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培训资料大全
- 格式:pptx
- 大小:11.03 MB
- 文档页数:3
贯标培训材料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培训讲义●郑永亮●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第一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基础知识第一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特点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与其他管理体系贯标的异同相似和继承之处管理体系的方法论相似不同的管理体系都是在各自系统化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指导下的一种模式化的管理方法,针对的都是管理活动。
实施管理体系的目的相同通过模式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确保与管理对象相关的各项过程和活动都处于可控并受控的状态下,从而确保方针的落地和以目标为驱动的体系绩效持续改进。
遵循了一些相同的管理原则和方法随着ISO9000族标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实施,随后的各种管理体系都遵循了ISO9000族标准所采用的一些管理原则和方法,如PDCA循环、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等管理思想和原则等。
管理对象不同质量管理体系:对组织持续稳定地提供合格产品有影响的过程;(体系运行绩效——产品质量水平)环境管理体系:对组织持续稳定地控制其重要环境因素造成实际环境影响有关的过程;(体系运行绩效——环境影响水平)……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组织在信息化环境下持续稳定地获取竞争优势有影响的能力建设过程。
(体系运行绩效——能力提升水平)如在CAD/CAE/CAPP/PDM/VPD等技术部署和应用的信息化环境下,通过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同步创新和持续改进,来打造并不断提升研发能力,从而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同样也可以在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分析、产品质量在线监测/分析等信息化环境下提升环境和质量管理的能力。
管理对象的基础不同其他管理体系:对于质量、环境、安全等管理,即使企业没有按标准要求建立质量体系,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开展相应的日常管理活动。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特别是相关领域的综合集成能力、协同创新能力等,往往是企业之前完全没有涉及过的、对企业来讲是完全没有基础、全新的探索。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培训“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发展历程1、2011年11月,工信部按照《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的部署和要求,制定印发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2、2013年8月,工信部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提出“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
3、2013年9月,正式发布GB/T 23020-2013《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4、2014年1月,工信部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试行)》,明确了引导企业强化变革管理、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通用管理方法。
5、2015年11月,工信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行动计划(2015-2018年)》,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推广行动”列为首要行动,提出到2018年形成一套完善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标准。
6、2017年6月,正式发布GB/T 23000-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和GB/T 23001-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国家标准,2017年11月GB/T 23002-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形成的标准1、GB/T 23020-2013《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2、GB/T 23000-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3、GB/T 23001-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4、GB/T 23002-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指南》;5、GB/T 23003-2018《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指南》(报批稿)。
两化融合贯标材料清单摘要:1.两化融合贯标的概念和背景2.两化融合贯标的内容和目标3.两化融合贯标的实施步骤和关键点4.两化融合贯标的意义和价值5.两化融合贯标的案例分享正文:两化融合贯标是指将企业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起来,通过建立一套管理体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概念源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中积累的技术应用成果和管理创新经验。
为了推广这一理念,我国制定了gb/t 23020《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并在一万多家企业开展了两化融合评估工作。
两化融合贯标的内容包括: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战略一致性,领导的核心作用,全员参与、全员考核,过程管理,全局优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等九项管理原则。
这些原则旨在帮助企业实现技术融合和产品融合,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
实施两化融合贯标的步骤主要包括:评估企业的现状,制定融合策略,建立管理体系,实施和运行管理体系,以及持续改进。
在这些步骤中,企业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确保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规定;二是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企业的融合策略;三是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四是定期对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其有效性和实用性。
