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复习
- 格式:docx
- 大小:149.29 KB
- 文档页数:16
初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专题(一)(10分)韩魏公①在大名②日,有人送玉盏二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世宝也。
”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
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以锦衣置玉盏其上。
一日召漕使,且将用之酌劝。
俄为一吏误触倒,盏俱碎。
坐客皆愕然,吏且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有时数③存焉。
”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客皆叹服公宽厚。
公帅定④武时,尝夜作书,令一兵持烛于旁。
兵他顾,烛然公须,公遽以袖拂之,而作书如故。
少顷间视,则已易其人矣。
公恐吏鞭之,亟呼视之曰:“勿较,渠⑤已解持烛矣。
”军中咸服其度量。
【注释】①韩魏公:韩琦,北宋大臣,封魏国公。
②大名:古地名。
③时数:一定的时间和气数。
④定:古地名,即定州。
⑤渠: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①顾.吏曰②烛然.公须③则已易.其人矣④公恐吏鞭.之12.下列选项中与“公以百金答之”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何罪之有B.春冬之时C.凡物之成毁D.公恐吏鞭之3.翻译句子(2分)公遽以袖拂之,而作书如故。
4.结合选文,分析韩魏公的人物品质。
(2分)(二)(12分)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专题测试卷七 文言文阅读(对比、课外)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一、文言文对比阅读(44分)(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
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屋舍俨然(2)阡陌交通(3)或请重法以禁之(4)自是数年之后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问所从来,具答之B.民之所以为盗者C.上哂之曰D.或请重法以禁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4.桃花源是个美好的地方,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文中的话来说,是因为那里没有 和 。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地方的目的是什么?(4分)(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15分)[甲]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2《小石潭记》(知识梳理)《小石潭记》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本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二、文章体裁与背景1、体裁: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记”。
记是一种古代的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写作上可记述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
2、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忧伤与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第29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
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三、课文内容概括。
课文有五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具体描写小石潭中的景物:潭水和游鱼。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源流的方位和描写小石潭的样貌。
第四段:写对小石潭的气氛的作者的独特感受。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专题11: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乙)黄子履庄①,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
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
七八岁时,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
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记。
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户,触机②则立吠不止。
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
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鸣如画眉,凄越可听。
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
(节选自《虞初新志·黄履庄传》)(注)①黄子履庄:即黄履庄,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人。
②机:机关。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箬篷覆之(_______)②诎右臂支船(_______)③观者异以为神(_______)④不能悉载(_______)2.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断三处)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
4.(甲)文中的王叔远和(乙)文中的黄履庄都是能工巧匠。
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两人的作品各有什么特点?文言文阅读(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词语解释一、单选题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C.寻病终(不久) D.后遂无问津者(探A.无论魏晋(不管)B.访)2.对下面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3.对下面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C.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下列加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从口入屋舍俨然B.寻向所志寻病终C.便扶向路寻向所志D.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二、填空题6.解释。
①捕鱼为业:________②渔人甚异之:________③才通人:________④屋舍俨然:________⑤乃不知有汉:________⑥此中人语云:________⑦便扶向路:________⑧欣然规往:________⑨寻病终:________ ⑩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7.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古今异义。
①缘溪行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③遂与外人间隔古义:________;今义:②咸来问讯________。
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⑤说如此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8.解释。
①渔人甚异之________②欲穷其林________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⑤此中人语云________⑥便扶向路________⑦欣然规往________9.解释多义字词寻寻向所志______ 寻病中________志处处志之_______寻向所志________10.解释下面句中的词语。
专项六文言文阅读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①其此之谓乎/②货恶其弃于地也B.之①其此之谓乎/②大道之行也C.故①故曰:教学相长也/②故人不独亲其亲D.长①教学相长也/②幼有所长【答案】C【详解】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①表示揣测,大概;②代词,指财货;B.①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②结构助词,的;C.①所以;②所以;D.①促进;②成长;2.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学相长也。
