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获奖
- 格式:ppt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5
《琵琶行》教学设计篇12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一、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
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
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
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
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琵琶行》教案内容分析琵琶行教案一等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琵琶行》的文学背景和主题思想。
分析《琵琶行》的诗歌形象、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掌握《琵琶行》的背诵和欣赏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琵琶行》与同类诗歌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琵琶行》中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琵琶行》的诗歌形象、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琵琶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2.教学难点《琵琶行》中琵琶声与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
《琵琶行》的背诵和欣赏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琵琶行》朗诵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背景介绍介绍《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及其生平事迹。
阐述《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包括唐朝时期的社会环境和音乐文化。
3.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歌情感。
学生标注出生词、难句,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疑惑。
4.合作探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琵琶行》中的某一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各组汇报分析成果,包括诗歌形象、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等。
5.诗歌解读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琵琶行》,分析琵琶声与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
通过比较阅读,分析《琵琶行》与同类诗歌的异同。
6.背诵与欣赏教师示范背诵《琵琶行》,指导学生掌握背诵技巧。
学生自主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7.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背诵《琵琶行》全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诗歌解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琵琶行》的诗歌形象、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可能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分析成果,今后需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案例【案例一】学生甲在分析《琵琶行》的诗歌形象时,提出“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认为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清脆悦耳。
初中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初中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初中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要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音乐,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篇与音乐有关的古典诗歌。
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听录音三、自由读课文文题全解: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
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
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曲篇。
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全文以三次演奏为主线:第一次演奏(暗写)诗人送客闻琴,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四、赏析序言序言交代了写作动机,请问:1、写作动机是什么?2、序言一共七句,与正文彼此相对应的段落是哪几段?五、全体同学速读第一段问:本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析:时间、──夜,地点、浔阳江头,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从侧面烘托琴技,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六、全体同学精读第二段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
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1、请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心情矛盾的句子。
《琵琶行》一等奖说课稿《《琵琶行》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琵琶行》一等奖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XX号说课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
(板书题目、作者)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琵琶行》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2、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A、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B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C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4、教学难点: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
5、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教学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视听结合法等。
三、说学法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
第1篇琵琶行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1、教学设计,选好角度。
《琵琶行》是脍炙人口的传统名篇,过去教学很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
我教这一堂课,改变了教学的角度,选择了这样一个突破口:把本诗的欣赏与对联的学习结合起来。
在这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两条教学线,一条线是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这是主线,其结构设计为“整体感知”——“鉴赏探究”——“自主欣赏”三个步骤;另一条线是对联的欣赏与创作,这是副线,其结构设计为“引读对联”——“赏析对联”——“创作对联”三个环节。
这样设计,避免了教学的单一性,增强了教学的立体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文化氛围。
2、解读文本,突出重点。
《琵琶行》这首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
我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的时候,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诗中两个关键的地方,突出其重点。
一是诗中的音乐描写,这是诗的主要艺术特色之所在,似乎形成这样一个规律,教《琵琶行》就必须讲音乐描写;一是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这涉及到诗的主题。
叙事诗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现实的,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诗人才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揭示出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的共同点,才能够让学生进入诗的境界。
