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医治疗心动过缓疾病
- 格式:pdf
- 大小:276.02 KB
- 文档页数:1
藏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疗效分析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是一种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
传统的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存在一些局限性。
近年来,藏西医结合治疗该疾病的方法受到了广大医生和患者的关注,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本文对藏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的疗效进行分析。
藏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藏药调理心气。
藏医药认为心气不足是冠心病的病机之一,因此可以通过一些具有温补心气作用的藏药来调理心气,改善心脏功能。
二是通过针灸和推拿疗法来促进血液循环。
针灸和推拿疗法可以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脏供血,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三是通过中药药物治疗来改善心脏功能。
中药药物可以提高心肌的耐缺血能力,增加心肌供血,减少心肌缺血和缺氧等症状。
研究表明,藏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一项研究发现,应用藏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较单纯应用西医药物治疗的患者在疗效上有显著差异。
藏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患者在治疗后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心脏功能得到了改善,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也有所降低。
另外一项研究表明,应用藏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较好,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
总的来说,藏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它能够通过调理心气、促进血液循环和改善心脏功能等多种途径来治疗该疾病,从而达到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但是,由于该疗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因此,在进行治疗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藏医药辨证施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对藏医药辨证施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研究。
方法:抽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接诊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藏医“三因”辩证法的诊断标准,将所有病例患者分为培根偏盛型、龙偏盛型与赤巴偏盛型;使用藏药对症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用藏医药辨证施治分型心血管疾病患者,培根偏盛型患者总有效率为87.5%,龙偏盛型患者总有效率为92.3%,赤巴偏盛型患者总有效率为86.4%。
结论:藏医药辩证施治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确切的疗效,患者耐受性较好,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藏医药;辨证;心血管疾病;疗效观察心血管疾病多发于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其发病率及死亡率极高,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趋势愈来愈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呈上升的态势不断增长,比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都直接危及到人们的生命安全[1]。
本文对藏医药辨证施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接诊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0.3±5.8岁;其中高血压患者12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23例,心律失常患者8例,肺心病患者10例,冠心病患者16例,心肌炎患者3例,按照藏医“三因”辩证法的诊断标准,将所有病例患者分为培根偏盛型、龙偏盛型与赤巴偏盛型。
培根偏盛者24例,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眼花、气短、口干、四肢麻木,心律紊乱,血压偏低,舌质呈红色、干且涩;龙偏盛型26例,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闷、气短、头痛,血压升高、心律加快,舌苔呈灰黄且厚;赤巴偏盛型22例,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疲劳、无力、嗜睡,四肢冷,舌苔呈腻白且厚。
1.2方法根据患者各不相同的病情,在坚持藏医“三因”辩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下,对患者对症下药,确保“三因”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藏医的治疗⽅法丰富多采,根据不同的病症,灵活运⽤。
(⼀)药物治疗 根据藏医的理论,⼈体由三因素,即隆、⾚巴、培根构成,三者之间在正常情况下保持协调和平衡状态,疾病是由于这三者失去协调与平衡。
⽤药物治疗的⽬的,就是要矫正这种不协调状态,重新恢复平衡。
另外,以疾病的性质⽽⾔,⼤致可以分成寒热两⼤类型,药物也有寒热属性的不同,利⽤这种特性,来纠正疾病的寒热偏胜,达到治病的⽬的。
在⽤药物治疗时,藏医主张⽤药引⼦,以便把所⽤的制剂引向患病的部位,例如⽤⽩糖做为药引⼦治疗单纯性的热病,也就是不杂有其他合并症者;⽤红糖块做引⼦治疗寒性病;甲蜂蜜做引⼦以治疗培根病或黄⽔病等等。
除药引⼦之外,对药物的服法也有讲究,以保证较好的疗效。
⽐如说,丸药⼀般是⽤开⽔送服,其中寒性病⽤热开⽔吞服;热性病则反之,⽤凉开⽔送服;⾄于混合型的病症,亦即寒热兼有的,就⽤温开⽔送服。
凡隆病宜⽤动物⾻熬的汤送服,⾚巴病宜⽤獐⽛菜汤送服,⽽培根病则宜⽤芫荽⼦熬的汤送服等。
对于服药的时间,藏医也⽐较讲究,尤其要注意与进⾷时间互相配合,以获得的疗效。
此外,⽤药物治疗还要注意在复杂病症中的⽤药原则,要分清病症的主次及标本。
⽐如,⼈体内部的各种病症,应当先调理脾胃,以改善⾝体的营养状态,因为脾胃是⾝体抗⼒的根本;对⼼、⼤肠、命脉这三种患病者,应该以调理隆的协调为主;⽽对胃、脾,肾这三者的病症,应以调理培根的协调为主;对肺、肝、胆三者的病症,应以调理和清理体内的热为主,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疗效。
(⼆)放⾎疗法 这是藏医治疗学中⼀种颇具特⾊的治疗技术,具有较好的疗效。
施⾏放⾎疗法必需严格掌握适应症、放⾎时间、部位、⼿术过程及放⾎量等等。
适应症:放⾎疗法适⽤于热性病症及体质壮实的患者。
如瘟病、波动热、扩散伤热、疖肿、丹毒、黄⽔病、⿇风病、疮疡症等等。
⽽有⼀些病症则不宜⽤放⾎疗法,如偏寒性病症,象浮肿、胃⽕不⾜的胃寒消化不良、隆病及培根病,对于孕妇、虚弱、产后、⼩⼉、七⼗岁以上⽼年⼈等,均为禁忌之列。
藏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疗效分析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进而造成心肌损伤和心功能障碍。
目前,针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式。