(判断句)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倒装句)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判断句)D.其此之谓乎。
(反问句)【答案】D【详解】考查文言文的特殊句式;D.“其此之谓乎”是倒装句,反问句不属于特殊句式;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鹏之徙于南冥也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C.安知鱼之乐D.子之不知鱼之乐【答案】C【详解】ABD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C结构助词,的。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
“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
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不独亲其亲B.使老有所终C.不独子其子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答案】D【详解】A.句中第一个“亲”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B.“老”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C.第一个“子”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5.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D.祗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答案】C【详解】A“能”的意思分别是:本领/能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词语解释专项复习(含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桃花源记》词语解释一、单选题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魏晋(不管)B. 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C. 寻病终(不久)D. 后遂无问津者(探访)2.对下面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 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 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对下面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 便要还家(通“邀”,邀请)C. 便扶向路(沿,顺着)D. 寻病终(寻找)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下列加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便舍船,从口入屋舍俨然B. 寻向所志寻病终C. 便扶向路寻向所志D.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二、填空题6.解释。
①捕鱼为业:________ ②渔人甚异之:________③才通人:________ ④屋舍俨然:________⑤乃不知有汉:________ ⑥此中人语云:________ ⑦便扶向路:________ ⑧欣然规往:________⑨寻病终:________ ⑩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7.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古今异义。
①缘溪行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②咸来问讯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③遂与外人间隔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⑤说如此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8.解释。
①渔人甚异之________②欲穷其林 ________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_______⑤此中人语云 ________⑥便扶向路 ________⑦欣然规往 ________9.解释多义字词寻寻向所志 ______ 寻病中________ 志处处志之_______ 寻向所志________10.解释下面句中的词语。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对比阅读项复习含答案(一)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卷石底以出()(2)潭中鱼可百许头()..(3)日光下澈()(4)以其境过清()..2.用当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好像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仿佛,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七年级下册期中专项复习十二文言文阅读专题及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小题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心乐.之(快乐)B.水尤清冽..(清澈)C.俶尔..幽邃(幽静)..远逝(忽然)D.悄怆2.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B.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D.不可知其.源/欲穷其.林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用了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的写法从侧面突出水的清澈。
B.选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宋代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
C.第三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潭身岸势的蜿蜒曲折的特点。
D.选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的各种景物,表达了作者凄清悲凉的情感,也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政治上压抑和内心的苦闷。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其岸势犬牙差互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乙]郗公值永嘉①丧乱,在乡里,甚穷馁。
乡人以公名德,传②共饴③之。
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甥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
后并得存,同过江。
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注】①永嘉:晋怀帝年号。
②传:轮流。
③饴:同“饲”,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2)郗公值永嘉丧乱2.加点词语解释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问所从来战则请从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记之而去C.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甥周翼二小儿往食及下船D.席苫于公灵床头行者休于树3.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
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文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表现了桃花源中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乡人“传共饴之”,是因为郗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复习1.作家作品(1)陶渊明,(朝代)诗人,又名,字,号,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
其代表作品有《》《》等。
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
有《陶渊明集》。
(2)柳宗元(773-819),字,朝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本文写于他被贬永州期间,是“”之一。
柳宗元与、、、、、、合称“唐宋八大家”。
(3)《核舟记》选自清代(人名)选编的《》,作者,明朝人。
(4)《诗经》是我国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初年至时期的诗歌篇。
这些诗歌分为、、三部分。
(5)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时期哲学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是及其后学者的著作。
