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109.51 KB
- 文档页数:3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2.3 城市化【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重点难点】1.城市化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2.如何解决不合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教学指导】图表分析法、归纳总结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城市化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城市人口增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其中,第一个标志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后两个标志是体现城市化是否合理的标志。
2.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3.城市化的意义项目意义二、世界城市的进程1.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城市转移发展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原因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
如下图所示:2.城市环境的特点及其影响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强烈的地区,几乎将自然环境完全改变为人工环境。
城市环境的改变及其影响如下图所示: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过快的城市化则降低城市环境质量。
如下图所示:4.城市环境问题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城市环境污染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考纲要求]城市化:城市化及其进程。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内涵,过程特点,客观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理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3.形成正确的环境观4.培养图形转化能力、动手绘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化的内涵,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教学过程:1.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含义: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
此外,使城乡人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表现为:城市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增加农村向城镇化、城市化的转化。
人口转化: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地域转化:农业用地 城市用地; 生产活动:农业活动 非农业活动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比重是最重要指标。
原因:拉力:就业机会多;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福利短缺;自然灾害多。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产业革命前缓慢产业革命后加速发展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速度空间: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镇、数目增多;人口规模迅速膨胀。
(3)发达国家城市化城市化起步早:英国最早,世界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
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革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先从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975年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目前,占世界城市总人口的60%起步晚,发展快:速度超过同时期发达国家,比发达国家的最高速度要快城市化水平较低:1990年比重为33%城市发展不合理:主要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聚集于大城市如墨西哥城和布宜诺斯艾利斯。
第二章吉林省长春市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2.3城市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编辑整理: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尊敬的读者朋友们:第十一章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吉林省长春市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2.3 城市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第十二章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吉林省长春市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2.3 城市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十三章第十四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所处的阶段及特点。
3.掌握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分析合理的城市化和不合理的城市化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4.针对城市化带来的问题,提出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重、难点】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所处的阶段及特点; 2.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3.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城市化带来的问题,提出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知识框架】【自主预习】城市化进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问题时间变化 地区差异一、什么是城市化1.读教材P31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变化的表现,总结城市化概念。
2.根据教材P31图2.16总结城市化的标志。
(1)(2)(3)3.读教材P32图2。
17总结城市化的原因.(1)推力:(2)拉力:4.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二、世界城市化进程1.读教材P32图2.18,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并完成下表。
《城市化》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城市化》是人教版地理下册第六单元《人类居住地与地理环境》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习《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基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多拘泥于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由于本节地理数据繁多而枯燥,教学效果往往不佳。
能否找到既便于老师的教学,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呢?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充分达到教学效果,本人对该节作了如下的处理:1、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教材,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学习。
2、挖掘传统教学优点,恰如其分地加以运用。
3、在教学中发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加强对图表的运用,培养学生利用图表提供的地理信息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有助于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能力的培养。
二、设定教学目标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老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是密切相关的,有时可能定位于”应该如何教?”,而淡化了“学生如何学?”,在如此教学思维方式之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因此,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有新的理念,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学目标的设计表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2、教学难点:运用地理数据,分析解释地理现象\地理事实的基本能力四、多媒体的运用地理摄影照片及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启发教学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化”。
城市化,简言之就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的动态过程,它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有什么特征?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二)、新课讲解1、城市化的含义①城市化的概念(板书)[师]:什么是城市化?[生]:阅读教材的文字系统并回答(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师]:概念剖析,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为人口城市化,变农村地区为城市地区为地域城市化。
《城市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案】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2.城市化的动力(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
2.阶段和特点在图中如何读取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及速度快慢?(1)A(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________;(2)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____,市区出现了_______________,出现_______城市化;(3)C(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____,城市人口比重增长____________;城市化速度_____;出现____城市化,整个大城市人口______。
3. 案例分析:①归纳:英国的城市化之路。
将下面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上:①逆城市化②人口增长微弱,再城市化③城镇数目迅增,城镇人口比例提高,城市化起步④出现郊区城市化;形成英格兰城市带19世纪:________-- 20世纪________---20世纪下半叶_______—近20年来____【课堂探究案】【自主探究】据城市化的概念归纳总结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城市数目: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从第_____产业逐渐向第_____产业转移注:其中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第三节“城市化”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与课标分解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解: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和“解释”,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
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
同时,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因素和意义等基础知识是达成该条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人教版教材分析人教版教材对本条课标的达成选择了大量的资料。
教材首先“搭桥”,选取了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进一步,教材以活泼的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简单介绍城市化的意义。