随着中医西医结合治疗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尝试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
本文将通过对这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的优势和可行性。
我们来了解一下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引起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受损,最终形成心肌病变。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使用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药物来减轻冠脉狭窄和改善心肌供血;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来改善冠脉血流;手术治疗则是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心脏移植等方式来治疗心功能不全。
虽然这些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药物治疗有较大的副作用,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费用高昂,术后康复周期长等问题。
中医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主要是通过中药调理气血、活血化瘀、调节心脏功能等方面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中医理论认为,心血瘀滞、气滞、脏腑失调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医治疗主要是通过舒筋通络、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等方式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西医治疗则是在中医治疗的基础上,通过药物、介入和手术等方式来进一步加强治疗效果。
目前关于中医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的疗效分析研究尚不够多,但已有一些研究成果显示,中医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63·临床报道·简谈藏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观察拉毛加(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医院,甘肃 甘南 747000)0 引言心脑血管疾病所谓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1 病因1.1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
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液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脑血压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1.2 血液黏稠。
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粘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脂肪肝等心脑血管疾病。
1.3 吸烟。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
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黏滞因素的升高。
1.4 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
众所周知,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血管壁平滑肌细胞谢的过程,但是由于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这样就容易产生炎症血管收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
藏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50例临床研究目的:观察藏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近2年来收治的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统一采用常规中药制剂活血胶囊进行治疗,治疗组根据藏医“三因”分型采用藏医药实施辨证治疗。
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8.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2.147,P=0.014)。
结论:藏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其具体现代药理机制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展开深入研究。
标签:心血管疾病;藏医药;三因学说随着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逐渐加快,中老年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问题也日益突出,其发病率与病死率均逐年升高,故提高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已刻不容缓[1]。
与此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受益于当代医药技术的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民族民间医药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同时还彰显出了辨证论治与多靶点治疗的特点与优势[2]。
近2年来,笔者采用藏医药对收治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显示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3讨论心血管疾病在现代医学中被归属在循环系统疾病的范畴,其病因多是因为冠脉粥样化病变以及血管中脂质成分的沉积等原因所致,具体诱因不同患者个体有所差异,故临床症状也比较多样化。
近年来的相关统计学资料显示,心血管临床患者的数量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且多集中在中老年人群,若不能给予行之有效治疗,其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均比较高,是影响中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因素。
藏医学中的“三因学说”原为藏族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之后逐渐被应用到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遗传等多个方面。
该学说认为,“隆”、“培根”、“赤巴”三者为人体的基础构成物质,同时也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能量与基础[4]。
在正常人体内,三大因素应保持相对平衡,而一旦平衡失调,则可能导致疾病发生,若血液中出现血小板、脂质成分等物质的聚集,继而将导致血粘度升高,血管壁增厚,最终发生管腔狭窄、僵硬乃至梗阻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由此产生[5]。
藏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疗效分析藏西医结合治疗是将藏医药和西医药物、技术相结合,通过综合治疗来提高疗效。
西医药物主要包括镇痛药、抗凝药、抗心律失常药、降压药等,而藏医药则主要通过草药煎剂、穴位刺激等方法来改善微循环、增强心肌代谢和修复受损的心肌组织。
