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476.50 KB
- 文档页数:33
名词解释整体观念: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辨证论治:将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其病因、病位、病性和正邪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出某种性质的证,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确定的应用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其所构成的五大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变化。
相生:指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相克:指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相乘: 五行相克太过为害。
相侮: 五行反克为害。
五行制化: 五行之间及相互制约(相克)又相互资生(相生),维持事物间的协调平衡。
气: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或是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血: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液: 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机调畅: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
气机失调: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平衡失调。
经络: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病异治: 同一种疾病,由于表现出的证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治法。
异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同一性质的证,便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6种外感病邪。
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感反应。
痰饮: 水液停聚,不能正常布散、流通和排泄而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的是饮。
瘀血: 体内血液停止,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正气: 泛指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是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总和。
邪气: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虚证: 是指以正气虚损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邪不亢盛的一种病理变化。
实证: 是指以邪气抗盛为矛盾主要方面,正气未衰的一种病理变化。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一、概念1、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2、盐酸—镁粉反应:将黄酮类化合物试样溶于甲醇或乙醇中,加入少许镁粉振摇,再加几滴浓盐酸呈色。
3、锆盐—枸椽酸反应:鉴定3 –或5- OH黄酮,黄色。
4、SbCl5反应:鉴定查耳酮5、氨性氯化锶反应:鉴定3‘4’ 邻二OH黄酮二、填空1.目前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苯)环,通过( C3 )链相连,具有(2 –苯基色原酮)基本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
2.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主要以(苷)的形式存在,少数以(苷元)的形式存在。
3.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结构中是否存在(交叉共轭体系)有关。
4.色原酮本身(无)色,但在2—位上引入(苯)基后就有颜色。
如果(双健)氢化,则(交叉共轭体系)中断,故二氢黄酮醇(无)色。
黄酮类化合物在4/7—位引入( -OH )基团,使颜色加深。
异黄酮的共轭体系被(破坏),故呈(微黄)色。
查耳酮分子中存在(交叉共轭体系)结构,故呈(黄)色。
5.花色素的颜色随( pH )改变。
一般(小与7)时显红色,(大与8.5 )时显蓝色,(等于8.5 )时显紫色。
6.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中,可溶于(乙醇)、(正丁醇)及(氯仿)中,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分子呈平面型,它在水中溶解的程度(<)与非平面型分子。
例如(二氢黄酮)在水中溶解大与(黄酮)。
7.花色素因以(离子型)形式存在,具有(离子)的通性,故水溶性(强)。
8.黄酮苷元分子中引入羟基后,水溶性增(大),引入羟基越多,其水溶性越(强)。
而羟基甲基化后,其水溶性(减弱)。
9.黄酮苷一般溶于(水)、(丙酮)及(正丁醇)等中,而难溶或不溶于(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中。
10.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具有(酚羟基)而显酸性。
其酸性强弱顺序为:7,4’-二OH(5%NAHCO3)>7-或4‘-OH(5%NA2CO3)>一般酚羟基(0.2%NAOH)>5-OH(4%NAOH) 11.黄酮类、二氢黄酮类、黄酮醇类、异黄酮类与HCl—Mg粉反应呈(红)色。
药学中医药概论知识点大一药学是研究药物的性质、功效以及使用方法的学科,而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代表,包括中草药、针灸、经络等治疗方法。
下面是药学中医药概论的一些知识点,帮助大一学生对该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中药学概述中药学是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药材的性质、功效、组成及药用和药效等方面。
