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工程决策管理研究,新[1]概要
- 格式:ppt
- 大小:995.50 KB
- 文档页数:110
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专题研究报告-精品
内容准确、内容要独立完整,不得抄袭文档内容
摘要
由于长江三角洲的急速发展,港珠澳大桥是一个燃眉之急的工程,为
了充分释放港珠澳大桥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迅速推进其建设,有必要
审慎地研究该工程的可行性。
本文着重从港珠澳大桥工程的经济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和环境可行性等几个方面,对港珠澳大桥工程的可行性进行了
详细的深入研究,以期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一、港珠澳大桥工程的经济可行性
1、港珠澳大桥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
港珠澳大桥工程的建设将为粤港澳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首先,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将大大缩短驾驶距离,极大提升交通便利性,进一步推
动长江三角洲运输系统的发展,从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推动力。
其次,港珠澳大桥工程的建设,可以提升该地区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发展
旅游业,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港珠澳大桥工程的可控性。
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问题及对策研究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建设的一座跨境大桥,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三个城市,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它的通车运营涉及到很多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通车运营问题之一是交通拥堵。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三个城市的主要交通枢纽,一旦通车后,必然会对交通流量产生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交通管理。
建立科学的交通管理体系,实行严格的交通规则,并加大执法力度。
要加强交通信号灯的管理,确保交通流畅。
2. 提供交通信息。
通过建立即时交通信息发布系统,让车辆驾驶员能够及时获取交通拥堵情况,选择合适的出行路线。
3. 发展公共交通。
增加公共交通线路,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覆盖率,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通车运营问题之二是安全问题。
大桥通车后,需要采取措施保障大桥的安全。
以下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对策:1. 建立安全监控系统。
安装监控摄像头,对大桥进行全天候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2. 安排巡逻警力。
加强对大桥的巡逻和监督,确保大桥的安全和畅通。
3. 加强应急救援能力。
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提供紧急救援服务,及时处理交通事故和紧急情况。
1. 加强环保措施。
大桥施工完成后,要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2. 建立环境监测系统。
监测大桥通车运营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问题。
3. 推广绿色出行。
鼓励人们使用环保交通工具,减少对大桥的交通流量,降低环境压力。
港珠澳大桥的通车运营问题涉及到交通拥堵、安全和环境等方面,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只有加强交通管理、保障大桥安全和加强环保措施,才能实现大桥的顺畅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项目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澳门与我国内地之间的运输通道、特别是香港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东岸地区的陆路运输通道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有力地保障和推进了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互动发展,但是香港与珠江西岸的交通联系却一直比较薄弱,这一被动局面已经影响了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改变香港与珠江西岸交通联系薄弱状况,珠海与香港曾讨论过修建连接珠海至香港的伶仃洋跨海大桥。
1997年12月原国家计委批准了伶仃洋跨海大桥的项目建议书,但由于种种原因,伶仃洋跨海大桥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进入21世纪,香港、澳门与内地有关方面提出修建连接香港、珠海与澳门跨海大桥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政府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港珠澳大桥的兴建,虽然只涉及香港、珠海和澳门,但港珠澳大桥建成后,香港驱车到珠海、澳门只需45分钟,比现在绕道广州虎门大桥要减少3个多小时。
兴建港珠澳大桥,可使珠江西岸城市,包括肇庆、顺德、佛山、江门和珠海,缩短与香港的距离,使这些城市可与深圳、东莞等东岸城市看齐;香港四大支柱行业也可因此将市场扩展至珠三角西岸。
经济界人士认为,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不仅将创造世界桥梁建设的奇迹,而且可使“大珠三角”区域经济,对内影响至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对外辐射至东盟自由贸易区,从而成为整个东南亚区域内的经济中心,见图0-1。
为给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受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委托,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承担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
可行性研究主报告外还包括37个专题研究报告,本报告为系列专题报告之18《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与江苏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单位共同完成。
图0-1 港珠澳大桥地理位置图1 勘察工程概况1.1 工程概况拟建的港珠澳大桥位于珠江口外伶仃洋海域,根据设计线路,港珠澳大桥从香港飞机场南环路,经大澳,联接一条长约1400米、能让大型船舶通过的斜拉桥,再转为低矮桥身越过珠江口,最后在接近陆地时作“Y”型分叉,一条通往珠海,由拱北口岸处上岸以隧道线路连接太澳高速公路(拟建),另一条接澳门,从氹仔岛入海以水下隧道线路与珠海的横琴岛处的太澳高速公路相连。