一方面,藏医药可以通过改善体质,增加患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提高治疗效果。
根据藏医理论,人体体质分为气、津、血三个方面,而心脏属于津体,所以藏医药物可以通过滋养津体来改善心功能。
藏医药还可以通过舒经活络、疏导气滞、活血化瘀等作用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减轻心绞痛症状。
西医药物和技术可以提供更直接、快速的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改善心肌代谢、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负荷等方式来改善心功能。
介入治疗可以通过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或建立新的血流通路来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心功能。
综合治疗的疗效通过临床研究进行评估。
近年来,已有不少研究对藏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进行了探索。
其中一项研究使用了藏西医结合治疗32例患者,结果显示,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和6个月的随访中,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另外一项研究使用了藏西医结合治疗60例患者,发现心功能、运动耐量和心肺功能都有显著改善,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藏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改善心功能、改善心肌代谢、增强心肌血供等,使患者获得较好的疗效。
当前的研究还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进行更大样本和更长时间的随访研究来验证这种治疗方法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
由于藏西医结合治疗需要综合运用西医和藏医的理论和技术,需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和经验的医生来进行操作,因此在推广和普及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藏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疗效分析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 ICM)是由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慢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损伤所致的心肌功能不全。
尽管传统的冠心病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心肌病的症状,但是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等手段的效果有限,且无法根治患者。
藏西医结合治疗,也称藏医药治疗,是将中医草药、藏传佛教的医典和藏传佛教传统推拿等方法与西医临床治疗相结合的一种综合医疗模式。
该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饮食调理等多种手段。
在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时,藏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中药治疗是藏西医结合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药方剂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调配,通常包括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舒心安神等功效的中草药。
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抗氧化、抗炎等作用的中草药也常常被用于改善心肌组织的缺血和损伤情况。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针灸是另一种常用的藏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针灸可以刺激特定穴位,调节心血管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改善心血管康复。
一些针灸疗法如心脏区域针刺、足三里穴针刺等已被证明对改善心脏功能和缓解心绞痛症状有明显的疗效。
推拿和气功是通过手法和体位调整以及深呼吸练习来刺激心肺功能的康复治疗方法。
推拿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经络和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功能。
气功则通过调整呼吸和体位来平衡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并加强呼吸肌肉的运动和肺功能,从而改善心肌病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饮食调理在藏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饮食调理主要包括低脂、低盐、低糖的饮食习惯,避免高脂高盐高糖的食物,同时增加富含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
通过以上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藏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减轻心肌缺血和心肌纤维化的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藏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疗效分析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所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坏死。
传统的西医治疗以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利尿剂、β-阻滞剂等为主,其中还包括冠脉搭桥术和冠状动脉扩张术等介入手术。
然而,西医治疗常常存在副作用,且疗效欠佳。
近年来,藏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逐渐受到关注,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本文采用藏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58例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治疗,并对疗效进行了评估。
一治疗方案西医治疗方面,患者在严密监测下,口服抗血小板、扩血管药和β-阻滞剂等药物,并根据心电图结果进行适当的干预治疗(如心脏复苏、心脏起搏器安装等)。
藏医治疗方面,采用藏药注射剂、口服药物、针灸、刮痧、拔罐等手段,具体治疗方案如下:1.藏药注射剂:采用道地藏药,包括松茸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天麻注射液等,每次剂量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进行调整。
3.针灸、刮痧、拔罐:针灸穴位选用心包、膻中、内关、涌泉等,采用温针、灸疗、刮痧和拔罐等手段,促进全身气血循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
二治疗效果评估疗效评估采用西医和藏医相结合的方法,包括症状缓解、心电图变化和冠状动脉血流改善等指标。
1.症状缓解:所有患者的胸闷、心悸、心绞痛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44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12例患者症状减轻。
