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油气藏
- 格式:doc
- 大小:799.00 KB
- 文档页数:9
[2017年整理]油气藏的形成条件油气藏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烃源岩:烃源岩是油气藏的主要来源,其有机质含量和类型对油气的生成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
通常,腐泥型有机质在湖泊和海洋的沼泽和沼泽地中最为丰富,而腐植型有机质则主要存在于陆地森林和沼泽中。
不同类型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类型和丰度有很大差异。
2.温度和压力:温度和压力是影响油气生成和聚集的重要因素。
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有机质可以转化为油气。
通常,深层地质环境下的温度和压力较高,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和聚集。
3.储层和盖层:储层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而盖层则可以保护油气不被蒸发和流失。
储层的岩石类型、孔隙度和渗透性等特征对油气的聚集和保存具有重要影响。
盖层的岩石类型和厚度则可以阻止油气向地表扩散,保持油气的聚集状态。
4.时间:油气藏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时间,通常需要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有机质需要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转化和地质作用,才能形成油气。
因此,时间的积累也是形成油气藏的重要条件之一。
5.构造和地层:构造和地层也是影响油气藏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地质历史上,许多油气藏的形成都与板块构造、断裂构造、褶皱构造等地质作用有关。
同时,地层的沉积和层序也对油气的生成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
6.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如地下水的流动、水交替强度等也深刻影响着油气藏的形成。
在某些情况下,地下水的流动可能有助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地下水的流动可能对油气藏造成破坏。
7.地球化学条件:地球化学条件如氧化还原环境、pH值、Eh值等也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还原环境下,有机质更易分解并生成油气;而在氧化环境下,有机质更可能被氧化破坏。
8.生物标志物和同位素:生物标志物是指来源于生物体的某些化合物,如胆固醇、叶绿素等,它们可以用来推断有机质的来源和转化过程。
同位素则可以用来研究有机质的成熟度和演化历史。
1. 深层油气藏随着全球油气工业的发展,油气勘探地域由陆地向深水、目的层由中浅层向深层和超深层、资源类型由常规向非常规快速延伸,水深大于3000m的海洋超深水等新区、埋深超过6000m的陆地超深层等新层系、储集层孔喉直径小于1000nm的超致密油气等新类型,将成为石油工业发展具有战略性的“三新”领域。
深层将是石油工业未来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之一,也是中国石油引领未来油气勘探与开发最重要的战略现实领域。
关于深层的定义,不同国家、不同机构的认识差异较大。
目前国际上相对认可的深层标准是其埋深大于等于4500m;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部发布的《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将埋深为3500~4500m的地层定义为深层,埋深大于4500m的地层定义为超深层;钻井工程中将埋深为4500~6000m的地层作为深层,埋深大于6000m的地层作为超深层。
尽管对深层深度界限的认识还不一致,但其重要性日益显现,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在深度超过4000m的地层中进行了油气钻探,80多个盆地和油区在4000m以深的层系中发现了2300多个油气藏,共发现30多个深层大油气田(大油田:可采储量大于6850×104t;大气田:可采储量大于850×108m3),其中,在21个盆地中发现了75个埋深大于6000m的工业油气藏。
美国墨西哥湾Kaskida油气田是全球已发现的最深海上砂岩油气田,目的层埋深7356m,如从海平面算起,则深达9146m,可采储量(油当量)近1×108t。
