侵入性、费用高以及需要专业内镜医师操作等特性,直接用于大规模人群筛查受到限制。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一、本文概述《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文章旨在为中国结直肠癌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建议。
文章将全面概述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参考依据,推动结直肠癌防治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精准化。
文章将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针对我国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点,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筛查策略、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随访管理等方面的共识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提高公众对结直肠癌的认知,加强早期筛查意识,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提升我国结直肠癌防治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二、筛查策略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与诊治策略,应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为目标,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疾病特点,制定出一套既科学又切实可行的方案。
应优先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包括有家族史、既往有肠道疾病史、生活习惯不良(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等)的人群。
同时,也应考虑年龄因素,因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目前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大便隐血试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结肠镜检查等。
大便隐血试验简便易行,适合大规模人群的初步筛查;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有一定帮助,但特异性不高,常需结合其他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病变,并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筛查的频率和周期应根据不同的筛查方法和目标人群的风险等级来确定。
对于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对于一般风险人群,可以考虑每2-3年进行一次大便隐血试验或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对于筛查中发现的癌前病变或早期癌肿,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并加强随访管理。
同时,也应加强对筛查阴性人群的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病变。
加强公众对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公众的筛查意识,是实施有效筛查策略的重要一环。
2023年结直肠癌筛查活动总结1. 活动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提高我国结直肠癌筛查率和早期诊断率,降低发病风险,我们于2023年举办了一次结直肠癌筛查活动。
2. 活动目标- 提高公众对结直肠癌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推广结直肠癌筛查方法-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结直肠癌- 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3. 活动内容3.1 宣传推广- 制作宣传海报、宣传册、短视频等资料,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户外广告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
- 邀请知名专家开展线上、线下讲座,普及结直肠癌防治知识。
- 联合医疗机构、社区开展结直肠癌筛查宣传活动。
3.2 筛查流程- 设立筛查预约热线,方便有意向的人群进行预约。
- 采用问卷调查、风险评估、粪便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多种方法进行筛查。
- 对筛查阳性人群进行进一步检查,如结肠镜、病理活检等,确诊为结直肠癌的患者及时纳入治疗体系。
3.3 活动成果- 本次活动共吸引了数万人参与,提高了公众对结直肠癌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 通过筛查,共发现数百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及时纳入治疗体系,提高了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 活动期间,共开展数千例结肠镜检查,提升了医疗机构结直肠癌诊断能力。
4. 活动亮点- 跨部门合作:本次活动得到了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协同推进,形成了强大的合作力量。
- 多元化宣传:采用多种宣传手段,扩大了活动影响力和覆盖范围。
- 专业筛查团队:活动期间,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筛查团队,为参与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5. 活动不足- 活动期间,部分筛查流程和资源配置仍有待优化,以提高筛查效率。
- 部分参与者对结直肠癌的认识不足,导致筛查参与度不高。
- 受限于时间和场地,活动覆盖范围仍有待扩大。
6. 建议与展望- 未来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结直肠癌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023年结直肠癌筛查全年工作总结一、前言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筛查对于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结直肠癌筛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报告旨在总结全年结直肠癌筛查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