(6)《札记》,战国至秦汉间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编纂的。
与《》《》合称“三礼”。
(7)韩愈(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唐代文学家。
其文章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苏轼赞誉其“”,也被列为“”之首。
(8)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被人尊称为“”,其诗被称为“”。
杜甫与合称“李杜”。
(9)白居易,字,代著名诗人,号,著有《》集。
2.通假字(1)便要还家通,意思是(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意思是(3)左手倚一衡木通,意思是(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通,意思是(5)诎右臂支船通,意思是(6)北冥有鱼通,意思是(7)选贤与能通,意思是(8)矜、寡、孤、独通,意思是(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意思是(10)才美不外见通,意思是3.一词多义(1)寻:寻.向所志寻.病终(2)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3)舍:便舍船屋舍俨然..(4)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5)乃: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6)中:中.无杂树其中.往来种做(7)之: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闻之.,欣然规往处处志之.(8)环:四面竹树环.合如鸣佩环.(9)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10)可:谭中鱼可.百许头明灭可.见(11)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12)而:潭西南而.望乃记之而.去(13)以: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14)见:下见.小潭明灭可见.(15)乐:似与游者相乐.如鸣佩环,心乐.之(16)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17)为:为.宫室中轩敞者为.舱(18)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19)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20)木:能以径寸之木.以至鸟兽、木.石(21)其: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视下也(22)于: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游于.濠梁之上(23)之:其翼若垂天之.云子之.不知鱼之乐(24)固: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25)其:不知其.旨也.其.此之谓乎(26)学:学.学半弗学.,不知其善也(27)子:不独子其子不独子其子..(28)故: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29)亲:不独亲.其亲不独亲其亲.(30)闭: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31)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32)能: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33)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34)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4.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今义:(2)阡陌交.通.古义:今义:(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古义:今义:(4)无.论.魏晋古义:今义:(5)仿.佛.若有光古义:今义:(6)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7)悉如外.人.古义:今义:(8)余.弟宗玄古义:今义:(9)乃记之而去.古义:今义:(10)崔氏二小.生.古义:今义:(11)高可.二黍许古义:今义:(1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今义:(13)其两膝相比.者古义:今义:(1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义:今义:(15)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16)知困,然后能自强.古义:今义:(17)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18)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今义:.(19)是.马也古义:今义:(20)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今义:(21)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今义:(22)大.道.之行古义:今义:(23)矜寡孤.独古义:今义:(24)女有归.古义:今义:(25)盗窃乱贼.而不做古义:今义:(26)故外户.而不闭古义:今义:5.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2)欲穷.其林(3)处处志.之(4)未果.(5)复前.行(6)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7)心乐.之(8)皆若空.游无所依(9)下.见小潭(10)斗.折蛇.行(11)其岸势犬.牙.差互(12)凄.神寒.骨(13)箬.篷.覆之(1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5)石.青.糁之(16)一食或尽.粟一石(17)策.之不以其道(17)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6.重点实词识记(1)缘.溪行(2)屋舍俨.然.(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咸.来问讯(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6)此中人语.云(7)便扶向.路(8)及郡下,诣.太守(9)欣然规.往(10)后遂无问津.者(11)水尤清冽(12)卷石底以出..(13)潭中鱼可百许头(14)佁然不动...(15)潭西.南.而望(16)不可久居.(17)隶而从.者(18)尝贻.余核舟一(19)盖.大苏泛赤壁云(20)中轩.敞者为舱(2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2)东坡右手执.卷端(23)其船背稍夷.(24)而记其长曾不盈.寸(25)左右芼.之(26)白露未晞.(27)怒.而飞(28)是.鸟也(29)志.怪者也(30)不知其旨.也(31)讲信修.睦(32)男有分.(33)故虽.有名马(3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5)安.求其能千里也7.重点句子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5)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7)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8)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9)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1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1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14)细弱蚊足,勾画了了(15)该简桃核修狭者为之(16)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7)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8)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9)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20)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1)学学半,其此之谓乎!(2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2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2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7)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28)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8.古诗句默写(1)《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
(2)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3)《核舟记》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是,。
