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69
平型关大捷有什么意义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五师在平型关大败日寇,此番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因此可以说此役意义深远。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平型关大捷有什么意义,希望你喜欢。
平型关大捷的意义第一、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有力地批驳了当时国内亲日派散布的“亡国论”,也使华北抗战局势得以初步稳定。
平型关大捷使长驱直进的日本侵略军遭到了全面侵华以来的第一次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一个月拿下山西省,三个月灭亡全中国”的狂妄计划,使敌人凶锋顿挫,华北抗战接连溃败的危局为之一振。
迫使日军不得不将原来大规模长距离的战略迂回与猖狂的纵深急进,改变为集结主力正面推进,迟滞了敌军进攻太原的进度,为第二战区赢得了在平型关战役后集结主力、部署忻口防御体系的宝贵时间。
第二、极大地振奋了民心、鼓舞了士气,增强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传出后,震惊中外、举国欢腾。
第二天,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首先致电八路军总部,祝贺我军的第一个大胜利。
朱德、彭德怀专程从五台到115师驻地灵丘冉庄,向林彪、聂荣臻表示祝贺,并帮助总结平型关战斗经验。
南京的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也先后两次致电八路军总部表示祝贺与嘉勉。
全国军政要员、各党派团体先后致电信祝贺,海外华侨、华文报纸纷纷称颂八路军平型关大捷,为中华民族打出了志气,打出了威风。
在平型关防线抵御日军的第二战区广大爱国将士也深受鼓舞。
傅作义、陈长捷指挥守军接连向日军发动猛烈反攻,收复了被敌攻占的几个重要阵地。
致使日军进攻旬日,也未突破平型关正面防线。
半个月后的忻口会战,国民党军队与八路军团结对敌,与敌板桓师团和察哈尔兵团激战二十余日,给敌以不小的杀伤,这与平型关大捷对国民党官兵的鼓励与鞭策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三、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声威。
“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抗日救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卢沟桥事变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迅即开赴抗日战场。
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伏击战),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1937年9月25日清晨7时许,敌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进入八路军伏击区,八路军突然发起猛烈攻击,对陷入混乱的日军实行分割、包围,与敌进行白刃格斗,中共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一批辎重和武器,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此战,是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率领所部,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临危出征,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战胜利,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战斗背景全局背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中国军队虽英勇抵抗,但是仍然未能阻挡日军进攻的铁蹄;7月29日,北平沦陷;30日,天津失守;整个华北陷入全面危机。
8月13日,日军开始进攻上海,淞沪会战打响。
[3] 为速战速决,侵华日军先后动用了大量兵力和武器装备,并且疯狂地叫嚣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在日军的疯狂进攻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开始紧密携手、共同抵御外敌。
战前背景为了国共两党更好的抵抗日本侵略者,1937年8月15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向全国下达了抗日总动员令;8月18日,蒋介石同意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8月25日,中共中央洛川会议公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同日,中央军委发布(八路军)改编命令,数万名红军将士摘下红五星,换上了国民革命军军服。
[3] 9月(八路军)又组编为第十八集团军,进入晋东北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序列。
平型关战役,或称平型关战斗,是对日抗战期间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民国26年)中的一段小插曲,由国民政府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所领导,历时一个月(从当年9月3日制定作战计划到10月2日全线撤退),战场范围达数百里,中国方面投入兵力11个军共计十余万,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属中等规模战役。