中国陆上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超深层拓展,进入21世纪,深层勘探获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塔里木发现轮南-塔河、塔中等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区及大北、克深等陆相碎屑岩大气田;在四川发现普光、龙岗、高石梯等碳酸盐岩大气田;在鄂尔多斯、渤海湾与松辽盆地的碳酸盐岩、火山岩和碎屑岩领域也获得重大发现东部地区在4500m以深、西部地区在6000m以深获得重大勘探突破,油气勘探深度整体下延1500~2000m,深层已成为中国陆上油气勘探重大接替领域[1]。
深水勘探探索深水油气资源开发的挑战与机遇深水油气资源是指位于海洋水深大于500米的地下油气藏。
由于深水油气资源蕴藏量巨大,开发潜力巨大,因此深水勘探与开发成为全球油气行业的热点。
然而,深水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机遇。
一、深水勘探的挑战1. 技术难题:深水勘探面临着技术难题,例如在大水深下进行油气勘探与开发需要超长距离的海底管道输送,这对管道技术的要求非常高。
另外,深海环境恶劣,海洋动力学复杂,难以满足船只与设备的稳定操作,需要开发适应深水环境的新型勘探设备与技术。
2. 成本高昂:相比陆地油田,深海油气的勘探投资与开发成本要高昂许多。
首先,水深对设备的运营维护造成了困难和复杂性,增加了设备维修与更换的难度与费用。
此外,深水油气的开发还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前期的勘探与开发活动,这对投资方的资金实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3. 风险与不确定性:深海油气勘探面临着较高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深海地质环境复杂多变,勘探难度较大,不确定性较高。
另外,深海油气的生产周期长,风险分散性低,一旦投产遇到问题,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深水勘探的机遇1. 蕴藏量丰富:深水油气资源蕴藏量巨大。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深海油气资源占全球未被开发的油气资源的70%以上,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与开发潜力。
深水油气资源的丰富给勘探与开发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2. 技术创新:深水勘探的挑战催生了技术创新与突破。
为了突破深水油气资源开发的技术难题,石油行业积极进行技术研发与创新,开发出一系列适应深水环境的新型设备与技术。
这不仅为石油行业带来了技术突破,也为其他相关行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契机。
3. 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深水勘探的发展为海工装备制造业带来了机遇。
深水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需要各种船只、海底设备以及管道输送等海工装备的配套。
通过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不仅可以提升我国的制造业水平与技术实力,还能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超深层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摘要:鉴于各地区的地质条件差异,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确定超深层的油气层藏确定为6公里以上埋深。
在对其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圈闭等进行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相对于普通烃源岩,其烃源岩成熟较晚,成熟度较高。
在其形成过程中,不仅受到温度和时间的控制,而且还受到压力的影响。
储集层岩性以次生孔隙度为主,年龄较大,以碳酸盐岩岩性为主,相关占比约为33%;盖层以盐岩和泥质岩为主;圈闭类型以构造圈闭、岩性圈闭、珊瑚礁圈闭及复合圈闭为主。
在此基础上,文章对超深层油气藏地质特征以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针对我国超深层油气藏的开发,应重点关注低地温区、超高压系统次生孔、裂缝发育区、海相碳酸盐岩区、盐下地层及东海深水区等区域。
关键词:高温高压;超级深度;油气藏;石油地质1超深层油气藏成藏条件1.1构造环境(carbon)目前,国际上的超深层油气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依赖于板块界面的被动陆缘盆地,另一种是与活动陆缘有关的陆缘盆地。
主要有裂谷盆地、被动陆缘盆地及前陆盆地[1]。
在前陆盆地内,主要是前渊构造区为主的超深层油气层分布。
