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语文试题2000年普通高考语文卷(上海)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7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语文试卷(三)第II卷(共90分)四、(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长城鲍昌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候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
在猎猎西风扑刺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
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
曾几何,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上咸下角)篥(音bili,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一种管乐器):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一种管乐器。
)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
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
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绝荒漠,蜿蜒竟达六千七百公里。
戌楼高耸,斥堠(注:斥堠(hou):瞭望敌情的土堡)连绵。
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
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
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
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
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
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奇。
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
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最后两句划线)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
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
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语文试卷逐题详解2008年3月18日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语文试卷逐题详解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拖沓娇生贯养伶俐倜傥不羁B.造次索然寡味迁徙惨绝人圜C.描摹幅员辽阔惶恐法网恢恢D.窥测慷慨激昂装祯提要钩玄[解析]答案是C,考查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
A项中“娇生惯养”的“贯”应为“惯”,B项中“惨绝人圜”的“圜”字应为“寰”,D项中“装祯”的“祯”应为“帧”。
该题的难度相对1999年卷有所降低:一是考查的字数减少,1999年卷总共有6个错别字,今年只有3个;二是考查内容单一,1999年既考查了音同形异,又考查了音同形似,而今年只考查音同形似字。
2.下列各句方括号中,必须加"的"字的一组是①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 ]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 ]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 ]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
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 ]最大障碍。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解析]答案是B,考查虚词使用能力。
助词“的”基本用途是放在定语与它的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关系(如属性、形状、数量)和限制关系(如所属的人、地方、时间、范围等)。
但并不是所有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都必须有“的”字——定语与它的中心语之间的偏正关系十分清楚,不会费解也不至于引起误解的,就不用“的”字。
如①③,①“加快当地经济发展”中,“经济发展”作为“加快”的宾语,能受“加快”支配的是“发展”而不是“经济”,在这里“经济发展”只能是偏正关系,而不会是主谓关系,所以不用“的”字;②把句子压缩后可得:“它们(的)存在是推断出来的”,从语意上看,“存在”在这句话中相当于一个名词,“它们”是“存在”的定语,如果不用“的”语流不通畅,还有可能把“它们存在”误解为主谓关系,导致逻辑上的毛病,所以要加“的”字;③显然是人称代词“你”作“钱袋”的定语,表示领属的偏正关系十分明确,所以不用“的”字;短语作定语,一般要用“的”,比如“很好的书”、“写好了的文章”等,必须加“的”字,不然关系不清楚,无法正确地理解,④就是用动词短语“取胜”作“障碍”的定语,构成一个名词性偏正结构,所以要用“的”。
上海历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回顾(2020正文字体大小:大中小上海历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回顾(2000--2015)(2015-06-0916:08:14)2000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阅读下列提示,根据要求写作世界博览会的历史源远流长,埃菲尔铁塔就是1889后世博会的主题塔,它至今仍是法国巴黎的象征.1970年在日本大阪最近,我国政府宣布支持上海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请你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诗歌除外),题目自拟.2001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近年来,我国的泰山、长城、苏州古典园林等已被评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价值,并自觉地为保护这些遗产作出种种努力.今年在上海举办的重大国际会议还将周庄等江南古镇介绍给各国来宾,作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有效途径.人类文化遗产不仅有物质的,还有精神的,即“具有特殊的文化和口头文化表述形式,其中包括语言、故事、音乐、游戏、舞蹈、风俗及各种艺术表达手段”.今年5月,我国古老的艺术品种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非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称号.我国的文化遗产除了世界级的,还有各级各类的,它们分布于全国各地,有的就在我们身边.你注意过这些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文化遗产吗?请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认识和思考,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2002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也许你曾到过海边,也许你在荧屏、银幕上见过大海……请以“面对大海”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2003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杂”的含义很广,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或科学、文化、艺术,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2004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题目自拟.(2)1000字左右.(3)不要写成诗歌.2005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阅读以下提示,根据要求作文.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感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等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惘,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地.镜头三:时至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乐旋律.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2006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007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008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平时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009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2010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2011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2012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2013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全文不少于800字;③不要写成诗歌.2014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2000年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 物理试卷考生注意:1.全卷共8页,24题,在120分钟内完成。
