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哲学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长江三峡工程的哲学分析长江三峡工程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工程,其目的是进一步改善人类生产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
三峡工程使得长江及长江流域原有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探求其利与弊,不仅需要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兴利除弊,更要从哲学视域出发对其加以深刻的理性剖析。
标签:三峡工程;工程哲学;长江;水力发电长江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从孙中山先生1919年首次提出这个设想,经过几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进行了70多年勘测、试验、规划、论证、设计工作,到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三峡工程是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工程建设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分三个阶段施工。
首先,防洪库容221. 5亿立方米,建成后可将防洪标准由现在的约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保护江汉平原;其次,三峡大坝的修建可充分开发水能资源,利用具有巨大势能的水体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此外,三峡水库建成后,水深增加,可拓宽长江上游水面宽度,从而也使用水和航运条件得以改善。
根据三峡工程的功能需求,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可宣泄历史上未出现过但有可能出现的最大洪水。
三峡水电站为坝后式厂房,有26台水轮发电机机组,可用于发电。
位于左岸的双线五级船闸设计年单向通过能力为5000万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内河船闸。
长江三峡工程由于规模巨大,建造复杂,一直是存在争议的工程。
我们必须以科学审慎的精神、用合理的方法加以分析探索,揭示其本质,用哲学中的认识论、辩证法加以思辨,才能科学利用三峡工程,取得预期的效果,实现永续发展。
自三峡工程被提出的那一刻起,三峡工程中的许多问题,诸如移民、环境等,就与其相生相伴。
至今,针对三峡工程大的争论已经进行了三次。
“我思故我在”和“我造物故我在” 是两句哲学名言,“思”与“造物”是人类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活动过程。
运用自然辩证法分析三峡问题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哲学概括所形成的学科,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是联系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桥梁。
自然辩证法作研究生必修学位课程,对改善和完善工科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更新思维方式、开拓眼界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作用。
本文联系所学知识与岩土工程专业相关知识运用自然辩证法分析三峡工程问题。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哲学岩土工程三峡工程目录1. 引言 (1)2.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1)3.三峡工程的背景 (1)4.三峡工程的利与弊 (1)5.用自然辩证法的方法分析 (2)6.用自然辩证法去分析问题的意义。
(3)7.结论 (3)8.参考文献 (3)1.引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应,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邻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是研究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规律,对自然科学的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出哲学的概括。
本文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出发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分析三峡问题。
2.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联系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桥梁。
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包括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要求我们全面客观的发展地看待事物。
运用对立统一(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推动事物发展 )、质量互变(揭示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否定之否定( 揭示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实质性过程)等方法去分析问题。
三峡大坝的18个思考,看后直出白毛汗三峡大坝的18个思考,看后直出白毛汗物理学教授钱伟长先生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海湾战争的启示》的文章。
钱伟长在文章中指出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采用突然袭击的办法,使用的常规武器足以使三峡溃坝,这将使长江下游六省市将成泽国,几亿人将陷入绝境。
面对目前的导弹技术,三峡大坝的防御是不可能的。
钱伟长的的结论是:〝我们绝不能花了几百亿或几千亿人民币来修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坝,给我们的子孙背上包袱,成为外部敌人敲榨勒索的筹码。