2.心电图变化:治疗前,患者心电图出现ST段压低或抬高、T波倒置等缺血性改变;治疗后,ST段压低或抬高消失或明显减轻,T波倒置改善或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
3.冠状动脉血流改善:治疗前,患者多数冠状动脉血流受阻,心肌缺血明显;治疗后,多数患者冠状动脉血流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减轻。
三结论本研究表明,藏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西医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病情,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而藏医治疗则能够促进气血循环,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达到治本之效。
因此,综合采用西医和藏医的治疗方案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
藏药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基于藏药学的抗心律失常活性成分研究摘要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藏药学的抗心律失常活性成分进行研究,寻找有效的药物成分,以提供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案。
本研究选择了藏药学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藏药学源远流长,其丰富的药物资源为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选择。
首先,我们对藏药学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整理出与心律失常相关的药物。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我们确定了一些潜在的抗心律失常活性成分。
其中,包括扁蓄、辣梭、藏红花等。
然后,我们通过实验室的药物筛选和活性测定,确定了上述成分的抗心律失常活性。
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藏药成分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抗心律失常活性,其中扁蓄的效果最为显著。
具体地,在实验中,扁蓄能够显著降低小鼠心脏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并具有较好的稳定作用。
接下来,我们对上述活性成分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我们成功地提取出这些活性成分,并进一步分离纯化。
然后,我们分别进行了薄层层析、液相色谱等方法的分析,并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技术对成分的结构进行鉴定。
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成分是复杂的混合物,包含了多种化合物的混合。
最后,我们对这些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
通过采用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我们研究了这些活性成分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它们对几种常见心律失常的抑制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成分具有调节心肌电活动的作用,可以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对藏药学的抗心律失常活性成分进行研究,确定了一些有效成分,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了探讨。
这些研究结果为寻找新的心律失常治疗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藏药学;心律失常;活性成分;药理作用AbstractThis thesis aims to study the active ingredients of traditional Tibetan medicine with antiarrhythmic activity, in order to provide treatment options for arrhythmias. Tibetan medicine was chos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ecause of its long history and abundant medicinal resources, which provide potential choices for the treatment of arrhythmias.Firstly,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ibetan medicine and arrhythmias was reviewed.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these medicinal substances, some potential antiarrhythmic active ingredients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Herpetospermum caudigerum, Asarum tibeticum, and Crocus vernus.Then, laboratory drug screening and activity determination were conducted to confirm the antiarrhythmic activity of the above ingredient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Tibetan medicine ingredients all exhibited certain degrees of antiarrhythmic activity, with Herpetospermum caudigerum showing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 Specifically, in experiments, Herpetospermum caudigerum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occurrence rate of arrhythmia in mice hearts and exhibited good stability.Next, further research was conducted on these active ingredients. Through different extraction methods, these active ingredients were successfully extracted and further purified.