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风流才子——徐志摩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10
“风流才子”徐志摩徐志摩的风流,体现在民国四大美女其中两位的身上。
她们二位分别是梁启超的儿媳林徽因!另一位则是大名鼎鼎的陆小曼!徐志摩为梁启超的学生,粱思成为粱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则是林徽因的丈夫。
复杂关系中,梁启超在徐志摩从伦敦回到北京后,写了封长信给徐志摩,梁劝他:“义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然如捕风,然先已予多人以无量之苦痛。
”信中已直中了徐志摩的痛处!徐志摩对发妻张幼仪极不公平。
他背叛婚姻,在林徽因处尝到苦果,转身狂恋陆小曼。
虽与陆成婚!可婚后?徐志摩写下了这样苦涩的文字来形容陆小曼:“我想在冬至节独自到一个偏僻的教堂去听几折圣诞的和歌,但我却穿上了臃肿的戏袍登上台去客串不自在的腐戏。
我想在霜浓月淡的冬夜独自写几行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但我却跟着人们到涂蜡的舞厅去艳羡仕女们发金光的鞋袜。
”2“爱国才子”郁达夫这样的日子,徐志摩乘机坠亡后陆小曼才真正意识到徐的存在。
徐志摩的挚友,民国四大才子之一的郁达夫。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周,被日本宪兵掐杀在苏门答腊岛。
从1939年1月9日起,郁达夫写了大量散文、杂文、文艺评论和分析时局促进团结抗战反对分裂倒退的政治评论。
“2月5日,他又接编《星洲日报星期刊》的《文艺》双周刊。
郁达夫在星洲日报前后三年,共发表400多篇抗日政论,后经台湾学者秦贤次整理为《郁达夫南洋随笔》、《郁达夫抗战文录》二书(台北:洪范书店,1978)。
1940年郁达夫成为新加坡南洋学会创建人之一。
”3“书虫才子”戴望舒爱国用在郁达夫身上是不会错的。
四才子另一才子戴望舒与郁达夫关系非同一般。
将他比成书虫,是因为:戴望舒留学法国期间,虽然衣食无着,人在异乡,但只要手上有钱,总会量力而行,日积月累,竟然买了不少书。
好友施蛰存对此艳羡不已,写信给戴望舒时说:“听说你有许多书运来,甚想早日看见。
”还有更能证明戴望舒为书虫的事,据翻译家罗大冈先生回忆:“戴望舒平日是不肯借书给别人的,即使勉强借了,也要明确规定还书期限,超过一天就立马跑去索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四大才子之首的徐志摩出身有多显赫?导语:82年前的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罹难。
他“轻轻的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却把痛惜和追思留在了中国诗坛。
他生于浙江,留学于英美,一82年前的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罹难。
他“轻轻的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却把痛惜和追思留在了中国诗坛。
他生于浙江,留学于英美,一生看似与天津毫无关系,但从求学的学子到育人的导师,他与天津也曾有着两段不解之缘。
朱自清曾说过:“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徐志摩作为民国四大才子之首,被誉为“中国的雪莱”。
他出生于江南望族,表弟是金庸,表外甥女是琼瑶。
他少年荣宠,青年得意,与郁达夫同学,师从梁启超,与蒋百里、胡适是莫逆之交。
他也活得坦荡热烈,与鲁迅、郭沫若笔战,与泰戈尔、罗素结为知己。
他的生命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五年,却像烟花一样璀璨。
徐志摩第一次与天津邂逅是在1916年,当时年少的徐志摩放弃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考入以全英文授课著称的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读法律预科,选修的是逻辑学、心理学、中国文学、英国文学等课程,表现出了对文学的热爱。
第二年夏天该升正式本科了,但北洋大学却撤销了法科,与北大法科合并了,于是徐志摩自然就转入了北京大学,并加修了法文和日文。
也正因为这个机缘巧合,才众所周知地拜了梁启超为师,这段时间的学习使徐志摩的思想境界大为开阔,开启了真正的文学之路。
在涉猎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的同时,也广交了许多朋友,他的诗文开始关注民生疾苦。
不得不说,两个大学法科的合并,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们在他的诗集《翡冷翠的一夜》中,看到有一首诗名叫《三月十二日深夜大沽口外》,其中写到“今夜守在大沽口外:绝海里的俘虏,生活常识分享。
徐志摩的风流史:被陆小曼征服不能自持徐志摩的形象在历史上已经定格,一位风流才子,毕生游历广泛,不仅新诗、散文写得漂亮,更招人耳目的是其情窦硕大,情史灿烂,三次恋爱一说是三次半,那半次恋爱的对象为凌叔华,两人的关系半是恋人半知交,他的隐私簿八宝箱(即风流簿)就交由凌保管,内有他的日记与私密文件,还嘱托她为其写传(一部风流情史而已)。
徐有过两次婚史,都轰轰烈烈,不仅是万人争窥的名流隐私、媒介事件;红尘散尽,即使书写民国社会史,徐的艳史也都难于割舍,平心而论,才子风流是本色。
徐相恋相爱的三位女子都非同寻常。
张幼仪是名门闺秀,端庄善良,外秀内慧,与徐分手后在上海经营云裳服装公司,商业上十分成功,不仅抚养老幼,还常常资助志摩。
林徽因是新女性的代表,才高趣雅,艳惊四座,让徐穷追旷恋(徐之后金岳霖步其后尘,终生思恋),虽然未能结合,心灵与学术交流与默契仍非同泛泛,徐以三十五岁壮年奔赴黄泉,就是为赶赴北平去听林的一场报告。
徐在许多场合高谈两性交往的境界为灵魂之伴侣,大多都是暗喻摩-因知交的。
陆小曼属于灵艳型奇女子,交际花的外在魅力首先征服了徐才子,令他不能自持,尽管陆心有灵犀,戏曲、丹青、文章都属上乘,但短暂的婚姻生活,迥异的生活姿态,使徐-陆在精神上没有真正实现对接,反而徒生了无尽的烦恼,在志摩辞世若干年之后,小曼才体悟到徐的精神魅力,才真正感受志摩的精神体温,于是奋发编徐的文集。
此时,陆的灵与肉需要是分裂的,精神的寄托牵系在徐的身上,物与欲的满足则归于另一位美男子翁瑞午,此人是晚清帝师翁同稣的嫡孙,文辞定不及徐,但家荫丰实,多才多艺,闲趣高于学识,昆曲、丹青、医药,尤其擅长按摩之术,熟谙男女心曲,善解风情,陆从他身上获得许多徐无法给予的细蜜温情。
徐在世之时,陆翁就暗通款曲,徐死后,更是鸳行鸯随,同屋而栖,是陆离不开的生活情趣所依。
历史抒写的是功名地位的贴附,现实生活中享受的却是世俗的脉脉温情,陆的一生两件都占有了。
风流才子徐志摩的名人故事他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风流才子,被称为“中国的雪莱”;他是那个时代很多女人的梦中情人,浪漫多情,风度翩翩。