这里启示我们,在和平还没有保障的国际形势下,三峡工程是千万不应上马的。
〞谁敢动三峡大坝?用什么武器又能动三峡大坝?不但超级大国敢动三峡大坝,就是小国也敢动三峡大坝,甚至国内千万〝孤狼〞也可能动。
动三峡大坝可以用核武器,导弹,甚至一艘船或几公斤炸药。
X李登位之后,中日关于钓鱼岛的争端不断升级,为数众多的中国人都支持攻打钓鱼岛,鹰派军官放言很自信,取钓鱼岛如囊中取物。
但是发动突然攻击之前,中国须先在三到四天内放空三峡水库,以免达摩克利斯剑落在自己头上,而在短期内迅速放水又会造成超级洪水,形成与三峡溃坝同样的灾难效果。
点击看大图一、日本敢动三峡大坝?按照中国军事专家的观点,拿下钓鱼岛易如反掌,日本海军不是中国海军的对手,况且中国海军新增了航空母舰,又有核武器做后盾;按照中国外交部的观点,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打钓鱼岛是索回自己的领土;纵观网路意见,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国人都支持早打钓鱼岛;中国政治家们更是走在舆论的最前面。
问题是,为什么至今不敢动钓鱼岛?中国不但不敢动钓鱼岛,就是和菲律宾等国有争议的一些南海小岛,中国也不敢动。
为什么?二、三峡大坝是悬在中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打仗和下围棋是一个理。
你想围杀对方的几个棋子,首先要考虑自己的棋子是否会因此而受到对方的威胁。
门前不清,断然没有先进攻对方的道理。
围棋中的一个最简单的原则是〝宁失一子,莫失一先〞。
理性分析三峡工程********摘要:(一)长江三峡不仅有已经建成的葛洲坝,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工程—三峡工程。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二)在三峡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是一分为二来说这个问题:社会经济效益巨大,大坝安全可靠,环境影响深远,研究表明可控,加强软硬措施,实践长期检验。
对于不同的声音和质疑,应认真倾听,科学分析,落实措施,求得长治久安。
我觉得要用科学的态度来认识这些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楚汉工程简介: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
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
大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米,水电站左岸设14台,右岸12台,共装机26台,前排容量为70万千瓦的小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时,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
通航建筑物位于左岸,永久通航建筑物为双线五包连续级船闸及早线一级垂直升船机。
三峡水电站的功能有十多种,航运、发电、种植等等。
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
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
大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米,水电站左岸设14台,右岸12台,共装机26台,前排容量为70万千瓦的小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时,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
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后续增加的地下电站和升船机两个项目将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届时,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将全面竣工。
工程分析:三峡工程被列为全球超级工程之一,是世界“十大之最”。
长江三峡工程的哲学分析作者:李憬然来源:《求知导刊》2016年第05期摘要:长江三峡工程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工程,其目的是进一步改善人类生产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
三峡工程使得长江及长江流域原有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探求其利与弊,不仅需要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兴利除弊,更要从哲学视域出发对其加以深刻的理性剖析。
关键词:三峡工程;工程哲学;长江;水力发电长江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从孙中山先生1919年首次提出这个设想,经过几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进行了70多年勘测、试验、规划、论证、设计工作,到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三峡工程是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工程建设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分三个阶段施工。
首先,防洪库容221. 5亿立方米,建成后可将防洪标准由现在的约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保护江汉平原;其次,三峡大坝的修建可充分开发水能资源,利用具有巨大势能的水体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此外,三峡水库建成后,水深增加,可拓宽长江上游水面宽度,从而也使用水和航运条件得以改善。
根据三峡工程的功能需求,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可宣泄历史上未出现过但有可能出现的最大洪水。
三峡水电站为坝后式厂房,有26台水轮发电机机组,可用于发电。
位于左岸的双线五级船闸设计年单向通过能力为5000万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内河船闸。
长江三峡工程由于规模巨大,建造复杂,一直是存在争议的工程。
我们必须以科学审慎的精神、用合理的方法加以分析探索,揭示其本质,用哲学中的认识论、辩证法加以思辨,才能科学利用三峡工程,取得预期的效果,实现永续发展。
自三峡工程被提出的那一刻起,三峡工程中的许多问题,诸如移民、环境等,就与其相生相伴。
