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晶体管共射放大电路设计、仿真与测试(I)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4
实验三 共射放大电路计算、仿真、测试分析报告请在本文件中录入结果并进行各类分析,实验结束后,提交电子文档报告)实验目的:掌握共射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计算、 仿真、测试方法; 掌握电路主要参数的计算、 中频时输入、 输出波形的相位关系、失真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掌握获得波特图的测试、 仿真方法; 掌握 负反馈对增益、上下限截频的影响,了解输入输出间的电容对上限截频的影响等。
实验设备及器件:笔记本电脑(预装所需软件环境)AD2口袋仪器电容: 100pF 、0.01 μF 、10μF 、100μF电阻: 51Ω*2 、 300Ω、 1k Ω、2k Ω、10k Ω*2、24k Ω 面包板、晶体管、 2N5551、连接线等实验内容:电路如图 3-1 所示( 搭建电路时应注意电容的极性图 3-1 实验电路1. 静态工作点(1)用万用表的β测试功能,获取晶体管的β值,并设晶体管的V BEQ =0.64V ,r bb'=10Ω(源于 Multisim 模型中的参数) 。
准确计算晶体管的静态工作点( I BQ 、 I EQ 、 V CEQ ,并填入表 3-1 ) (静态工作点的仿真及测量工作在 C 4为 100pF 完成 );主要计算公式及结果: I(cq)=I(eq)=(v(BQ)-v(BEQ))/(R3+R4)=2.37mAI(BQ)=I(CQ)/(1+beta)=12.46*10^-6 A晶体管为 2N5551C ,用万用表测试放大倍数β(不同的晶体管放大倍数不同,计算时使用实 测数据,并调用和修改 Multisim 中 2N5551 模型相关参数, 计算静态工作点时,V BEQ =0.64V )。
静态工作点计算: V(CEQ)=V(CC)-I(CQ)*(R5+R3+R4)=1.798V)。
R124k C 110 FviR210k100pFC4R 51k VTR351R4 300V CC 5VC310 F R 610kC2100 Fvo(2)通过Multisim 仿真获取静态工作点(依据获取的β值,修改仿真元件中晶体管模型的参数,修改方法见附录。
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
2.熟悉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实验操作和测量方法。
3.掌握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参数测量和计算方法。
实验仪器和材料:1.功率放大器实验箱。
2.变压器。
3.各种被测元件(晶体管、电阻等)。
4.示波器。
5.万用电表。
实验原理: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是一种三极管放大电路,由三个基本元件组成:B1(输入器),Q1(放大器)和B2(输出器)。
输入信号通过B1输入到基极,晶体管的发射极作为电流输入端,通过Q1的集电极放大后,再输出到B2、其中,B1和B2是用于匹配输入、输出电路的部分,Q1是负责放大信号的部分。
实验步骤:1.搭建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
2.给电路施加电源,调节电源电压为合适的值。
3.使用万用表测量和记录电流值、电压值等相关信息。
4.使用示波器观察输出信号波形,并测量信号的频率和幅度。
5.记录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实验数据:1. 输入电压:Vin = 1V。
2. 输出电压:Vout = 10V。
3. 输入电流:Iin = 10mA。
4. 输出电流:Iout = 100mA。
5. 输入阻抗:Zin = Vin / Iin。
6. 输出阻抗:Zout = Vout / Iout。
7. 放大倍数:A = Vout / Vin。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的输入阻抗、输出阻抗和放大倍数等参数,可用于评价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性能。
同时,通过观察输出信号波形,可以判断电路是否正常工作,是否满足实验要求。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和搭建方法。
并且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了该电路的输入阻抗、输出阻抗和放大倍数等参数。
同时,通过观察输出信号波形,我们可以判断电路是否正常工作。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晶体管放大电路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和测量方法的熟练度。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报告10页一、实验原理晶体管(英文全称为:transis)是一种双极型器件,它使用电压控制流的方式来控制电路,是一种高低电平的转换器,其中N-MOS具有负偏移电流输出,P-MOS有正偏移电流输出。
而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CE amplifier)是利用晶体管放大输入信号,并且输出放大后的信号,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高增益:某些应用时,可以获得高达1000倍的增益。
2.具有良好的抗杂散比:它的抗杂散比比其他放大器要好。
3.低成本:CE放大器成本低,是很多电路应用的实用设计。
