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常见的产伤及护理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7
几种常见的新生儿产伤大多数可自发性恢复1. 引言新生儿产伤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生理压力或机械因素导致的损伤。
虽然新生儿产伤比例较高,但大多数产伤是暂时的,可自发性恢复。
本篇文章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新生儿产伤及其自发恢复的过程。
2. 骨折新生儿骨折是一种常见的产伤,尤其是在难产或使用产钳的情况下。
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肱骨、锁骨和股骨。
虽然骨折会给新生儿带来一定的疼痛和不便,但大多数骨折在数周内可完全恢复。
在此期间,医生通常会建议定期检查骨骺位置及骨折愈合情况,并适当限制活动。
3. 颅骨受损在分娩过程中,头部受到挤压和挤压力的作用,容易导致颅骨受损。
颅骨受损的表现包括头部肿胀、疼痛和触摸敏感。
幸运的是,大部分颅骨受损可以自行愈合。
新生儿头骨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在生长过程中恢复原状。
医生通常会建议观察病情,确保没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4. 发疹新生儿发疹是一种常见的产伤形式,表现为皮肤上的小红点或斑块。
发疹通常在出生后几天内出现,持续数周,并在自然情况下逐渐消退。
发疹可能是由于母体荷尔蒙在分娩过程中通过胎盘传递给婴儿所致。
在发疹期间,家长们应该注意保持新生儿皮肤的清洁和干燥,并避免使用过多的香皂和洗涤剂。
5. 胎衣脱落胎衣脱落是新生儿的常见现象之一。
胎衣是一层保护胎儿皮肤的白色薄膜,通常在分娩后几天内脱落。
胎衣脱落过程中,家长们应该保持新生儿的皮肤清洁和干燥,避免使用过多的香皂和洗涤剂。
在脱落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轻微的出血,这是正常的现象,不需要过分担心。
6. 颈部软组织损伤在分娩过程中,新生儿的颈部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拉扯和挤压力。
这可能导致颈部软组织损伤,表现为颈项部肿胀和触摸敏感。
大部分颈部软组织损伤可以自发恢复。
医生通常建议家长们注意观察病情,避免过度刺激颈部,以促进愈合过程。
7. 结论虽然新生儿产伤是常见的,但大多数产伤是可以自发性恢复的。
在处理新生儿产伤时,关键是观察病情,给予足够的休息和保护。
如果在产伤恢复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持续疼痛、出血加重等,家长们应尽快就医寻求帮助。
几种常见的新生儿产伤产伤的原因,包括有产程异常,胎儿大小形状异常(如,巨婴、早产儿、难产和产钳的使用不当),产位不正常(如,臀位生产,产后处置不当),新生儿的产伤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医师能对导致产伤的危险因子有高度警觉性,并且对于生产方式能够作适当的规画,应该可以使产伤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几种常见的新生儿产伤头皮产伤(产瘤、头皮血肿、腱膜下出血)1.产瘤:通常发生于头位自然产,由于头皮的外伤造成表浅部位的出血性水肿,它的位置不局限在一头骨缝内,临床上不需要任何治疗,通常3天会消失。
2.头皮血肿:发生原因不明,较常发生于产钳生产婴儿,它可以发生于颅骨任何部位,但只局限于单一骨缝内,不会超越头骨中线,大部分血肿在几周内自然消失,少部分会有钙化情形发生。
3.腱膜下出血:发生原因是由于胎头在通过骨盆腔时,外力的压迫和拖拉造成。
它可能合并大量出血造成休克死亡。
触诊时有波动感,临床上需注意大量失血、黄疸等并发症。
颅骨骨折(线性骨折、凹陷骨折、枕骨分离)1.线性骨折:最常见的颅骨骨折,因生产时头骨受到压迫引起。
单纯的线性骨折大部分不会合并其它伤害,除非合并颅内出血。
大部分的单纯性线性骨折不需要治疗,会自行愈合。
2.颅骨凹陷性骨折:头部膜性骨凹陷造成,又称为乒乓球骨折。
发生原因有可能是不正常的产道挤压、产钳使用不当,出生后头部外伤所造成,治疗以保守观察,真空吸引,手术矫正为主。
3.枕骨分离:头部外伤导致,常合并后脑窝硬膜下血肿,颅内产伤:(脑膜上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蜘蛛膜下腔出血)1.硬脑膜上血肿:造成原因多是因为影响到中脑膜动脉的线性颅骨骨折引起的,临床症状有脑压增加,前囟门膨出,抽搐、眼球偏向一边,确认诊断以计算机断层为主,治疗需采紧急外科手术,以避免严重的并发症。
2.硬脑膜下血肿:起因于静脉或静脉窦断裂引起,临床上以脑干压迫症状如:眼球偏向、昏迷、瞳孔不等大、角弓反张,检查以计算机断层扫描,治疗需要紧急外科手术,约有20%~25%,有抽搐、水脑、神经障碍等后遗症。
新生儿常见病的观察及护理新生儿出生时,由于体内有来自母亲的抗体,一般不容易生病,但还是有一些常见的情况需要加以注意。
一、脐炎新生儿出生结扎后的脐带残端一般3~7天脱落,有的需要10 余天或20余天(根据结扎手法不同)才能干燥脱落。
1、原因局部细菌感染。
当新生儿出生后切断脐带是,其根部为新鲜伤口,脐带内的血管没有完全闭合。
若护理不当,病菌进入时,可引发脐炎。
如果治疗不及时,病菌进入血液可能引起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2、临床表现脐轮与脐周皮肤发红,其根部有少量分泌物为脐炎的典型症状。
轻者:新生儿没有全身症状。
较重者:脐部周围皮肤红肿,脐根部有较多的脓性分泌物,并伴有臭味。
重者:新生儿伴有发烧、食欲不佳、精神状态不好等症状。
3、护理方法治疗脐炎的根本措施是预防,尤其是脐带脱落前的护理。
应保持脐部干燥,勤换尿布,防止尿液污染。
一旦发生脐炎,应及时就医。
黄疸是指新生儿的血液、粘膜和皮肤出现变黄的现象,脸上最先变黄,然后是躯干,最后才是手脚。
1、原因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在老化之后,经过代谢会产生一些废物(胆红素),最后经肝脏排除体外。
而新生儿肝酶活动力低,无法清除过多的胆红素,因而发生黄疸。
新生儿黄疸多发生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性黄疸)。
2、观察轻度黄疸主要显现在巩膜、面部、躯干等部位,中度以上黄疸除此部位明显外,手心、足心亦有感染。
溶血性黄疸出现早,进展快,并常伴有贫血;肝脾大或水肿感染性黄疸常伴有发热,并克发生感染;梗阻性黄疸大便色浅或呈陶土色;产伤所致黄疸可有头颅血肿或其他部位损伤原因,红细胞破坏增多,长因母乳血型不合引起。
另外,红细胞增多症、窒息、缺氧、酸中毒等也会引发黄疸。
3、类型(1)生理性黄疸:正常足月儿60%在出生后的2~3 天出现黄疸,在第4~5 天达到高峰,在1~2 周内消失。
早产儿、低体重儿有80%会出现黄疸,且出现时间较早(24 消失内),黄疸程度重,消退时间长,一般长于3 周,黄疸指数平均在11-12 毫克每100 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