港珠澳大桥融资决策分析一、案例背景1、项目简介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特大型桥梁隧道结合工程,横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主体工程全长约35公里。
1983年,时任合和实业主席、人称“桥王”的香港富商胡应湘,率先提出兴建连接香港与珠海的伶仃洋大桥(港珠澳大桥前身)的大胆方案。
此后,因各方利益冲突、香港主权问题、广深珠等地的逐步崛起,使得方案直至2003年底才正式开始筹划研究。
直到2005年基本确定工程方案,西岸着陆点为珠海拱北和澳门明珠,东岸着陆点为香港大屿山西北的散石湾;2006年粤港澳三方商定大桥采用“三地三检”模式。
该桥通车后,由香港开车到珠海或澳门,只需要15-20分钟(目前行船需一个小时),有助吸引香港投资者到珠江三角洲西岸投资,并可促进港、珠、澳三地的旅游业。
2008年7月29日,为加快兴建港珠澳大桥项目进度,广东省、香港、澳门三地政府考虑由企业投资改为政府出资,以收费还贷的方式建设项目。
2008年4月8日,经粤港澳三地政府批准,港珠澳大桥主桥项目贷款牵头行揭晓:中国银行获聘该项目唯一牵头行。
这标志着港珠澳项目开工建设前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的融资圆满解决。
港珠澳大桥工程包括主体工程和连接线、口岸工程两部分,估计总投资为726亿元人民币。
口岸及连接线部分由粤港澳三地政府投资兴建,总投资约为350亿元;主桥部分总长29.6公里,总投资约为376亿元,其中中央政府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出资157.3亿元,银行贷款融资约为218.7亿元。
2、研究意义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受到了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从它的前身被提出直到2008年项目融资方案敲定,一共历时25年。
此间,港珠澳大桥的融资方案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和热议。
一度被各界看好的BOT模式和PPP模式都未被采用,为此,也引起多方的质疑和讨论。
从2008年2月28日,三地政府就融资模式达成共识——引入私人投资者以BOT模式营运和兴建大桥,并提供50年的专营权,到2008年8月5日,三方达成最终共识——大桥主体的建设由三地政府全额出资本金,不足部分贷款的融资方案。
港珠澳大桥桥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公路网的不断发展,桥梁的建设越来越多,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桥梁建设工程中,安全是最核心的问题,只有确保施工安全,才能够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才可以避免发生质量事故。
在桥梁工程施工中,由于受到施工环境、人员素质、复杂程度等条件的限制,加大了桥梁建设的风险,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本文以港珠澳大桥桥梁工程为例,通过分析桥梁工程建设面临的安全风险、安全管理的定位和指导原则、贯彻的安全管理文化,进而提出安全管理的策略探索,希望给桥梁工程项目的施工带来帮助。
关键词:港珠澳大桥桥梁安全管理工程施工当前,我国的桥梁建设已经取得了飞速的进步和发展,无论是在新理念、新技术,还是新材料上都进行了深入的创新,为使我国从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迈进做出积极的贡献。
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其建设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巨大,制造标准较高。
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包括三项内容,分别是海中桥隧工程,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口岸,香港、珠海、澳门三地连接线。
但是,在港珠澳大桥桥梁工程施工中,由于受到施工环境、人员素质、施工工艺、复杂程度等条件的限制,加大了桥梁建设的风险,需要引起施工方的高度重视。
确保港珠澳大桥桥梁工程施工安全,不仅是对施工方能力的直接体现,还代表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秉承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对桥梁工程施工安全进行了严格的管理。
同时,还提出了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战略目标,希望能够将港珠澳大桥建成绿色环保的示范工程。
本文通过分析桥梁工程建设面临的安全风险、安全管理的定位和指导原则、贯彻的安全管理文化,进而提出安全管理的策略探索。
一、港珠澳大桥桥梁工程建设面临的安全风险1.自然因素港珠澳大桥桥梁工程施工区域跨越多条重要的航道,船行密度较大,施工作业的难度增加了桥梁的安全隐患。
该工程水文条件复杂,地质条件变化大,再加上气象条件恶劣,易发生台风、地震、雷暴等灾害性天气,对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严格的要求。
港珠澳大桥建设运用的工程管理相关的技术和管理知识说起港珠澳大桥,那可真是一项震撼世界的工程。
别看它现在高高挂在那里,跨越了珠江口,连接了香港、澳门和珠海,简直就是“珠三角”的一条“生命线”。
但这背后可不仅仅是“钢铁架子”那么简单。
你要知道,要把这样一个巨大的桥梁从图纸变成现实,光是工程管理的技术和智慧就让人头皮发麻了。
咱先说说,建这座大桥的时候,得用啥技术吧。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精准测量”和“信息化管理”了。
这个时代,光靠传统的手工测量可不行,得靠高科技来打下基础。
比如,港珠澳大桥上使用了全球定位系统(GPS)来精确测量每个桥墩的位置。
你知道,那桥墩一建好,偏差得小到几毫米,否则整个大桥可能都得倾斜,简直是“走路带风”了。
所以,每一步都要精打细算,差一个点,就等于整个设计都得重来。
这就需要运用“数字化”技术,把每一根钢筋、每一块混凝土的位置都精确到毫米,真的不容有失。
不过,光靠测量和高科技是不够的,还得有强有力的工程管理来“把关”。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建桥这个活儿有多复杂:从设计到施工,再到最后的运营,几乎每个环节都涉及到数百个团队和成千上万的人。
可不是开玩笑的,没点管理智慧可不行。
那时,港珠澳大桥的项目管理团队可谓是“功夫了得”,他们运用了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像“风险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就让整个工程稳如老狗。
风险管理是啥意思呢?就是在每个环节中都要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甚至提前准备好应对方案,防止出现任何小意外。
别看这听起来像是在吹牛,其实每一步都要全盘考虑,真的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啊。
再来说说这座大桥的建造,想象一下那种“壮丽场面”——要建一座跨海大桥,哪能少得了那些“狠角色”的助阵。
你知道,桥梁的设计、建设和运营中,有许多新技术和创新方法应用进来了,比如“沉管法”和“桥墩深基坑施工”。
这些技术让我们能在大海中搞建设,甚至能够不打扰海底的生态环境。
