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空间设计——理论认知
- 格式:ppt
- 大小:12.28 MB
- 文档页数:1
在人类的衣、食、住、行的基本活动中,“住”居于重要的地位。
“住”以住宅的形式满足家庭成员的共同生活、生理卫生、交往、休闲娱乐等的生活需要。
住宅在人类历史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和住宅水平的需求也不断的提高。
近年来,我市建成5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小区(又称住宅小区)200多个,促进了我市城市建设,提高了我市的人民生活水平。
今后十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住宅建设不仅是城市化进程的基本保障,更是推动剂。
为了使居住空间的组织结构更能体现人的主体性,使之成为人的生活的物化反映,依照社区理论将居住空间组织形式向邻里模式回归,依据人的尺度而不是汽车交通的需求、依据人控制环境的范围和认知能力作为限定居住空间规模的依据是必要的。
这一方面是城市人性化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一、居住小区居住小区,是当前我市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过程中,由一幢幢楼群组成的新的住宅区。
1994年建设部令第33号《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中,把住宅小区以概念的形式作出如下规定:“新建住宅小区,是指达到一定规模,基础设施配套比较齐全的新建住宅小区( 含住宅小区、住宅组团,以下简称住宅小区)。
在规划设计中,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分为规模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三级。
1.居住区居住区是指城市主要道路所包围的独立生活居住地段。
在居住区内设有比较完整的日常性和经常性的生活服务设施,这些设施能满足居民的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要求。
因此它的规模一般为1万至1.5万户,3—5万人,相当于一个城市街道办事处管辖的范围。
居住区下可划分若干小区,也可不划分小区,而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
2.居住小区简称小区,有别于工业或其他小区。
小区应是居住区道路(也可是城市一般道路)所包围的日常性生活居住单位。
小区内设有日常性的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日常生活必须;但经常性的设施,如规模较大的邮局,购物超市、医院等还得去小区外解决。
它的规模约2—3千户,1万人左右。
空间认知建筑对个体空间感知的心理作用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个体空间感知的关注度日益加深。
而作为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认知建筑通过一系列的设计手段,对个体的空间感知产生心理上的作用。
本文将从心理层面出发,探讨空间认知建筑如何对个体的空间感知产生影响。
一、空间认知建筑传递情绪空间认知建筑通过在设计中融入适当的元素,能够激发个体的情感反应,引发不同的情绪体验。
比如,在一个开放明亮的大空间中,人们往往会感到轻松舒适,而在一个狭小昏暗的小空间中,人们可能会感到压抑和不适。
这是因为空间认知建筑通过设计细节的差异,传递出不同的情感氛围,从而直接影响个体的空间感知。
二、空间认知建筑塑造个体的行为方式空间认知建筑还可以通过对空间的规划和布局,引导个体在其中的行为方式。
例如,在一个有良好视野的空间中,人们会倾向于保持警觉,行动更加谨慎。
而在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中,人们则更愿意放松自如,积极主动地与环境互动。
因此,空间认知建筑通过调整空间的布局和氛围,能够对个体的行为方式进行引导和影响。
三、空间认知建筑提升个体的思维能力空间认知建筑所创造的外部环境,对个体的思维能力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在一个有序、整洁的环境中,人们的思维往往更加清晰、高效。
而在一个杂乱无章的环境中,人们的思维容易受到干扰,难以集中注意力。
因此,空间认知建筑通过创造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环境条件,能够提升个体的思维能力。
四、空间认知建筑调节个体的情绪状态个体的情绪状态对于空间感知的影响十分重要。
而空间认知建筑通过设计灯光、色彩、材质等元素,调节个体的情绪状态,从而改变其对空间的感知。
例如,在一个温暖明亮的环境中,人们会感到快乐和满足。
而在一个冷静阴暗的环境中,人们会感到压抑和不安。
因此,空间认知建筑通过调节个体的情绪状态,对其空间感知产生积极的心理作用。
五、空间认知建筑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个体的心理健康与环境息息相关,而空间认知建筑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美术学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public space designJ2 J J218.7分类号 学号 密级10722公开题 目 (中、英文 ) 浅谈居住环境中的公共空间设计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学科门类 提交论文日期 专业名称 学校代码 成绩评定设计方向浅谈居住区环境中的公共空间设计摘要空间活动有三个方面的类型,即必要空间、自发性空间和社会性空间,空间就是从这些活动的不同类型而区分成不同的区域,这些区域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不管是哪一种空间类型,都要依靠一个必要的媒介,给予其生命的活力,最主要的就是人类即居住者。
因此,现代城市建设、小区规划、环境艺术等设计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上进行设计加工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为人的物质感和精神需求服务的。
通过对自然地加工、利用,结合当地的文化特征,民族风情而生成。
最终营造成为一个具有活力和文化特征的空间,成为人类美好家园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居住环境、公共空间、空间设计І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public space designAbstractThe three aspects of space activities,Space is necessary, spontaneous space and social space,Space is from the activities of different types and differentiate into different areas,The area is not independence,but interrelated.No matter which kind of space type,Depend on a necessary media,Given the life vitality,Most of the human occupant namely,so,Modern city construction、District planning、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is based on a people-oriented design principle of the design process,They exist is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needs,Through the use of natural processing,Combined with loc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Ethnic customs and generation。
