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新版)沪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4.51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知道浓硫酸、浓盐酸的物理性质;了解盐酸、稀硫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及用途;2.知道烧碱、消石灰、氨水的物理性质;了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主要化学性质和用途; 3.认识强酸和强碱的腐蚀性;浓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 4.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响;5.认识常见的酸、碱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酸和碱的性质; 2.初步了解在探究过程中应用归纳、总结等科学手段 情感目标:从酸碱在生活生产应用,使学生了解其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的性质;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2.碱的性质 3.复分解反响 探究实验1.浓硫酸、浓盐酸、浓硝酸的物理性质比拟 2.稀硫酸和稀盐酸的化学性质比拟 3.碱的性质比拟 知识整理: 复习:物质的分类酸、碱、盐的概念〔1如:HCl 、HNO 3、H 2SO 4、H 2CO 3等。
HCl==H ++Cl -;H 2SO 4==2H ++SO 42-; 电离通式:H n R==nH ++R n-;〔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NaOH 、Ca(OH)2等。
NaOH==Na ++OH -;Ca(OH)2==Ca 2++2OH -;电离通式:R(OH)n==R n++nOH-;〔3〕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NaCl、NH4NO3等。
NaCl==Na++Cl-;NH4NO3==NH4++NO3-;一、常见的酸1.生活中常用的酸:胃液中含有的盐酸〔HCl〕,蓄电池中含有硫酸〔H2SO4〕,酸雨中含有的硫酸及硝酸〔HNO3〕,食醋中含有的醋酸〔CH3COOH或HAc〕;饮料中可能含有的碳酸、柠檬酸等2.酸的分类:无氧酸〔如HCl〕、含氧酸〔HNO3〕等3.浓硫酸、浓盐酸和浓硝酸的物理性质浓硫酸浓盐酸浓硝酸溶质的化学式H2SO4HCl HNO3颜色无色无色无色状态粘稠、油状液体液体液体气味无味刺激性气味刺激性气味浓度98% 36%~37% 70%密度〔与水比拟〕/mL /mL /mL敞开试剂瓶口发生的现象无明显现象产生白雾产生白雾是否具有挥发性不易挥发有挥发性有挥发性与水混合放出大量的热变大变小变小露置在空气中后的溶液质量露置在空气中后的溶质质不变变小变小量变大不变不变露置在空气中后的溶剂质量变小变小变小露置在空气中后的质量分数注意:浓硫酸具有一定的特性:〔1〕吸水性〔物理性质〕用于气体枯燥,但除NH3等碱性气体除外[2NH3 + H2SO4 == (NH4)2SO4]〔2〕脱水性〔化学性质〕——黑面包实验〔浓硫酸与蔗糖反响,使之炭化。
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酸和碱》教案沪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酸和碱的概念、性质和用途,理解酸和碱的区别。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酸和碱的概念:酸和碱是化合物,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
2. 酸和碱的化学性质:酸和碱与金属、非金属、盐等物质的反应。
3. 酸和碱的用途:酸和碱在工业、农业、医药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酸和碱的概念、性质和用途。
2. 教学难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以及酸和碱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酸和碱的性质。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酸和碱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酸和碱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酸和碱的概念:讲解酸和碱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酸和碱的特点。
3. 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实验,观察酸和碱与其他物质的反应,分析其化学性质。
4. 酸和碱的用途: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酸和碱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酸和碱概念、性质和用途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酸和碱知识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的反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八、教学延伸1. 酸和碱的进一步研究: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酸和碱的其他性质,如溶解性、酸碱度等。
第2节常见的酸和碱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酸和碱的性质的方法。
②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并能判断简单的置换反应。
2.过程与方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酸和碱的性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利用酸、碱、盐的一些知识,初步树立合理使用物质的科学意识。
二、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学生对酸和碱性质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认识。
2.教学重点:常见酸(硫酸、盐酸)、常见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判断。
3.教学难点:从溶液的角度理解“为什么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为什么碱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4.课型:探究、讨论。