两化融合贯标对企业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帮助企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三是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在实施两化融合贯标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确保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规定;二是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企业的融合策略;三是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四是定期对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其有效性和实用性。
两化融合贯标的案例分享:某汽车制造企业通过实施两化融合贯标,实现了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合,推出了一款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汽车电子产品,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幻灯片1●清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幻灯片2●实施过程●数据组织结构●策划●技术●业务流程●输出:●…………●技术实现需求●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优化需求●确保●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优化方案、实施与执行、监督与控制●两形●化成●技术实现●技术方案、技术获取监督与控制●融●合预●实期●施的●过新●程型●匹配与规化●持能●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匹配性调整●续力●受控●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规化与制度化●运行维护●数据开发利用动态调整● 2幻灯片3●案例分析说明●•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框架结构为基础,以一个实际案例为主线,在相关的要点上,辅助以一些典型案例,说明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下,两化融合的工作如何实施。
●•本案例不是给出一个企业两化融合的解决方案,也不是给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贯标方案,而是将过去的做法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符合和不符合●的地方,给大家一个感性的认识。
● 3幻灯片4●提要●•1、企业战略、两化融合●方针、可持续竞争优势、新型能力●•2、策划●•3、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优化●•4、技术实现●•5、匹配与规化●•6、其它与结束语● 4幻灯片5案例概述●案例●•Y企业集团是我国机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创立开始就一直扮演我国机电行业实验工厂的角色。
形成了包括电机、电气成套、车辆等丰富的产品线。
●•但是改革开放之后,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却面临严峻的挑战。
● 5幻灯片6●案例●•当前环境下的挑战:●–没有一种产品能够做大●–在优势产业上出现技术竞争力下降●–高端产品领域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低端产品领域面临民营企业的强大竞争,●经营灵活性和成本控制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 6幻灯片7●案例●•企业进行了一系列努力,力图全面打造企业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争取上市●–开展外资合作合资●–成立独立事业部门●–……●•Y企业聘请P大学的团队开展战略咨询和管理咨询,聘请T大学的团队开展工业技术改造和信息化咨询,聘请M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咨询,聘请Z团队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咨询,希望借助外部资源的整合,全面打造企业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培训和咨询服务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理论知识:培训师会介绍“两化融合管理
体系”的基本概念、发展背景、意义与目标等理论知识,帮助企业了解其
重要性和必要性。
2.“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培训师会详细讲解“两化融合
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包括各个层级和岗位的责任和职责,帮助企业建
立起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
3.“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法:培训师会介绍企业实施“两化
融合管理体系”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包括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估等阶段,帮助企业掌握实施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旳理论阐明和内容详解目录一、提出背景: 0(一)目前我国企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面临旳关键问题 0(二)目前我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面临旳重要问题 (1)(三)管理体系旳理解 (2)二、九项管理原则 (3)(一)管理原则一: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3)(二)管理原则二:战略一致性 (5)(三)管理原则三:领导旳关键作用 (6)(四)管理原则四:全员参与、全员考核 (7)(五)管理原则五:过程管理 (8)(六)管理原则六:全局优化 (9)(七)管理原则七:循序渐近,持之以恒 (11)(八)管理原则八:创新引领 (11)(九)管理原则九:开放协作 (13)三、基本框架 (14)(一)基本框架——输入与输出 (14)(二)基本框架——四个基本要素 (16)(三)基本框架——四个管理域 (19)(四)基本框架——四个管理域之一:管理职责 (19)(五)基本框架——四个管理域之二:基础保障 (21)(六)基本框架——四个管理域之三:实行过程 (23)(七)基本框架——四个管理域之四:评测与改善 (26)(八)基本框架——持续改善 (27)四、应用与推广 (28)(一)与其他管理体系之间旳关系 (28)(二)有关方 (30)(三)完善系列原则 (30)一、提出背景:(一)目前我国企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面临旳关键问题1.环境问题:(1)环境约束已经成为目前我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旳刚性约束;(2)环境原因成为企业生产需要考虑旳重要生产要素;(3)国家在污染排放等方面旳环境治理规定将为企业带来全新旳挑战。
2.资源问题:(1)资源能源旳有限性与稀缺性与不停增长旳生产需求之间存在供应与需求之间旳不平衡;(2)我国资源密集型生产企业怎样转型;(3)我国高投入、高消耗旳粗放式增长方式怎样转变。
2.以劳动生产率为关键旳竞争问题:(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记录公报显示:我国劳动生率为66199元/人,远低于发达国家旳水平;(2)以劳动密集性产业为主,不过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人口红利难认为继;(3)产业链两端高附加值环节旳企业竞争力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