2.第21、22、23、24题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而未写出主要演算过程的,不能得分,有数字计算的问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一、(50分)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把正确的答案全选出来,并将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写在题后的方括号内,每一小题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部分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填写在方括号外的字母,不作为选出的答案。
1.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在真空中红光波长比紫光波长短。
(B )红光光子能量比紫光光子能量小。
(C )红光和紫光相遇时能产生干涉现象(D )红光照射某金属时有电子向外发射,紫光照射该金属时一定也有电子向外发射。
[ ]2.关于α、β、γ三种射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α射线是原子核自发放射出的氦核,它的穿透能力最强。
(B )β射线是原子核外电子电离形成的电子流,它具有中等的穿透能力。
(C )γ射线一般们随着α或β射线产生,它的穿透能力量强。
(D )γ射线是电磁波,它的穿透能力最弱。
[ ]3.一小球用轻绳悬挂在某固定点,现将轻绳水平拉直,然后由静止开始释放小球,考虑小球由静止开始运动到最低位置的过程。
(A )小球在水平方向的速度逐渐增大。
(B )小球在竖直方向的速度逐渐增大。
(C )到达最低位置时小球线速度最大。
(D )到达最低位置时绳中的位力等于小球重力。
4.如图所示,两根平行放置的长直导线a 和b 载有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电流,a 受到的磁场力大小为1F ,当加入一与导线所在平面垂直的匀强磁场后,a 受到的磁场力大小变为2F ,则此时b 受到的磁场力大小变为(A )2F , (B )21F F -, (C )21F F + (D )212F F -[ ]5.行驶中的汽车制动后滑行一段距离,最后停下;流星在夜空中坠落并发出明亮的光焰;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降;条形磁铁在下落过程中穿过闭合线圈,线圈中产生电流,上述不同现象中所包含的相同的物理过程是(A )物体克服阻力做功。
2000年高考语文试题2000年高考语文试题是考察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考试内容。
通过这道题目的分析和解答,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时高考语文试题的出题思路和考点,以及对学生的要求和评价标准。
题目要求: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中国的文明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华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中华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中文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中。
要求:(1)说明文中文明的源流和中华文化的特点;(2)分析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3)发表你的观点。
中华文化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是中国文明源远流长的证明。
中国的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华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华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中文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中。
中文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文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中文语言的独特之处在于象形文字的运用,通过画出事物的形状来表达含义。
这种独特的文字体系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同时,中文的发音和韵律也给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法。
文学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的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享誉世界。
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不可忽视。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对世界思想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诸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等,对于世界的道德观、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其次,中华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京剧、山水画等也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00年上海高考用全国卷一、积累与运用(28分)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共4分)篆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直溯渊源,常通书画之理,兼具镌刻技艺,内含着作者的人品性格和文学修养,从里到外都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在方寸之间雕世间万物,以刀情笔趣载千秋讯息,zhāng显华夏民族的审美特质,诠释中华文化的审美内hán,是中国传统艺术瑰宝之一。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shuò sānB、sù sànC、sù sānD、shuò sàn(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2分)Zhāng()显内hán()2、古诗默写。
(8分)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引“山”入诗,抒发情感。
见南山,陶渊明借“山气日夕佳,①”[《饮酒(其五)》]表现闲适恬淡的心境;望泰山,杜甫用“②,③”(《望岳》)表现登上高峰的决心;登飞来峰,王安石用“④,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表现无所畏惧的气概。
都写到巴山,刘禹锡用“⑤,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现遭受贬谪的辛酸和悲凉;李商隐用“⑦,⑧”(《夜雨寄北》)想象未来重聚的期盼。
3、名著阅读。
(4分)阅读名著要有自已的思考和判断。
在“名著人物大家谈”活动中,下面两个问题是同学们的争论,请选一个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名著内容简述两点理由。
①(西游记)中的沙僧是一个才能平平的人吗?②(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是一个性情急躁的人吗?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登封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
它是一座高大的青砖石结构建筑。
(),();(),(),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天文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