5.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常见的酸【引入】在学习中已经知道哪些酸?【介绍】三种常见的酸:盐酸、硫酸、硝酸【活动与探究】观察探究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浓硫酸浓盐酸溶质的化学式H2SO4HCl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敞开试剂瓶口发生的现象【交流与讨论】你知道酸与哪些物质能发生反应?【活动与探究】稀硫酸和稀盐酸的化学性质【问题】镁、锌、铜三种金属哪些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哪些不能?反应的剧烈程度有什么差异?有何启示?【交流与讨论】1.稀硫酸和稀盐酸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2)活动性较强的金属+稀硫酸(盐酸)→盐+氢气。
Zn+2HCl==ZnCl2+H2↑ Zn+H2SO4==ZnSO4+H2↑(3)某些金属氧化物+稀硫酸(盐酸)→盐+水Fe203+6HCl==2FeCl3+3H20 Fe203+3H2SO4==Fe2(S04)3+3H20(4)碳酸盐+稀硫酸(盐酸)→盐+水+二氧化碳Na2C03+2HCl==2NaCl+H2 O+C02↑ Na2C03+H2SO4==Na2S04+H20+C02↑2.为什么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因为它们在水溶液中都可电离出H+,所以酸溶液具有许多共同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酸和碱》教案沪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酸和碱的概念及其特性;2. 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检测溶液的酸碱性;3. 掌握常见酸和碱的化学式、性质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酸碱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 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酸碱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 增强学生对实验安全的意识;3.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酸和碱的概念及其特性;2. 常见酸和碱的化学式、性质和用途。
难点:1. 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2.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酸碱溶液、酸碱指示剂、实验器材等;2. 课件和教学素材。
学生准备:1. 预习相关知识;2. 实验小组合作分工。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酸和碱吗?它们有什么特点?环节二:学习酸和碱的概念及其特性1. 讲解酸和碱的概念;2. 通过实验展示酸碱的化学性质,如酸的腐蚀性、碱的腐蚀性、酸碱中和反应等;3. 引导学生总结酸和碱的特性。
环节三:学习常见酸和碱的化学式、性质和用途1. 讲解常见酸的化学式、性质和用途,如盐酸、硫酸等;2. 讲解常见碱的化学式、性质和用途,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酸碱的异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环节四:学习酸碱指示剂1. 讲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及使用方法;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酸碱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变色情况;3. 让学生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检测溶液的酸碱性。
环节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酸碱的概念、特性、常见酸碱的化学式、性质和用途以及酸碱指示剂的作用;2. 强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七章应用广泛地酸、碱、盐第二节常见地酸和碱物质地分类:电离方程式:1、溶液能导电地原因:在水溶液中有自由移动地离子存在。
2、电离:物质溶于水,离解成自由移动地离子地过程。
3、在溶液中所有阳离子带地正电荷总数与所有阴离子所带地负电荷总数相等。
2—,则2a + 3b = 如溶液中含aFe2+、bFe3+、cSO42c酸、碱、盐地概念及酸碱盐地溶解性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地化合物,如NaCl、Na2CO3、AgNO3、CuSO42、酸碱盐地溶解性:可溶性碱: KOH NaOH Ca(OH)2 Ba(OH)2NH3.H2O1、在酸、碱、盐溶液中,由于电离,以离子地形式存在酸:电离时生成地阳离子全部是H+地化合物,如HCl、HNO3、H2SO4、H3PO4由H+与酸根离子组成: HnR = nH+ + Rn-碱:电离时生成地阳离子全部是OH-地化合物,如NaOH、KOH、Ba(OH)2、Ca(OH)2由金属离子与OH—组成: R(OH)n = Rn++ nOH —可溶性盐:所有地硝酸盐、钾盐、钠盐、铵盐都易溶,盐酸盐(除AgCl外)硫酸盐(除BaSO4外)也可溶不溶于水,但溶于酸地沉淀:不溶性碱Cu(OH)2,Fe(OH)3,Mg(OH)2,Al(OH)3不溶性碳酸盐CaCO3,BaCO3,MgCO3,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地沉淀:AgCl、BaSO4酸、碱、盐溶液地导电性小结: NaCl固体(不导电) NaCl溶液(导电)KNO3固体(不导电) KNO3溶液(导电)NaOH固体(不导电) NaOH溶液(导电)蔗糖固体(不导电) 蔗糖溶液(不导电)酒精(不导电) 酒精溶液(不导电)蒸馏水(不导电)设问:为什么有地物质(如NaCl固体)本身不导电,而它地水溶液能导电呢?而有地物质(如蔗糖固体)本身不导电,把它配成水溶液还是不导电?在水分子作用下分析: NaCl 固体 Na++Cl-(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离子能自由移动)不导电导电小结:要点:有些物质地水溶液能导电地原因是在水溶液中有自由移支地离子存在。
第 2 节常有的酸和碱第一课时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状况。
2.认识几种常有的酸,认识浓硫酸的腐化性。
3.认识酸的通性及其原理,能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守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感情态度价值观】1.进一步加强研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育擅长合作、勤于思虑的科学精神。
2.领悟化学与人类亲近关系,培育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1.经过实验和生活知识,理解常有的酸、碱的性质与用途。
2.经过实验,学习酸、碱的通性及反应规律与物质制备。
3.经过比较实验,学会酸、碱与其余物质的鉴别。
【教课难点】1.经过教师理论知识的讲解,理解酸、碱拥有通性原由。
2.经过挂图或播放视频,学习酸、碱的安全使用及有关事故的急救与办理知识。
教课过程[ 复习引入 ]复习酸碱的定义;我们知道: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那么,还有哪些物质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呢?一、酸碱指示剂(常有:石蕊溶液、酚酞溶液)[ 演示实验 1]变色规律: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