这两类盆地是超深层油气藏发育最有利区,其原因在于:(1)储层厚度大,具备了超深层烃源岩的物源条件;(2)常伴随着异常的高压力,影响了烃类的产生与排放,使生油窗深度变小;(3)盆地深层易发育大量的裂隙、断裂,改善了储集层的储集特性,对排烃、油气富集起到了促进作用;(4)由裂谷、前陆两大盆地构成的构造圈闭,油气藏条件较好;1.2石油地质特征1.2.1烃源岩相对于常规烃源岩而言,超深层烃源岩的生烃主控因素除温度、时间之外,更多的是压力;超深层烃源岩因其埋藏深度大而具有较高的成熟性,其成熟性往往比其他地区要高。
在超深层的储集层中,储集层的温度已经超过了以干酪根生油理论所定义的“液态窗”。
近年来,大量的勘探工作表明,该温度范围内的烃类物质已突破了该极限,例如北海部分储集层可达165-175摄氏度。
渤南地区深层超压油气藏成因分析孙锡文(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摘 要 超压对有机质的演化、储层裂缝的形成、油气运聚成藏等都有较大的影响。
超压的成因类型复杂,不同地区成因特征不同。
渤南深层超压的形成主要受膏盐岩的发育程度、流体特征、成岩演化特征等因素控制,其作用结果是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空间。
压力系数的大小与膏盐岩的发育程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超压的存在与烃类的演化起到相互抑制的作用。
由于油气早期进入储层,抑制了成岩作用的进行,而不含油储层成岩作用强烈。
油气的裂解,压力升高,但卸压困难,导致超压的形成。
关键词 渤南洼陷 流体特征 成岩作用 异常压力 渤南洼陷是沾化凹陷中部的一个三级负向构造单元,北靠埕东凸起,南临陈家庄凸起,西接义和庄凸起,东以孤西断层为界与孤北洼陷分开。
深层范围在本区主要是埋深大于3000m的沙四段。
油气藏纵向上主要分布于沙四上段,沙四上段为盐湖-咸化湖膏盐岩和砂泥岩沉积,地层中形成了超压油气藏,油层压力高,经济效益好。
1 渤南深层超压成因渤南洼陷深层同世界150多个地理区域、近180个盆地一样,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被确认存在异常压力[1~4]。
超压具有3种成因类型[2,5,6]:地层不均衡压实、构造挤压或与流体作用有关。
5种作用:快速沉降而导致欠压实;热作用,包括烃类生成、水热膨胀;粘土矿物转化脱水,有机和无机的相互作用造成孔隙度减少;动态运移,如断层开启性、达西渗流等;其它,如浮力、渗透作用等。
形成超压的原因通常以一种为主。
因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压力圈闭体系一般沿沉积相带顺地层发育;因水热膨胀、有机质生烃或粘土矿物转化而形成的压力圈闭体系则可能穿越地层或构造,甚至水平展布;因石油裂解成气产生的地层压力圈闭则更为复杂,既不受地层或构造的限制,也常不具油水界面[7],既可以是超压油气藏,也可以是负压力异常油气藏。
渤南深层超压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控制:洼陷沙四上段属于盐湖-咸化湖沉积,膏盐岩发育;流体特征与上下层段具有较大的差异;盐湖-咸化湖相烃源岩早期成烃,生成的原油杂原子化合物丰富,后期地温升高,粘土矿物的催化、构造运动频繁的机械应力等作用,导致储层中的油气发生裂解。
1 渤海湾盆地深层油气藏类型及油气分布规律何海清 (1 王兆云 (1 韩品龙 (2(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2 大港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前言渤海湾盆地深层 (3. 5km 深度以下勘探虽然有 /低、深、难 0的特点 , 但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深层已发现油气田和含油气区块 44个 , 是目前最现实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根据目前的研究认识 , 持续沉降的凹陷是深层勘探的有利凹陷 , 它们的主断陷期是形成深层油气藏的主要时期 , 源控规律比中、浅层更明显 , 而且圈闭及油气藏类型和油气分布特点与中、浅层有明显差异 [1,2]。
本文主要根据现有深层勘探成果和研究认识 , 对渤海湾盆地深层油气藏圈闭类型、特征及油气分规律进行了初步归纳 , 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深层油气藏圈闭类型和分布渤海湾盆地深层油气藏及圈闭大致可划分为三大类 8个亚类 (见图 1 。
1构造型构造型有背斜型、断块型和断鼻型 3个亚类。
背斜型有 4种 :¹逆牵引背斜 , 以歧口凹陷马西深层油藏为代表 , 东营凹陷胜坨构造带、辽西凹陷清水洼陷可能也有该类油气藏。
º披覆背斜 , 冀中坳陷深层较发育 , 如饶阳凹陷留西大王庄潜山披覆构造带、任丘雁翎披覆构造带和霸县凹陷顾辛庄潜山披覆构造带已发现该类油气藏 , 预测束鹿、晋县凹陷陡翼断阶潜山披覆构造带、廊固凹陷河西务潜山披覆构造带、武清凹陷泗村甸潜山披覆构造带等都有可能发现该类油气藏 ; 另外 ,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深层的郝家、广利构造也都是在中生界、古生界基岩隆起背景上形成的披覆背斜。