中药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药材的分类、名称、来源、药效及药用部位等。
1. 中药分类中药可以根据来源、性质、功效等方面进行分类。
根据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根据性质可以分为寒凉药、温热药等;根据功效可以分为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等。
2. 中药的名称与来源中药的名称通常是由药材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以及药材的功效等综合考虑而来。
中药的来源可以是野生或人工种植,也可以是来自不同的地区或国家。
3. 中药的药效与药用部位中药的药效指的是药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清热、祛湿、活血等作用。
而药用部位则是指药材的哪个部位可以作为药用,如根、叶、果实等。
二、中药炮制方法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环节,通过特定的处理方式,将药材炮制成适宜临床应用的药物。
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有煎煮法、炭制法、酒制法等。
1. 煎煮法煎煮法是将药材加水煮沸,然后继续保持沸腾一段时间,使药材中有效成分溶于水中。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药材的水溶性较好或煮后不易挥发的情况。
2. 炭制法炭制法是将药材置于火上烘烤,使其成为炭状。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产生毒性物质的药材,通过炭制可以去除或减少毒性,同时提高药材的稳定性和药效。
3. 酒制法酒制法是将药材浸泡在酒中,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于酒液中。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药材的油溶性较好,或者需要通过酒液的温热作用来促进药物的吸收。
三、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是中医药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方法,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因和病症。
1. 四诊合参中医诊断方法主要通过四诊合参进行,即望、闻、问、切。
《中药材概论》讲义(草稿)中药材概论写作提纲总论第一章中药材概论的任务和研究进展1.1 中药材相关的定义和任务1.2 中药材的起源和发展1.3我国中药材的研究进展1.4 我国近期内中药材的研究重点第二章中药材的分类与记载大纲2.1中药材的分类法2.2中药材的记载大纲与拉丁名第三章生药的化学成分、生药的生产1.中药材的生产2.中药起作用的有效成分第四章中药的炮制4.1中药炮制的目的。
4.2常用的炮制方法第五章中药的性能、配伍5.1四气5.2五味5.3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第六章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6.1 中药新药的研制6.2 中药新药的质量标准6.3中药新药的初步稳定性试验第七章药用植物和中药鉴定相关知识、7.1药用植物和中药鉴定相关知识7.2药用植物细胞、组织、内部结构、分类和中药鉴定相关知识各论药材的来源、产地、鉴定、功效、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第八章根及根茎类中药材8.1根及根茎类中药材概论8.2根及根茎类中药材各论品种:人参、西洋参、大黄、何首乌、牛膝、商陆、太子参、川乌、附子、白芍、黄连、防己、板蓝根、延胡索、甘草、黄芪、人参、三七、白芷、当归、前胡、川芎、防风、柴胡、龙胆、紫草、丹参、黄芩、玄参、地黄、巴戟天、党参、桔梗、木香、白术、苍术、泽泻、半夏、石菖蒲、百部、川贝母、浙贝母、麦冬、山药、郁金、天麻、广防己、虎杖、川牛膝、银柴胡、白头翁、赤芍、升麻、北豆根、地榆、苦参、山豆根、葛根、西洋参、独活、北沙参、秦艽、白薇、天花粉、南沙参、紫菀、三棱、天南星、天冬、知母、莪术、姜黄、骨碎补、草乌、乌药、夏天无、常山、远志、甘遂、羌活、藁本、明党参、白前、徐长卿、胡黄连、茜草、红大戟、续断、川木香、漏芦、香附、白附子、黄精、玉竹、重搂、干姜、高良姜、山慈姑、白及第九章茎木类中药9.1茎木类中药概论9.2茎木类中药各论品种:关木通、鸡血藤、沉香、钩藤、槲寄生、通草、苏木、桑寄生、川木通、大血藤、小通草第十章皮类中药10.1皮类中药概论10.2皮类中药各论品种:牡丹皮、厚朴、肉桂、杜仲、黄柏、秦皮、香加皮、五加皮、地骨皮、桑白皮、苦楝皮第十一章叶类中药11.1叶类中药概论11.2皮类中药各论品种:蓼大青叶、大青叶、番泻叶、侧柏叶、枇杷叶、枸骨叶、罗布麻叶、艾叶第十二章花类中药12.1花类概论12.2花类各论品种:辛夷、丁香、洋金花、金银花、红花、蒲黄、西红花、槐花、菊花、款冬花、芫花、密蒙花、夏枯草、旋覆花第十三章果实种子类中药13.1果实种子类概论13.2果实种子类各论品种:五味子、木瓜、山楂、苦杏仁、决明子、补骨脂、枳壳、吴茱萸、小茴香、山茱萸、连翘、马钱子、枸杞子、栀子、槟榔、砂仁、豆蔻、葶苈子、桃仁、乌梅、金樱子、沙苑子、巴豆、陈皮、酸枣仁、使君子、菟丝子、牵牛子、薏苡仁、筚拨、马兜铃、地肤子、王不留行、肉豆蔻、芥子、覆盆子、香橼、化橘红、鸦胆子、胖大海、柯子、女贞子、牛蒡子、苍耳子、蔓荆子、草豆蔻、益智第十四章全草类中药14.1全草类中药概论14.2全草类中药各论品种:麻黄、细辛、金钱草、藿香、荆芥、薄荷、穿心莲、青蒿、石斛、石韦、淫羊藿、紫花地丁、益母草、肉苁蓉、茵陈、淡竹叶、鱼腥草、垂盆草、仙鹤草、广金钱草、紫苏梗、车前草、佩兰、稀签草、蒲公英第十五章藻菌地衣类中药15.1藻菌地衣类中药概论15.2藻菌地衣类中药各论品种:冬虫夏草、茯苓、猪苓、松萝、灵芝、海藻、马勃、雷丸第十六章树脂类中药16.1树脂类中药概论16.2树脂类各论品种:乳香、没药、血竭、安息香、苏合香、阿魏第十八章动物类中药18.1动物类中药概论18.2动物类中药各论品种:石决明、珍珠、全蝎、土鳖虫、斑蝥、蟾酥、蛤蚧、金钱白花蛇、蕲蛇、乌梢蛇、麝香、鹿茸、牛黄、羚羊角、地龙、水蛭、牡蛎、僵蚕、蜂蜜、龟甲、鳖甲、熊胆、海螵蛸、蜈蚣、桑螵蛸、海马、海龙、蛤蟆油、鸡内金、穿山甲、五灵脂、阿胶第十九章矿物类中19.1矿物类中药概论19.2矿物类中药各论品种:雄黄、赭石、芒硝、红粉、轻粉、炉甘石中药材概论讲义第一章中药材概论的任务和研究进展引言关于教材:与中药材概论相关的教材书主要有(参考书)《药用植物学》重点介绍药用植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两部分内容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植物分类系统和分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