二、实验准备实验准备包括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原理、电路电子元件、实验接线、虚拟示波器、实验电源等:1.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原理: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是利用晶体管的共射极特性,以电容或非线性电路连接晶体管的共射极,把输入信号放大。
2.电路电子元件:该实验采用的电子元件有晶体管、电阻、电容、变压器等,详见实验设置部分提供的原理图。
3.实验接线:实验接线由晶体管的共射极连接电路的共射极部分,将电路中晶体管的此极和源极和源之间、此极与集电极之间等处可接电容等电子元件。
4.虚拟示波器:实验采用数字示波器,用于监测放大器输出脉冲电平变化,以及便于测量电路中其他因素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5.实验电源:实验主要是检测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的增益、抗扰度、抗噪声度等指标,因此电源的选用是非常重要的,实验中,采用的是稳定的可调电源。
三、实验设置1.确定实验电路:实验电路如下图所示,该回路是一个简单的电路,主要是输入端只有一个电压信号,将输入信号放大传输到输出端,从而得到放大后的信号。
2.确定晶体管型号:实验采用的晶体管型号为:MJE15031。
3.确定实验电路的元件参数:该实验电路中的电容为:C1,用于共射极的电容值为:560uF;用于分压电阻的电阻值为: 10kΩ和4.7kΩ;电源电压为: 12V 。
四、实验结果1.检查输出电压:实验准备完毕后,量出输出端的脉冲电平,结果为7V,较预期值(12V)稍有偏差,约为10%,说明实验设置有较小的偏差。
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学习如何调试和优化放大电路的性能。
3.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加深对晶体管放大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共射极放大电路是一种常见的模拟放大电路,它利用晶体管的放大效应将输入信号放大,并通过电阻、电容等元件进行信号处理和反馈控制。
该电路具有较高的电压放大倍数和良好的频率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系统中。
三、实验步骤1.搭建共射极放大电路:连接电源、输入信号源、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元件,组成共射极放大电路。
2.调试放大电路:通过调节电源电压、输入信号源幅度、晶体管偏置等参数,使放大电路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
3.测量电压放大倍数:通过测量输入和输出信号的电压值,计算放大倍数。
4.分析实验数据:记录不同参数下的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等数据,分析其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5.优化电路性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调整元件参数或采用不同的元件,优化放大电路的性能。
四、实验数据分析1.电压放大倍数:通过测量输入和输出信号的电压值,计算放大倍数。
实验数据显示,随着输入信号幅度的增加,放大倍数逐渐增大;但当输入信号幅度达到一定值时,放大倍数趋于稳定。
这是因为晶体管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无法再通过增加输入信号幅度来提高放大倍数。
2.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大小直接影响放大电路的性能。
输入电阻越大,输入信号源的负载越小,对信号源的影响越小;输出电阻越小,输出电压的负载越大,对负载的影响越小。
实验数据显示,随着反馈系数的增加,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都呈下降趋势。
这是因为反馈系数越大,对输入和输出信号的衰减越大,导致输入和输出电阻减小。
3.通频带:通频带是衡量放大电路频率响应的重要指标。
实验数据显示,随着反馈系数的增加,通频带逐渐变宽。
这是因为反馈系数的增加导致电路的稳定性提高,能够更好地处理高频信号。
五、实验结论与优化建议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实验四共射极放大器仿真实验仿真一、实验目的1.运用仿真软件实现对共射极放大电路的静态和动态分析2.掌握静态工作点对电路输出的影响及调整方法3.进一步加深对放大电路特性与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准备1.Multisim软件的使用说明2.掌握共射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静态、动态特性分析方法三、实验内容与要求(一) 实验仿真电路图1实验仿真电路(三极管用Q2222A或其它管)(二) 放大器的调试:调节R3到合适静态工作点(R3为P76页图中基极上偏置总电阻)根据实验指导书P76图1仿真电路,逐渐增大输入信号ui,用示波器观察输出信号波形,当出现失真时(输出波形正半周或负半周失真),调节R3,使失真消失。
继续增大ui,当再次出现失真时,调节R3,如此重复上述实验过程,直到增大输入信号时,输出信号同时出现失真,则认为静态工作点为最合适。
逐渐减小输入,当达到输出刚不失真时即为该放大器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
1.测量相应的仿真结果到表1。
2.最不失真输出时的输入/输出仿真波形。
