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金色的鱼钩》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7.55 KB
- 文档页数:7
15.《金色的鱼钩》说课稿一、说教材《金色的鱼钩》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15课。
这是篇叙事课文,讲的是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赞颂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根据新课堂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知识、学情、智力层次,围绕老班长的感人故事,紧扣“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现主要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精神;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二)学习重点通过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三)学习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二、说学法根据素质教育的新思想和语文课标的新理念,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我采用了“导学式”五环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法。
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的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让学生之间碰出火花,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当年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说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导学式”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以指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目标,以“学习目标”为核心,以“五环节”课堂教学为基本结构,以“问题”为教学切入点,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三为主”为教学原则,以“多种教法”为教学手段,以“激发兴趣”为教学宗旨,以“形成学生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学策略。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金色的鱼钩》课文原文及赏析《金色的鱼钩》课文原文:
在红军长征的路上,有一位老班长,他负责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
他们在荒芜人烟的草地上行进,食物极度匮乏。
一天,老班长在河边钓到了一条鱼。
他用鱼骨做了一个鱼钩,每天都能钓到一些小鱼。
他就把这些鱼煮成鱼汤,让三个小战士喝,自己却只嚼着鱼骨。
小战士们看到老班长瘦弱的身体和他嘴里嚼的鱼骨,心里十分难受。
他们恳求老班长一起吃鱼,但老班长总是说他已经吃过了,或者他不饿。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班长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但他仍然坚持每天去钓鱼,为小战士们煮鱼汤。
直到有一天,他倒在了草地上,手里还紧紧握着那个金色的鱼钩。
小战士们含泪埋葬了老班长,他们知道,那个金色的鱼钩不仅是老班长生命的象征,更是他无私奉献和崇高精神的象征。
《金色的鱼钩》赏析: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小学语文课文,它以红军长征为背景,通过描述老班长为了照顾生病的小战士,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让他们吃到鱼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伟大和无私。
文章中的老班长是一个典型的英雄形象,他的坚韧不拔、无私奉献和崇高的牺牲精神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他用鱼骨做成的金色鱼钩,成为了他无私奉献和崇高精神的象征。
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情节紧凑动人,充满了深情厚意。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深深感受到老班长对小战士们的关爱和牺牲,以及小战士们对老班长的敬爱和感激。
总的来说,《金色的鱼钩》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
它教育我们要学习老班长的无私奉献和崇高精神,珍惜生活,尊重生命,为他人着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金色的鱼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了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
它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语文素养培养的优秀范例。
二、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阅读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但对于红军长征这段历史背景了解相对较少,对于文中所体现的革命精神和人物的崇高品质可能理解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品质。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红军长征的艰难环境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情感。
2、问题引导法: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朗读感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品质。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一. 教材分析《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一位老渔夫和他的孙子钓鱼的故事。
故事中,老渔夫教育孙子要用心钓鱼,孙子最终钓到了一条大鱼,但在拉鱼上船的过程中,鱼钩挂在了岩石上,孙子为了保护鱼钩,不顾一切地拉扯,最终鱼钩断裂,孙子感到非常失望。
然而,当孙子抬起头时,他发现鱼钩上挂着一片金色的鱼鳞,这片鱼鳞让他感受到了钓鱼的美好和爷爷的关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对于课文中的情感内涵和寓意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可能对钓鱼这一活动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图片展示等方式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内涵,体会爷爷对孙子的关爱。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和创作。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内涵,体会爷爷对孙子的关爱。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和教师讲解,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内涵。
3.任务驱动法:通过设定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课件和图片素材。
2.准备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3.准备课堂活动所需的教学工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老渔夫和孙子钓鱼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确保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内涵。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如:“课文讲述了谁和谁钓鱼的故事?”“他们在钓鱼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等,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金色的鱼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金色的鱼钩》是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红军长征时期的故事,通过描述一位红军战士为了让三个小战士吃上鱼,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展现了红军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
课文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在教材中,本文属于阅读理解板块,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课文内容,并能够进行相应的拓展思考。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其中大意。
但是,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对红军长征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无私奉献精神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感受故事中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词,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人物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红军长征时期战士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词,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情感,理解红军长征时期战士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中的情感;通过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通过情感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勾画出生词和不懂的地方。