»(滑塌挤压背斜 , 具有形成早、规模大的特点 , 如 :歧口凹陷马棚口构造 , 板桥凹陷长芦深层滑塌背斜构造 , 霸县凹陷高家堡岔河集构造带 , 饶阳凹陷留楚皇甫村、河间肃宁挤压背斜构造带 , 晋县凹陷赵县背斜构造带 , 辽西凹陷河口双南背斜构造带 , 东濮凹陷文留、文东、濮城背斜构造带 , 这些构造带都发现了深层油气藏。
费尔干纳盆地超深层油气成藏系统徐洪;杨玉峰【摘要】费尔干纳盆地中央地堑带新生界中普遍发育超高压异常,其与构造挤压环境、快速沉降不均衡压实以及持续的生烃作用有关。
这种超高压环境对深层油气的生成、聚集成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主要目的层新近系埋深超过5000 m,仍以液态烃产出,深层高孔高渗类砂岩储层是河道砂岩在超高压环境下未经正常压实形成的,表现为取心收获率低、生产过程中易出砂的特征;而低孔高渗类储层与高压形成的水力破裂裂缝有关。
古近系碳酸盐岩储层中高含硫化氢气体来源于TSR反应,TSR作用使含石膏碳酸盐岩储层物性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其油层组压力系数稍低于新近系油层组是重烃类气体损耗、储集空间增大两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
中央地堑带主要目的层成藏系统划分为上部E-E3 N系统和下部JK-E1-2系统;上部高产储层主要受河道砂岩和超高压控制,下部高产层主要受潟湖相的含石膏碳酸盐岩储层控制,2个含油气系统的压力、流体性质均有较大的差别,适宜于分层开采。
%In the central graben zone of the Fergana Basin, overpressures were widespread during Cenozoic, which might be related to tectonic compression environment, disequilibrium compaction caused by quick sedi-mentation and continuou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e ultra-high pressure environment had important effects on deep oil and gas generati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The main reservoirs were buried over 5 000 m deep in Neogene, and mainly gave birth to liquid hydrocarbons. The high-porosity and high-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deep formations came from fluvial sandstones under ultra-high pressure, and were featured by low coring recovery rate and high sandproduction. The low-porosity and high-permeability reservoirs were related to hydrau-lic fractures caused by high pressure. In the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Paleogene, H2S was in high content, mainly generating from 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 ( TSR) , which obviously improved the physical property of gyp-sum carbonate reservoirs. The formation pressure coefficient was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of Neogene, which could be explained by heavy hydrocarbon gas loss and reservoir space increase. The main petroleum systems in the cen-tral graben zone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upper E-E3 N system and the lower JK-E1-2 system. High-production reservoirs of the upper E-E3N petroleum system are controlled by channel sandstones and overpressure, while those of the lower JK-E1-2 petroleum system are mainly affected by the gypsum-containing carbonate reservoirs of lagoon facies. The two systems are totally different in pressure and fluid properties, hence are suitable for slicing production.