理想的户型布局概述理想的户型布局是指对于一套房屋的内部空间,如何合理布置各个功能区域,使其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舒适感。
一个理想的户型布局不仅能够提供实用性和便利性,还能够兼顾美观和空间感。
在一个完美的户型布局中,每一个区域都能够有其独特的功能,同时又能够和其他区域形成良好的连接和协调。
其次,理想的户型布局还应注重私人空间的设计。
私人空间通常包括卧室、浴室和书房等区域。
卧室是人们休息和放松的场所,因此应该设计得舒适、安静。
浴室则需要注重功能性和舒适感,提供便利的洗浴和卫生设施。
书房则是一个人学习、工作和阅读的场所,应该设计得安静、明亮。
私人空间的布局应该注重隐私性和独立性,使得居住者能够自由地进行个人活动。
此外,理想的户型布局应该兼顾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之间的过渡区域。
过渡区域通常包括走廊、门厅和储物室等区域。
走廊可以连接各个功能区域,提供流线型布局,同时也可以作为展示家居装饰的空间。
门厅则是连接室内和室外的场所,应该设计得宽敞、明亮,并提供足够的存储空间。
储物室则是存放杂物、衣物和家居用品的场所,应该设计得实用、易于使用。
最后,理想的户型布局还应该考虑到可持续性和节能性。
例如,可以通过合理设计窗户和采光系统,实现自然采光,减少能源消耗。
此外,考虑到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可以合理设计电源插座和照明设备,提高居住的便利性和舒适感。
总之,理想的户型布局是一个综合考虑实用性、美观性和舒适性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一个功能完善、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
这需要结合业主的个人喜好和家庭结构,通过合理划分和布局空间,实现一个完美的户型设计。
心理学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们通过对人类对环境的感知、认知和反应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优化环境设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的理论与应用。
一、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学科,关注环境对个体行为与心理的影响。
它涉及到个体对环境的知觉、评估、喜好和行为反应等方面。
1.1 知觉与环境个体通过感官系统获取来自环境的信息,经过加工与解释,形成对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环境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知特征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感。
1.2 环境评估个体对环境进行主观评价,形成对环境的喜好或厌恶态度。
环境中的空气质量、光照条件、温度和声音等方面的好坏,会对个体的评估产生影响。
1.3 环境行为与适应环境对于个体行为的制约与引导作用是环境心理学关注的内容。
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模式和适应能力,受到环境特征、人际关系、社会规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二、空间认知的研究领域空间认知是环境心理学中的重要分支,着重研究人类对空间的知觉、理解和记忆等认知过程。
空间认知的研究领域涵盖了环境导航、地图认知、方向感知等方面。
2.1 空间认知与环境导航个体在环境中进行导航时,依靠对空间的认知来进行路径规划和导航决策。
通过对环境的感知和记忆,个体能够准确地找到目的地。
2.2 地图认知地图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信息传递工具,对个体的空间认知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通过地图对环境进行认知,结合地图上的符号、颜色等信息来理解环境的结构和属性。
2.3 方向感知个体的方向感知能力在空间认知中起到重要作用。
方向感知能力差的个体在空间导航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或走错路线,而方向感知能力强的个体在空间导航中更具优势。
三、环境心理学与空间设计的应用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的研究成果在空间设计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能够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持。
建筑设计中的空间感知问题建筑设计是一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而人就是设计的核心。
那么,如何让人在空间中感受到舒适、愉悦甚至是美味的感觉,是建筑设计所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将会从人类对空间的感知和体验出发,探讨建筑设计中的空间感知问题。
第一章:空间感知的心理学理论空间感知是人对周围环境所产生的感觉和体验。
在建筑中,空间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还需创造更深度的植根于人类感知之中的空间体验。
在这里,可以借鉴心理学理论,解析空间感知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一、霍兰德六种人格类型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提出了人类的六种人格类型:现实型、调研型、艺术型、社交型、企业型和常规型。
而这六种人格类型对空间的感知和体验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比如,艺术型人格倾向于追求诗意和文化性,对空间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非常重要。
社交型人格则会考虑到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空间感受需要更强调交流的效果和社交的氛围。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人格类型,让不同的人尽情地享受空间。
二、空间同化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古德菲洛提出了空间同化理论,认为个体在多种空间体验下,会不断地将体验进行比较、整合和消化,形成基于过去体验的个体空间认知模式,从而在新的空间体验中实现空间认知的同化。
这一理论指出,当设计师创造新的空间体验时,应考虑到人们的日常空间体验,创造新的体验,同时要与以往体验保持一定的连贯性。
第二章:空间感知的设计方法在建筑设计中,如何让人获得一种愉悦的体验,感受空间的美丽和和谐。
这需要设计师使用一些基础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一、比例与尺度比例与尺度是设计中最基本的元素。
既要考虑到空间的实用性,还要考虑到空间的美学效果。
