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整体思路介绍
- 格式:pptx
- 大小:29.61 MB
- 文档页数:1
LIBERAL ARTS FANS2019年第30期教育教学5随着十九大的召开,发展的口号也由过去的富起来变为现在的强起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已经迈入新时代。
2016年,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正式成为思想品德学科的教材。
思品学科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独特性决定了思品教师不仅要具备这一学科的专业性,还要具备整合各学科在思品课堂中的应用,更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头脑。
对此,笔者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设计总结了以下几点思路。
一、认真研习教材课堂教学源于课标,要想备好一节课,就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具体要求。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的要求要将法治教育深入课堂,在课堂活动进行中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宪法意识。
深刻认识到《宪法》就在我们身边,法律不仅规范人们的行为,更是我们权利的保障。
教师应该对教材精确地把握,分析整合,做到整个六本教材的知识体系在心中明确。
结合课标、教参把教材正文中的重难点清晰明确地牢记在自己心中并能够深入浅出地呈现给学生[1]。
二、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明确提出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建设目标。
突出思品学科的德育特征。
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时,可以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结合教材内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资源整合,将不同课程的内容集中到一起,脉络清晰,体系完善,方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做到让学生“见树木,更见森林”,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容。
三、重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更多地创设与目标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经历和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乐雅学校曹守明本年度我们使用了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为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我参加了“义务教育新教材(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网络培训”。
我认真观看了教育部朱之文副部长的视频讲话,听了教育专家的讲座,学习了人教版初中政治课标修订教材总体介绍(七年级),受益不浅、感受颇深。
现就学习主要内容与广大师生分享,以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人教版课标教材特点1、突出背景,强调本质,注重应用,使学生感到学习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使教材具有“亲和力”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教学活动,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3、强调基础性,坚持“四基”不动摇,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4、重视思想方法,立足学生发展,提高教科书的“思想性”5、加强不同领域内容之间的联系,突出教科书的联系性6、体现政治学科的科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反映政治学科在其它科学和文化进步中的作用7、积极探索政治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适当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8、体现层次性和选择性,将配套教材作为教材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课程性质变化主要体现有两个方面:1、以学生生活为基础;2、以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三、对新课标的重要修改有:1、彰显生命教育主体;2、突出法制教育;3、强化公民意识教育;4、加强媒体素质教育;5、增加“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文化;6、新增“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7、增加“增加知道人生而平等”;8、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工匠精神”;9、增加“体会承担社会责任”;10、重视代际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
四、教材修订的实际做法1、调整结构、增减内容,构建符合教学逻辑和学生心理的教科书体系合理的结构体系是教科书育人的载体,通过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学生可以看到政治思想是如何构成的,浩如烟海的政治知识是如何被选择和组织起来的。
因此,教科书的体系结构构建,体现了教科书的育人价值。
龙源期刊网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各板块的认识与运用作者:陆蒙来源:《安徽教育科研》2018年第16期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自2017年秋季开始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课程名称也由“思想品德”改为“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体例、知识体系、呈现形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均有显著变化。
本文主要从呈现形式入手,谈谈对该套教材中各版块的认识与运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板块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各框节结构在遵循青少年认知心理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为每框节教学内容设计了三个主版块,即“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和“拓展空间”。
通过这三个主版块将教材内容依次呈现出来,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好这些板块,发挥其特定的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本文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谈谈对上述三个板块的认识与运用。
一、运用你的经验——从认知的原点出发“运用你的经验”这一版块旨在通过设计诸如身边故事、主题调查、情境研究等不同的活动形式,再现学生熟悉的各种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启迪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体验,从而对教学内容和课题的知识要点形成初步的感性认知。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生活经验进行自由表达与分享,使学生在基于问题、案例情境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真实感受出发,因而更有“生活味”和“亲和力”,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或思想冲突,提高课堂的开放性,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同感。
我通常把这一版块作为整节课的情境导入部分,带领学生带着问题在既定的教学情境中共同探究,在探究中导入下一版块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在这一版块的内容可以编成“课本剧”的情况下(如情境体验、研讨等活动),我较多地用让学生课下编排、课上表演的形式将内容再现出来,这样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活跃课堂气氛的确有一定作用,但并未达到引导学生由教学形式去认真体会教学内容的目的,不少学生甚至在思考问题时还沉浸在夸张的情境表演中,其兴奋点不在内容而是流于形式。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师备课手册1. 教材简介《道德与法治》是适用于七年级学生的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本教材共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涵盖了相关的道德和法治知识。
2.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他们能够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
- 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
3. 教学内容本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道德知识:介绍基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 法律知识:介绍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法律原则,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 法律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法庭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实际应用。
4.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讲授法律知识:通过教师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传授相关的道德和法律知识。
-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角色扮演:通过模拟法庭、模拟案件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实践,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5. 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等。
-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质量,包括书面作业和口头报告等。
- 考试评价:通过定期考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掌握情况。
-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各项表现,给予全面的评价和反馈。
6. 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 教材:提供给学生使用的教材,包括课本和练习册。
-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效果。
- 案例材料:准备一些相关的案例材料,供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 模拟法庭材料:准备一些模拟法庭的材料,供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