【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9页(P450-458)【关键词】异常高压;深层;油气成藏系统;费尔干纳盆地【作者】徐洪;杨玉峰【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北京 100034;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北京 10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费尔干纳盆地位于中天山和南天山之间,为北东—南西向延伸的长条形山间盆地,面积3.8×104 km2,横跨塔吉克、乌兹别克和吉尔吉斯3个国家,主体在乌国境内,面积1.7×104km2。
深层砂岩油(气)藏试油技术X胡承波1,李晓梅2(1.中原石油勘探局井下特种作业处;2.中原油田分公司天然气处理厂,河南濮阳 457001) 摘 要:东濮凹陷深层砂岩油(气)藏具有高温、高压、低孔隙度、低渗透的特点,使得试油压裂工艺难度加大。
通过对过去深井试气压裂技术总结分析,并结合现有的先进理论及工艺技术,以深层砂岩油气藏为研究对象,根据储层物性和流体相态对其进行细化,并根据深层砂岩油气藏的特点开展试油气技术(射孔技术、地层测试技术、储层改造技术、排液技术)配套研究,探索适合东濮凹陷深层砂岩油气藏的试油气配套技术。
关键词:深井;试油;射孔;压裂改造;排液;储层保护 中图分类号:T E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6—0105—031 工艺技术研究1.1 砂岩油气藏类型经分析对比国内外分类方案,结合东濮凹陷的地质特征及试油气的条件,依据储层物性、流体相态对砂岩油气藏进行综合划分,具体划分为:中高渗砂岩油藏(K 空>50×10-3Lm 2)低渗砂岩油藏(K 空<50×10-3L m 2)砂岩凝析气藏(凝析油含量>30g/m 3)常规砂岩干气气藏(K 空>10×10-3L m 2)低渗砂岩干气气藏(K 空<10×10-3L m 2)注:K 空—空气渗透率1.2 选井选层技术表1 深层储层电性下限标准 电性标准内容 ,油气层孔隙度(%)≥9.3渗透率(10-3um 2)≥0.005声波时差(us/m)≥223感应电阻率(8.m )≥9.0含油气饱和度(%)≥401.2.1 电性标准:通过对东濮凹陷杜寨、白庙、桥口地区近年来深井试油获工业气流井与测井解释地质参数对应关系建立图版,确立有效储层下限,见表1。
1.2.2 压前评估:选井选层是深层储层压裂有效与否的关键,过去在选井选层方面往往带有一定经验性和随意性,所以压裂有效率较低,为了对储层压裂效果提前预测,定量评价,综合分析储层物性、厚度、含油性、含水、污染情况、地层压力和钻井显示资料,以及地层测试资料,采用权重法进行评价分析,计算选层系数定量评价试油层压后是否能达到工业油气流。
1. 深层油气藏随着全球油气工业的发展,油气勘探地域由陆地向深水、目的层由中浅层向深层和超深层、资源类型由常规向非常规快速延伸,水深大于3000m的海洋超深水等新区、埋深超过6000m的陆地超深层等新层系、储集层孔喉直径小于1000nm的超致密油气等新类型,将成为石油工业发展具有战略性的“三新”领域。
深层将是石油工业未来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之一,也是中国石油引领未来油气勘探与开发最重要的战略现实领域。
关于深层的定义,不同国家、不同机构的认识差异较大。
目前国际上相对认可的深层标准是其埋深大于等于4500m;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部发布的《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将埋深为3500~4500m的地层定义为深层,埋深大于4500m的地层定义为超深层;钻井工程中将埋深为4500~6000m的地层作为深层,埋深大于6000m的地层作为超深层。
尽管对深层深度界限的认识还不一致,但其重要性日益显现,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在深度超过4000m的地层中进行了油气钻探,80多个盆地和油区在4000m以深的层系中发现了2300多个油气藏,共发现30多个深层大油气田(大油田:可采储量大于6850×104t;大气田:可采储量大于850×108m3),其中,在21个盆地中发现了75个埋深大于6000m的工业油气藏。
美国墨西哥湾Kaskida油气田是全球已发现的最深海上砂岩油气田,目的层埋深7356m,如从海平面算起,则深达9146m,可采储量(油当量)近1×108t。
