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5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
三首古诗分别为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以及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些古诗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素材。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并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义;能够用自己的话对古诗进行简要的翻译和解释;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古诗的能力;通过古诗的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通过古诗的鉴赏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2. 古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丰富情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生活经验才能较好地领会。
3. 学生对于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不强,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朗诵音频或视频、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古诗的朗诵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尝试用自己的话对古诗进行简要的翻译和解释。
3.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意境和哲理,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导语】古诗,即中国古代的诗歌,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其原意是古代⼈所作的诗。
从⼴义上说,中国古代诗歌包括古代⼈所作的诗、词、散曲等;从狭义上说,古诗仅指古代⼈所作的古体诗、近体诗。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六年级下册语⽂第三课古诗三⾸教案 教学⽬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
背诵课⽂。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课时 ⼀、导⼊新课,激发兴趣。
1.导⼊新课:春⾊是美好的,⼈们希望⾃⼰的⽣活也如春光⼀样,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再⾛⼊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节的景象吧。
2.知诗⼈,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
天宝进⼠。
官⾄中书舍⼈,“⼤历⼗才⼦”之⼀。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期间不能⽣⽕做饭。
⼆、读准字⾳,⾃学⽣字、词语。
1.⾃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理解“⽇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寒⾷节,在冬⾄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期间不能⽣⽕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的柳树。
汉宫:这⾥⽤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节禁⽕,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
五侯:这⾥指天⼦宠幸之⾂。
2.把词语连成句⼦,⼩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处不飞花,寒⾷东风御柳斜。
”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数,寒⾷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五侯家。
”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宠⾂的家中。
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第三课古诗动画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教育教学方式也逐渐朝着多样化、趣味化的方向发展。
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如何结合传统文学与现代科技,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成为了一项挑战。
本文将以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动画》为例,探讨如何利用动画形式进行古诗教学,以及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
首先,通过动画形式进行古诗教学可以生动直观地展现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比如在教学《将进酒》这首古诗时,可以利用动画展示杯盘狼藉的场景、酒壶中酒液的流淌等,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的场景之中,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感情表达。
此外,通过动画呈现古诗中的意象和抒情情感,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会古人的情感体验,增强对古诗的认同感。
其次,动画形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相比传统的板书教学,动画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在学习《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时,通过动画展示登高远眺的场景、飞鸟翱翔的画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登高的壮丽景色,激发他们对登高的向往和探索欲望。
此外,动画形式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义和内涵。
通过动画的图像化呈现,可以将抽象的意象和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古诗中的意义。
比如在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时,通过动画展示江水奔流的场景、云雾缭绕的景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怀古思今的情感,感受到古代建筑的壮丽和江河的奔腾。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利用PPT、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古诗动画,配合适当的音乐和解说,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古诗动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提升他们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
综上所述,利用动画形式进行古诗教学不仅可以生动直观地展现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义和内涵。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探索多媒体教学资源,借助动画形式进行古诗教学,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寒食》,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形象,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学会鉴赏古诗,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古诗的韵味,体会诗人的情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诗的背景:介绍《寒食》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寒食节的习俗。
2. 诗意理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艺术特点。
4. 文化拓展:探讨古代诗歌中的寒食节描写及其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意,背诵全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难点:诗歌中意象的解读,诗人心境的把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寒食节的图片和习俗,引起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寒食》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朗读全诗。
3. 诗意解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意的理解。
4.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韵律、对仗等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5. 文化拓展:介绍寒食节在古代诗歌中的表现,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学习的意义。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寒食》- 作者:介子推- 背景:寒食节- 诗意:描述寒食节的景象和情感- 艺术特点:韵律、对仗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寒食》,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意。
2. 选做题:查找一首描写寒食节的古诗,与《寒食》进行比较。
课后反思1. 教学方法: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3. 文化传承:思考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严谨的教学结构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寒食》这首古诗,同时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六年级下册《习作3》教学设计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六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设计理念1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
因此,本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的实际,抒真情,讲真话,自由表达,写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 .本设计策应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一方面借助网络环境,“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一方面运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丰富、新颖的主体化教学模式,从而降低“写感受”的难度,使学生会写、善写、乐写。
教学目标1 .读懂例文《从想到的》,诵其文,明其义,学其法,初步了解读后感应有“读”、有“感”,“读”是基础,“感”是核心,重点在“感”,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抓住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出真实感受,表达独特体验。
2 .借助网络拓宽学生阅读的途径,初步培养学生寓“思”于“读”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借助网络收集素材,发表观点的能力。
作前准备作前在全班开展“美文 100 篇”推荐活动,并将学生推荐的文章经过精心选择后,按照不同体裁制作成网页,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你喜欢哪一篇文章?对文章的哪一点感触最深?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用精练的语言写在留言板上,同老师或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读是基础,“感”由“读”而生,没有对原文的研读.“感”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