图2最大不失真输出时的/输出波形3.交流分析结果图3放大电路输出点交流分析仿真结果(三) 静态工作点对输出的影响仿真分析1.调节R3,当输出出现饱和失真时,记录静态工作点到表2,记录输入、输出信号波形。
逐渐减小输入信号直到刚好出现不失真,记录此时的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及其放大位数到表2。
表2图4饱和失真时输入输出电压波形2.调节R3,当输出出现截止失真时,记录静态工作点到表3,记录输入、输出信号波形。
逐渐减小输入信号直到刚好出现不失真,记录此时的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及其放大位数到表3。
表2图5 截止失真时输入输出电压波形四、实验思考1.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输出的影响是什么?如何调整合适的静态工作点?2.如果是共集电极放大器和共基极放大器,则当输出电压信号出现正半周或负半周失真时分别属于哪种失真,为什么?答:静态工作点偏低,有可能导致截止失真,偏高,可能导致饱和失真,所以选取适当的静态工作点很重要,当静态工作点选在交流负载线的中点的时候,可以使有效区范围最大,允许最大范围的电压的输入。
完整版共射放大电路计算仿真测试分析报告一、引言共射放大电路是一种常用的电子放大电路,可以将输入信号的幅度放大到较大的输出信号。
本文将对共射放大电路进行计算、仿真和测试,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报告。
二、电路图和参数共射放大电路的电路图如下所示:(插入电路图)电路参数如下:输入信号幅度Vin = 0.1V输入信号频率f=1kHz直流输入电源Vcc = 12V直流电源温度T=25°CBJT参数:β = 100,Vbe = 0.7V三、计算分析1.静态工作点计算根据电路图,可以通过分压电路计算基极电压Vb,即:Vb = Vcc * (R2 / (R1 + R2))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发射极电压Ve,即:Ve = Vb - Vbe根据等效电路模型,可以计算集电极电流Ic,即:Ic=β*Ib2.放大倍数计算共射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Av可以通过下式计算:Av=-β*(Rc/Re)3.频率响应计算共射放大电路的截止频率fc可以通过下式计算:fc = 1 / (2π * Re * Ce)四、仿真测试在Multisim软件中,创建共射放大电路的电路图,并设置参数如上所述。
通过输入一个正弦信号,观察输出信号的波形,并测量输入输出信号的幅度和相位差。
五、仿真结果分析1.静态工作点分析通过计算,得到静态工作点的电压如下:Vb=4.8VVe=4.1VIc=10mA2.放大倍数分析通过计算,得到放大倍数Av=-100,即原始信号被放大了100倍。
3.频率响应分析通过计算,得到截止频率fc = 159Hz。
这意味着在这个频率以下,放大倍数基本保持稳定;而在高于这个频率的信号,放大倍数将逐渐减小。
4.仿真测试结果根据仿真测试,可以观察到输入信号被放大了100倍,并且相位差较小,说明该共射放大电路具有较好的增益和线性特性。
六、结论通过对共射放大电路进行计算、仿真和测试,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静态工作点分析表明,电路能够在合适的工作范围内正常工作。
大学学生实验报告1.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熟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实验仪器与材料】1.EL七LA-IV的模拟电路实验箱2. 函数信号发生器3.双踪示波器4.交流毫伏表5.万用电表6.连接线若干【实验内容与原理】查阅资料可知实验箱中的三极管?〜30-35,rbb '〜200 Q图1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
它的偏置电路采用昭和金组成的分压电路,并在发射极中接有电阻F E,以稳定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
当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输入信号U后,在放大器的输出端便可彳得到一个与U相位相反,幅值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U0,从而实现了电压放大。
在右图电路中,当流过基极偏置电阻的电流远大于晶体管的基极电流时(一般5〜10倍),则它的静态工作点可用下式估算U C L U C C— I C ( R D+R E)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是指对管子集电极电流I c(或U L E)的调整与测试。
调整放大器到合适的静态工作点,然后加入输入电压 U ,在输出电压 U O 不失真的情况下,单独只用用交流毫伏表或者示波器测出 U i 和U o 的有效值U和U O ,贝y⑵输入电阻R 的测量为了测量放大器的输入电阻,按图3电路在被测放大器的输入端与信号源 之间串入一已知电阻 R,在放大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单独只用交流毫伏表或者示波器测出U S 和U ,则根据输入电阻的定义可得图4输入、输出电阻测量电路测量时应注意下列几点:① 由于电阻R 两端没有电路公共接地点,所以测量 R 两端电压U R 时必须分别 测出U S 和U ,然后按U R = U S - U 求出U R 值。
② 电阻R 的值不宜取得过大或过小,以免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通常取 R 与R 为同一数量级为好,本实验可取 R = 1〜2K Q 。