导致这需要依据人类的身体比例和高度来进行设计,以满足人类使用的需求和审美趣味。
二、光影效果光影效果是体现空间感受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同的灯光富有不同的能量和光影效果。
当室内光影效果适当的时候就会让氛围更轻松愉快,而不恐怖和疲惫。
《住宅空间设计》课程标准课程代码:85050025课程类型:职业拓展课程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总学时: 84学时一、课程性质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住宅空间室内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室内设计)专业的一门职业拓展课程,也是一门工学结合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
是在学生具备了住宅空间室内设计基础具备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直接对应设计员岗位,培养其岗位能力,做好工作准备。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住宅空间设计的理论与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住宅空间设计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思维。
能独立设计出既具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既能满足功能要求、又有文化内涵、以人为本、亦情亦理的现代居室空间环境,为以后的实践与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本课程与前后课程之间的联系、要求前修课程:艺术造型训练、建筑装饰制图、建筑装饰表现技法、建筑装饰材料、构造与施工室内设计基础、方案设计与绘图。
后续课程: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平行工学结合课程:商业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二、课程目标1、专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住宅空间设计的概念、目的和任务;掌握住宅空间设计原则、要素、依据与方法;掌握住宅空间设计知识;了解住宅空间设计内容、特点、设计方法。
能够完成不同形式的住宅空间设计及施工图绘制、效果图表现。
2、方法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造性设计思维和设计表达能力;具有住宅室内空间、室内色彩、材料和照明设计的能力;具有住宅室内家具和陈设、别墅室内绿化与庭院设计的能力;具有居住建筑各空间分析与设计能力;能根据项目要求完成住宅空间的方案设计图。
3、社会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
三、学习内容与学时分配六、教学基本条件1、师资条件((1)教师数量:主讲教师2人。
环境艺术设计《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标准《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标准一、课程简介1.课程基本信息2.课程简介《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的类型是职业技能课,在专业培养中的定位十分重要。
居住空间设计是对住宅建筑内部空间进行的设计,是针对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课程。
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介绍了住宅室内设计的发展及各种装饰风格,讲解了住宅室内设计涉及的各种图纸设计方法及绘制。
有针对性地对家居空间中的主要空间场所:公共空间、私密空间、餐饮区域等的室内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二、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课程任务:主要让学生加强计算机辅助绘图基本命令的运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字化绘图技能。
主要介绍室内设计方法和技巧,以居住空间施工图纸的二维平面绘图为主。
整个课程中穿插居住空间设计方法和制图标准的内容,使学生能按照国家标准正确而快速绘图。
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门课程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和宽基础、多方向的就业思路,确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方法;对知识目标的描述通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动词来区分基本知识、重点和难点,对能力目标的描述通过使用“会用、操作、完成”等动词来区分学生动手实践应达到的不同层次目标,使学生在具有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具有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课程教学目的要求总体目标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住宅空间设计的原则、设计方法和理念。
要求学生在不同的空间设计中把握空间布局规划、色彩的搭配、灯光的设计、陈设的布置等系列设计手法。
能够熟练掌握居住空间设计项目的项目准备、项目策划、项目详细设计等综合职业技能,达到居住空间室内设计师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施工图纸绘制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竞争能力。
室内设计实习心得总结在公司设计部实习期间,我主要是针对个人的体会做一下总结:首先要有好的心态。
刚到设计部一定会在各个方面和公司的设计人员有差距,要注意差距不是问题,要看到差距,然后想办法缩小差距。
其次要有团队精神,做设计必须要具备团队精神,要了解团队成员在设计中的职责。
要急时的与团队的成员进行沟通。
好的设计是经过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才能设计出来的。
好的作品必须是每一个普通的人都认为好。
这样的设计才是成功的。
再就是注意细节,做设计的时候必须注意每一个环节,把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这样才能够保证设计的作品在整体上和局部上都做好。
要多向前辈学习。
在公司设计部要多和设计师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很多做设计的。
要重视环境的影响,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可以带来好的设计灵感。
在工作中,要注意个人卫生,要多用礼貌用语,学会尊敬每一个人。
贱书贱夫,要懂得尊重书籍,从书籍中学习设计大师的设计方法,了解设计的思路以及设计的形式。
通过这次出以下几点:1、找工作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找自己有兴趣的工作,兴趣就是动力。
2、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工作态度就要保持积极向上;即使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也要保持上进的心态。
