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5.51 MB
- 文档页数:97
第六章致突变作用及其评价一、物理致突变作用物理致突变作用包括辐射和高温等。
辐射致突变作用主要有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类。
电离辐射直接作用于DNA分子,产生切割和离子化,导致碱基的改变和突变;非电离辐射通过激发态分子产生自由基,再与DNA发生反应,引起碱基缺失、骨架断裂等突变。
高温致突变作用主要通过破坏DNA的双螺旋结构,导致碱基的改变和突变。
评价物理致突变作用的方法主要有突变频率、突变谱和克隆肥大度等。
突变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和单位器官细胞中突变细胞的比例,可以通过突变频率实验来测定。
突变谱则是指突变细胞中各类突变的比例,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测序方法来分析。
克隆肥大度是指突变细胞在培养基上形成的克隆的大小和数量,可以通过克隆形成试验来测定。
二、化学致突变作用化学致突变作用包括化学射击和化学诱变剂两类。
化学射击是指化学物质直接与DNA发生反应,引起碱基改变和突变。
化学诱变剂则是通过诱导DNA产生加合法或错配法复制,导致突变。
常见的化学诱变剂有碱基类似物、交联剂和DNA切割剂等。
评价化学致突变作用的方法主要有突变频率、突变谱和鉴定突变基因等。
突变频率的测定方法与物理致突变作用的评价方法相同。
突变谱的分析和鉴定突变基因的方法则需要借助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多种技术手段,如突变谱分析和基因克隆。
三、生物致突变作用生物致突变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引起的突变。
内源性因素包括细胞自身的突变机制和DNA复制错误等,外源性因素则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感染。
评价生物致突变作用的方法主要有突变频率、突变谱和鉴定突变基因等。
突变频率和突变谱的测定方法与物理致突变作用和化学致突变作用的评价方法相似。
鉴定突变基因的方法则需要借助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多种技术手段,如基因进行克隆和功能验证。
综上所述,对致突变作用的评价可以通过突变频率、突变谱和鉴定突变基因等多种方法来进行。
不同的致突变作用可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评价致突变作用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评价指标的结果。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的类型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的类型是指由外部来源的化学物质引起的突变。
这些物质大多数是有毒或半有毒的有机化合物,如氯代烃、硝酸盐、三氯乙烯等,但也有一些无毒的有机化合物,如脲等。
它们通常是在生物体内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的,如气体、固体或液体,可以通过呼吸、皮肤吸收、摄食或其他方式进入生物体,并在生物体中潜伏。
在环境中,外源化学物质可以与其他物质如酶、受体、DNA、RNA等发生反应,从而诱导突变。
它们可以分子水平上的改变DNA的结构,使碱基对改变,催化DNA的解裂或重新结合,改变DNA序列,从而引起基因变异。
例如,环氧化物可以与DNA的磷酸碱基发生反应,使DNA发生脱氧核苷酸,使基因转录失活,从而引起基因突变。
此外,外源化学物质还可以通过蛋白质结构、信号传感和信号转导等其他方式来改变基因表达水平,从而引起基因突变。
例如,环境污染物尼古丁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蛋白质结构变异,从而引起基因突变。
外源物质致突变的类型还有其他一些,包括光照致突变、放射性致突变、自由基致突变等。
其中,自由基致突变是指由于自由基的作用,使DNA碱基对发生变化,使DNA
发生解离或重新结合,从而引起基因突变。
自由基可以来自氧化剂,如氧、氧化硫、过氧化氢等,也可以来自环境污染物,如氯代烃、苯等。
总之,外源化学物致突变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有毒或半有毒的有机化合物,光照致突变,放射性致突变,自由基致突变等。
这些物质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和方式来改变基因结构,引起基因突变,从而影响生物体的表型。
食品毒理学名词解释一、基础毒理学1.外源性化合物 (Xenobiotics):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与机体接触后进入体内,并且有生物活性,导致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则称为外源性化合物,又称外来化合物。
2.毒物: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3.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毒性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
*速发性毒作用: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接触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性作用称为速发性毒作用。
*迟发性毒作用: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称为迟发性毒作用。
*局部毒性作用: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接触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全身毒性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至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
4.*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接触后可逐渐消失的毒性作用。
*不可逆作用:是指在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其毒性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加深。
5.*外源化学物对形态的作用:是指机体组织形态发生的肉眼或镜下可见的病理变化。
6.*外源化学物对功能性的作用:通常是指外源化学物引起靶器官功能的可逆性变化。
7.过敏性反应:也称为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8.*特异体质反应: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
9.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10.生物学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标准,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药物的三致作用是指什么内容药物的三致作用对于大部人来说都是不熟悉的,也不知道什么是药物的三致作用,那么药物的三致作用是指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药物的三致作用是指什么内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致畸作用指由于外源化学物的干扰,胎儿出生时,某种器官表现形态结构异常。
致畸作用所表现的形态结构异常,在出生后立即可被发现。
器官形态结构的异常称为畸形(maformation)。
胎儿出生时即具有整个身体或某一部分的外形或器官的解剖学上的形态结构:常称为先天畸形(congenitalmalformation)。
凡在一定剂量下,能通过母体对胚胎正常发育过程造成干扰,使子代出生后具有畸形的化合物称为致畸物(teratogen)或致畸原。
影响因素:敏感期、剂量、遗传类型和母体状况。
致畸机理:致畸作用可导致胚胎发育异常、代谢障碍、细胞死亡和增值速度减慢等。
致癌作用化学致癌物的种类化学致癌(chemicalcarcinogenesis)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
具有这种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chemicalcarcinogen)。
国际癌症研究所所长Higginson认为,80%-90%的人类癌症和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化学因素,约占90%以上。
化学致癌物可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和非遗传毒素致癌物。
化学致癌机理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基础学科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化学致癌作用机理的研究逐步深入,并形成了一些重要学说,如亲电子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癌基因学说和癌变的阶段学说。
鉴于致癌物的多样性和致癌过程的复杂性,在致癌作用的不同阶段,各种学说的机弹可能县相辅相成的。
致突变作用致突变物的种类:醛类(如乙醛、丙烯醛和甲醛);过氧化剂和氧化剂(如过氧化氧、二羟基二甲基过氧化物和重铬酸钾等);碱基类似物(如5.氨基瞟呤、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等);烷化剂(如吖啶氮芥类和甲磺酸甲酯等);金属(硝酸铬、氯化铁和乙酸铅等);药品、食品及农药中也含有各种致突变物质。
外源化学物代谢活化及意义
外源化学物代谢活化是指一些外源化合物经过生物转化后,其毒性不仅没有减退,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现象。
这个过程对于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外源化学物进入生物体后,通常会经过一系列的代谢转化过程,包括Ⅰ相和Ⅱ相反应。
这些反应可以降低大部分外源化合物的毒性,使其易于排出体外。
然而,有些化合物在代谢过程中会发生活化反应,导致毒性增强。
外源化学物代谢活化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揭示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毒害性和致病因子的形成机制。
了解这些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此外,对于一些具有潜在危害的外源化学物,通过研究其代谢活化过程,可以为其毒理学研究、风险评估和制定相关卫生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外源化学物代谢活化的研究对于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及食品安全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