实验二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一、实验目的1、 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 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 熟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图2-1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
它的偏置电路采用R B1和R B2组成的分压电路,并在发射极中接有电阻R E ,以稳定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
当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输入信号u i 后,在放大器的输出端便可得到一个与u i 相位相反,幅值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u 0,从而实现了电压放大。
图2-1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在图2-1电路中,当流过偏置电阻R B1和R B2 的电流远大于晶体管T 的 基极电流I B 时(一般5~10倍),则它的静态工作点可用下式估算CC B2B1B1B U R R R U +≈U CE =U CC -I C (R C +R E ) 电压放大倍数beLC V r R R βA // -= 输入电阻R i =R B1 // R B2 // r be 输出电阻 R O ≈R C由于电子器件性能的分散性比较大,因此在设计和制作晶体管放大电路时,离不开测量和调试技术。
在设计前应测量所用元器件的参数,为电路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在完成设计和装配以后,还必须测量和调试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和各项性能指标。
一个优质放大器,必定是理论设计与实验调整相结合的产物。
因此,除了学习放大器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外,还必须掌握必要的测量和调试技术。
放大器的测量和调试一般包括: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测量与调试,消除干扰与自激振荡及放大器各项动态参数的测量与调试等。
1、 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测量与调试 1) 静态工作点的测量测量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应在输入信号u i =0的情况下进行, 即将放大器输入端与地端短接,然后选用量程合适的直流毫安表和直流电压表,分别测量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流I C 以及各电极对地的电位U B 、U C 和U E 。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电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电路组成。
2、学会使用电子仪器(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等)测量和调试电路参数。
3、研究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4、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1、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电路的组成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电路由晶体管、基极偏置电阻、集电极负载电阻和耦合电容等组成。
输入信号通过耦合电容加到晶体管的基极,经过晶体管放大后,从集电极输出,再通过耦合电容输出到负载电阻上。
2、静态工作点的设置静态工作点是指在没有输入信号时,晶体管各极的直流电流和电压。
合理设置静态工作点可以保证晶体管在信号放大过程中始终工作在放大区,避免出现截止失真和饱和失真。
静态工作点的计算主要通过基极电流、集电极电流和集射极电压等参数来确定。
3、放大器的性能指标(1)电压放大倍数: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比值,反映了放大器对信号的放大能力。
(2)输入电阻:从放大器输入端看进去的等效电阻,反映了放大器从信号源获取信号的能力。
(3)输出电阻:从放大器输出端看进去的等效电阻,反映了放大器带负载的能力。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示波器2、信号发生器3、万用表4、直流电源5、实验电路板6、电阻、电容、晶体管等元件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实验电路的搭建按照实验电路图,在实验电路板上正确连接各个元件,注意晶体管的引脚极性和元件的参数选择。
2、静态工作点的测量与调整(1)接通直流电源,用万用表测量晶体管的基极电压、集电极电压和发射极电压,计算基极电流、集电极电流,从而确定静态工作点。
(2)若静态工作点不合适,通过调整基极偏置电阻的值来改变静态工作点,使其处于合适的范围。
3、输入信号的接入与输出信号的测量(1)将信号发生器产生的正弦波信号接入放大器的输入端,通过示波器观察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波形。
(2)保持输入信号的幅度不变,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观察输出信号的变化,记录输出信号不失真时的频率范围。