五年级下册语文《金色的鱼钩》教案人教版两篇五年级下册语文《金色的鱼钩》教案人教版两篇这篇课文生动感人。
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
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下面是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金色的鱼钩》教案人教版两篇,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金色的鱼钩》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入情入境阅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间令人震撼的情。
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2.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收集战争期间令人感动的人或事。
4.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画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多种角度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5.训练朗读能力,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教学重点入情入境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的含义和作用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金色的鱼钩》是发生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想信同学们读过这篇课文之后,一定会被那位老班长的精神所感动。
板书课题二。
新授:1、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注意要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并结合下列阅读要点进行阅读:⑴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划出课文中最使你感动的部分。
⑶说说你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这句的理解。
2、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呢?(老班长)对他的刻画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完成的,我们来找一下(在书上画出来)并说出其含义。
A外貌描写:全文有六处描写班长的外貌,这是课文思路的主线。
这六处是:课文第2节,班长一出场就写了他的外貌:个儿挺高,两鬓都斑白了。
第二次描写是在第8节,小梁看见班长吃病号吃剩的鱼骨头,他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课文21节里,写病号们不肯喝鱼汤时,班长皱起眉头。
课文22节,写班长看见大家把鱼汤喝完后,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五年级下册语文《金色的鱼钩》教案人教版两篇《金色的鱼钩》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入情入境阅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间令人震撼的情。
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2.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收集战争期间令人感动的人或事。
4.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画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多种角度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5.训练朗读能力,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的含义和作用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金色的鱼钩》是发生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想信同学们读过这篇课文之后,一定会被那位老班长的精神所感动。
板书课题二。
新授:1、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注意要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并结合下列阅读要点进行阅读:⑴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划出课文中最使你感动的部分。
⑶说说你“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这句的理解。
2、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呢(老班长)对他的刻画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完成的,我们来找一下(在书上画出来)并说出其含义。
A外貌描写:全文有六处描写班长的外貌,这是课文思路的主线。
这六处是:课文第2节,班长一"出场"就写了他的外貌:"个儿挺高,……两鬓都斑白了。
"第二次描写是在第8节,小梁看见班长吃病号吃剩的鱼骨头,他"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课文21节里,写病号们不肯喝鱼汤时,"班长皱起眉头"。
课文22节,写班长看见大家把鱼汤喝完后,"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课文23节里,当大家走到草地边上时,又对班长的外貌进行描述:"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课文里最后一次写老班长的外貌,是在28节里,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城阳乡寨小学董婷婷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心世界。
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为了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二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学情分析:1、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英雄?我发现学生对于英雄的认识仅局限于只有做出惊天动地业绩的人才是英雄的层面。
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缺憾,我想在《金色的鱼钩》这一课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对英雄的含义能有更深、更广的理解。
2、本篇文章发生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有一定的距离,老班长的所作所为对于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学生来说可能无法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置了特定的问题情境,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教学设想:1、本篇课文容较长,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这样容显得零乱,使学生抓不住课文的重点,学生理解课文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障碍。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采取抓重点字、找重点句的方法指导他们理解课文容,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到对全文的理解,同时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
既有个性的扬又有多元化的比较和理解。
2、同时我设置了一条主线贯穿于全文:接受任务——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做鱼钩)——发现秘密——永远离去,以老班长的角度展示了故事的主要容,使学生沿着这条线逐步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解课文容,找出文中的几种描写方法。
(2)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
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意义。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涵的深刻意义。
教学策略:(一)教法:根据《大纲》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
”因此我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恰当的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从整体入手,弄清课文讲了什么?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借助“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然后围绕中心突破难点,让学生在具体环境和事例中自悟自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采用以读代讲法: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络,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并相机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交流: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有感情的朗读,使老班长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高大起来。
