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清代的秘书工作》
- 格式:ppt
- 大小:4.77 MB
- 文档页数:27
精心整理《中国秘书史》课程简介课程名称:中国秘书史 课程编号: 010212英文名称: “History Of Chinese Secretary ” 授课对象:2012级汉语言文学(文秘)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基础写作》、《现代秘书原理与实务》 学 时:36 学 分:2 发, (((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本课程属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的一门必修必考课,是为了提高文秘教育专业学生对中国秘书史有深入了解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秘书学专业学生对秘书学整体把握的基础课程,与中外文学简史、秘书原理与实务、基础写作课程有密切的联系。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全面系统讲授中国古代和中国近代的秘书工作发展情况,探讨我国秘书工作的产生、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使学生对中国秘书史有深入了解。
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秘书工作发展规律的探讨, 总结历史上秘书工作的经验, 吸取反面教训, 为现实的秘书工作服务。
三、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一)主要内容:本课程包括中国古代和近代的秘书工作发展情况,介绍古代秘书官职和秘书工作的界定、中国秘书工作的起源、历代秘书工作的确立和演进以及秘书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等章节,以及相对应历史绪论中国秘书史研究现状及其存在问题(2课时)(一)教学目的、要求绪论部分,主要梳理两方面内容:一是具体介绍目前学术界对这门学科的研究现状,让秘书学专业的学生知道“学史明志”的道理;二是介绍《中国秘书史》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个宏观的了解,初步的建立学习“史”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国秘书史”主要讲述些什么内容。
教学难点: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避开“秘书”两字的误区;宜从界定古代秘书工作范围着手;界定古代秘书官署;界定秘书官职)1.2.(避1.有三种含义:一种职位(job);具有这种职位、从事这一职业的职员;指一种高级官员。
我国现代“秘书”一词的概念是从国外引进的。
社会文化探析清朝“秘书”的上行与下效刘小燕【摘 要】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她的秘书机构我们可以分两个层次。
一是中央,内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奏章;南书房是皇帝的贴身秘书;军机处直接受命于皇帝,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是地方,地方上主要有书吏和幕僚,书吏是协助地方政府办理公务的人员,他们只有少数是中央下达政府聘任,也就是说,只有少数是有编制的,但由于地方政府公务繁杂,数量不够,也有许多书吏是官员私聘,而幕僚纯粹就是各个官员的私人秘书,贴身相伴左右,为幕主出谋划策。
【关键词】清朝 秘书机构 职能 中央 地方一、清朝中央秘书机构说到清朝中央的秘书机构,根据史书典籍记载,根据其演变我们可总结出如下规律:它们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也印证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事实。
从清王朝还没有建立之时皇太极设立文馆协助办理国家事项,后为提高效率更名为内三院。
顺治时期,内三院改称内阁,逐渐内阁权利日盛,堪比历代丞相。
另外,皇帝为了自己行事更方便,设立南书房,以伴读为名与其共谋大事,实为顾问、秘书。
皇帝的权利进一步加强,再者,雍正年间,军机处为平定准噶尔部叛乱而设的军事情报部门,后来叛乱平息,军机处继续保留下来作为皇帝加强皇权的工具,他们直接受命于皇帝,至此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1][2][3](一)清初内三院1629年即天聪三年,皇太极在位,以历代帝王得失为鉴,设立文馆供儒士办事,主要翻译汉字书籍和记注国政。
文馆初建时,还没有在里面设置专门的官员,通过考核入馆办事的官员进入文馆后被授予参将或游记的称号。
授荣誉称号“榜式”或“巴克什”,给有突出贡献的文人,没有授称号的叫做“秀才”或“相公”,都不是官名,所以内部机构不完善,影响工作效率与机构的运行,办事的目的也就难以实现。
于是,1636年,皇太极将之改为內三院。
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內秘书院因此形成独立机构,在这里,內秘书院主要负责拟写与外国往来的书札,各衙门的奏章和词状也由內秘书院进行总的掌管与录写,还有皇帝对文武百官的敕谕的敕书,祭祀文庙书均由內秘书院负责。
第1篇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文书工作在政府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清代文书工作制度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
本文将从清代文书工作的机构设置、职能分工、流程管理、格式规范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清代文书工作机构设置1.内阁清代内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处理国家大事,内阁中书、侍读学士、侍读等官员负责文书工作。
内阁设有内阁学士、内阁侍读学士、内阁侍读等职位,负责处理各类奏折、题本、奏章等文书。