基本信息∙名称平型关大捷∙地点中国晋东北∙时间1937年9月25日∙参战方八路军115师,日本第5师团21旅团一部∙结果歼灭日军1000余人∙参战方兵力第18集团军115师3个团日军一个中队、骑兵小队加大行李∙伤亡情况第18集团军115师约500人日军死1000余人∙主要指挥官林彪,新庄淳、桥本顺、目录1 战前形势2 部署计划3 地形介绍4 战斗经过5 战果统计6 战役影响展开1 战前形势2 部署计划3 地形介绍4 战斗经过5 战果统计6 战役影响+11 战前形势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攻入中国内地,进展神速。
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虽然全力抵御,但不敌装备精良、作风彪悍的日军,屡屡后撤,士气受到严重打击。
日军士气高涨,扬言“三月解决中国事变”。
南口会战后,日军主力沿平汉线南下寻找在保定的中国主力决战,奉命防守侧翼的板垣征四郎却联合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违反日本大本营和华北方面军的战役规划,紧随败退的中国军队,独断向绥远发起追击。
把战场扩大到华北屋脊的山西。
阎锡山判断,日军为运送部队、军火,展开机械化部队,发挥其优势,必然把锋芒指向大同。
据此,他部署了大同会战计划。
置重兵于大同南北,形成口袋阵,坐等日军进攻,东条英机的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沿平绥线(北京——包头)主攻目标直指大同,9月上旬,东条纵队和伪蒙军沿平绥线击破李服膺部防守永嘉堡、天镇间的国防工事,直抵阳高城下。
成功吸引了中国军队主力、板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的却行动飘忽不定,他考虑到平型关是山西和河北的交界地,兵力薄弱,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扼守着灵丘至大营的公路,是进攻雁门关的必经之路,走这里可以尽快实现“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平型关大捷抗日战争中的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次重要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本文将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平型关大捷的经过和意义。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从而拉开了全面侵华的帷幕。
中国人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胁。
而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平型关成为了一座承载着过早而沉重的历史命运的重要城市。
敌人对平型关的战略价值十分重视。
平型关是华北平原东面通往山西晋中地区的咽喉要道,地势险要,掌握平型关就相当于掌握了通往晋中的大门。
为了确保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军队必须顶住敌人的猛烈攻击并坚守住平型关。
作为中国军队的英勇战士,王乐山师长带领着他的队伍,奋勇杀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进攻。
几经波折后,平型关战事愈演愈烈,最终演变成了惨烈的肉搏战。
在激烈的战斗中,王乐山师长坚守阵地,带领官兵英勇杀敌,迫使日军屡次败退。
平型关的胜利成为了整个抗日战争的转折点之一。
平型关大捷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次战役的胜利。
这是中国军民用血肉之躯拼出来的,也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段感人故事。
平型关大捷展现了中国军队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这个胜利不仅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还为后来的全面抗战奠定了重要基础。
平型关大捷的胜利也展现了中国军队的战略领导和组织能力。
王乐山师长和他的指挥团队在战斗中冷静机智,灵活应对,用巧妙的战术打败了日本侵略军的进攻,保卫了平型关。
平型关大捷彰显了中国军队的硬实力和精湛战术,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军队对战争全局的把握能力。
平型关大捷不仅对中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整个世界也是一个震撼。
这次胜利宣告了中国军队具备了与强敌周旋的能力,显示了中国具备了对抗外敌的实力。
这个胜利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并对国际抗日战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平型关大捷的战斗还体现了作战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战斗中,中国士兵守望相助,同仇敌忾,形成了包围日军的火圈,最终迫使敌人无路可退。
课文注释:平型关大捷
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为了阻止日军西进,进行的一次伏击战。
1937年9月,向山西进犯的日军华北方面军板垣师团,已前进到广灵、灵丘、涞源一带,正企图夺取内长城线上的平型关要隘,尔后与自大同南下的日军会合,攻占太原。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为了配合国民党军队固守平型关正面的战斗,决心隐蔽集结于平型关以东地区,从侧面伏击敌人。
9月24日夜,第一一五师三个团冒雨进入指定位置设伏(另一个团和骑兵营已于23日向灵丘、涞源、广灵间活动,钳制敌人,保证全师侧翼安全)。
拂晓后,敌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以百余辆汽车、两百多辆马车和火炮等组成行军纵队进入设伏地区,八路军预伏部队突然发起猛攻。
敌遭意外打击,不知所措。
被击毁的汽车、马车充塞道路,敌行军纵队顿时瘫痪。
八路军战士勇猛冲入敌阵,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