他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
他的名字叫徐志摩。
她是30年代活跃在北平与上海滩的名媛,自幼生活在上流社会,受过良好教育。
她有着姣好的容颜,优雅大方,能诗善画,是一个令人一眼难忘的女子。
胡适曾说她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她的名字叫陆小曼。
家境殷实的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
而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可见家族之庞大。
在那个年代,家族联姻必不可免,尊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
十九岁,正处于青涩少年的年纪,即使是满腹经纶的徐志摩,谈起爱情这事儿来,也是呆若木鸡。
当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他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就是徐志摩。
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
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
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一直是鄙弃张幼仪的。
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
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其不理不睬。
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徐志摩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而已。
而后美英的留学,让徐志摩的眼界更加开阔。
丰腴的思想和坚实的文化底蕴,让他更加坚定了追求爱与自由的心。
正值此时,拥有才华与美丽于一身的林徽因出现了。
正是这般痴缠的狂热,徐志摩向张幼仪提出了离婚,这段婚姻终究以失败结尾,这也是徐志摩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开始。
才子与佳人似乎看起来天造地设,然而林徽因深思过后,毅然决定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而且是与多情的徐志摩不辞而别。
这场所谓的恋爱自始至终都是徐志摩一个人自导自演,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历史文化名人徐志摩历史文化名人徐志摩1931年11月19日,起雾,中国航空公司邮政班机济南号自南京飞赴北平,机上只有三人,机师王贯一、副机师梁璧堂、北大教授徐志摩。
午后2时,该机在迷雾中失去方向,一头撞上山东党家山峰巅,中国现代诗坛第一才子徐志摩,35岁的生命猝然终止!是年11月上旬,徐志摩的交际花夫人陆小曼,十几封电报疯狂催逼徐志摩赶紧来上海见她。
于是,徐志摩于11日从北平南下先去南京访友,13日抵达上海,开始了他的“死亡之旅”。
徐志摩、陆小曼于沪一见面,两人便横刀立马,大吵一架,新月派领袖徐志摩此刻在媳妇陆小曼身上,已是一束月光都见不着,基本已被黑暗笼罩。
心情大坏的徐志摩第二天便跑到刘海粟家,想通过欣赏刘海粟海外带回来的新作扭转心情,不管用,一想起陆小曼的刁蛮无度不靠谱他就烦,于是志摩从家里拂袖而去,奔南京续访老友,释放情怀。
18日,徐志摩到了南京,晚上在张歆海家遇到了杨杏佛,并与张歆海夫人韩湘眉继续一起怀疑人生,不曾想,冥冥之中,徐志摩已逼近人生的终结。
聊着聊着人生,韩湘眉女人的第六感突然爆发——志摩,明天可能要出事!徐志摩根本不怵——你难道怕我死吗?韩湘眉接着问——你这次乘飞机,小曼说什么没有?徐志摩说——靠,她说我若坐飞机死了,她做风流寡妇去!一语成谶,一语成谶!比苍天还有魔力的是语言。
徐志摩必须要在在19日赶回北平,另一个女人在等待着他——林徽因这天晚上要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798举办一次艺术节,徐志摩必须到场力挺,用当下的话说就是文化圈的赶场。
从陆小曼到林徽因,中国诗坛的风流才子徐志摩在命运中穿行,18日深夜南京离别时分,徐志摩以兄长般温厚的姿态,吻了一下韩湘眉清冷的左腮,殊不知这竟是天妒其才徐志摩吻过的最后一个女人。
第二天,京平线济南号飞机一头撞向党家山,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月从此黯淡,所有性情人士一片心碎。
胡适坐镇祭奠为徐志摩写下超强的祭文——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着,大雾笼罩着,大火焚烧着,那撞不倒的'山头在旁边冷眼瞧着,我们新时代的诗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种死法,也挑不出更合适,更悲壮的了!胡适的祭文深入志摩的遗骸,徐志摩曾在《情死》一诗中吟唱道——丽质是命运的命运,我已经将你擒获在手内,一片狼藉的猩红,两手模糊的鲜血……上海与北平,陆小曼与林徽因,两个女人主宰了徐志摩生命中最后的一周,在死亡的一线天中,徐志摩用魔力荡平人生的峰巅。
徐志摩的生平资料介绍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硖石镇,是著名诗人、作家。
下面就随一起来了解下徐志摩的人物生平资料吧!徐志摩的人物生平求学历程1908年在家塾读书,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从而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1910 年,徐志摩满十四岁时,离开了家乡,来到杭州,经表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第四中学前身),与郁达夫同班。
他爱好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
同时,他对科学也有兴味。
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
1915年夏,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接着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
1916年秋,生性好动的徐志摩并没有安心念完浸信会学院的课程,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
1917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