①石圭用来度量日影长短,又称“量天尺”,圭面上刻有水槽和刻度②它保存了我国古代圭表测影的实物③由踏道环绕的台体和自台体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石圭组成④四壁用水磨砖砌成,向中心内倾⑤台体呈方形覆斗状A、②③①⑤④B、②③⑤①④C、③⑤④①②D、③④①⑤②5、河南卫视传统文化创新节口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班级围绕此话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一、阅读理解题(共2篇,每篇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阅读下面的两篇材料,根据材料内容选择最佳答案。
(文都教育)A《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细腻的文笔描绘了一个贵族家庭的兴衰,展示了丰富的人性和社会道德观。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丰满而鲜活,引发了无数的争议与讨论。
明清四大才女之一的巧妙,在小说中被刻画成了一个细致入微,聪明才智的女子。
她以她的聪明才智和处世智慧赢得了众多人的欢心,成为读者们心中的女神。
1. 小说《红楼梦》以什么文笔脍炙人口?A. 散文体B. 游记体C. 传奇体D. 抒情体2. 以下哪个女性形象在《红楼梦》中占有重要地位?A. 宝钗B. 黛玉C. 湘云D. 梨香B人生中有许多事情,有时候会因为我们的顽固和固执而被忽略。
我们常常陷入怀旧,经常对过去的一切充满着美好的幻想。
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也无法预知未来。
所以,过去的种种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是最好的。
3. 我们对过去的怀旧往往是因为什么原因?A. 过去的事物永远最好B. 过去的事物没有遗憾C. 我们无法回到过去D. 我们渴望未来4. 下面哪个词最能概括这篇材料的主题?A. 回忆B. 怀旧C. 美好D. 未来二、写作(共1题,35分)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写一篇文章。
提示:假如你是一名中学生,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你认为最应该呼吁的是人们要珍惜粮食。
请你以“珍惜粮食,共建绿色家园”为题,写一篇短文。
珍惜粮食,共建绿色家园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珍惜粮食是每个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近年来,我们国家在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不断加强了粮食生产和储备工作。
然而,在食品浪费方面,我们却有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粮食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
餐桌上的剩饭剩菜、随意扔掉的面包和水果等都是粮食浪费的体现。
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粮食资源,也浪费了耕地、水源和能源等自然资源。
其次,人们对粮食的消费态度也亟待改变。
一、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1. 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文章的主旨是什么?(2)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句话的理解。
2. 古诗文默写(1)默写《离骚》中的名句:“______,______。
”(2)默写《滕王阁序》中的名句:“______,______。
”3. 现代文写作请以“岁月如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二、2005年高考语文试卷1. 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文章讲述了什么故事?(2)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人生如梦,梦如人生”这句话的理解。
2. 古诗文默写(1)默写《诗经·国风·周南·关雎》中的名句:“______,______。
”(2)默写《红楼梦》中的名句:“______,______。
”3. 现代文写作请以“时光荏苒”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三、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1. 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人生如书,书如人生”这句话的理解。
2. 古诗文默写(1)默写《论语》中的名句:“______,______。
”(2)默写《诗经·国风·周南·桃夭》中的名句:“______,______。
”3. 现代文写作请以“青春无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四、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1. 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文章讲述了什么故事?(2)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人生如歌,歌如人生”这句话的理解。
2. 古诗文默写(1)默写《红楼梦》中的名句:“______,______。
”(2)默写《诗经·国风·周南·关雎》中的名句:“______,______。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语文试卷逐题详解2008年3月18日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语文试卷逐题详解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拖沓娇生贯养伶俐倜傥不羁B.造次索然寡味迁徙惨绝人圜C.描摹幅员辽阔惶恐法网恢恢D.窥测慷慨激昂装祯提要钩玄[解析]答案是C,考查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
A项中“娇生惯养”的“贯”应为“惯”,B项中“惨绝人圜”的“圜”字应为“寰”,D项中“装祯”的“祯”应为“帧”。
该题的难度相对1999年卷有所降低:一是考查的字数减少,1999年卷总共有6个错别字,今年只有3个;二是考查内容单一,1999年既考查了音同形异,又考查了音同形似,而今年只考查音同形似字。
2.下列各句方括号中,必须加"的"字的一组是①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 ]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 ]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 ]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
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 ]最大障碍。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解析]答案是B,考查虚词使用能力。
助词“的”基本用途是放在定语与它的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关系(如属性、形状、数量)和限制关系(如所属的人、地方、时间、范围等)。
但并不是所有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都必须有“的”字——定语与它的中心语之间的偏正关系十分清楚,不会费解也不至于引起误解的,就不用“的”字。
如①③,①“加快当地经济发展”中,“经济发展”作为“加快”的宾语,能受“加快”支配的是“发展”而不是“经济”,在这里“经济发展”只能是偏正关系,而不会是主谓关系,所以不用“的”字;②把句子压缩后可得:“它们(的)存在是推断出来的”,从语意上看,“存在”在这句话中相当于一个名词,“它们”是“存在”的定语,如果不用“的”语流不通畅,还有可能把“它们存在”误解为主谓关系,导致逻辑上的毛病,所以要加“的”字;③显然是人称代词“你”作“钱袋”的定语,表示领属的偏正关系十分明确,所以不用“的”字;短语作定语,一般要用“的”,比如“很好的书”、“写好了的文章”等,必须加“的”字,不然关系不清楚,无法正确地理解,④就是用动词短语“取胜”作“障碍”的定语,构成一个名词性偏正结构,所以要用“的”。
2000年高考语文试题
2000年高考语文试题指的是针对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所进行的语文科目考试。
语文是高考的重要科目之一,主要考察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古文翻译、作文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提供两道示例题:
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增强了自信心。
B. 我们要善于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C. 能否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D. 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 他平时学习刻苦认真,这次考试又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真让他感到自叹
不如。
B. 老张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同事都非常的热心,他总是乐于助人,毫无自私
自利之心。
C. 她站在窗前,凝望着远处的山峰,满怀豪情地说:“我一定要登上最高
的山峰!”