共射放大电路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电子电路设计实验 指导老师:李锡华,叶险峰,施红军成绩:________ 实验名称:晶体管共射放大电路分析 实验类型:设计实验 同组学生姓名:一、实验目的1、学习晶体管放大电路的设计方法,2、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整和测量方法,了解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
3、掌握放大电路电压增益、输入电阻、输出电阻、通频带等主要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4、理解射极电阻和旁路电容在负反馈中所起的作用及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5、学习晶体管放大电路元件参数选取方法,掌握单级放大器设计的一般原则。
二、实验任务与要求1.设计一个阻容耦合单级放大电路已知条件:=+10V cc V , 5.1L R k =Ω,10,600i SV mV R ==Ω性能指标要求:30L f Hz <,对频率为1kHz 的正弦信号15/,7.5v iA V V R k >>Ω2.设计要求(1)写出详细设计过程并进行验算 (2)用软件进行仿真 3.电路安装、调整与测量自己编写调试步骤,自己设计数据记录表格4.写出设计性实验报告三、实验方案设计与实验参数计算共射放大电路(一).电路电阻求解过程(β=100)(没有设置上课要求的160的原因是因为电路其他参数要求和讲义作业要求基本一样,为了显示区别,将β改为100进行设计):(1)考虑噪声系数,高频小型号晶体管工作电流一般设定在1mA 以下,取I c =1mA (2)为使Q 点稳定,取25BBCC VV =,即4V, (3)0.7 3.3BB EEV R k I -≈=Ω,恰为电阻标称值(4)212124:3:2CCBB R V V VR RR R ==+∴=取R 2为R i 下限值的3倍可满足输入电阻的要求,即R 2=22.5k ,R 1=33.75k ;112110=0.1,60,40cc B B V VIR I mA R K R K IR -===Ω=Ω由 综上:取标称值R1=51k ,R2=33k (5) 25T T eE CV V r I I =≈=Ω(6)从输入电阻角度考虑:,取(获得4V 足够大的正负信号摆幅)得:从电压增益的角度考虑:>15V/V,取得:;为(二).电路频率特性(1) 电容与低频截止频率取;(三).参数指标验算过程由已确定的参数:=+10V cc V , 5.1L R k =Ω,10,600i S V mV R ==Ω,计算得:,所有参数符合指标.四、实验步骤与过程(一).实验电路仿真:1. 代入参数的实验电路2.直流工作点Q:2.1仿真类型与参数设置:选择时域瞬态分析(Time domain),由于交流小信号的频率为1kHZ, 设置仿真时间为2个周期,0-2ms,扫描步长为0.02ms,精度足够 2.2图像处理:将交流小信号源断开,分别观察IC,VCE,VBE,VC,的波形, 利用标尺(toggle cursor)得到仿真值为:IC=0.892V,VCE=2.38V,VBE=0.622V,VC=5.45V3.交流参数分析:3.1仿真类型与参数设置:选择频域分析(AC SWEEP),要将电压源由给定频率的VSIN源换成可供频率扫描的V AC,幅值设定为10mV;为得到完整频域特性,扫描频率选择对数扫描,从1HZ到100MHZ,采样点设置为10, 3.2图像处理(其他图像略去,只摘取需要用到标尺工具的复杂图像)(1).电压增益:观察V2(RL)/V1(RS)的频域波形,用标尺得出1Khz时的电压增益为17.607;在直流分析中,设置y轴变量为max(V2(RL))/max(V1(RS),利用标尺得到电压增益为178.55mv/9.993mv=17.87;(2).上下限截止频率与通频带:同样是上面的频域增益波形,利用orcad自带的信号处理函数可以得到:Fl=26.24877HZ,FH=1.99MHZ,由于FL相对较小,通频带近似为FH(3).输入电阻:观察V(VS+)/I(C1)的频域波形,利用标尺可得,当信号源的频率为1Khz时,输入电阻Ri=7.6816kΩ4.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IC VCE VBE VC AV FL RI理论计算值0.917 2.210.7 5.32320.24268.305电子仿真结果0.892 2.380.622 5.4517.8926.257.6816相对误差0.0272630.0769230.0238590.1161070.0096150.075063计算可得除VCE 外直流工作点的相对误差约为2.5%,而频幅特性相对误差约为10%,较大;直流工作状态的误差主要是由于将VCE 直接认定为0.7V 导致的,而交流特性是由三极管直流工作点决定的,且计算时忽略了电容对电路产生的影响,且忽略厄利效应,所以会有至少3类误差的叠加,导致误差较大.(二).实际电路测试:1.测试原理:(注释:由于事先不知道实际测试电路所用三极管放大倍数只有160的,而我设计是用100的,所以在测试时无法利用我的设计方案,采用了另一个设计方案,附在报告最后.)1.静态工作点:(1)按元件参数安装、连接电路(2)不加输入信号,调节R C 两端的电压使IC 符合设计值 (3)测量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并和理论值相比较2.电压增益:(1)保持静态工作点不变,利用示波器观察输入信号波形,调节信号源,使输出信号为频率1kHz,幅值30MV 的正弦波.(2)输入、输出波形用双踪显示观察,指出它们的相位关系。
课程名称: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Ⅱ指导老师:王旃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晶体管共射放大电路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同组学生姓名: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七、讨论、心得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学习晶体管共射放大电路的功能与特点,加深对放大电路工作原理的理解。