(4)《关雎》中统领全篇的两句是,,这两句诗已成为人们追求爱情的口头语。
(5)《蒹葭》中,常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
(6)《茅屋被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之情的句子是,。
(7)《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肖像的句子是,。
(8)《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
(9)常见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
(10)《送友人》中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
(1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文言文基础知识扫描2.作家作品(1)陶渊明,(朝代)诗人,又名,字,号,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
其代表作品有《》《》等。
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
有《陶渊明集》。
(2)柳宗元(773-819),字,朝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本文写于他被贬永州期间,是“”之一。
柳宗元与、、、、、、合称“唐宋八大家”。
(3)《核舟记》选自清代(人名)选编的《》,作者,明朝人。
(4)《诗经》是我国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初年至时期的诗歌篇。
这些诗歌分为、、三部分。
(5)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时期哲学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是及其后学者的著作。
(6)《札记》,战国至秦汉间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编纂的。
与《》《》合称“三礼”。
(7)韩愈(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唐代文学家。
其文章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苏轼赞誉其“”,也被列为“”之首。
(8)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被人尊称为“”,其诗被称为“”。
杜甫与合称“李杜”。
(9)白居易,字,代著名诗人,号,著有《》集。
2.通假字(1)便要还家通,意思是(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意思是(3)左手倚一衡木通,意思是(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通,意思是(5)诎右臂支船通,意思是(6)北冥有鱼通,意思是(7)选贤与能通,意思是(8)矜、寡、孤、独通,意思是(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意思是(10)才美不外见通,意思是3.一词多义(1)寻:寻向所志寻病终..(2)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3)舍:便舍.船屋舍.俨然(4)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5)乃: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6)中:中.无杂树其中.往来种做(7)之: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闻之.,欣然规往处处志之.(8)环:四面竹树环.合如鸣佩环.(9)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10)可:谭中鱼可.百许头明灭可.见(11)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12)而:潭西南而.望乃记之而.去(13)以: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14)见:下见小潭明灭可见..(15)乐:似与游者相乐如鸣佩环,心乐.之.(16)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17)为:为.宫室中轩敞者为.舱(18)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19)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20)木:能以径寸之木.以至鸟兽、木.石(21)其: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视下也(22)于: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游于.濠梁之上(23)之:其翼若垂天之.云子之.不知鱼之乐(24)固: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25)其:不知其.旨也.其.此之谓乎(26)学:学.学半弗学.,不知其善也(27)子:不独子.其子不独子其子.(28)故: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29)亲:不独亲.其亲不独亲其亲.(30)闭: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31)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32)能: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33)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34)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4.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今义:(2)阡陌交.通.古义:今义:(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古义:今义:(4)无论魏晋古义:今义:..(5)仿佛若有光古义:今义:..(6)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7)悉如外.人.古义:今义:(8)余.弟宗玄古义:今义:(9)乃记之而去.古义:今义:(10)崔氏二小.生.古义:今义:(11)高可.二黍许古义:今义:(1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今义:(13)其两膝相比.者古义:今义:(1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义:今义:(15)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16)知困,然后能自强.古义:今义:(17)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18)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今义:(19)是.马也古义:今义:(20)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今义:(21)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今义:(22)大.道.之行古义:今义:(23)矜寡孤.独古义:今义:(24)女有归.古义:今义:(25)盗窃乱贼.而不做古义:今义:(26)故外户.而不闭古义:今义:5.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2)欲穷.其林(3)处处志.之(4)未果.(5)复前行(6)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7)心乐之(8)皆若空游无所依..(9)下.见小潭(10)斗.折蛇.行(11)其岸势犬.牙.差互(12)凄.神寒.骨(13)箬.篷.覆之(1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5)石.青.糁之(16)一食或尽.粟一石(17)策.之不以其道(17)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6.重点实词识记(1)缘.溪行(2)屋舍俨.然.(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咸.来问讯(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6)此中人语.云(7)便扶向.路(8)及郡下,诣.太守(9)欣然规.往(10)后遂无问津.者(11)水尤.清冽(12)卷.石底以出(13)潭中鱼可百许.头(14)佁.然.不动(15)潭西.南.而望(16)不可久居.(17)隶而从.者(18)尝贻.余核舟一(19)盖.大苏泛赤壁云(20)中轩.敞者为舱(2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2)东坡右手执.卷端(23)其船背稍夷.(24)而记其长曾不盈.寸(25)左右芼.之(26)白露未晞.(27)怒.而飞(28)是.鸟也(29)志.怪者也(30)不知其旨.也(31)讲信修.睦(32)男有分.(33)故虽.有名马(3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5)安.求其能千里也7.重点句子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