一部分战士冲过公路,抢占老爷庙制高点,居高临下,对敌人形成夹击,将敌长蛇阵斩成数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激战至午后,小塞村、老爷庙、辛庄一线山谷中的敌人全部被歼。
随后,八路军继向东跑池发动进攻,因在此部署的国民党军队未能密切协同,致使敌人夺路而逃。
这次作战,充分发挥了八路军善于近战和山地战的特点,保持了战斗的突然性,歼灭日军一千多人,击毁汽车一百多辆,大车两百多辆,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品。
这是八路军出师以来的第一个歼灭战,也是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歼灭战。
八路军在这次战役中亦付出了伤亡五百人的代价。
1/ 1。
杨得志与平型关大捷平型關大战,是‘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史上第一次中国军队驰名中外的大捷,是后来成为中国名将的杨得志等率部冲锋陷阵的血战。
杨得志率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作为作战主攻,沉痛打击了进入伏击地域的日军,战斗大获全胜,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的信心和勇气。
标签:平型关大捷;杨得志;第六八五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隨着北平、天津的沦陷,华北战局岌岌可危,日军已从平绥线攻入晋北。
日军致大同重镇陷落后,避开正面地势显要的雁门关,绕道蔚县、涞源攻打平型关,抄袭雁门关后路,逼近太原,战况紧急。
为了抵御日军的进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协同阎锡山制订作战计划,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担任敌后侧击的任务。
一、平型关大捷的背景1937年9月21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接在晋东北地区活动,第一二○师挺近晋西北抗日前线,第一二九师准备向晋西南地区开进。
“9月下旬,日军已经兵分两路向山西太原方向推进,一路由大同进犯雁门关,一路由蔚县、广灵前进,企图突破平型关攻占太原。
”[1]86以此迫使国民党军撤退,从而达到其不战而获取华北五省的目的。
阎锡山深切感受到日军的此次行动将威胁山西的腹心地区,多次要求八路军向山西灵丘方向开进,阻滞日军的强大攻势。
9月23日,第一一五师接到八路军总部下达的向平型关开进的命令。
日军人马正向平型关方向移动,杨得志率领先头部队行军过程中即接到上级指示,于平型关攻打日军。
平型关地形于我军作战十分有利,可以利用地形优势同日军作战。
这是八路军同日军的第一次交锋,全国瞩目,杨得志认为打好这一战至关重要,把八路军的威风打出去,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
二、平型关大捷中的杨得志与第六八五团(一)战斗前准备设下伏击圈,占领高地,由地势高区域向地势低区域攻打日军。
杨得志参与研究决定,“在辛庄至小寨村一带设下‘八里埋伏’,居高临下伏击日军。
并命令骑兵团和独立营绕到平型关东北截断日军的交通线,阻敌增援;第三四三旅的六八五团、六八六团为主攻,第三四四旅的六八七团进入平型关背面断敌退路,第三四四旅的六八八团为师预备队;攻击部队全部在平型关东侧山地设伏。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于1937年9月25日至10月7日,地点位于北京西南的平型关附近。
该战役是中日双方在战略上地理布局十分重要的一场激烈交战,最终中国军队成功地抵御住日军的进攻,守住了平型关阵地,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的一次重要胜利。
当时,日本军队已经发动了广大规模的进攻,先后占领了大连、沈阳等中国东北地区,向南方进军。
而平型关位于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重要通道上,控制了通向北方的要道,双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日军进攻平型关,旨在扩大对华北、华中、华南地区的控制范围,尽早结束抗日战争。
而中国军队则视平型关为抵抗日军进攻的重要地点,决心为保卫家园而奋力抗战。
平型关大捷发生时,中国军队凭借地理优势,在平型关设立了合理的防御工事,由中国军队兵力配之以空中支援,组成一定的防御体系。
同时,中国军队注重研究日军的作战特点与战术,根据不同战场情况灵活应对,封锁、潜伏、伏击等手段相继展开,有效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双方在平型关地区激烈交战了十几天,中国军队以坚决的意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最终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保卫了平型关。
平型关大捷的结果是中国军队的胜利。
中国军队在平型关这个关键地点,成功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保卫了中国的领土。
这场胜利对于中国的抗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军队士气和民众的抗日热情。
同时,平型关大捷也向国际社会宣示了中国军队的抗战决心和实力,增加了国际对中国的支持力度。
此后,中国军民加强了对日军的抵抗,为最终的抗日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而言,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这场战役证明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实力和坚定的抗战决心,提升了中国军民的信心和士气。