2.学习模拟电子电路的组装、调试和指标的测量。
3. 掌握共射放大电路的调试和指标测量方法。
4.学习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等仪器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1.静态工作点初选静态工作点时,可以选取直流负载线的中点,以便获得较大的动态输出范围。
由以下公式可以估算出静态工作点所对应Rb1的大小:2.输入/输出电阻输入电阻:指从放大电路输入端看进去的等效内阻,即输入信号电压有效值与输入信号电流有效值之比。
输出电阻:是指放大电路负载开路时,从放大电路输出端看进去的等效内阻。
3.上限/下限频率当电压增益下降到中频增益的0.707倍(即下降3dB)时,所对应的上、下限频率用fH和fL表示,它们之间的范围就称为放大电路的通频带宽度BW。
4.饱和/截止失真当电压幅值增大到电路出现饱和失真时,即工作状态进入到饱和区内,此时输出电压会出现削底失真。
当电压幅值增大到电路出现截止失真时,即工作状态进入到饱和区内,此时输出电压会出现缩顶失真。
削底失真比缩顶失真容易判断,因此常用来判断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
三、主要实验仪器综合实验箱、MSO4034示波器、DG4202信号发生器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1.测量静态工作点①检查实验箱、信号发生器、示波器是否完好。
检查放大电路的完整性,三极管D882是否在蓝色端子排上。
用万用表测量直流电压的输出是否为15V。
②将放大电路的VCC与+15V直流电源连接,接地端与COM2连接。
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设计实验报告俞浩亮一、实验目的熟悉采用面包板或多功能板搭建电路的技术;掌握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基本设计方法;进一步熟悉常用电子仪器设备的使用;完成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调试与参数测试分析。
二、预习内容(1)预习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2)预习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设计、调试与参数测试方法;(3)采用Multisim仿真软件对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进行初步设计仿真。
三、实验原理下图为阻容耦合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它采用分压式电流负反馈偏置电路。
要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就必须考虑静态工作点得设置。
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Q主要由Rc,Re,RB1,RB2以及电源电压决定。
确定静态工作点的基本原则是要保证输出电压既不产生饱和失真也不产生截止失真。
如右图所示,根据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和对动静态负载线的分析,输出电压不产生失真的条件是:四、拟定电路方案(1)选择电路形式考虑到电压增益要求,采用分压式射极偏置电路,并可获得稳定的静态工作点。
电路的Q 点稳定, Q 点主要由RB1、RB2、RE 、RC 及+VCC 所决定。
工作点稳定的必要条件: I1>>IBQ ,VBQ>>VBE 电路参数的确定:(//)()CEQ OM CES CQ C L OM CC CEQ CQ C E U U U I R R U V U I R R ≥+⨯≥=+⨯+2OM CES OM CQ E OM CES EQU U U I R U U U >+++⨯=++设计小信号放大器时,一般取 ICQ = (0.5~2)mA, VEQ = (0.2~0.5)VCCRC 由RO 或AV 确定:RC ≈ RO 或上限频率fH 主要受晶体管结电容及电路分布电容的限制,下限频率 fL 主要受耦合电容CB 、CC 及射极旁路电容CE 的影响如果放大器下限频率fL 已知,可按下列表达式估算电容CB 、CC 和CE :通常取CB = CC ,用上面两式算出电容值,取较大的作为CB (或CC )。
单极共射晶体管放大电路的设计与调测
班级: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 姓名:xx
(1)静态工作点调测
电路原理图:
使用万用表测量各直流电压
万用表示数:
U BQ=3V
U EQ=2.369V
U CBQ=5.108V
U CEQ=5.74V
I CQ≈I EQ=U EQ
R E
=
2.369
2
mA≈1.185mA
此时R B1=R P+R=(220×73.4%+20)kΩ=181.48kΩ
(2)指标的测量验证
电路原理图:
函数发生器参数设置:
示波器波形显示:
仿真结果分析:
用光标可分别读出两波形的幅度大小,由此可得A V=287.2712
≈58.19>50,
4.9365
且理论上
r be=r bb′+(1+β)26(mA)
I EQ(mA)≈r bb′+(1+β)26(mA)
I CQ(mA)
=[300+(1+244)×26
1.185
]Ω≈
5.676kΩ,
R i=R B1//R B2//r be≈5.09kΩ>2kΩ,
而此时用万用表伏安法测量输入电阻时万用表的示数分别如下所示:
则实际输入电阻R i= 3.495×10−3
790.218×10−9
Ω≈4.423kΩ>2kΩ,同样满足条件。
综上可知该电路符合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