至今,针对三峡工程大的争论已经进行了三次。
“我思故我在”和“我造物故我在” 是两句哲学名言,“思”与“造物”是人类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活动过程。
水坝工程建设争议的哲学思辩近年来国内围绕水坝建设是非问题的激烈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西方后现代社会思潮和传统主流哲学思想不同观点间的对立和论辩,以及这些观点对我国工程界、社科界、媒体和政府部门愈趋重要的影响。
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去分析探寻这些争议的哲学根源,从科学理性精神和现代人文思想中汲取营养,提炼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工程哲学的基本理念和范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制订和实施我国水资源利用和能源开发的产业政策,搞好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一、水坝工程争议的根本源自自然观和价值论的差异恩格斯指出:“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第603页)。
这也是今天讲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协调的三重关系。
微观层面:人的道德心与利欲心之间的平衡;中观层面:人与人之间即社会关系包括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协调;宏观层面:人与自然的和谐,指人类与其生于斯长于斯的栖息地之间的整体长久和谐。
而人与自然关系中最为基本也最为久远的一项是人与水的关系,人类主动调整这种关系的重要手段是兴建各种水利工程。
水为生命之母,水在地球这颗蓝色星球上时空分布的演变孕育了灿烂的人类文明,也使得一些古代文明消亡。
科学、技术、管理的进步使人类形成愈来愈强的水利工程能力,可以局部调整水的时空分布。
各种水利工程的兴建满足了农业及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现代水利工程往往还兼有防洪、发电、航运、休闲等功能。
今天,几十万座大小水坝矗立在全球大小河流的干支流上,作为现代水利工程的核心设施,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着用水、电力、运输的便利。
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中遭受许多非议一样,水坝工程并未因为其给人类带来巨大益处而免受指责。
对建设水坝的是与非,世人已有过长久的争议。
西方发达国家在时强时弱的反坝声浪中建设了成千上万座水坝,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也基本完成了其水电资源的开发。
长江三峡⼯程是⼈类在⾃然界中⼀项巨⼤的造物⾏为,其⽬的是为了改善⼈类⽣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程改变了长江及长江流域原有的环境和⽣态,对其利与弊,不仅要运⽤现代科技予以兴利除弊,更要⽤哲学思维加以分析思考。
三峡⼯程是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程建设采⽤“⼀级开发、⼀次建成、分期蓄⽔、连续移民”的建设⽅案,分3个阶段施⼯,总⼯期17年。
⾃1993年开始进⼊⼯程实施阶段,1994年12⽉正式开⼯,2003年6⽉⽔库蓄⽔到135⽶⾼程,三峡⼯程开始发挥初期的综合效益。
2006年10⽉,三峡⽔库已实现初期蓄⽔156⽶⾼程,左岸电站14台共980万千⽡机组提前⼀年投产发电,⼤坝提前两年挡⽔初步发挥防洪效益。
整个⼯程将于2009年全⾯竣⼯。
长江三峡⼯程由于规模巨⼤、问题复杂,⼀直是正反⽅⾯有争议的⼯程,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法加以探索分析,揭⽰事物的本质,⽤哲学的⽅法进⾏思辨,以此来指导我们的⾏为,以取得预期⽬标的可持续性,并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我思故我在”和“我造物故我在”是两句哲学箴⾔。
“思”与“造物”是⼈类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活动全过程。
⼈类在⾃⼰⽣存和发展的环境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思维、不停地造物,也创造了⼈类⾃⼰,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由初级的思维到⾼级的思维,由简单的造物到复杂的⼯程造物,永⽆⽌境,这就是⼈类的本质。
没有⽆思的造物,也没有不造物的思维。
什么是⼯程哲学?⼯程哲学可以理解为对⼯程的认识,对⼯程造物的思辨。
长江三峡⼯程是⾃然和⼈类社会巨系统中的⼀个复杂系统⼯程,它涉及到长江和长江流域的⾃然⽣态、⼈⽂环境、政治、经济以及⼯程本⾝的建设技术和基础科学的复杂问题。
长江三峡⼯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例如三峡⼯程建设与⽣态和环境的关系问题、长江洪⽔灾害及其对策问题、三峡⽔库移民搬迁和重建家园脱贫致富问题、是否可能以“蓄清排浑”的调度⽅式协调⽔沙关系的问题、如何保护长江及三峡⽔库⽔质的问题、如何保护三峡⽔库⽔⽣物的良好⽣态和发展渔业问题、如何正确认识三峡⽔库的地质构造采取有效措施防⽌地质灾害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长江三峡⼯程安全问题、如何充分利⽤长江三峡⽔能资源改善环境问题、如何进⾏科学系统的管理确保三峡⼯程项⽬实施成功的问题等等。
长江三峡工程是人类在自然界中一项巨大的造物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改善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工程改变了长江及长江流域原有的环境和生态,对其利与弊,不仅要运用现代科技予以兴利除弊,更要用哲学思维加以分析思考。
三峡工程是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工程建设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分3个阶段施工,总工期17年。
自1993年开始进入工程实施阶段,1994年12月正式开工,2003年6月水库蓄水到135米高程,三峡工程开始发挥初期的综合效益。
2006年10月,三峡水库已实现初期蓄水156米高程,左岸电站14台共980万千瓦机组提前一年投产发电,大坝提前两年挡水初步发挥防洪效益。
整个工程将于2009年全面竣工。
