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动量冲量精讲精练碰撞与动量守恒典型练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354.50 KB
- 文档页数:29
1 碰撞与动量守恒
1. 如图所示,方盒A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盒内有一个小滑块B,盒的质量是滑块的2倍,滑块与盒内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滑块以速度v开始向左运动,与盒的左、右壁发生无机械能损失的碰撞,滑块在盒中来回运动多次,最终相对于盒静止,则此时盒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滑块相对于盒运动的路程为________.
解析:设滑块质量为m,则盒子的质量为2m;对整个过程,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mv=3mv共
解得v共=v3.
由功能关系可得μmgs=12mv2-12·3m·v32
解得s=v23μg.
答案:v3 v23μg
2. (多选)在光滑水平面上动能为E0,动量大小为p0的小钢球1与静止小钢球2发生碰撞,碰撞前后球1的运动方向相反,将碰撞后球1的动能和动量大小分别记为E1、p1,球2的动能和动量大小分别记为E2、p2,则必有( )
A.E1<E0 B.p2>p0
C.E2>E0 D.p1>p0
解析:选AB.因碰撞后两球速度均不为零,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则碰撞过程中总动能不增加可知,E1<E0,E2<E0.故A正确,C错误;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p0=p2-p1,得到p2=p0+p1,可见,p2>p0.故B正确.故选AB.
3.两球A、B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同一方向运动,mA=1 kg,mB=2 kg,vA=6 m/s,vB=2 m/s.当A追上B并发生碰撞后,两球A、B速度的可能值是( )
A.vA′=5 m/s,vB′=2.5 m/s
B.vA′=2 m/s,vB′=4 m/s
C.vA′=-4 m/s,vB′=7 m/s
D.vA′=7 m/s,vB′=1.5 m/s
解析:选B.虽然题中四个选项均满足动量守恒定律,但A、D两项中,碰后A的速度vA′大于B的速度vB′,必然要发生第二次碰撞,不符合实际;C项中,两球碰后的总动能Ek′=12mAvA′2+12mBvB′2=57 J,大于碰前的总动能Ek=22 J,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而B项既符合实际情况,也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故B项正确.
4.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m1的小球A以速率v0向右运动.在小球的前方O点处有一质 2 量为m2的小球B处于静止状态,Q点处为一竖直的墙壁.小球A与小球B发生正碰后小球A与小球B均向右运动.小球B与墙壁碰撞后原速率返回并与小球A在P点相遇,PQ=2PO,则两小球质量之比m1∶m2为(
)
A.7∶5 B.1∶3
C.2∶1 D.5∶3
解析:选D.设A、B两个小球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v1、v2,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1v0=m1v1+m2v2.①
由能量守恒定律有:12m1v20=12m1v21+12m2v22②
两个小球碰撞后到再次相遇,其速率不变,由运动学规律有:
v1∶v2=PO∶(PO+2PQ)=1∶5.③
联立①②③,代入数据解得:m1∶m2=5∶3,故选D.
5. (多选)如图所示,长木板A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4 kg的小物体B以水平速度v0=2
m/s滑上原来静止的长木板A的上表面,由于A、B间存在摩擦,之后A、B速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取g=10 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板A获得的动能为2 J
B.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为2 J
C.木板A的最小长度为2 m
D.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
解析:选AD.由图象可知,木板获得的速度为v=1 m/s,A、B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以B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0=(M+m)v,解得:木板A的质量M=4 kg,木板获得的动能为:Ek=12Mv2=2 J,故A正确;系统损失的机械能ΔE=12mv20-12mv2-12Mv2,代入数据解得:ΔE=4 J,故B错误;由图得到:0~1 s内B的位移为xB=12×(2+1)×1 m=1.5 m,A的位移为xA=12×1×1 m=0.5 m,木板A的最小长度为L=xB-xA=1 m,故C错误;由图象可知,B的加速度:a=-1 m/s2,负号表示加速度的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Bg=mBa,代入解得μ=0.1,故D正确. 3 高考理综物理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项选择题
1.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同时由一位置向同一方向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做变加速直线运动
B.开始阶段乙跑在甲的前面,20s后乙落在甲的后面
C.20s末乙追上甲,且甲、乙速率相等
D.40s末乙追上甲
2.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从-2 J变化到-6 J,重力势能增加了
B.弹簧弹力做负功,弹簧系统的弹性势能一定减小
C.一个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它的机械能不一定守恒