中国陆上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超深层拓展,进入21世纪,深层勘探获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塔里木发现轮南-塔河、塔中等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区及大北、克深等陆相碎屑岩大气田;在四川发现普光、龙岗、高石梯等碳酸盐岩大气田;在鄂尔多斯、渤海湾与松辽盆地的碳酸盐岩、火山岩和碎屑岩领域也获得重大发现东部地区在4500m以深、西部地区在6000m以深获得重大勘探突破,油气勘探深度整体下延1500~2000m,深层已成为中国陆上油气勘探重大接替领域[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探井平均井深由2000年的2119m增长到2011年的2946m,其中,塔里木油田勘探井深已连续4年超过6000m(见图1.1),且突破了8000m 深度关口(克深7井井深8023m);东部盆地勘探井深突破6000m(牛东1井井深6027m)中国近10年来完钻井深大于7000m的井有22口,其中,2006年以来完钻19口,占86%目前钻探最深的井是塔深1井,完钻井深8408m,在8000m左右见到了可动油,产微量气,钻井取心证实有溶蚀孔洞,储集层物性较好,地层温度为175~180℃最深的工业气流井是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博孜1井,7014~7084m井段在5mm油嘴、64MPa油压条件下日产气251×104m3,日产油30t,属典型的碎屑岩凝析气藏;最深的工业油流井是塔里木盆地的托普39井,6950~7110m井段日产油95t、气1.2×104m3。
图1.1 中国石油探井平均井深变化图深层油气资源潜力大,尤其是天然气资源,随着中浅层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油气勘探目标逐渐转向深层,本文以4500~6000m为深层标准,大于6000m为超深层标准,初步预测,中国石油探区范围内深层油气资源潜力为220×108~300×108t油当量,主要分布于碳酸盐岩、碎屑岩和火山岩3大领域,以气为主。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是未来勘探发展的重要接替领域,当前有塔里木盆地塔北南缘奥陶系岩溶发育区、塔里木盆地塔中奥陶系礁滩与岩溶发育区、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周缘奥陶系岩溶发育区、四川盆地川东北二叠系-三叠系礁滩体发育区、四川盆地川东北石炭系白云岩富气区5大现实领域,勘探面积约10×104km2;有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奥陶系岩溶发育区、塔中-塔北下奥陶统白云岩、环满加尔凹陷寒武系台缘带,四川盆地川西二叠系白云岩区、雷口坡组风化壳区、震旦系-寒武系岩溶-白云岩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盐下白云岩及渤海湾盆地潜山8大接替领域,有利勘探面积约10×104km2。
深层碎屑岩资源潜力大,是未来深层油气勘探重要领域,当前有库车坳陷深层天然气、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天然气、准噶尔盆地腹部岩性地层油气3大现实领域,勘探面积9×104~10×104km2接替领域有渤海湾盆地深层碎屑岩油气、塔里木盆地海相砂岩油气、准噶尔盆地深层致密砂岩气、塔里木盆地塔西南深层油气、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致密气、三塘湖盆地致密油、松辽盆地深层致密气,勘探面积约34×104km2。
深层火山岩具备规模成藏的基础和条件,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现实领域有准噶尔盆地石炭-二叠系、松辽盆地侏罗系-白至系、三塘湖盆地石炭-二叠系、渤海湾盆地侏罗系-古近系,勘探面积14×104km2;接替领域有塔里木盆地二叠系、吐哈盆地石炭-二叠系、四川盆地二叠系,勘探面积17.5×104km2。
近年来,针对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需求,对超高温钻井液进行了重点研究,形成了超高温钻井液技术体系国内泡沫钻井液抗高温能力从150℃提高到350℃,形成了抗温350℃的水基泡沫钻井液技术,其抗温能力比国外聚合物成膜增黏泡沫钻井液技术高50℃。
研发了超高温条件下成胶率高的抗超高温纳米有机土及配套的油基钻井液关键处理剂,形成了抗温250℃、密度2.60g/cm3的油基钻井液技术,达到国外同类技术水平,实现了国内油基钻井液处理剂基本配套,并且钻井液可回收利用同时研发了分子结构中含有高电荷官能团的高温保护剂,将水基钻井液抗温能力从180℃提高到240℃,形成了抗温240℃的水基钻井液技术,其抗温能力比国外同类技术系列高30℃,成本仅为国外技术的30%。
此外,中国钻机已适应超深井钻井需求2006年生产出9000m钻机,2007年又生产出12000m钻机,钻机生产能力为超深井勘探开发提供了条件。
1.1.1 深层油气藏主要分布1.1.1.1 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藏主要分布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维合尔自治区南部,被天山山脉、昆仑山系、阿尔金山和喀喇昆仑山系环绕,面积56×104km2,总体上呈菱形块状,东西最长约1320km,南北最宽约720km。