在北方上大学的两年里,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
在校期间,他不仅钻研法学,而且攻读日文、法文及政治学,并涉猎中外文学,这又燃起他对文学的兴趣。
这一时期他广交朋友,结识名流,由张君劢、张公权的介绍,拜梁启超为老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
梁启超对徐志摩的一生影响是大的,他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徐梁虽系密切的师徒关系,但他们二人的思想差别还是存在的,已经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他不顾一切,舍命追求他的理想的人生,他要争取婚姻恋爱自由。
他在北方上大学时期,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的场景,目睹屠杀无辜的惨象。
他厌恶社会,决计到国外留学,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
1918年,徐志摩离开北大,同年8月14日从上海启程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风流才子——徐志摩一、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
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徐申如给另取的名字。
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二、感情经历(一)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
1.1900年出生原籍江苏宝山,比志摩小4岁,世居真如,后移嘉定。
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是当时上海宝山县巨富。
张祖泽有八子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为其次女。
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
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
徐志摩的态度:“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1918年生长子徐积锴kǎi(阿欢),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君劢的信,被迫不耐烦地把张幼仪接到他身边,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的态度“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
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
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
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
可是我晓得那是他。
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此时的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情网,不久徐志摩就提出离婚,已有二个月身孕的张幼仪毅然同意。
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
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
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她去医院看了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离婚后,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1926年夏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带长子阿欢去北京读书,直到张母去世,她携子回沪。
经时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送给张幼仪,使她在上海衣食无忧。
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
这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
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
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解放前夕,张幼仪赴香港。
1953年,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
苏医生曾留学日本,在上海行医,也是离异有子女。
婚前,她写信到美国征求儿子(大儿子徐积锴)意见:“因为我是个寡妇,理应听我儿子的话。
”儿子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阿欢在美做的是土木工程师,这封信颇得其父风韵。
时过境迁的张幼仪为这一段沉重生活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
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1967年,张幼仪67岁的时候,曾和苏医生一起,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
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没办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轻过。
第二任丈夫过世后,张幼仪到纽约居住。
在共同生活了18年后,1972年苏医生病死,张幼仪赴美,1988年病死于纽约,是与诗人徐志摩有过情感生活的人当中,活得最长的人。
2.在英国伦敦、沙士顿,以及后来在德国柏林的那一段生活,徐志摩对待张幼仪并不友好,甚至有些残酷。
两人在沙士顿住下后,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
此时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因,无暇顾及张幼仪,一听便说:“把孩子打掉。
”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
”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