D. 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大家立刻随声附和,表示赞同。
作文题:以“面对新世纪,我们该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逻辑严密。
总结来说,2000年高考语文试题是指针对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所进行的语文科目考试。
该试题旨在检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古文翻译、作文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分析试卷示例可以看出,考试形式包括选择题和作文题等题型,旨在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第I卷(共60分)一、(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拖沓娇生贯养伶俐倜傥不羁B.造次索然寡味迁徙惨绝人圜C.描摹幅员辽阔惶恐法网恢恢D.窥测慷慨激昂装祯提要钩玄2.下列各句方括号中,必须加“的”字的一组是A.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 ]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
B.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 ]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
C.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 ]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
D.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 ]最大障碍。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______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
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________的作品来的。
③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_________。
A.聚集品位赞扬B.云集品位赞叹C.云集品味赞叹D.聚集品味赞扬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B.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加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题无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年(卷),期】2001(000)001
【总页数】5页(P89-93)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
【相关文献】
1.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 [J],
2.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英语试卷 [J], 无
3.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分析 [J], 余闻
4.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数学试题(理工农医类) [J],
5.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生物学试卷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个报告全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经济形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B.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但它的确包含了大量的荒诞不经的成分。
C.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D.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得益于我国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
2.下列各句中,没有歧义的一句是:A.小王看了那部电影,觉得挺有意思的。
B.他很喜欢读书,尤其喜欢小说。
C.他曾经是足球运动员,现在是教练。
D.他经常去图书馆,有时也去书店。
3.下列各句中,使用比喻手法正确的一句是:A.他像一颗耀眼的明星,在众人中熠熠生辉。
B.她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温暖了周围的人。
C.他的文笔像利剑,直指人心。
D.他的思维像流水,源源不断。
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素质。
B.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C.他勤奋刻苦,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D.他勤奋努力,为实现梦想而努力拼搏。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序不当的一句是:A.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得益于我国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
B.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C.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素质。
D.他勤奋努力,为实现梦想而努力拼搏。
二、非选择题(每题10分,共40分)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1)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者也。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的修辞手法。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句式特点。