D.合外力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可能减小
3.如图为近日曝光的摩拜共享电动单车,与普通电动车不同的是,摩拜共享电动自行车采用“共享充电宝+自行车的方式”,其电池与普通充电宝类似,容量为20000mAH,输入、输出电压均为10V,输入电流为8A,输出电流为15A,可以支持驱动人和单车行驶10公里左右。已知成人在平路上骑自行车所受阻力 4 约为20N,则( )
A.该单车电池最多储存电能7.2×104J
B.该单车电池充电时,从零电量充至满电量大约需要5h
C.该单车电池电能的有效利用率约为27.8%
D.成人在平路上骑自行车时,每秒钟平均消耗的电能约20J左右
4.如图所示的曲线是某个质点在恒力作用下的一段运动轨迹质点从M点出发经P点到达N点,已知弧长MP大于弧长 5 PN,质点由M点运动到P点与从P点运动到N点的时间相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从M到N过程中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B.质点在这两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C.质点在这两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大小不相等,但方向相同
D.质点在MN间的运动不是匀变速运动
5.如图所示,在竖直面内有一半径为L的圆形光滑金属导轨CPD,处于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与导轨平面(纸面)垂直向里的匀强磁场中,圆心为O,直径CD水平,半径OP竖直O、D间用导线连接。一质量分布均匀的金属棒OA,长为L,电阻为R,质量为m,能绕水平轴O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棒与导轨和轴O始终接触良好,一切摩擦及其他电阻均不计,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若棒从CO处由静止释放,第一次到达OP处时的角速度为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6
A.棒能摆到OD处
B.从OC到PO的过程中,通过棒横截面的电荷量为
C.棒第一次到达OP处时,棒中通过的电流为 7 D.棒最终会停下,产生的总焦耳热为mgL
6.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E为电源电动势,r为电源内阻,R1和R3均为定值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当R2的滑动触点在a端时合上开关S,此时三个电表A1、A2和V的示数分别为I1、I2和U。现将R2的滑动触点向b端移动,则三个电表示数的变化情况是
A. I1增大,I2不变,U增大
B. I1减小,I2增大,U减小
C. I1增大,I2减小,U增大
D. I1减小,I2不变,U减小
二、多项选择题
7.如图所示,在正方形区域abcd内充满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的匀强磁场.入口处有比荷相等的甲、乙两种粒子,甲粒子以速度v1沿ab方向垂直射入磁场,经时间t1从d点射出磁场;乙粒子以速度v2沿与ab 成45°的方向垂直射入磁场,经时间t2垂直于cd射出磁场。不计粒子重力和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则 8
A.
B. 9 C.
D.
8.如图所示,在直角框架MQN上,用轻绳OM、ON共同悬挂一个物体。物体的质量为m,ON呈水平状态。现让框架沿逆时针方向缓慢旋转90°,在旋转过程中,保持结点O位置不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绳OM上的力一直在减小
B.绳ON上的力一直在增大 10 C.绳ON上的力先增大再减小
D.绳OM上的力先减小再增大
9.我国利用“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高速星地量子通信,初步构成量子通信网格。关于量子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量子论是普朗克首先提出的,光量子理论则是爱因斯坦首先提出的
B.光的强度越大,则光子的能量也就越大
C.三种放射线,基本质上都是高能光子
D.大量氢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只能发射某些特定频率的光子
10.如图所示,边长为L的正方形abcd内有垂直于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一束速率不同的带正电粒子从左边界ad中点P垂直射入磁场,速度方向与ad边夹角θ = 30°,已知粒子质量为m、电荷量为q,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粒子重力不计.则( )
11 A.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最长时间为
B.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最短时间为
C.上边界ab上有粒子到达的区域长为(1-)L 12 D.下边界cd上有粒子到达的位置离c点的最短距离为
三、实验题
11.一辆质量5t的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80kW,汽车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1m/s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车受的阻力为车重的0.06倍,g取10m/s2,求:
(1)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最长时间t
(2)汽车开始运动后第5s末的瞬时功率
(3)汽车的最大速度υm
12.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某同学先按图(a)对弹簧甲进行探究,然后把弹簧甲和弹簧乙并联起来按图(b)进行探究.在弹性限度内,将质量为m=50 g的钩码逐个挂在弹簧下端,分别测得图(a)、图(b)中弹簧的长度L1、L2如表所示.(小数点后保留1位有效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