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基本构造要素及其产状测定
- 格式:ppt
- 大小:12.54 MB
- 文档页数:84
地质罗盘的使用及产状要素的测定地质罗盘的正确使用及各类地质体产状要素的测定是一个地质工作者应熟练掌握的最基本的技术之一。
一、磁偏角校正各地区的磁北方向与真北方向并非完全一致,二者之间的夹角称为磁偏角。
为了在地形图上正确地标定地质要素的地理方位,野外工作首先要对罗盘进行磁偏角校正 使其读数能直接代表地理方位。
磁偏角可以从测区正规的地形图上查到,东偏取“+”,西偏取“-”。
校正的方法是拨动其刻度盘。
例如兴城地区磁偏角为西偏5o25’(即为-5o25’),拨动罗盘的刻度盘,使360o-5o25’=354o35’的刻度对准指标(原00位置)即可消除因磁偏角引起的读数误差。
二、面状构造要素测量各种地质界面如地层层面、片理面、片麻理面、劈理面、节理面、断层面以及岩浆岩体中的面状流动构造(流面)皆可视为面状构造,而对其进行构造要素的测量。
现以地层层面为例,介绍面状构造要素的测量步骤和方法。
首先在层面上测出任一水平线,其两端的方位为地层的走向(也可在地层层面上滴水,则水流方向代表地层的倾向,与其垂直画一条线即为岩层走向线),将罗盘后端底线与走向线重合并使罗盘水平(即圆水准器上水泡居中),这时罗盘北针所指读数为地层的倾向。
再将罗盘侧边紧贴地层层面并垂直于地层走向线,旋转测斜器并使水准器水泡居中,测斜针所指读数为地层的倾角。
有时由于地层的上层面剥露不好或由于露头所限只能测量岩层底面,这时如以罗盘N 端指向地层的倾斜方向,则读罗盘北针所指的刻度;如以罗盘S端指向地层的倾斜方向,则读罗盘的南针所指刻度。
倾角测量方法同前。
三、线状构造要素测量诸如矿物生长线理、皱纹线理、交面线理、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杆状构造、擦痕、褶皱枢纽以及岩浆岩体中的线状流动构造(流线)皆可视为线状构造,线状构造要素的产状通常用倾伏向和倾伏角表示。
倾伏向和倾伏角的测量,在多数情况下需借助于铅笔、木棒或地质锤柄等置于与被测线状构造一致或平行的位置上,再用罗盘在锤柄等物件上进行测量。
基本构造及产状要素基本构造是指地壳变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构造体系,包括地壳构造、岩石构造和形态构造。
地壳构造是地壳内部的结构体系,主要有断裂、褶皱、变形以及岩浆侵入和喷出等。
断裂是指地壳中由于地壳应力作用的破裂、位移和滑动等现象,主要有正断裂、逆断裂和走滑断裂等。
褶皱是地壳中因地壳应力的作用,导致岩石受到挤压形成皱褶状或波浪状的变形构造,主要有褶皱山脉、褶皱凹陷和褶皱隆起等。
变形是指岩石发生塑性变形的过程,包括薄板状变形、径向变形和尖晶石等。
岩浆侵入和喷出是指地壳中的岩浆活动,包括岩浆侵入岩体、火山喷发和地中海等。
岩石构造是由不同岩石体的形态特征和相对位置所决定的构造体系。
主要包括岩体、岩脉、岩层和岩石包裹等。
岩体是地壳中的一种比较大的岩石体,由于抗破裂能力较强而存在的岩石体。
岩脉是岩石在地壳中以短通道或管道形式成为剪切裂缝的岩石体。
岩层是地壳中的一种沉积层次较大的岩石体,成层状分布。
岩石包裹是岩石中强度较高、形状规则的局部结构,如矿物、岩石碎屑和气泡等。
形态构造是指地球表面上因地壳构造以及内部、外部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貌体系。
主要有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等。
山脉是由地壳构造发生抬升和剥蚀造成的起伏地形,主要由山峰、山脉和山谷组成。
高原是因地壳构造和风化侵蚀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相对平坦的地表地形,平均海拔较高。
平原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较为平坦的地貌,分布广泛,可以根据地表所覆盖的物质类型将其分为高原平原、河流平原和洼地平原等。
盆地是围绕中央洼陷而形成的地表地形,主要由坳陷盆地和断陷盆地组成。
产状是指地质体在空间中的展布形式和方位关系。
主要有地层产状、构造面产状和矿脉产状等。
地层产状是地层在地壳中展布的形态特征,包括地层的厚度、倾角和倾向等。
构造面产状是地质构造表现为岩石中或岩层中的展布形态,如褶皱的闭合度、断层的偏转度和地层的切滑等。
矿脉产状是指矿脉在地壳中的空间展布形态和方位关系,包括矿脉的走向、倾角和展布规律等。
《构造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构造地质学的内涵和构造规模1. 构造地质学定义:构造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地球岩石圈的结构、构造、形成过程、演化历史以及控制这些过程的动力学机制。
它涉及从微观到宏观尺度的地质现象,包括地层、岩体、断裂、褶皱等。
2. 研究内容详述:(1)地质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和组合特征:研究不同类型地质体的外部形态、空间排列、大小和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如断层、褶皱、节理等。
(2)地质体的形成、演化和改造过程:探讨地质体从形成到改造的整个地质历史过程,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3)地质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地球动力学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地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等地球动力学过程中的角色。
3. 构造规模划分详述:(1)大型构造:涉及整个板块或大陆规模的构造,如板块边界、地槽-地台、造山带等。
(2)中型构造:介于大型和小型构造之间,如区域性的褶皱带、断裂带、火山带等。
(3)小型构造:在更小的尺度上,如单个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等。
二、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关系1. 地质构造类型详述:(1)原生构造:在岩石形成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构造,如层理、波痕、泥裂等沉积构造。
(2)次生构造:岩石形成后,在后期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断层、节理等。
(3)复合构造: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相互叠加、改造形成的复杂构造,如叠加褶皱、复合断层等。
2. 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详述:(1)成因关系:不同构造之间的成因联系,如断层活动可能导致褶皱的形成。
(2)时间关系:不同构造形成的时间顺序,如先形成断层,后形成褶皱。
(3)空间关系:不同构造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如断层与褶皱的相互切割关系。
三、构造分析的基本方法1. 地质观察详述:(1)观察地质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组合特征:通过野外实地观察,记录地质体的各种特征。
(2)使用地质罗盘、GPS等工具进行精确测量:测量地质体的产状、方位等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