3、工作的时候要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结合工作的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4、出来工作无论是什么工作都好,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人际关系多广,你的前途就有多大,没有一个成功人士是靠着自己去成功的,懂得借助外力,才能及时把握机会,让工作事半功倍。
在专业学习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1、有全面综合素质:室内设计师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要不断提升审美能力要具备广博知识和阅历才可能创造出感动人空间。
2、有敏锐洞察力:对时尚敏锐观察能力和预见性,是设计师自我培养基本能力站在高度上讲,设计师担负着引导时尚责任。
3、细致入微追求:室内设计师所面临是环境中各个不同细节对细节处理关系到整个室内空间设计成败,越是简约设计细节,越重要要注意室内外空间角色互换。
基于跨界学习的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平面布局九宫格模式研究作者:赵斌俞梅芳来源:《设计》2020年第17期摘要:通过九宫格模式对居住空间的平面布局进行训练,提高学生平面布置能力,并为居住空间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选取室内设计大三学生参与“基于跨界学习的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平面布局九宫格模式”专业学习的实验并进行后测,通过相关测试数据分析发现:九宫格模式教学使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平面布局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参与实验的学生平面布局水平相比之前有了明显提高,从而实现在居住空间设计平面布局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
学生的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平面布局能力提升较快。
该模式可以提升居住空间设计平面布置能力,并且从理论高度指导平面布置,实现有法可依。
关键词:九宫格平面布局跨界居住空间设计教学效果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9-0119-03引言居住空间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设计与工程等多学科构成的设计课程,其核心内容是如何处理好功能与形式、空间与平面等问题,尤其如何优化居住空间设计的平面布局,因为其是居住空间设计的重中之重,关乎居住空间的气质与品质。
正如勒,柯布西耶曾在他的教學中指出“平面布局是根本”,它是空间设计的核心,决定了居住空间中使用者生活方式与行为导向。
随着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居住空间设计得到了显著提高,但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居住空间教学存在较多问题,如教学理念落后、重经验轻理念、缺乏对建筑设计知识了解、缺乏教学创新等。
[1]基于此,本文提出跨界学习理念,借鉴建筑学“九宫格”方法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平面布局的运用,构建居住空间设计平面布局九宫格模式,结合校内课程学习与校企合作项目化辅助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以教师经验为中心向以课程学习为中心”的转变,使学生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平面布局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从而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的应用型室内设计人才。
一、研究背景(一)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平面布局现状目前,许多专家和学者对于如何提高室内设计专业的空间设计、平面布局、软装搭配等研究较多,也有一些设计师和教师通过跨界学习,利用空间训练法对居住空间平面布局进行理论构建,或积极开展项目化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基于知觉理论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分析作者:李嘉王天宏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4期摘要: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在人居环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居民内在心理需求的驱动下,显著影响居民的行为和活动。
有效的公共活动空间应能够满足不同居民的多样需求,提供适应各种偏好和活动的环境,这也是评价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质量的关键标准。
以上海徐汇区乐山社区空间更新为例,结合知觉理论方法,探讨如何在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中应用知觉理论。
通过关注居民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要素,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社区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空间设计;知觉理论城市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社会进步,但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却显得不够活跃,忽略了居民的内在需求。
这些空间功能单一,无法满足不断增加和多元化的居民需求,出现了互动机会有限、居民之间联系不足等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23年11月发布了《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强调社区是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
如今,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以人为本的社区空间建设。
基于知觉理论,设计者需要理解个体在不同环境中的感知和认知方式,以创造更适应居民心理需求的社区空间,促进友好互助关系的形成。
一、知觉理论与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相关概述(一)知觉理论基本原理知觉理论关注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感知、认知和理解过程。
该理论由爱德华·托尔曼于1932年在《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中首次提出。
他认为动物行为受到内部认知地图的影响,这是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
知觉理论强调人类通过感官系统接收外部刺激,经历感觉、注意、理解和记忆等心理过程,最终形成对环境的感知。