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三、作文(60分)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六年级下册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0分)一、根据语境,读拼音,写词语。
(6分)过年时,烟火rán fàng(),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年味。
而远在祖国的边疆,那里tiān hán dìdòng (),一片qīliáng(),但正是由于最可爱的人守卫国门,才让我们能够尽享tiān lún zhīlè()。
待到míng mèi()的春天,我会让鸟儿衔着zhàn fàng()的鲜花送给守卫边防的战士。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
(填序号)(20分)1.下列四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A.寺院服侍似乎B.援救缓缓缘故C.帐篷记账肿胀D.防御拆卸偶遇2.下列四组词语中,字形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A.猜想领域残暴B.萋凉剥削宴会C.蒸溶隔绝忧郁D.粗爆荒岛糊涂3.“髻”字的意思最有可能是()A.古代男子的胡子的别称B.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C.马脖子上的鬃毛D.胡子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因风飞过蔷薇(凭借)B.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C.才始送春归(人才)D.应怜屐齿印苍苔(大概)5.下列成语中,源于寓言故事的一组是()A.守株待兔亡羊补牢B.随心所欲见微知著C.重见天日悬灯结彩D.不以为然司空见惯6.下面四组成语中,与神态无关的一项是()A.神采奕奕眉开眼笑B.目瞪口呆笑逐颜开C.大惊失色垂头丧气D.仪表堂堂囫囵吞枣7.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很喜欢背诵和默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这两句古诗。
B.“五彩斑斓的花儿,翠色欲流的草坡,还有……”说着说着,诗人醉了。
C.“今天好热啊!——你书读得怎么样了?”妈妈望着我,担心地问道。
D.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8.诗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B.排比C.拟人D.夸张9.“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2页。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注意事项:1. 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拖沓娇生贯养伶俐倜傥不羁B.造次索然寡味迁徙惨绝人圜C.描摹幅员辽阔惶恐法网恢恢D.窥测慷慨激昂装祯提要钩玄2.下列各句方括号中,必须加“的”字的一组是①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 ]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 ]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 ]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
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 ]最大障碍。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________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
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________的作品来的。
③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_________。
A.聚集品位赞扬B.云集品位赞叹C.云集品味赞叹D.聚集品味赞扬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答案(全国卷)一、(30分,每小题3分)1.C2.B3.B4.B5.C6.A7.B8.C9.D 10.D二、(18分,每小题3分)11.C 12.A13.A14.B 15.A16.C三、(12分,每小题3分)17.A18.D 19.C 20.B四、(18分)21.(6分)(1)评价历史(2分)①凄婉的历史②民族封闭的象征③文化愚钝的标志答出一点不得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
(2)看待现实(4分)①开放②自信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
意思对即可。
语句不通顺,扣1分。
22.(4分)(1)(2分)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以感情;答出一点得1分。
(2)(2分)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意思对即可。
语句不通顺,扣1分。
23.(4分)(1)(2分)是对倒数第三段所提问题的回答。
(2)(2分)①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②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答出一点得1分。
意思对即可。
语句不通顺,扣1分。
24.(4分)A B答出一个得2分,答出两个得4分。
答案超过两个的,本题不得分。
五、(12分)25.(2分)保留②③④⑦⑨,得2分。
其他保留方式均不得分。
26.(4分)(1)(2分)内容合理1分,句式相仿1分。
(2)(2分)类比恰当1分,句式相仿1分。
27.(6分)①符合规定的情景,体现出二者的差别②以歌声为重点每段3分。
符合①②两项要求,得2分;构思新颖或形象生动,再得1分。
语句不通顺,扣1分。
六、(60分)等级评分标准[说明]①发展等级评分,分解为12个评分点,只要有符合要求的就可得分;其中一点突出或多点达到要求者均可评至发展等级满分。
②每三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③缺题目扣2分。
④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上海历年高考作文题(2000年-2020年)2020年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9年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8年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7年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