(二)学法:1、边读边画边想,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其创造思维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体会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
3、采取多种多样的“读”,培养朗读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导入课文(大屏幕出示一段文字:他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说一说这属于哪种描写方法?2、你知道这描写的是谁吗?3、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
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他也是1位英雄,他曾经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的生命。
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位老班长。
(板书课题:金色的鱼钩。
)4、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1)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说是金色的鱼钩呢?【评析:开篇设计老班长外貌描写的语句既回顾了以往学过的描写方法,又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了解这位老班长是谁。
同时课题与人物的相背离引出了文章的重点,使学生能有目的地去读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容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会发现课文很长,还记得我们过去学过的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吗?2、请同学们用学过的速读方法完整地阅读一遍课文,注意不能仅图快,还要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并结合你们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思考。
3、学生汇报交流体会。
【评析:通过回顾以往学过的快速阅读方法,使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去读书,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使他们在快速阅读中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容。
学生对文章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为进一步学习语文课文做好铺垫。
】4.小结:这篇课文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篇幅较长的叙事性文章,我们就可以运用“归纳六要素”的方法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容。
【设计意图:继续训练快速浏览、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要素归纳法”整体感知文本。
】三、品读课文,感悟形象1、默读课文,画出最为感动的一处并写体会。
2、自读自悟,写批注。
3、借助提示,小组交流、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学习提示:我们小组认为这个地方最让人感动: (读句) 。
这是对老班长()的描写。
我从(关键词)感受到老班长(),让我很感动。
4、汇报阅读体会,品读感人语句。
相机出示以下文段,指导朗读:【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汇报,练读,指名读,相机板书:伟大无私【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
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
我……我不行啦。
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不,你们吃吧。
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到指导员,告诉他,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
看,你们都瘦得……”】汇报,引导关注标点符号的表达作用,练读、配乐合作读,相机板书:舍己为人【设计意图:借助个性化的、入情入境的朗读,深化对文本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的理解和感悟。
】5、串联文本,合作朗读,回归整体。
当饥饿威胁着我们,我们一天天瘦下去, 老班长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当我们吃着鲜美的鱼汤, 老班长却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当我们端着鱼汤吃不下去, 老班长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 直到我们把鱼汤吃完, 老班长脸上的皱纹才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最终,老班长为了我们牺牲了自己,但临终前想的仍旧是我们,他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
我……我不行啦。
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他还说:“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
看,你们都瘦得……”小结:这篇课文就是这样,通过对老班长的动作、神态、语言的细致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老班长的伟大无私、舍己为人,多么令人感动呀! 【设计意图:提取描写老班长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串联文本,通过合作读再次整体感知文本。
】6、通过朗读描写战士小梁心理活动的语句理解并运用“侧面描写”的表达方法。
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
我端着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小结:这些都属于侧面描写,进一步烘托了老班长崇高的品质,使故事更加感人。
你们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也可以借鉴这种写法。
【设计意图:朗读感知侧面描写对凸显人物品质起到烘托作用。
】7、借助工作纸理解句子: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记录着“金色的光芒”象征着()。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了)。
【设计意图: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从精读课中的口头表达迁移到略读课文中的书面表达,进一步提升学生组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总结写法,拓展提升《金色的鱼钩》正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伟大无私、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小结:以后,我们在阅读中,不仅仅要关注故事的容,还要留意作品表达上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推荐阅读1、复述《金色的鱼钩》。
2、推荐阅读关于长征的书籍:《红军长征的故事》《长征回忆录》《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读整本的书。
阅读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拓展延伸,以“一篇带多篇”,自觉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以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板书设计:金色的鱼钩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形成性评价设计:(一)预习中形成性评价:学生在预习阶段完成提供的预习任务单,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评价,课上可由学生推荐学习伙伴进行预习汇报。
预习任务单如下:(二)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教师课上口头评价和学生对他人学习情况的评价(三)课后作业中的形成性评价:要求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后进行自查并评价教学反思:对于这样长篇的课文如何进行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
初次尝试用这种步步设疑的方法进行教学,感觉达到了我预设的效果。
下面是我针对本课设计的几点想法:1、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起到“引”的作用有些教师总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问的太多,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发展的空间,我觉得这不是绝对的。
比如《金色的鱼钩》这样长篇的课文,教师就应捋好一根线,层层设疑给学生引好路,这样学生才能把握住文章的主脉络深刻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2、问题的设计要紧扣主题,才能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在问题设计时不能背离主题,所有的问题都应为主题服务。
背离文章的问题只能让学生走弯路,越走越远而不能正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而为理解课文容也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我们应在问题的设计上把好关,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