平型关大捷的胜利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埋下了胜利的种子,为最终的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铭记这一壮举,永远铭记那些为保卫家园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胜利平型关大捷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胜利:平型关大捷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这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危亡存亡的关键时刻,而平型关大捷则是这场战争中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胜利。
本文将以平型关大捷为例,探讨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展现中国人民坚定抗战意志、勇敢斗争的精神。
一、战前局势与准备工作1937年8月,日军占领了北京和天津,逼近山西平型关。
平型关是连接北京和山西的重要关口,对于日军进攻中原地区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中国军队及时认清形势,决心集中兵力奋勇阻击敌军进攻。
战前,中国军队在平型关周围进行了充分准备工作,包括修建防御工事、增援部队、整备战备物资和弹药等。
二、战斗过程与指挥部激战1937年9月25日,日军发起对平型关的总攻。
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展现出非凡的战斗意志和顽强抗击的能力。
在指挥官贺龙的指挥下,中国军队使用了多种战术手段,包括地雷、炮火、暗夜袭扰等,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攻势。
然而,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中国军队需要更多的支援来击退日军的进攻。
三、八路军的英勇抵抗正当平型关陷入危机之际,八路军抢先一步赶到前线,与中国军队合作共同作战。
八路军以其优良的游击战术技巧和先进的武器装备,迅速形成了火力优势。
他们积极从侧后方袭击日军,给予了中国军队极大的压力。
八路军与中国军队密切协同作战,成功地夺回了一些失地,缓解了中国军队的压力。
四、中国人民的支援与奉献平型关大捷的背后,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和奉献。
在战争洪流中,广大的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投身到抗日战争中。
他们不惧困难,积极支援前线部队,捐款捐物,献血献身,为保卫祖国、抵抗侵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平型关大捷的胜利,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显示出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的坚定决心。
五、胜利与影响平型关大捷中,中国军队和八路军的英勇抵抗最终击溃了日军的进攻,达到了挫败其侵略企图的目标。
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首战大捷,同时也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八路军出师华北挺进山西之际,日军第5师团在察哈尔派遣军的配合下,正沿平绥路进攻长城沿线,企图南下进攻太原,夺取山西腹地,并从右翼配合华北方面军在平汉路的作战。
中国第2战区制定了沿长城各隘阻击日军的作战计划,在平型关方面,决心集合重兵歼灭来犯之敌,并请求八路军配合侧击日军。
为了配合友军作战,保卫山西,振奋八路军军威,八路军115师成功进行了平型关伏击战,取得首战大捷。
1937年9月上旬,根据作战计划,八路军115师开赴平型关附近。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晋东北的一个咽喉要道,两侧峰峦迭起,陡峭险峻,左侧有东跑池、老爷庙等制高点,右侧是白崖台等山岭。
在关前,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狭窄沟道,是伏击歼敌的理想地。
2日,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一部,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并占领东跑池地区。
23日,115师决心抓住日军骄横、疏于戒备的弱点,利用平型关东北的有利地形,以伏击手段歼敌,并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深入的战斗动员。
24日深夜,115师利用暗夜和暴雨,秘密进入白崖台等预置好的战斗阵地。
25日拂晓,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后续部队乘汽车100余辆,附辎重大车200余辆,沿灵丘——平型关公路由东向西开进。
7时许,该部全部进入第115师预伏阵地。
第115师抓住战机,立即命令全线开火,并乘敌陷于混乱之际,适时发起冲击。
115师一部歼敌先头,阻其沿公路南窜之路;一部分割包围日军后尾部队,断其退路;一部冲过公路迅速抢占老爷庙及其以北高地;一部阻断先期占领东跑池的日军回援;一部阻断日军第五师团派出的增援部队。
经过激烈战斗,全歼被围日军,大获全胜。
此战,取得重大战果。
八路军115师共击毙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火炮一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增强国家凝聚力的历史时刻:平型关大捷的国家意义平型关大捷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时刻,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一个经典案例,具有重要的国家意义和历史价值。
这场胜利不仅彰显了中国军民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也增强了国家凝聚力,激励了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抗击外敌的决心。