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
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
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
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雇了保姆,自己学习德文,并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
1925年,彼得(徐德生)3岁死于腹膜炎。
徐志摩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提到“C是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现在真的‘什么都不怕’。
”(C指代张幼仪)张幼仪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辗转德国。
边工作边学习,学得一口流利的德语,她严肃的人生理念契合德国严谨的工作作风,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人生支撑点。
张幼仪将自己的一生分为“去德国前”和“去德国后”——去德国以前,凡事都怕;到德国后,变得一无所惧。
3.张幼仪把自己的人生一分为二,“去德国前”和“去德国后”。
去德国前,她大概是什么都怕,怕离婚,怕做错事,怕得不到丈夫的爱,委曲求全,可每每都受到伤害;去德国后,她遭遇了人生的最沉重的怆痛,与丈夫离婚,心爱的儿子死在他乡,人生最晦暗时光,如一张大网,铺天盖地笼罩着她,一切都跌至谷底。
伤痛让人清醒,就在这时候,她忽然明白,人生任何事情,原来都要依靠自己。
别人的怜悯,搏不来美好的未来。
离婚丧子之痛,让张幼仪一夜长大,羞怯少女,转身成为铿锵玫瑰,就算风雨琳琅,她无所畏惧,很快开创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张幼仪一生为人严谨,有人说她不计较,帮徐志摩照顾父母,帮徐志摩出全集,她都亲力亲为。
其实,她又何尝不计较,一个不计较的女子,怎会在离婚后,独居多年?她只是自己同自己计较罢了。
她意念中那种执拗的力量,强大到自己佩服自己,她的沉稳,使她永远会去扮演龟兔赛跑中,起跑较慢的角色。
可凭借坚持不懈的毅力,她往往却能走到最后。
晚年张幼仪,对爱的定义,堪称经典。
有人问她爱不爱徐志摩,她答道:“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
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二)林徽因1.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mǐn]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
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
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
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
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
同年3月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
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
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
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也很大。
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
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2.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新旧相兼,郎才女貌,门第相当。
他们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所结的秦晋之好。
又因林长民是段祺瑞内阁中的司法总长,梁启超做过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所以说是门当户对。
新婚之夜,梁思成问她:“这个问题我只问一遍,以后再也不提,为什么你选择的人是我?”林徽因说:“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准备好听我回答了吗?”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
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3.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
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
他终生未娶。
一直恋着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
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
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
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
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
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经去世,追悼会上,他为她写“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著名挽联。
(三)陆小曼1.1922年,19岁的陆小曼离开学校,奉父母之命与王庚结婚。
但在这桩婚事她完全是被动的。
当蜜月的激动渐趋平静后,她渐渐发觉自己并不快乐,结婚第三年,王赓被任命哈尔滨警察局局长,王赓要小曼随同前往,陆小曼就到哈尔滨住了一段时间。
但是陆小曼在哈尔滨住不习惯,不多时,与王赓两地分居,因此与丈夫在感情上更加淡漠了。
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陆小曼想去玩时,他就说:“我没空,叫志摩陪你玩吧。
””王赓根本就不会想到这样处理会产生婚姻危机。
就这样,徐志摩与陆小曼在王赓首肯的大好形势下一起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