那沉管法可不是闹着玩的,它就是把巨大的“沉管”放入海底,这样大桥就稳稳地坐落在海底,不受水流的干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港珠澳大桥项目管理创新与实践分享(交通造价工程继续教育)港珠澳大桥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海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一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随着大桥的运营,人们对于其项目管理创新和实践的经验也十分关注。
港珠澳大桥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创新的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
首先,项目团队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他们从客户的需求出发,确定了项目目标和关键成功因素,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项目进度和质量。
其次,项目团队密切关注技术和工程进展的最新发展,采用了先进的工程管理工具和技术手段,如BIM(建筑信息模型)、虚拟现实等,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施工建设阶段,项目团队还采用了模块化的建设方式,通过大量的预制元件,大大提高了工程的效率和质量。
港珠澳大桥项目管理实践的另一个亮点是协同合作和跨部门协调的能力。
由于项目涉及到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的合作,项目团队需要协调各方利益,解决各类问题。
为此,项目团队成立了专门的协调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沟通信息,确保项目可以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此外,项目团队还积极与相关专业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进行沟通与合作,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和风险问题。
在大桥的运维阶段,项目管理创新和实践的工作并未停止。
项目团队建立了完善的档案管理系统和维护保养计划,对桥梁结构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确保大桥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此外,项目团队还注重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工作,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
港珠澳大桥项目管理创新与实践的分享对于交通造价工程的继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通过分享项目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行业中其他项目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提供借鉴和参考。
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宣传和推广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方式,可以促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应用项目管理。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港珠澳大桥项目团队积极开展项目经验的总结和分享,与行业中其他从业人员共同成长。
港珠澳大桥项目风险识别评析和管理对策1. 引言1.1 项目背景介绍港珠澳大桥项目是连接中国广东省珠海市、澳门特别行政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约55公里。
该项目旨在加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交通联系,促进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
港珠澳大桥项目的建设对于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提升交通运输效率、促进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诸多风险,如工程技术风险、自然灾害风险、财务风险等。
对港珠澳大桥项目进行风险识别和评析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全面了解可能面临的风险和其潜在影响,才能有效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通过对项目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可以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和效益。
1.2 风险识别的重要性风险识别是项目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有助于项目团队提前发现可能会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潜在风险,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应对。
在港珠澳大桥项目中,风险识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该项目跨度巨大,牵涉到多个参与方和复杂的技术要求,一旦出现风险,可能会对整个项目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项目失败。
仅有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项目团队才能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保证项目能够按时、按质、安全地完成。
风险识别的重要性在于为项目团队提供了预警机制,使其能够提前做好准备,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成功交付。
对于港珠澳大桥项目来说,风险识别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需要高度重视并持续改进和完善。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港珠澳大桥作为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重要交通枢纽,项目的顺利实施对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项目规模庞大、工程复杂性高、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等因素,项目本身存在着各种潜在的风险。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港珠澳大桥项目的风险情况,识别关键风险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风险管理对策,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并最大程度减少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