知觉理论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与环境心理学紧密相关。
环境心理学关注人在各种环境中的行为和经验,而知觉理论提供了理解感知和认知过程的基础。
二者共同关注情感、态度、行为反应和适应性,深化了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设计研究摘要:针对四川省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面临的生态环境安全、地域文化传承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挑战,基于二十余年来众多人居环境领域专家学者在城乡规划、建筑学和风景园林设计等设计学科的实践探索,简要回顾了国内外人本哲学思想及中国传统营城经验,在认知层面讨论了空间的人本性、矛盾性和时空性,提出以“安全为基、生态为先、文化为魂”为核心理念,以“建设安全支撑系统、建构生态环境格局、建立文化传承体系”为设计内容的人本空间规划设计理论,并以四川两次震后重建、天府新区规划及人才培养为案例,从设计、科研和教学角度印证了该理论的实践成效。
Abstract: Regarding the challenges in the aspect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afety issue during the conduction of “Strategy for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hina” in Sichuan Province, the regional cultural inheritance, the constrcution of the talent team,etc., and based on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rchitecture, landscape design and other design disciplines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humanistic philosoph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exper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ity construction, and discusses at the cognitive level about the humanistic nature, contradiction and time and space. It puts forward that “safety as the foundation, ecology as the first, and culture as the soul” should be taken as the core concept, “building a safety support system, constructing 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attern, and establishing a cultural inheritance system” as the content of design in the humanistic space planning theory. The paper takes Sichuan’s two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s, Tianfu New Area planning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s cases, and confirms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the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sig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关键词:人本空间规划设计;人居环境;震后重建;天府新区;四川Keywords: humanistic space planning design; human settlement;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Tianfu New Area; SichuanProvince引言21世纪以来在西部大开发建设过程中,四川为人居环境学科拓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丰富完善了人居环境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内涵。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基础教育学习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摘要:将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核心具身认知理论融入学习空间的设计,强调认知、身体、环境的相互融合与不可分割,将会给学习空间的设计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本文通过梳理具身认知和学习空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增强性、趣味性、和谐性三个方面分析基础教育具身化学习空间设计原则,并从以学习者为主体、关注教学过程、虚实相生提出具身化学习空间设计策略,以期为学习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具身认知;学习空间;具身化学习空间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的变革过程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发生变化的同时,学习空间也在逐渐演变。
在承载传统学习空间优势基础上,在技术与设备的支持下,将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连接,助力学习者打破现实围墙的限制,感受躯体感知与环境交融所产生学习体验,重视通过感知觉和身体体验来建构赖以思考的概念和范畴,这与具身认知的理念相契合,故本文以此理论为基础,试图通过分析基础教育具身化学习空间的设计原则,提出学习空间的设计策略。
一、具身认知及学习空间起源与发展趋势1.具身认知的起源与主要观点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也称具身化(Embodiment),最早可以追溯到哲学视域下的“身体”和心理学视域下对于身体与思维的认识。
早期的哲学漠视身体存在,认为人的意识是主要的,身体是可有可无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死亡是身体的毁灭,而灵魂却因此得以复生,原本居住在天国的灵魂掌握真理,具备美德,与肉体结合以后,忘却了原有的知识。
学习过程是要克服身体欲望所带来的障碍,恢复在天国的记忆。
后来随着哲学的发展人们慢慢意识到身体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身体不仅仅是生理学意义上的“肉体”或“躯体”,同时还承载着人的思想、意志及其他的一切思维和活动形式。
哲学视域下的“身体”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自我与躯体的不可分离性,体现身心因素的融合;二是身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是理解世界的仅有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