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

  • 格式:doc
  • 大小:300.00 KB
  • 文档页数:3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溶解现象

6.1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质的溶解特点、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

认识溶解的现象,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知道溶解过程常伴随放热、吸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实验,学习观察、记录现象,分析实验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进对化学学科的情感,从物质溶解特点出发,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溶液的基本特征,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水溶液与水性质的不同。

2、难点:物质的溶解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课时一]

第§6-1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解

1

2、物质的溶解:一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3、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4、可溶性的固体、液体、气体分散到水中均能形成溶液;不溶性的固体分散到水中形成悬浊液;不溶性的液体分散到水中振荡后形成乳浊液。

5、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物质溶解时要放出热量,如:氢氧化钠;有的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如硝酸铵。

[课时二]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性质要发生改变:

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水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2、某些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导电性会发生改变。

例如:食盐水能导电,而水则不能导电。――原因:食盐水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金属导体能导电是金属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电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理解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与“稀”的关系。

(4)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5)溶解度曲线的定义及其应用;

(6)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基本计算;

(7)了解结晶现象及常用的结晶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的思考模式来领悟原理知识;

(2)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注意对概念的理解,在给制和识别溶解度曲线中培养能力。

(3)在认识到溶液有关知识后,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学习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平淡的溶液中得到丰富多彩的道理,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树立从“量”的角度认识事物的观念,认识到事物“量”的重要性及定量思维在自然科

学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3)用辨证的思想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1.影响溶解性的几个因素;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解度的定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

3.溶解度的基本计算;结晶方法的应用。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联系生活经验,填空:

⑴面粉在水中溶解,食盐、糖在水中溶解。(填“易”“不易”)

⑵衣服上的油渍用水洗去,而用汽油洗去。(填“难”“容易”)

溶解性的定义:

阅读书P166第二节,填空:的能力称为溶解性,它是该物质的

性质。(填“物理”“化学”)

【活动探究】

活动1: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⑴分组做P166的活动与探究,后填空:

实验1 该实验中所用溶剂(填“相同”“不同”),溶质,根据溶解情况得出的结论

是。

实验2该实验中所用溶剂(填“相同”“不同”),溶质,实验现象是食用油溶解于中,不能溶解于中,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3 该实验中现象:第一次加的硝酸钾溶解(填“全部”“部分”),第二次加的硝酸钾溶解,两次实验中不同点是,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⑵应用:从生活中举例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

活动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⑴看P167的活动与探究,填空:

实验1的现象,

实验2增加了的量,现象是,

实验3升高了,现象是。

这些实验说明: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

⑵阅读P168第二节,填空:

饱和溶液是指

不饱和溶液是指

思考:在上述定义中:

①为何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②为何说“饱和溶液”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加另一种溶质还能溶解吗?

③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能否相互转化?怎样实现转化?(联系上面实验思考)

④怎样识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活动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与“稀”的关系:

⑴观看演示实验:a 2克氯化钠与10毫升水混合

b 0.1克氢氧化钙与10毫升水混合

⑵填空:

现象:a 氯化钠溶解;b 氢氧化钙溶解(填“全部”“部分”)

结论:a所得溶液是;b所得溶液是(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浓”“稀”)。

即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浓稀(填“有”“无”)必然联系)。

但在同一溶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稀)

课堂小结:

1.溶解性是指,与、

及等因素有关。其中被称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外部因素;而和被称为影响溶解性的内部因素。

2.饱和溶液是指,

不饱和溶液是指

可通过改变、、来实现相互转化。根据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多少,又可把溶液分为和。

3.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则该溶液

是饱和溶液。

③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④一定温度下,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溶解硝酸钾。

⑤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反思与小结】

第二课时

【复习】

⑴溶解性是指,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有

⑵饱和溶液是指,不饱和溶液是指,区别的方法是,转化可通过变来实现。

【活动探究】

活动1:溶解度的概念

⑴阅读P168末二节,填空:

溶解性只能笼统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为了定量地描述物质的溶解性的强弱,我们用

来表示。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该定义中强调出溶解度的条件,标准,状态,单位。

⑵阅读P168表6-9,填空:

由表中内容可知,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填“相同”“不同”),溶解度最小的物质是。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的含义是,如果该温度下,溶剂量为50克,则最多可溶解氯化钠克,配成饱和溶液克;如果该温度下,某氯化钠饱和溶液272克,则含有溶剂克,氯化钠克。

⑶练习:判断下列说法对错:

①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

②硝酸钾溶液在20℃时的溶解度是31.6克。

③硝酸钾在20℃时的溶解度是31.6。

④硝酸钾在20℃时的溶解度是31.6克。

⑤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了10克氯化钠,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0克。

⑥在20℃时,100克饱和溶液中有氯化钠10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0克。

⑦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即100克溶液中含有31.6克硝酸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