在教学这两个重点内容的时候,我采取了欣赏与探究相结合的教法,在欣赏中探究,在探究中欣赏。
欣赏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诗的内容,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人文品位。
我认为,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审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进而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便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种追求。
3、改变学习形式,促进主动学习。
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啊!很多时候,老师一进课堂,就难于管住自己的“嘴”,就给忘了学生的活动。
这堂课,我的出发点是力图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琵琶行》教学设计篇8教学目标: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2.重点体会音乐中所蕴涵的感情,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从而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教学重点:1.体会诗中的音乐描写。
2.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如何引领学生感知诗中音乐与人生之间的情感纽带?教学设想:1.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2.让学生朗读体会,讨论理解;3.播放琵琶曲,渲染气氛,加深学生对琵琶音乐的理解;4.联系全篇深入挖掘诗人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的原由。
5.大胆地从音乐描写段落切入,并把音乐描写作为研读主体。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展示PPT)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打柴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共同演绎了高山流水的知音传奇;一千多年后的唐朝,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浔阳江畔,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到浔阳城的白居易,在送别好友时,偶遇了一位身世凄苦的长安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共同写就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悠悠的江水、清冷的月光铭记了他们。
让我们走进《琵琶行》,与白居易一起聆听。
(板书课题、作者、音乐,竖写)一、导入: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引入。
(2分钟)二、初步感知:1.本堂课我们重点鉴赏《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在此之前,先请同学们听一段琵琶曲。
(播放琵琶曲)你能用语言把这段音乐描绘给没有听过的人吗?(请学生们回答)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不可言传),可是诗人白居易就用文字将他所听到的琵琶音乐描述了出来,而且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读到这段文字仍然如同亲耳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广为传播,吟诵不绝。
(PPT)让我们齐声朗读这段描写琵琶音乐的经典文字。
2.七嘴八舌:你比较喜欢这段音乐描写中的哪些句子?试与旁边的同学交流你读后的联想与感受。
二、初步感知:1.你能用语言把这段音乐描绘给没有听过的人吗?(听音乐1分钟,过渡1分钟)(朗读1分钟)2.你比较喜欢这段音乐描写中的哪些句子?(2分钟)三、赏析:1.与大家分享你们讨论后的收获。
琵琶行》。
国家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和诗歌内容简介本课讲解的是唐代诗人XXX的《琵琶行》。
该诗歌以琵琶女为主角,描写了她在宫廷中演奏琵琶的情景,以及她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通过该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到XXX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并欣赏到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教学目标是把握诗歌基本内容,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在于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以及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的教学活动包括讲授和解读诗歌。
首先介绍了诗人XXX的背景和写作背景,然后讲解了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接着,通过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情感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全诗的大意。
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并背诵全文。
小结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诗歌和诗人XXX的创作风格,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以及增强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小序和诗歌的第一段、第二段、第七段分别照应。
小序第一句“铮铮悯然转徙XXX”对应诗歌第一段的“铮铮衣韵铛然响”,都描写了琵琶女的音乐声。
小序第二句“瑟瑟声声思捻霓裳”对应诗歌第二段的“慢捻弦声思断肠”,都表达了琵琶女的思念之情。
小序最后一句“整顿衣裳还独倾间关呕哑嘲哳”对应诗歌第七段的“欲弹还休梦魂惊断续残声如咽,恨恨重弹深浅咽喉”。
都描写了琵琶女在演奏中的悲愤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于中国人自信力的看法,引出本课话题。
二、讲解驳论文的特点和写法1.驳论文的特点:以反驳别人的观点为主要目的。
需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需要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有力的反驳,不能简单地否定对方。
2.驳论文的写法: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其次,分析对方观点的错误之处,并提出自己的证据和理由。
琵琶行一等奖教案琵琶行一等奖教案三、探讨研究这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我们重点探究两个问题:第一、诗中的音乐描写;第二、琵琶女与诗人的身世。
(一)音乐描写这首诗有几次描写音乐?(三次)请把三次描写音乐的地方找出来,然后朗读(第一、三次指名学生读,第二次齐读)。
从描写的角度来看,这三次对音乐的描写有没有不同?有哪些不同?(讨论一下,然后交流)在学生讨论、交流基础上,整理完成下表:三次音乐描写比较描写次序与角度琵琶女描写方法详略处理第一次没有出场先闻其声(侧面描写) 略写第二次应诗人邀约而演奏弹奏琵琶(正面描写) 详写第三次被诗人的感慨所感动再次弹奏听众反应(侧面描写) 略写3.诗中描写了音乐的高低变化,你认为琵琶女演奏的弦律有怎样的变化?琵琶女的演奏表现出三个乐段:第一乐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第二乐段:“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
”(宛转低沉) 第三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
”(激越雄壮)4.诗人是怎样描写音乐的?(学生讨论,然后交流)一是运用比喻。
在第二节中找出描写音乐的比喻句,划出来(8句),齐读。
比喻分为两类:一是以声喻声。
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珠落玉盘,清脆悦耳)“银瓶乍破水浆迸”(银瓶爆破,激越雄壮)。
二是以形摹声。
通过一连串精巧的比喻把无形的音乐写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把听觉和视觉都调动起来了。
如“如急雨”(既能看见,又能听见,既有形,也有声)、“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有声,又能见其形)。
二是侧面烘托。
(文中有三处。
齐读)学生分组点评其作用(每组点评一句)。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忘归”和“客不发”烘托琵琶声的迷人)“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秋月之静烘托人物的全神贯注,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之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以诗人泪湿衣衫,烘托琵琶女音乐的哀怨感人)拓展:侧面描写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从一些古诗文中找到例句:“曲终声尽已日半,四座相对愁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