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6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5年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
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2014年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2013年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
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上海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10分)“知识经济”正以飓风的速度和威力裹袂着我们奔向新世纪。
我们怎样思考这一问题呢?这里可以提供生活中的一个例子。
当年,电冰箱出现时,家庭主妇和家庭成员都为之兴奋,在炎热的夏天,一边喝着清凉的饮料,一边在海边的沙滩上晒太阳。
没有多久,他们发现皮炎增加,人们在尽情地享受使用电冰箱的乐趣时,并没有哪个人把皮炎和电冰箱联系起来。
随着基础研究工作的深入,在南极上空发现了巨大的臭氧层空洞,臭氧的减少,导致紫外光的增多,紫外光灼伤了皮肤,引发了皮炎,在发现含氟氯的烃类化合物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凶手的同时,人们自然想到了电冰箱,是科学知识把两个看起来不相干的问题联系起来了。
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全人类,因此,全社会行动起来,又是立法,又是定条文,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最厉害的杀手锏是到某时间限制含氟氯烃的电冰箱进入市场。
这就刺激人们去开发氟氯烃的替代物,于是仅用了3-5年时间,替代物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各种无氟、少氟的电冰箱相继问世,人们又有了自由选择的余地。
众多的品牌使消费者产生了新的困惑。
怎样选择才能真正表达自己保护环境的志向呢?应运而生,就出现了第三方面的认证服务。
发一个绿色标志,在产品上一贴,消费者不费力就可以判断哪个品牌符合环保要求。
这就又形成了一个市场,即咨询服务市场。
①剖析这个小例子,不难发现,知识在其中起到“红娘”的作用。
②在上面这个小例子中所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有软科学、硬技术,涉及到基础科学研究、国际贸易、化学合成、轻工制造、咨询服务等学科和行业。
③我们还不给发现,所以出现上述这些需要研究的领域,说到底是因为环境保护的需要。
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更清醒地检讨过去的事情,有些当时可能是合量的,但现在从保护环境的角度,用持续发展的观点去衡量就可能是不可取的。
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事情可能愈来愈多多,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环境保护的挑战”。
⑥既然有需求就能刺激市场,有了市场就有经济的发展,难怪发达国家、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如此重视“知识经济”。
(二)阅读下文,完成5-9题。
(17分)艺术欣赏的特点,其实不过是借有限却有力的诱导物,让欣赏者利用他们的那些和特定的艺术形象有联系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接受以至“丰富”或“提炼”既成的艺术形象。
无形的音乐是给人听的,可是听音乐的人能够觉得看见了其实不在眼前的什么。
有形的绘画是给人看的,可是,倒如画出了汹涌水势的马远的《水图》,能够使人觉得仿佛听见了什么,我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句来说明这种精神活动,姑且把它叫做“再创造”吧。
一切于人民有益而使人觉得有趣的艺术,它的创造者力图再现生活时,也不漠视欣赏者“再创造”的要求和作用。
欣赏者之于艺术的“再创造”,当然和演员之于剧本的再创造不同。
他不必像演员那样,把在头脑里构成的形象,利用可以使第三者分明感受得到的形式加以表现。
无率如何,欣赏者的脑力活动不可能左右实际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可是,欣赏活动作为一种接受感动以至接受教育的方式或过程,应该说不是在简单地接受作品的内容。
对于欣赏者自己来说,当他受形象所感动的同时;要给形象作无形的“补充”以至“改造”。
这种精神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毫无限制的,但它是可能的和必要的。
宋朝有名的山水画家郭熙,讲究山水画动人的效果,要求画中的山水使人觉得它是可行的,可望的,可游的,可居的。
这不只是为了形象真实,让人们相信画里的山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而且,更要紧的是,要求山水画具有强烈的魅力,好比好戏把观众引进戏里那样,把看画的人吸引到作品所构在的境界之中,使他成为无形地在作品中活动的人物。
艺术欣赏不简单。
看不见林中的庙宇,得见溪边的和尚;看不见路边的酒店,看得见林梢的酒旌;看不见赶路的行人,看得见待渡的小船;这些似乎不完整的景象,是诱人神往的。
依靠某些瞬间现象和自然的一角的描写,使欣赏者联想到没有直接出现在画面上的东西,甚至觉得自己可以进入画里的境界,加强人们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这种对我们说来是有趣也有益的欣赏活动,习惯的说法叫做“卧游”,也叫做“神游”,假若片面地把素材作为判断艺术技巧的标准,否认欣赏者的精神作用,这些现象就无法解释。
人们爱说好的山水画有咫尺千里之势;离开了欣赏者,咫尺的山水画,那里来的千里之势的效果呢?5.根据文意,艺术欣赏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6.根据作者的观点,艺术欣赏实际是一个_________的过程。
(2分)7.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说“利用可以使第三者分明感受得到的形式加以表现”,这个“形式”实际上是指。
(2分)8.下列对本文的评析,不正确的三项是(6分)A.A.一切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都很重视欣赏者“再创造”的要求和作用。
B.B.绘画是给人看的,可它有时也能给欣赏者以听觉的享受。
C.C.“使他成为无形地在作品中活动的人物”指的是欣赏者一定要化成作品中的对象,才谈得上进行艺术欣赏。
