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常见的产伤及护理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7
几种常见的新生儿产伤大多数可自发性恢复1. 引言新生儿产伤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生理压力或机械因素导致的损伤。
虽然新生儿产伤比例较高,但大多数产伤是暂时的,可自发性恢复。
本篇文章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新生儿产伤及其自发恢复的过程。
2. 骨折新生儿骨折是一种常见的产伤,尤其是在难产或使用产钳的情况下。
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肱骨、锁骨和股骨。
虽然骨折会给新生儿带来一定的疼痛和不便,但大多数骨折在数周内可完全恢复。
在此期间,医生通常会建议定期检查骨骺位置及骨折愈合情况,并适当限制活动。
3. 颅骨受损在分娩过程中,头部受到挤压和挤压力的作用,容易导致颅骨受损。
颅骨受损的表现包括头部肿胀、疼痛和触摸敏感。
幸运的是,大部分颅骨受损可以自行愈合。
新生儿头骨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在生长过程中恢复原状。
医生通常会建议观察病情,确保没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4. 发疹新生儿发疹是一种常见的产伤形式,表现为皮肤上的小红点或斑块。
发疹通常在出生后几天内出现,持续数周,并在自然情况下逐渐消退。
发疹可能是由于母体荷尔蒙在分娩过程中通过胎盘传递给婴儿所致。
在发疹期间,家长们应该注意保持新生儿皮肤的清洁和干燥,并避免使用过多的香皂和洗涤剂。
5. 胎衣脱落胎衣脱落是新生儿的常见现象之一。
胎衣是一层保护胎儿皮肤的白色薄膜,通常在分娩后几天内脱落。
胎衣脱落过程中,家长们应该保持新生儿的皮肤清洁和干燥,避免使用过多的香皂和洗涤剂。
在脱落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轻微的出血,这是正常的现象,不需要过分担心。
6. 颈部软组织损伤在分娩过程中,新生儿的颈部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拉扯和挤压力。
这可能导致颈部软组织损伤,表现为颈项部肿胀和触摸敏感。
大部分颈部软组织损伤可以自发恢复。
医生通常建议家长们注意观察病情,避免过度刺激颈部,以促进愈合过程。
7. 结论虽然新生儿产伤是常见的,但大多数产伤是可以自发性恢复的。
在处理新生儿产伤时,关键是观察病情,给予足够的休息和保护。
如果在产伤恢复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持续疼痛、出血加重等,家长们应尽快就医寻求帮助。
几种常见的新生儿产伤产伤的原因,包括有产程异常,胎儿大小形状异常(如,巨婴、早产儿、难产和产钳的使用不当),产位不正常(如,臀位生产,产后处置不当),新生儿的产伤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医师能对导致产伤的危险因子有高度警觉性,并且对于生产方式能够作适当的规画,应该可以使产伤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几种常见的新生儿产伤头皮产伤(产瘤、头皮血肿、腱膜下出血)1.产瘤:通常发生于头位自然产,由于头皮的外伤造成表浅部位的出血性水肿,它的位置不局限在一头骨缝内,临床上不需要任何治疗,通常3天会消失。
2.头皮血肿:发生原因不明,较常发生于产钳生产婴儿,它可以发生于颅骨任何部位,但只局限于单一骨缝内,不会超越头骨中线,大部分血肿在几周内自然消失,少部分会有钙化情形发生。
3.腱膜下出血:发生原因是由于胎头在通过骨盆腔时,外力的压迫和拖拉造成。
它可能合并大量出血造成休克死亡。
