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
第1节走进实验室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认识各种测量工具,对测量工具有基本的了解。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讲述了科学探究的意义、科学探究的工具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通过学习本节,认识生活中存在各种奇妙的物理现象、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内容、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是初中物理学习的第一小节,走进实验室,从认识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开始,慢慢熟悉,知道物理学科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了解实验对于物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观察物理现象,初步了解、掌握观察的科学方法;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测量工具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与操作,让学生了解各类测量工具的用途,掌握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规律。
核心素养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括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点: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的摆动。
他想到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吊灯的摆动。
不错,吊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设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怀着这样的疑问,他做了历史上著名的单摆实验,证明了他的猜测是正确的,这便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的发现过程。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新的计时工具——钟表。
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和情况经常出现,需要的是我们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和耐心研究,做到这些我们也会取得更多的成功。
学生聆听故事,思考故事背后的问题,小组讨论说明。
通过有关的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
增加学生的人文情怀。
一、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二、单元目标
(一)课标要求
1.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
2.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
3.学会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4.知道长度、时间、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领悟“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
5.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其他单位的换算。
(二)核心素养要求
物理观念: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科学思维: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科学探究: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观察常用的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
性。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科版一、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1. 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
- 提出问题: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例如,为什么汽车刹车时人会向前倾?- 猜想与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猜想。
如对于汽车刹车人前倾的现象,可能猜想是因为人具有惯性。
-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原理,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步骤。
比如探究物体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要选择弹簧测力计、不同质量的钩码等器材,设计测量不同质量钩码重力的步骤。
-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如在探究重力与质量关系实验中,准确记录不同质量钩码对应的重力数值。
- 分析与论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寻找数据之间的规律,得出结论。
通过分析重力与质量的实验数据,得出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结论。
- 评估: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思考实验的优点和不足。
例如实验中测量是否准确,实验器材的选择是否合理等。
- 交流与合作:与同学、老师交流实验结果和心得,共同探讨问题。
2. 长度的测量。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为:1km = 1000m,1m = 10dm = 100cm = 1000mm,1mm = 1000μm,1μm = 1000nm。
- 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例如,一把刻度尺的量程是0 - 10cm,分度值是1mm。
- 测量方法:正确放置刻度尺,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例如测量物体长度时,若物体一端对齐刻度0,另一端对应的刻度是3.50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 时间的测量。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为:1h = 60min,1min = 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