D.D.作者善于用拟人和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E.E.好的创作素材和好的艺术技巧一样,不一定是艺术作品成功的决定因素。
F.F.画家在画面上留下的一角空白,往往比不留空白更具艺术魅力。
G.G.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谈论了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问题。
答:___________9.依据本文的观点,另举一例并阐述你对艺术欣赏的理解(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文,完成10-15题。
(19分)①树木对我来说,一直是言词最恳切感人的传教士。
当它们结成部落和家庭,形成森林和树丛而生活时,我尊敬它们。
当它们只身独立时,我更尊敬它们。
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们,如贝多芬和尼采。
世界在它们的树梢上喧嚣,它们的根深扎在无限的大地之中,唯独它们不会在其中消失,而是以它们全部的生命力去追求成为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它们自己的,寓于它们之中的法则,充实它们自己的形象,并表现自己。
再没有比一棵美的、粗大的树更神圣,更堪称楷模的了。
当一棵树被锯倒并把它的赤裸裸的致死的伤口暴露在阳光下时,你就可以在它的墓碑上,在它的树桩的浅色圆截面上读到它的完整历史。
在年轮和各种畸形的枝干上,忠实地记录了所有的争斗,所有的苦痛,所有的疾病,所有的幸福与繁荣,记录了瘦削的年头、茂盛的岁月,经受过的打击,被挺过去的风暴。
每一个农家少年都知道,最坚硬、最贵重的木材年轮最密,在高山上,在不断遭遇险情的条件下,会生长出最坚不可摧,最粗壮有力、最堪称楷模的树干。
②树木是圣物,谁能同它们交谈,谁能倾听它们的语言,谁就能获悉真理,它们不宣讲学说,它们不注意细枝末节,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
③一棵树说:在我身上隐藏个核心,一个火花,一个念头,我是来自永恒生命的生命。
永恒的母亲只生我一次,这是一次性的尝试,我的形态和我的肌肤上的脉络是一次性的,我的树梢上叶子的最微小的动静,我的树干上,最微小的疤痕,都是一次性的,我的职责是,赋予永恒以显著的一次性的形态,并从这形态中显示永恒。
④一棵树说:我的力量是信任。
我对我的父亲们一无所知,我对每年从我身上产生的成千上万的孩子们也一无所知。
我一生除了为这传种的秘密以外,再无别的操心事。
我相信上帝在我心中,我相信我的使命是神圣的。
由于这种信任我活着。
⑤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这生活的时候,一棵树会同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生活不容易,生活不艰苦。
这是孩子的想法。
让你心中的上帝说话,它们就会缄默。
你害怕,因为你走的路引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但是,每一步,每一日,都引你重新向母亲走去。
家乡不是在这里或者那里,家乡在你心中,或者说,无处是家乡。
⑥当我倾听树木在晚风中沙沙作响的时候,对流浪的眷念撕着我的心,你如果静静地,久久地倾听,对流浪的眷念也会显示出它的核心和含义,它不是从表面上看去那样,是一种要逃离痛苦的愿望。
它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对新的生活的思念。
它领你回家。
每条道路都是回家的路,每一步都是诞生,每一步都是死亡,每一座坟墓都是母亲。
[注]本文是若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士著名作家赫尔曼·黑塞的散文。
10.第①段说“当它们只身独立时,我更尊敬它们”,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11.第②段提到树木“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联系下文看,这法则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12.对第⑤段划线部分“你走的路引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
但是,每一步,每一日,都引你重新向母亲走去”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A.流浪使你在空间上离开了母亲和家乡,后来又返回家乡,回到母亲的身边。
B.B.你走的路先引导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然后,又引导你重新回到母亲的身边。
C.C.流浪使你在空间上离开了母亲和家乡,但又使你在感情上更加眷念母亲D.D.你走的路使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倾听树木的声音,使你又想回到母校身边。
答:_________13.第⑥段“对流浪的眷念也会显示出它的核心和含义”一句中的“核心和含义”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语句回答)(3分)14.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A.讴歌树木伟大而落落寡合,表示对它们的尊敬。
B.B.歌颂自己的流浪生活,抒发对母亲的眷念之情。
C.C.探索艰难的人生道路,主张心灵的自我完整。
D.D.亲近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答:_________15.对本文的鉴赏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本文是咏物言志之作,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B.B.本文紧扣树木展开描写,由树及人,树木的描写和人物的感情融为一体。
C.C.文章先总后分,线索分明,条理清晰。
D.D.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层层递进,结构严谨。
答: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6-18题。
(8分)甲乙约客赵师秀雨睛王驾黄梅时节家家雨,雨前初见花间菱,青草池塘处处蛙。
雨后全无叶底花。
有约不来过夜半,蜂蝶纷纷过墙去,闲敲棋子落灯花。
却疑春色在邻家。
16.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2分)17.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2分)季节景物甲家家雨,处处蛙乙春天18.甲、乙两首诗后面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
请分别说明(4分)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