触诊时有波动感,临床上需注意大量失血、黄疸等并发症。
颅骨骨折(线性骨折、凹陷骨折、枕骨分离)1.线性骨折:最常见的颅骨骨折,因生产时头骨受到压迫引起。
单纯的线性骨折大部分不会合并其它伤害,除非合并颅内出血。
大部分的单纯性线性骨折不需要治疗,会自行愈合。
2.颅骨凹陷性骨折:头部膜性骨凹陷造成,又称为乒乓球骨折。
发生原因有可能是不正常的产道挤压、产钳使用不当,出生后头部外伤所造成,治疗以保守观察,真空吸引,手术矫正为主。
3.枕骨分离:头部外伤导致,常合并后脑窝硬膜下血肿,颅内产伤:(脑膜上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蜘蛛膜下腔出血)1.硬脑膜上血肿:造成原因多是因为影响到中脑膜动脉的线性颅骨骨折引起的,临床症状有脑压增加,前囟门膨出,抽搐、眼球偏向一边,确认诊断以计算机断层为主,治疗需采紧急外科手术,以避免严重的并发症。
2.硬脑膜下血肿:起因于静脉或静脉窦断裂引起,临床上以脑干压迫症状如:眼球偏向、昏迷、瞳孔不等大、角弓反张,检查以计算机断层扫描,治疗需要紧急外科手术,约有20%~25%,有抽搐、水脑、神经障碍等后遗症。
新生儿常见病的观察及护理新生儿出生时,由于体内有来自母亲的抗体,一般不容易生病,但还是有一些常见的情况需要加以注意。
一、脐炎新生儿出生结扎后的脐带残端一般3~7天脱落,有的需要10 余天或20余天(根据结扎手法不同)才能干燥脱落。
1、原因局部细菌感染。
当新生儿出生后切断脐带是,其根部为新鲜伤口,脐带内的血管没有完全闭合。
若护理不当,病菌进入时,可引发脐炎。
如果治疗不及时,病菌进入血液可能引起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2、临床表现脐轮与脐周皮肤发红,其根部有少量分泌物为脐炎的典型症状。
轻者:新生儿没有全身症状。
较重者:脐部周围皮肤红肿,脐根部有较多的脓性分泌物,并伴有臭味。
重者:新生儿伴有发烧、食欲不佳、精神状态不好等症状。
3、护理方法治疗脐炎的根本措施是预防,尤其是脐带脱落前的护理。
应保持脐部干燥,勤换尿布,防止尿液污染。
一旦发生脐炎,应及时就医。
黄疸是指新生儿的血液、粘膜和皮肤出现变黄的现象,脸上最先变黄,然后是躯干,最后才是手脚。
1、原因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在老化之后,经过代谢会产生一些废物(胆红素),最后经肝脏排除体外。
而新生儿肝酶活动力低,无法清除过多的胆红素,因而发生黄疸。
新生儿黄疸多发生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性黄疸)。
2、观察轻度黄疸主要显现在巩膜、面部、躯干等部位,中度以上黄疸除此部位明显外,手心、足心亦有感染。
溶血性黄疸出现早,进展快,并常伴有贫血;肝脾大或水肿感染性黄疸常伴有发热,并克发生感染;梗阻性黄疸大便色浅或呈陶土色;产伤所致黄疸可有头颅血肿或其他部位损伤原因,红细胞破坏增多,长因母乳血型不合引起。
另外,红细胞增多症、窒息、缺氧、酸中毒等也会引发黄疸。
3、类型(1)生理性黄疸:正常足月儿60%在出生后的2~3 天出现黄疸,在第4~5 天达到高峰,在1~2 周内消失。
早产儿、低体重儿有80%会出现黄疸,且出现时间较早(24 消失内),黄疸程度重,消退时间长,一般长于3 周,黄疸指数平均在11-12 毫克每100 毫升。
新生儿产伤诊疗常规【概述】胎儿娩出过程中发生的机械性损伤称产伤。
临床上可分为四大类(按损伤部位):软组织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折,内脏损伤。
一、软组织损伤(一)胎头水肿是胎儿在产道持续受压时间较长所致。
【临床表现】肿胀范围不受颅缝限制,可为凹陷性水肿,无波动感,2~3天内消退。
【治疗方案及原则】无须特殊治疗。
(二)骨膜下血肿由于胎儿颅骨骨膜下血管破裂所致。
【临床表现】一侧为多见,有波动感,边界分明,不超过骨缝,出生后逐渐增大,24小时最明显,消退慢,一般6~8周吸收。
胎头血肿的下面常有骨折(线形或凹陷粉碎性骨折),必要时行CT或X线片检查。
如骨折凹陷≥5 mm应开颅。
