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课件-小儿急性呼吸衰竭
- 格式:ppt
- 大小:4.40 MB
- 文档页数:3
第二节急性呼吸衰竭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是指肺不能提供足够的氧气(低氧性呼吸衰竭,hypoxemic respiratoryfailure)或排出二氧化碳(高碳酸血症性呼吸衰竭,hypercapnia respiratory failure)以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导致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和(或)二氧化碳分压增加。
患儿有呼吸困难(窘迫)的表现,如呼吸音降低或消失、吸气时有辅助呼吸肌参与,出现吸气性凹陷以及意识状态的改变。
儿童呼吸衰竭多为急性呼吸衰竭,是导致儿童心搏呼吸骤停的主要原因,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呼吸衰竭常以血气分析指标来判断(在海平面、呼吸室内空气、静息状态、排除发绀性心脏病的前提下),低氧性呼吸衰竭系指PaO2<60mmHg;高碳酸血症性呼吸衰竭(又称为通气衰竭,ventilatory fail-ure)系指PaCO2>50mmHg.根据上述结果,传统上呼吸衰竭分为两型,I型呼吸衰竭: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PaO2<60mmHg,PaCO2降低或正常);I 型呼吸衰竭:缺氧伴CO2潴留(PaO2<60mmHg,PaCO2>50mmHg).值得重视的是:病人的总体情况、呼吸困难(窘迫)等临床表现,对于呼吸衰竭的早期判记断尤为重要。
【病因与病理生理】呼吸衰竭主要病理生理是呼吸系统不能有效地在空气-血液间进行氧和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包括通气不足、弥散障碍、肺内分流、通气-血流(V/Q)比例失调四个方面,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根据年龄,常见的引起呼吸障碍的原发疾病有:1.新生儿2.2岁以下儿童(1)支气管肺炎。
(2)哮喘持续状态。
(3)喉炎。
(4)先天性心脏病。
(5)气道异物吸入。
(6)先天性气道畸形(气管蹼、囊肿、大叶肺气肿等)。
(7)较大腺样体或扁桃体所致的鼻咽梗阻。
3.2岁以上儿童(1)哮喘持续状态。
(2)多发性神经根炎。
(3)中毒。
(4)溺水。
儿科护理学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是指各种累及呼吸中枢或呼吸器官的疾病导致肺氧合障碍和(或)肺通气不足,影响气体交换,引起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上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将呼吸衰竭分为两种类型,即Ⅰ型和Ⅰ型。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1.中枢性因呼吸中枢病变,呼吸运动发生障碍,通气量明显减少所致。
常见于颅内感染、出血、脑损伤、脑肿瘤、颅内压增高等。
2.周围性因呼吸器官的严重病变或呼吸肌麻痹,同时发生通气与换气功能障碍所致。
常见于喉头水肿、气管炎、肺炎、肺不张、肺水肿、肺气肿及支气管异物等,另外呼吸肌麻痹、胸廓病变、气胸及胸腔积液等也可致病。
中枢性和周围性呼吸衰竭机体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脑水肿、心肌收缩无力和心排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肾衰竭进一步加重缺氧和酸中毒(二)临床表现主要是呼吸系统表现和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的表现。
1.呼吸系统表现周围性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频率改变及辅助呼吸肌活动增强的表现,如频率加快、鼻翼扇动、三凹征等。
中枢性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节律紊乱,如潮式呼吸、叹息样呼吸及下颌呼吸等,甚至发生呼吸暂停。
2.低氧血症表现①发绀:以口唇、口周及甲床等处较为明显,但在严重贫血(Hb<50g/L)时可不出现发绀;②消化系统:可出现腹胀甚至肠麻痹;③循环系统:早期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排出量增加;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等;④泌尿系统:尿中可出现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有少尿或无尿,甚至肾衰竭;⑤神经系统:早期烦躁、易激惹、视力模糊,继之出现神经抑制症状,如神志淡漠、嗜睡;⑥其他:有细胞代谢及电解质紊乱,如酸中毒及高钾血症等。
3.高碳酸血症表现开始出现烦躁不安、出汗、摇头、意识障碍、皮肤潮红。
严重时出现惊厥、昏迷、视乳头水肿、呼吸性酸中毒等。
(三)辅助检查血气分析:早期或轻症(Ⅰ型呼衰,即低氧血症型),动脉氧分压(PaO2)≤50mmHg,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正常;晚期或重症(Ⅰ型呼衰,即低氧血症并高碳酸血症型),动脉氧分压(PaO2)≤ 50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mmHg(6.65k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