长江三峡工程由于规模巨大、问题复杂,一直是正反方面有争议的工程,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探索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用哲学的方法进行思辨,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以取得预期目标的可持续性,并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我思故我在”和“我造物故我在”是两句哲学箴言。
“思”与“造物”是人类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活动全过程。
人类在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思维、不停地造物,也创造了人类自己,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由初级的思维到高级的思维,由简单的造物到复杂的工程造物,永无止境,这就是人类的本质。
没有无思的造物,也没有不造物的思维。
什么是工程哲学?工程哲学可以理解为对工程的认识,对工程造物的思辨。
长江三峡工程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巨系统中的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它涉及到长江和长江流域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政治、经济以及工程本身的建设技术和基础科学的复杂问题。
长江三峡工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例如三峡工程建设与生态和环境的关系问题、长江洪水灾害及其对策问题、三峡水库移民搬迁和重建家园脱贫致富问题、是否可能以“蓄清排浑”的调度方式协调水沙关系的问题、如何保护长江及三峡水库水质的问题、如何保护三峡水库水生物的良好生态和发展渔业问题、如何正确认识三峡水库的地质构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质灾害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长江三峡工程安全问题、如何充分利用长江三峡水能资源改善环境问题、如何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确保三峡工程项目实施成功的问题等等。
这些都是十分重要而复杂的问题,不但需要从科学、技术、经济、生态、社会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而且需要从哲学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需要通过认真、深入的分析思考努力取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从哲学的角度看三峡工程,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可能一步到位,就是在工程全部竣工后,在运行过程中仍然需要长期的实践,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长江三峡工程如同其他工程造物活动一样,必须经过严格的3个阶段的管理,才能实现预期的工程目标。
第一阶段是思维决策阶段。
这一阶段实质上是思维成熟的过程,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科学实验、设计论证,准确地认识自然和客观世界的方方面面,揭示事物的本质,在这些基础上完成决策程序。
这一阶段的管理在方法上必须坚持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原则,广泛
听取各类不同的意见,切忌主观和片面性。
三峡工程的最终论证分设了14个专题,由412位资深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14个专题进行了科学、翔实的论证,得出的总结论是:三峡工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好,建议早作决策。
长江三峡工程经历了几代中国人不断的探索,70余年的历程,才于1992年完成了决策程序。
第二阶段是工程的实施阶段,三峡工程本身规模宏大,涉及自然和社会的众多方面,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巨系统中的一个复杂系统,必须用系统工程控制论的理念和方法实施管理。
现在预测三峡工程的进度完全可以控制在预定计划内,而各项效益的发挥比预期的进度提前了一年实现。
国家批准的按1993年5月物价水平的三峡工程概算是900.9亿元(其中400亿元用于移民),考虑总工期17年过程中银行贷款利息和物价变动因素,原来预测的最终造价为2039亿元。
至2006 年底,整个工程已完成了85%以上,动态投资约完成1304亿元。
根据剩余的工程量和预测的未来资金需求,最终总造价可以控制在1800亿元以内。
第三阶段是运行经营阶段,本质上是全面达到整个工程项目的预期效益目标的阶段,是要通过运行经营的管理来实现的。
通过科学的管理、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制度实现高效、有序的管理,使工程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长江三峡工程是时间、历史和人的智慧的共同结果,是人在大自然中的造物过程。
长江三峡工程是一个科学的理性的工程,规模大、工期长,从思想和认识方面看,它既集中而又广泛地反映和凝结了人类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工程技术、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和其他许多有关领域和方面的知识和智慧。
从哲学上看,我们承认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可知的,实际上,工程造物活动就是建立在“可知论”的思想基础之上的。
但“可知论”绝不等于“全知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可是,这种局限性又是可以随着人类实践的进展而不断突破的,人类的认识是无穷无尽、无止境的。
三峡工程的建设者对三峡工程的认识和实践并没有结束。
历史在前进,人类的认识和实践都在发展。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人类的工程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工程理念才能不断升华,工程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才能在愈来愈和谐的道路上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