二、工作目标1. 提高结直肠癌筛查覆盖率,确保全年筛查目标人群达到预期数量。
2. 提升结直肠癌早诊早治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3. 提高群众对结直肠癌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三、工作内容1. 筛查对象的确定:根据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要求,全年筛查目标人群为50-74岁的人群,共计覆盖100万人。
2. 筛查方法的选择:采用粪便潜血试验和结肠镜检查两种方法进行筛查。
粪便潜血试验作为初筛手段,结肠镜检查作为确诊手段。
3. 筛查流程的优化:建立完善的筛查流程,包括宣传动员、预约登记、粪便潜血试验、阳性病例追踪、结肠镜检查、诊断与治疗等环节。
4. 质量控制与评估:定期对筛查工作进行质量控制与评估,确保筛查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四、工作进展1. 筛查覆盖率:截至2023年底,全年筛查目标人群已达到102万人,筛查覆盖率为102%。
2. 早诊早治率:全年共发现结直肠癌患者3450人,其中早期患者2680人,早诊早治率为77.8%。
3. 群众知晓率: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全年共有150万人次的群众接受了结直肠癌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群众对结直肠癌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到了90%。
五、存在问题1. 筛查资源不足:部分地区筛查资源紧张,导致部分筛查对象未能及时接受结肠镜检查。
2. 筛查积极性不高:部分目标人群对结直肠癌筛查的重视程度不够,自愿参与筛查的积极性不高。
3. 专业人才短缺:结直肠癌筛查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国相关专业人才仍相对短缺。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1. 加大投入: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大筛查资金投入,确保筛查工作顺利进行。
2. 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配筛查资源,提高筛查效率,缩短筛查周期。
2023年结直肠癌筛查活动总结背景2023年结直肠癌筛查活动是由我们组织举办的一项重要健康活动。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筛查和诊断对于治疗成功至关重要。
我们希望通过筛查活动,提高人们对结直肠癌的认识,促进早期发现和治疗。
目标1. 提高公众对结直肠癌的认识和意识。
2. 提供免费的结直肠癌筛查服务,帮助早期发现病例。
3. 促进与相关医疗机构的合作,确保筛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策划与准备为了成功举办2023年结直肠癌筛查活动,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和准备工作:1. 策划团队:组建了一个专业的策划团队,包括医生、护士、宣传人员和志愿者。
2. 合作伙伴:与当地医疗机构和社区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活动的顺利进行。
3. 宣传与宣传物料:通过社交媒体、传单、海报等多种渠道宣传活动,并提供相关宣传物料供参与者了解结直肠癌和筛查的重要性。
4. 筛查设备和人员培训:确保筛查设备的准备充足,并对参与筛查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保证筛查结果的准确性。
活动实施2023年结直肠癌筛查活动按照以下流程进行:1. 筛查登记:参与者到达活动现场,进行个人信息登记,包括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
2. 健康问卷调查:参与者填写健康问卷,以了解其病史、风险因素等信息。
3. 体检与检测:参与者接受结直肠癌相关体检和检测,包括肠镜检查和粪便潜血试验等。
4. 咨询与结果通知:参与者在筛查结束后,接受医生的咨询和解读筛查结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或治疗。
结果与总结通过2023年结直肠癌筛查活动,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参与人数:活动期间共有XXX人参与结直肠癌筛查,超过了我们的预期目标。
2. 筛查发现:在参与者中发现了XX例早期结直肠癌病例,及时进行了治疗,提高了治愈率。
3. 宣传效果:通过宣传活动,提高了公众对结直肠癌的认识和意识,增加了早期筛查的接受率。
总体而言,2023年结直肠癌筛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论著·防保康复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20年第36卷第31期浙江海宁市是结直肠癌高发区。
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癌症早诊早治工作,2006年原国家卫生部确定海宁市为全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对全市社区40~74岁目标人群进行结直肠癌早诊早治筛查[1-2]。
海宁市中医院肛肠科承担了肠镜筛查及治疗工作。
本文选取2016-2018年肛肠科住院的结肠息肉患者1960例,对其进行了临床、病理观察及癌变相关性因素分析,探讨海宁市人群中结直肠病变发生、发展及其分布规律,以利于指导内镜下治疗及随访。
资料与方法海宁市户籍人口40~74周岁被列为筛查对象,经过病史问卷调查,两次大便隐血试验初筛,筛选出高危人群,然后对高危人群行电子肠镜进一步检查。
2016-2018年肛肠科收治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息肉切除的结肠息肉患者1960例,检出息肉2958枚;其中男1186例,年龄40~75岁,平均(53.1±13.0)岁;女774例,年龄40~73岁,平均(52.8±12.6)岁;男女比为1.53:1;单发788例(39.9%),多发1184例(60.1%)。
临床症状表现:腹痛192例,腹泻176例,便血150例,便秘272例,无明显消化道症状查体1170例。
并选择病理较完善的患者1260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
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及息肉内镜治疗方法:①肠道准备:检查前1d 无渣流质饮食;检查当天在检查前4h,将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3袋加入3000mL 水中,以1000mL/h 口服,直至肛门排出液变为透明液体时方可结束给药。
②息肉内镜治疗方法:采用Olympus 电子肠镜检查,行全结肠观察操作中,明确息肉数目形态,测量息肉大小、位置,并行内镜下切除术,切除标本送常规病理。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 (%)]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