一、平型关大捷的背景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3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地点在中国北部的平型关。
当时,日本侵略军已经入侵了华北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伪满洲国政权。
中国国民政府为了防止日军继续扩张,派出了中国军队在平型关地区阻击日军。
日军则用武力威胁、谎称和平谈判等手段向中国军队进攻,最终引起了平型关大战。
二、平型关大捷的过程平型关大捷战役激烈异常,参战双方都使用了最新的武器和战术。
不过,中国军队在少数将领的带领下,在激烈的战斗中表现出色,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当时,中国军队在平型关地区建有一米高的土墙,用于防御,成为了中国军队防御的一个有力基础。
日军则采用坦克开道的方式来突破这一防御。
平型关大捷中最为关键的时刻是在日军的坦克攻势到来时,干燥的土壤起了严重的飞沙,长时间的攻击让坦克发生故障,导致许多坦克遭到了中国军队的火力攻击,从而被消灭。
这种靠大自然力量扭转战争局势的情况,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三、平型关大捷的意义平型关大捷虽然是一场战役,但它不仅是中国反击日本侵略的一个重要事件,还揭示出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士气的高昂。
由于中国军队的勇敢表现,许多不服从命令的士兵也起了反应。
这种情况甚至传到了国外,使中华民族开始赢得世界的敬重和注意。
平型关大捷不仅是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举,还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打响革命战争的标志性事件。
193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平型关大捷的胜利中,实现了对全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是有意义的时刻,进一步巩固了革命的政治基础。
此外,平型关大捷还在国内形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团结了全国人民抵御外敌的决心。
在这一阶段,中华民族面临着强烈的危机和挑战,但是平型关大捷的胜利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鼓舞和信心。
创造历史伟业的经典战役:平型关大捷的流传与影响平型关大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这次战役不仅彰显了人民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勇气。
平型关大捷发生于1947年,当时中原解放军抱团作战,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然而,国民党在内部矛盾暴露后已经做好了反扑的准备,加紧了军备的建设,准备对中原解放区全面还击。
同时,国民党军队调集了十七个师的兵力,分为四个军团,向晋冀鲁豫解放区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进攻,妄图摧毁中原解放区。
平型关大捷的胜利可以追溯到当年的8月31日,当时中原解放军一直被国民党军队的强大火力压制,形势严峻。
但几个日夜的激烈战斗后,解放军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战斗力,终于突破了国民党防线。
解放军通过巧妙的攻坚战术,在平型关的战场上取得了惊人的胜利,这次胜利对中原解放区的保卫和发展,对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以及对中华民族历史和长远利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平型关大捷的流传与影响,几乎遍及世界各地。
这次胜利不仅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还为世界各国民族解放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信仰和奋斗目标。
平型关大捷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平型关大捷反映了中共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所具有的强大战斗力。
这次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表现被世界各国刮目相看。
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仅表现出了最高水平的作战能力,还展现了可靠的组织性和战斗能力。
这种正义和勇气的表现,激励了许多爱国青年参军,成为中华民族最可靠的坚强后盾。
其次,平型关大捷也证明了中国解放军已经成为可以与任何敌人都拼搏并取得胜利的先进军队。
这次战役使解放军的声誉在国内外大大提高,中国人民也意识到在中国领土上保卫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决心和坚定信念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
第三,平型关大捷的胜利对于中国革命的进程,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忆平型关大捷古诗词意思
忆平型关大捷古诗词意思如下:
雄师集结在上寨镇运筹帷幄,挺身而出抗击侵略为国分忧。
纷纷细雨落在战士们的身上,抛洒热血只为保卫自己的国家。
这是我们渡过黄河打响的第一战,横扫敌人的战绩让我们青史留名。
而今我摸着白发回忆起往事,远眺当年的战场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春秋。
原文:
《忆平型关大捷》
聂荣臻作于一九八五年夏
集师上寨运良筹,
敢举烽烟解国忧。
潇潇夜雨洗兵马,
殷殷热血固金瓯。
东渡黄河第一战,
威扫敌倭青史流。
常抚皓首忆旧事,
夜眺燕北几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