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 were then performed for analysis, and the structures of the components were identified using mass spectrometry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ique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ingredients were complex mixtures containing various compounds.Finally,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these active ingredients were studied. Through cell experiments and animal models, the effects of these active ingredients on myocardial electrophysiology were investigated, as well as their inhibitory effects on several common arrhythmia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ingredients had the ability to regulate myocardial electrical activity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rrhythmias.In conclusion, this thesis studied the active ingredients of traditional Tibetan medicine with antiarrhythmic activity, identified some effective ingredients, and explored their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Thes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new ideas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arrhythmias.Keywords: Tibetan medicine; arrhythmias; active ingredien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在心律失常的治疗中,药物疗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浅谈藏医治疗心动过缓疾病摘要:心动过缓是由于心脏病变引起博动异常变慢的病理现象。
正常人的心率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如果超过100次称为心动过速,低于60次称为心动过缓。
心动过速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在临床工作中,心动过缓却往往被人们忽视,特别是中青年。
关键词:心动过缓;藏药;动态心电图;七味广枣丸;十一味维命丸心动过缓是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类型。
有些患者平时的基础心率偏慢,在每分钟50-60次左右,甚至低于50次,平时有头晕、乏力、倦怠精神差的症状。
有些患者平时心率可表现为正常,心动过缓可突然出现,下级到每分钟40次以下,可出现头晕、一过性眼黑、乏力、心悸、胸闷、气短、有时心前区有冲击感,严重者可发生晕厥。
还有些患者以头晕、乏力、晕厥的症状就诊,检查时可发现心脏间断出现长时间的停博。
一、引起心动过缓的最常见的原因1.1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老年人神经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较差,因此易出现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的现象。
而迷走神经功能亢进可导致心脏的收缩力减弱,从而引起心动过缓。
此类心动过缓患者每分钟的心跳在45~59次之间。
其心跳很有规则,而且不影响心脏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供血,因此此类心动过缓患者大多没有不适的感觉。
1.2、窦房结病变当心脏的原始起搏点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炎症、水肿、出血、缺血、变性、纤维化等病变时,就会破坏窦房结内的起搏细胞,使其数量减少,从而使心跳的速度减慢。
同时,上述病变还可引起窦房结动脉发生硬化、窦房结和心房肌纤维化、心脏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增生等一系列退行性病变。
这些退行性病变可影响窦房结的正常功能,使心脏的启动性能出现障碍,从而引起心动过缓(临床上将这种情况叫做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此类心动过缓患者大多患有冠心病、下壁心肌梗死等疾病,其中病情较轻者可无不适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心、脑、肾等器官供血不足的情况,如头昏、眩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甚至可发生短暂性的昏厥、抽搐或阿-斯综合征(由心源性因素引起的脑缺血急性发作)及猝死。
高原藏民族窦性心动过缓与其它疾病的关系分析
马世明
【期刊名称】《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8(009)003
【摘要】目的通过对145例窦性心动过缓病例的分析,明确藏族窦性心动过缓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方法对我院自2006年3月~2007年5月145例病历的调查,检出窦性心动过缓与其他疾病的发病关系。
结果通过对145例窦性心动过缓与其他疾病的调查分析检索出主要六种疾病与窦性心动过缓有关。
【总页数】1页(P79)
【作者】马世明
【作者单位】青海省藏医院急诊科,青海西宁8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
【相关文献】
1.消化道疾病与窦性心动过缓关系探讨 [J], 张义红;黄静萍;田青
2.宗教文化与青藏地区的民族关系r——以藏传佛教对历史上汉藏蒙民族关系的影响为例 [J], 马燕
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与藏、汉民族高原低氧适应的关系 [J], 樊辉娟;高芬;李占全
4.高原地区窦性心动过缓病人动态心电图分析 [J], 边惠萍
5.高原窦性心动过缓29例食管心房调搏窦房结功能测定分析 [J], 宇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藏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120例临床研究摘要】目的:研究藏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2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采用采用常规中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藏医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和观察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藏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疗效确切,且临床无不良反应,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藏医药;心血管疾病;疗效观察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难根治的特点,临床若治疗不及时,容易诱发脑梗死等疾病,严重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健康。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医学模式不断的快速发展,对于常见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水平有所提高[1]。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现代医学模式影响下,藏医药得到快速发展,并且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并且体现了辨证论治与多靶点治疗的特点和优势。
本文作者结合2013年10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2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藏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2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患者。
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4.34 4.67)岁;其中高血压21例,冠心病13例,心力衰竭8例,心律失常11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7例;藏医分型:赤巴偏盛者12例,龙偏盛者30例,培根偏盛者18例。