2.六部六部是清代中央政府的六大部门,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设有尚书、侍郎等官员,负责本部门的文书工作。
六部下设各司,司内设有主事、员外郎等官员,具体负责文书处理。
3.地方官府地方官府分为省、道、府、州、县五级,各级官府设有文书房,负责本级的文书工作。
文书房内设有文书官、文书吏等职位,负责文书的收发、登记、存档等工作。
二、清代文书工作职能分工1.内阁内阁负责处理国家大事,具体职能包括:(1)收发各类奏折、题本、奏章等文书;(2)起草、审阅、批改各类文书;(3)传达皇帝的圣旨、谕旨;(4)编纂各类官方文书,如会典、史书等。
2.六部六部负责各自领域的行政事务,具体职能包括:(1)处理本部门的日常文书工作;(2)起草、审阅、批改各类文书;(3)向上级部门汇报工作;(4)向下级部门下达指令。
3.地方官府地方官府负责本地区的行政事务,具体职能包括:(1)处理本地区的日常文书工作;(2)起草、审阅、批改各类文书;(3)向上级部门汇报工作;(4)向下级部门下达指令。
三、清代文书工作流程管理1.收文文书官接到文书后,需对文书进行登记、分类、编号,然后按照规定程序呈送相关部门或官员。
2.发文各部门或官员在处理完文书后,需按照规定格式撰写文书,然后呈送文书官进行登记、分类、编号,最后由文书官发送给相关部门或官员。
3.批阅文书官收到文书后,需对文书进行审阅,对不符合规定或需要修改的文书进行批改,然后转交给相关部门或官员。
SECRETARY ’S COMPANION秘书之友2022年第5期引言考察中国秘书史,我们不免对一些带有“秘书”二字的机构或官职产生字面意思的误解,认为其即秘书机构或秘书官职,如秘书省、秘书寺、秘书署、秘书监、秘书郎等,但通过查考机构或官职的职掌、人员身份可知,其并不是秘书机构或秘书人员,大多属于图书管理机构或图书管理员。
在查考所有以“秘书”二字命名的机构或官职的职掌后发现,仅有三国魏武帝时设置的秘书令一职和清初隶属于内三院的内秘书院所职掌的工作与秘书工作相关,二者与今天的秘书之称及秘书工作存在一定的名实相符性。
清初的秘书院隶属于内三院,是内三院中的一个重要下属机构。
内三院是太祖(努尔哈赤)时期的书房以及太宗(皇太极)执政前期文馆的接续发展,太宗于崇德元年(1636)改文馆为内三院,名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
顺治二年(1645),以翰林官分隶之,名称为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内翰林弘文院,增设侍读学士、侍读等官。
顺治十五年(1658)内三院更名为内阁,翰林院分部分职责成为独立机构。
顺治十八年(1661)六月,顺治皇帝驾崩,康熙遵顺治遗诏,复用内三院旧称,至康熙九年(1670)十月,再次更名为内阁,此后直至清王朝覆灭,再无内三院之称,内秘书院部分职能留存内阁,部分由翰林官所掌,秘书院的称谓也至此消亡。
一、秘书院的萌芽———太祖时期的书房查考《满文老档》《清太祖高皇帝实录》等历史文献,发现在太祖努尔哈赤执政时期,由于政治环境的特殊性,他于1615年建立的八旗制度将执政重心放在稳定政权、建立军官系统上,一开始并未着手建立与之配套的文官系统,仅有部分零散的文职人员承担起草、书写与明、蒙古、朝鲜等的往来文书,担任汗与诸贝勒之间的联络员,登记户籍簿册、管理档案以及教授子弟读书等。
由于政治上不成熟,导致早期书房工作的不确定性与不系统性,因为无正式机构、无确定职掌、无官阶、无定员,最初的书房工作者仅是依附于太祖的闲散人员,随时待命,以备太祖召见,是太祖身边具有私人秘书性质的工作人员。
我国古代秘书工作制度为了学习和继承丰富历史遗产,做到“古为今用”,更好的开展对秘书学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活动,下面,对我国古代一些主要秘书工作简要介绍。
1,文书用印制度。
印章是信用与权力的标记,印章的使用始于商周,时称“玺”。
秦律还规定,对盗用官印者依伪造罪惩办,严防未加印玺的或假印玺的文书出现。
说明我国古代对印玺的管理是很严格的。
文书加盖印章说明发文机关对该文确认无误,增强了文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直到现在,文书用印仍然是秘书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制度。
2,副本制度。
著作、书籍或文件的正本以外的复制本称副本。
文书的副本制度是从西周建立起来的。
西周时期,凡重要文书大多有副本多份,分存各处。
副本制度的建立,对于保存真实可靠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3,文书译传制度。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即有邮驿通信,邮驿即古代传递文书所设的馆舍。
唐代译传制度已相当完备,每隔三十里设一驿站,用于传送文书。
到了清代译传发展的更加完备,每十五里设急递铺一所,公文到铺,立即登记,随到随递,不能延误。
历代译传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保障了公务文书的畅达和政令的推行,同时也为后代的邮驿事业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4,一文一事制度。
一文一事就是在一份公文中只能叙述一件事情,不同的事由不得混于一文。
这一撰拟公文的原则在唐代就已形成了。
一文一事作为文书撰制的一项制度规定下来,加快了文书的处理速度,既利于保密,又提高了办事效率,因而这一行之有效的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5,秘书工作的保密制度。
秘书工作的保密制度是从秘书工作产生的时候就开始形成的。
秘书官员作为历代统治者的近臣,必然要接触到许多国家机密,这些直接关系到统治者的利益。
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秘书工作的保密工作,对秘书官吏有很高的保密要求并制定了严格的保密制度。
如西周时,用金属封缄的夹子收藏一些最机密最重要的文书。
秘书工作的保密工作始终时秘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文秘工作仍不例外。
6,贴黄、引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