以此作为知识的基础,接着紧贴课标的要求,提供了一系列的曲线图,并设计了读图思考题和活动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同时,教材提供了英国伦敦的城市化进程的案例,再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最后,教材以一系列的图片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在活动题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提出缓解压力的措施。
对于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提出了要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并设计了活动题,让学生对三种不同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模式进行评价,同时选取了合肥市环城公园的建设作为案例说明其中一种绿地系统模式的作用。
由此可见,教材在较好的达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还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上。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一)知识与技能1.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和意义;(知识铺垫)2.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高中地理人教版人教版必修2第 2章第 3节城市化讲课设计第1课时【课标要求】运用相关资料, 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色, 并解说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关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采集所在城市不一样样期间的地图、照片 , 或进行走访 , 议论城市的变化 , 交流感想。
这反响出在新课程中 , 主张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的联合 , 学习活的地理 , 地理基本源理和地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本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建构主义思想。
【教材解析】城市化是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徙, 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边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 在整个模块中据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解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色今后, 本节教材主若是从时间这个维度商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向 , 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响应和升华, 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 , 对一个地域而言是城市等级系统形成的过程, 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形成不一样样的城市形态和不一样样的空间结构, 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 因此本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 , 是本单元的要点内容。
【学情解析】高中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基本以可以从感性认识上涨到理性认识, 加上本校生源素质较高, 接受能力较强 , 但因为生活的经历少, 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偏面, 因此在讲课中需要老师有目的的启示和指引学生对问题的全面认识。
明确的学习目的,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踊跃性。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旁, 前方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色, 学生已有必定的知识基础, 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 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色仍存在较大的诱惑。
【讲课目标】【知识与技术】1.理解城市化的看法、意义 , 认识惹起人口向城市迁徙的动力;2.运用资料 , 概括出生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色;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缓和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标重在对资料的分析,此处的资料除了包括文字说明外,还包括课文中提供的插图,我认为对后者的分析更为重要。
所以本节内容的教案方法主要是读图分析法,这样可以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可以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通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通过读图分析,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也就掌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的插图主要有两种:一是抽象的变化示意图——曲线图,它反映的是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读这类图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在这节中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纵坐标虽然表示的都是“城市人口比重”,但数值不同<这点最好由学生读出来)。
二是景观图,通过对这类图的分析来解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b5E2RGbCAP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根据教材内容需要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什么是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第二课时:城市化对城市的影响。
p1EanqFDPw三、学生分析学生对城市化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因为它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所以教案要尽可能从我们生活的周边入手;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表象的、片面的,本节教案需要帮助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去分析有关城市化的问题;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是目前中国城市化案例中所欠缺的,学生难以理解,成为本节教案的一个难点;教材中统计图表较多,学生对统计图表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教案过程中需加以引导。
第三节城市化
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城市化进程中所有人的期待。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指出:“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板书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板书:1、城市化的概念)
从概念分析城市人口的增多,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在这个过程中,请同学们想一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什么变化?
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地域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增长就是城市化的三大标志。
(板书:2、城市化的标志)
(强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承转)那么,促进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呢?
读图思考——讨论——归纳(调查学生)
(板书)3、城市化的动力——推力、拉力(完成学案)
(活动)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板书:4、意义)
1、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带来聚落形态变化;
3、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过渡)目前,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城市化的国家,它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请同学阅读课本33页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归纳总结它经过了几个阶段。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板书)
世界不同时期城市人口所占比例情况(%)
展示英国的城市化曲线,世界的城市化曲线。
分析他们的形状,再根据斜率分析增长速度,根据增长速度划分城市化的几个阶段。
合作探究:1、分析世界城市化的几个阶段的特点?城市化水平,速度,问题?
阅读案例,和学生一起归纳“英国的城市化道路”(点击课件,展示结果)。
对比发现: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以及世界的城市化曲线,基本上都是呈一个被拉张了的“S”形态。
引导分析:
引导读图城市化进程“S”形曲线示意图
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进程可分为哪三个阶段?图中两条界线对应的人口比重是多少?(学生回答:初期阶段,中期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30%,70%)。
不同阶段特点不同,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三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出现什么问题?
自主探究:完成P34页活动(提示:从速度和水平高低两个方面分析。
)
(承转)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不仅有着不同的特点,而且会出现不同的城市化现象,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思考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分别出现什么现象。
中期加速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到底什么是郊区城市化?什么是逆城市化?让我们通过这个简单的示意图来比较它们的不同。
(点击课件)
(承转)城市化进程不仅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也不一样,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曲线图
提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曲线图,引导学生读图分析
合作读图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哪些不同?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分析设计表格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引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我们潍坊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
过快的城市化
【课堂小结】
作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现状如何?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有没有?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现象我们有没有出现?
请同学们回去查阅有关资料,写出报告,下一节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1、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聚集、范围、过程
2、衡量标准: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3、城市化的动力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压力就业机会多
推力自然灾害拉力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文化设施齐全
4、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