依据盆地基底顶面起伏将盆地划分为“三隆四坳”,即塔北隆起、中央隆起、塔南隆起、库车坳陷、北部坳陷、西南坳陷和东南坳陷[2],如图1.2所示。
图1.2 塔里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塔里木库车坳陷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压力系数高,存在大段复合膏盐层,迪那和大北-克拉苏地区均为高温高压气井,这对后期的钻井、固井作业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同时,较高的地层压力对固井后的二界面胶结强度是很大的考验,由于常规钻井液滤饼不具备固化特性,在高温下脱水后没有胶凝结构,因而容易被地层高压流体破坏,从而形成窜流通道。
塔里木油田部分区块井况见表1.1。
表1.1 塔里木油田部分区块井况资料区块井类井深范围地层压力井口压力井底温度H2S情况(Km)(MPa)(MPa)(℃)塔中4 油 3.2~4.5 42.33轮古油5~6 62.9 132 无英买7 气 5.1~6.0 50~70 14~40 106 含量低牙哈气 4.9~5.9 51~63 90~130 含量低迪那2 气 4.7~5.4 105~111 90 131~150 无克拉2 气 4.2~5.0 60~75 50~55 100 含量低大北1 气 5.9~6.6 98 72~75 168 无大北3 气 6.7~8.1 113~120 94~97 168 无轮南油气平均4.76 62.9 120~140 无1. 塔里木盆地主要深层油气藏(1)塔河油田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构造单元主要在阿克库勒凸起,并包括顺托果勒隆起的北部、哈拉哈塘凹陷东部及草湖凹陷西部。
塔河油田为一个以大型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为主的复合型油田。
主要目的层系为奥陶系、石炭系和三叠系。
塔河油田所钻遇的地层层序多,地层复杂。
塔河油田上部第三系库车组、康村组、吉迪克组砂、泥岩不等厚互层,胶结弱、成岩性差、可钻性好、砂岩渗透性高、泥岩以伊利石为主,水化分散性强烈,极易造成虚厚砂泥饼和胶粘性钻屑厚泥饼缩径。
下部侏罗系、三叠系、石炭系地层砂、泥岩交叠,层理裂缝发育的硬脆性泥页岩和易水化膨胀分散的泥岩同存,同一地层水化性差异大,泥岩地层坍塌压力系数高于油气层孔隙压力系数,井壁受力不平衡等极易造成严重剥蚀掉块垮塌。
(2)大北气田大北气田位于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西端。
主要目的层段为下白噩统巴什基奇克组,埋藏深(大于5600m),成岩性强。
岩性为褐色中细砂岩、含砾砂岩,钙质含量高,一般为10%左右,最大可达15%。
从上至下,粒度变粗。
砂岩储层基质渗透率低(基质渗透率处于0.1×10-3-1×10-3μm2之间时为超低渗透率砂岩储层),总体上属于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储层,非均质性强[3]。
库车前陆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大北地区位置见图1.3。
图1.3 库车前陆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大北地区位置(3)克深气田克深区块位于新疆阿克苏拜城县境内,地面海拔1300~2000m。
构造位置为塔里木盆地库车凹陷克拉苏构造带克深区带克深1-克深2构造。
完钻层位自变系巴什基奇克组,完钻原则为钻穿自变系巴什基奇克组240m完钻[4]。
地质层位及岩性情况见表1.2。
表1.2 克深气田地质层位及岩性情况地质时代层位底界深度层厚主要岩性描述(注明油气层位置)N2k2940 2940 砂砾岩、泥岩、粉砂质泥岩新近系N1-2k4120 1180 粉砂质泥岩、泥岩N1j4850 730 含砾细砂岩、泥岩夹粉砂岩古近系E2-3s5100 250 泥岩、含膏泥岩夹膏质泥岩E1-2km6665 1565 岩盐、泥岩层、泥膏岩白垩系K1bs6990 325 粉砂岩、含砾细砂岩、泥岩1.1.1.2 四川盆地主要深层油气藏四川盆地西部是一个大型坳陷区-川西坳陷。
川西坳陷面积近6×104km2,发育有巨厚上三叠统和侏罗系陆相碎屑岩地层。
侏罗系蓬莱组气藏和沙溪庙组气藏是目前主力开发气藏,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是目前深层天然气的主要勘探层系。
川西坳陷受构造运动强烈挤压,沉积物严重致密化,油气成熟度高,储层孔隙度低,地层压力变化大,地下裂缝发育不均衡,渗流介质非均质性严重,气藏属致密砂岩孔隙-裂缝型双重介质。
油气分布见图1.4。
图1.4 四川盆地油气田分布(据四川石油局资料补充)1. 普光气田四川盆地普光气田是四川盆地发现的最大气田,也是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最大的气田,还是四川盆地埋藏深度最大、资源丰度最高、储层性质最好、优质储层最厚、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最高、天然气干燥系数最大的整装气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