观察组60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55.09 5.12)岁;其中高血压24例,冠心病10例,心力衰竭10例,心律失常12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4例;藏医分型:赤巴偏盛者15例,龙偏盛者26例,培根偏盛者19例。
浅谈藏医治疗心动过缓疾病
发表时间:2017-12-26T10:05:40.28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1期作者:格茸
[导读] 有些患者平时的基础心率偏慢,在每分钟50-60次左右,甚至低于50次,平时有头晕、乏力、倦怠精神差的症状。
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佛山乡卫生院 674506
摘要:心动过缓是由于心脏病变引起博动异常变慢的病理现象。
正常人的心率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如果超过100次称为心动过速,低于60次称为心动过缓。
心动过速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在临床工作中,心动过缓却往往被人们忽视,特别是中青年。
关键词:心动过缓;藏药;动态心电图;七味广枣丸;十一味维命丸
心动过缓是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类型。
有些患者平时的基础心率偏慢,在每分钟50-60次左右,甚至低于50次,平时有头晕、乏力、倦怠精神差的症状。
有些患者平时心率可表现为正常,心动过缓可突然出现,下级到每分钟40次以下,可出现头晕、一过性眼黑、乏力、心悸、胸闷、气短、有时心前区有冲击感,严重者可发生晕厥。
还有些患者以头晕、乏力、晕厥的症状就诊,检查时可发现心脏间断出现长时间的停博。
一、引起心动过缓的最常见的原因
1.1迷走神经功能亢进
老年人神经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较差,因此易出现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的现象。
而迷走神经功能亢进可导致心脏的收缩力减弱,从而引起心动过缓。
此类心动过缓患者每分钟的心跳在45~59次之间。
其心跳很有规则,而且不影响心脏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供血,因此此类心动过缓患者大多没有不适的感觉。
1.2、窦房结病变
当心脏的原始起搏点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炎症、水肿、出血、缺血、变性、纤维化等病变时,就会破坏窦房结内的起搏细胞,使其数量减少,从而使心跳的速度减慢。
同时,上述病变还可引起窦房结动脉发生硬化、窦房结和心房肌纤维化、心脏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增生等一系列退行性病变。
这些退行性病变可影响窦房结的正常功能,使心脏的启动性能出现障碍,从而引起心动过缓(临床上将这种情况叫做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此类心动过缓患者大多患有冠心病、下壁心肌梗死等疾病,其中病情较轻者可无不适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心、脑、肾等器官供血不足的情况,如头昏、眩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甚至可发生短暂性的昏厥、抽搐或阿-斯综合征(由心源性因素引起的脑缺血急性发作)及猝死。
另外,有些此类心动过缓患者还可出现心跳过快或心跳过慢交替发生的现象,临床上将这种现象叫做“快-慢综合征”,此类患者的预后较差。
1.3、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窦房结发出的冲动在房室传导过程中完全不能达到心室。
该病是引起心动过缓的常见原因之一。
由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引起的心动过缓的患者每分钟的心跳可在40次以下,最慢的仅有20次左右,并可经常出现头晕、乏力、心悸、气短、心前区疼痛甚至晕厥、抽搐等脑缺血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此类心动过缓患者必须进行积极的治疗,但即使这样也大多预后不良。
二、藏医治疗
根据传统藏医药理论,心律失常是因机体故有的三因失调,其中龙(气)分布全身,它的功能是呼吸运动、血液循环、胃肠蠕动、五官感觉、肌肉以及肢体活动、食物分解、输送饮食精华与糟粕,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
由于龙(气)所在部位和功能的不同,又分为5种。
心脏是在司命龙、上行龙、善行龙及3种龙的(气)作用下完成其情感、思维、运送血液(藏医理论认为)等功能,如果受到某种诱因刺激,其中1种龙(气)失衡就会出现心动过缓或过速以及其他心脏病,所以总的治则为整体调理,使三因相对平衡,从而达到气血运行通畅、改善心肌功能的目的。
藏药七味广枣丸有广枣、肉豆蔻、丁香、木香、枫香脂、沉香、牛心粉等药物组成,具有治疗胸闷疼痛、心悸气短心神不安、失眠健忘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风火相搏、气血不调、痰热潜伏引发胸胁作痛、心悸昏迷。
十一味维命丸由沉香、肉豆蔻、广枣、阿魏、天竺黄、乳香、木香、诃子、木棉花、丁香、野牛心组成。
用于顽固性失眠、多梦、神志紊乱、镇静安神、精神抑郁症、烦躁不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神经衰弱、乏力、补血益气、胸闷、头痛、记忆力减退、冠心病等症。
从服药前1次ECG、DCG与服药7天和21天2次DCG 的对照分析平均心率提高3-5次/min,尤其夜间比白天提高明显,虽然提高幅度并不大,但说明有一定作用。
三、根据藏医理论该治疗要持续2-3个月
1.窦性心动过缓。
这是常见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心跳偏慢现象,可以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也可由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或长期从事体力活动等原因所引起。
窦性心动过缓心跳每分钟虽低于60次,但不少于45次。
可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注射阿托品之后加快心跳。
这种心动过缓不会发生危险,也不需做任何治疗。
2、房室传导阻滞。
这是中老年人较常见的一种病理性心动过缓。
特点是窦房结尚能发出启动信号,但不能将启动信号顺利地传到心室去.造成心跳漏搏。
有的每2次漏搏1次,有的每3次漏搏1次。
如果房室交界处疾病较严重,即窦房结发出的启动信号完全不能下传到心室,这时心室就在自身某一部位发出启动信号以维持心脏跳动。
但这种由心室自身发出的启动信号其频率很低,多在每分钟30次左右,一般不超过每分钟40次。
这是一种较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可以因心跳骤停而猝死。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是由于窦房结发生病变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以老年人较多见。
通常窦房结发出的启动信号是相当规整的。
若因某种原因,引起窦房结本身或其附近组织发生炎症、缺血或纤维化等损害,即可使窦房结发出的启动信号降低或衰竭,打乱正常的心跳节律,出现明显的心跳过缓、窦房阻滞,严重时可发生窦性停搏。
一旦诊断为本病应立即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病情较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应立即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以防心跳骤停而猝死。
综上所述,当发现自己或亲人心跳过缓时,应及时到医院做心电图检查,以确定心跳过缓的原因,进行及时的处理。
参考文献:
[1]中国少数民族古典文献学,民族出版社,朱崇先主编,2005
[2]藏药现代化的研究与开发初探,西北药学杂志,杨春生,刘海青,李宏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