【治疗方案及原则】保护皮肤,预防感染,不穿刺血肿。
(三)皮下淤斑及水肿【临床表现】多见于先露娩出部位的受压处。
【治疗方案及原则】局部用药预防继发感染。
(四)皮肤擦伤及皮下脂肪坏死【临床表现】大都发生于难产,如局部受压擦伤致皮下脂肪坏死,多见于生后7~10天在四肢、面部、臂前受压处出现硬结,边缘清楚,皮肤呈深红或紫红。
【治疗方案及原则】以局部热敷为主,全身用抗感染治疗。
(五)角膜损伤或意外擦伤【临床表现】角膜处可见损伤处。
【治疗方案及原则】1.维生素K1,5~10mg,肌注每天1次,共3天,待自然吸收。
2.角膜损伤可用氯霉素眼药水及红霉素眼药膏交替使用,预防感染。
(六)球结膜下出血、眼底出血【临床表现】出生时胎头受挤压,静脉充血,小儿毛细血管脆性大,出现单侧或双侧球结膜下出血。
眼底检查可见出血斑。
【治疗方案及原则】保静:禁搬动,保持安静。
(七)胸锁乳突肌损伤【临床表现】单侧多见,胸锁乳突肌血肿,纤维变性形成肿块,可活动,头向患侧偏斜。
大部分能在3~6个月内自行吸收。
【治疗方案及原则】两周内以止血、保静为主,两周后可辅以按摩、理疗加速消退,半年内仍不好转,考虑手术治疗。
二、周围神经损伤(一)面神经损伤多为产钳损伤面神经或面神经在骨盆入口骶骨岬处受压所致。
产伤致新生儿皮肤损伤的护理一、疾病概述产伤致新生儿皮肤损伤是指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皮肤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新生儿的皮肤娇嫩且脆弱,产伤可能会破坏皮肤的完整性,增加感染的风险,对新生儿的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需要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机械性损伤难产时胎儿在产道中受到长时间的挤压和摩擦,如头部、肩部、四肢等部位与产道的接触,可导致皮肤擦伤、淤血、红肿。
产钳助产或胎头吸引器的使用,可能直接造成皮肤的夹伤、压痕。
2. 化学性损伤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如局部麻醉药,可能通过接触新生儿皮肤引起刺激和损伤。
3. 胎儿自身因素胎儿皮肤发育不成熟,角质层薄,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伤。
三、临床表现1. 擦伤和划伤皮肤表面出现细长的线性破损,可有少量渗血和渗液。
周围皮肤红肿。
2. 淤血和血肿皮肤呈现紫红色或青紫色斑块,局部肿胀。
较大的血肿可触摸到波动感。
3. 皮肤破损和溃疡皮肤出现破损,深度不一,可能露出皮下组织。
溃疡面可有渗出物,周围皮肤发红。
四、治疗要点1. 局部处理对于轻微的擦伤和划伤,用生理盐水清洁伤口,涂抹碘伏消毒。
淤血和血肿可在早期冷敷,后期热敷促进吸收。
较大的血肿或破损严重的伤口可能需要穿刺抽液或缝合。
2. 预防感染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软膏或全身应用抗生素。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污染。
五、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检测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了解有无感染和贫血。
2. 分泌物培养对伤口渗出物进行培养,明确感染的病原菌,指导抗生素的使用。
六、护理诊断1. 皮肤完整性受损与产伤导致的皮肤破损、擦伤等有关。
2. 疼痛与皮肤损伤引起的神经刺激有关。
3. 潜在并发症:感染与皮肤破损易导致细菌入侵有关。
4. 焦虑(家长)与担心新生儿皮肤损伤的预后有关。
七、护理措施1. 伤口护理密切观察伤口的变化,包括渗血、渗液、红肿等。
按照医嘱正确清洁和消毒伤口,更换敷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