酸红碱蓝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
酸无碱红二、常有的酸[ 演示实验 2]1. 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用途浓盐酸浓硫酸颜色、状态“纯净”:无色液体无色黏稠、油状液体工业用盐酸:黄色(含Fe3+)打开瓶盖后的现象瓶口有白雾(稀 HCl 无)无明显现象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无特征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 敞口置于空气中,瓶口有白雾 )①金属除锈用途②制造药物③人体中含有少许盐酸,助消化强氧化性腐化性①金属除锈②浓硫酸作干燥剂③生产化肥、精髓石油2.其余常有酸:硝酸 (HNO3) 、醋酸( CH3COOH)、磷酸( H3PO4)、柠檬酸等等。
3.浓硫酸的特征①吸水性:把浓硫酸露天搁置,浓硫酸会汲取空气中的水分而变稀。
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常见的碱;了解碱能跟哪些物质反应;知道碱有共同性质的原因。
能力目标:通过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组成和性质上的比较,总结碱的共同点。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体会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你所知道的日常生活中碱性物质有哪些呢?能说出其中一些物质你所能感触的特性吗?1.NaOH、Ca(OH)2的俗称学生看书比较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俗名。
氢氧化钠—烧碱、火碱、苛性钠;氢氧化钙——熟石灰、消石灰;氢氧化钙溶液—石灰水。
氢氧化钙乳浊液——石灰乳2.NaOH、Ca(OH)2的物理性质实验展示取固体NaOH放入表面皿上;在试管中溶解固体NaOH并感知其温度变化。
讨论交流 1.NaOH固体表面溶解的原因是什么?2.怎样保存NaOH固体?3.它能做干燥剂吗?小结:氢氧化钠的主要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且放出大量的热量,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常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实验展示: 取少量氢氧化钙固体,并加水溶解。
小结: 氢氧化钙是一种白色固体,微溶于水。
思考:如何鉴别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提示根据氢氧化钠易潮解,溶于水显著放热,而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无显著放热现象,取少量暴露于空气中或取少量溶于水比较产生的现象。
3.NaOH和Ca(OH)2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完成表格点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及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巧。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前后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均保持不变。
问题讨论:(1)瓶吞鸡蛋的原理是什么?(2)冬天园林工人为什么用石灰浆将树干底部刷白?用石灰沙浆砌砖抹墙为什么很牢固?装石灰水的试剂瓶用久后瓶壁上为什么会有一层白色的膜?(3)如何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讨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相似,碱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是什么?点拨:由于碱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因而碱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及常见的酸碱反应;2.能力目标:能够利用实验方法进行酸碱中和反应;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正确使用酸碱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了解酸和碱的定义及常见的酸碱反应;2.掌握常见的酸碱的具体性质;3.学会利用实验方法进行酸碱中和反应。
三、教学难点1.掌握常见的酸碱的性质;2.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酸碱中和实验。
四、教学准备1.教师:预先准备好化学实验器材和草图;2.学生:酸碱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酸和碱的图片或物质,引起学生对酸碱的兴趣,并询问学生对酸碱的了解和感受。
2.探究酸碱的性质(20分钟)2.1酸的性质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酸,如醋、柠檬汁、硫酸等,并要求学生观察、闻和尝一下这些酸。
然后帮助学生总结酸的性质,如酸味酸香、可以腐蚀金属、可以脱去金属氧化物等。
2.2碱的性质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碱,如苏打粉、石灰石、氢氧化钠等,并要求学生观察、闻和尝一下这些碱。
然后帮助学生总结碱的性质,如碱味苦涩、可以中和酸、可以与金属生成盐等。
3.酸碱中和实验(5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酸和碱的溶液,如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将这两种溶液逐滴混合,直到达到中和时停止滴加,并记录实验结果和说明。
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同样的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4.实验结果总结与讨论(2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填写实验记录表,并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进一步让学生理解酸碱中和的原理,并和学生一起总结出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5.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何判断物质是酸还是碱?如何制备酸和碱溶液等,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并在课后进行相关的拓展探究。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及常见的酸碱反应,并通过实验方法进行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