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绿地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绿线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建立并严格实行县城绿线及绿地建设管理制度,切实保障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加强县城绿线及绿地建设管理,改善县城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绿线是指县城规划区内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包括已建成绿地的控制线和规划预留绿地的控制线。
第三条县城规划区内绿线划定及园林绿地的建设、保护和管理使用本办法。
第四条县规划和县绿化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县城规划区内绿线及绿地建设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接受市园林、规划等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县城绿地、服从县城绿线管理的义务,对违反县城绿线管理的行为有劝阻和举报的权利。
第六条(一)现有的和规划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以及其他绿地;(二)县城规划区内的沟壑等县城生态控制区域;(三)县城规划区内的散生林植被、古树名木保护范围以及其他对县城生态和景观产生积极作用的区域。
第七条县规划主管部门应会同县城绿化、林业等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科学确定县城绿化目标和布局,合理设置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各类绿地,划定县城绿线,报县政府批准后纳入县城总体规划,并公布实施。
第八条县城总体规划应当确定县城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编制其他专项规划和进行县城建设不得违反县城总体规划确定的县城各类园林绿地的具体布局。
县城绿地系统规划是县城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编制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应当确定县城公共绿地、防护绿地、风景绿地、生产绿地、县城主次干道绿地的用地界线坐标。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确定县城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其他道路绿地的绿化控制指标。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县城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其他道路绿地的用地界线坐标。
第九条批准的县城绿线应当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第十条县城绿化主管部门应当对县城绿线范围内现有各类绿地登记造册,并建立现有县城绿地和规划绿地的数据库,实施绿地数据的动态管理。
1, 城市绿地:城市的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2,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和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绿色有机整体。
3,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4,城市用地:按城市中土地利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的总称。
5,城市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是按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对城市局部地区近期需要建设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公用事业设施、园林绿化、城市人防工程和其他公共设施作出具体布置的规划6,城市规划的核心任务是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空间安排,探索和实现城市不同功能的用地之间的相互管理关系,并以政治决策为保障。
7,城市规划的层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8,我国城市按人口规模分为三类:大城市:指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指人口在20万以上不足50万的城市;小城市:指人口不足20万的城市。
9,城市用地划分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10大类: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水域和其他用地(E)10,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物种流动原理、营养再分配原理、能量流动原理、景观变化原理、景观稳定性原理。
11,绿道是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户外娱乐的线状廊道。
包括:沿着自然廊道(如河岸、溪谷或山脊等)或转变为游憩用途的铁路沿线、运河、风景道或其他线路的线性开放空间;任何为步行或自行车设立的自然或景观道;链接公园、自然保护区、文化景观或历史遗迹之间及其群落的开放空间;一些局部的公园道或绿带。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绿地系统完全控制策略摘要:完善绿地规划体系是新城市规划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说明了在对使用的政策文件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更好地规划绿地系统的观点,具有法律约束力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全面控制绿地系统需要在详细的规则是完善绿地系统规划的保障。
关键词:社区绿地系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绿地系统;完全控制随着我们各国日益重视城市环境问题,对城市绿地的认识也有所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绿地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我们可以建立和发展城市,让它们成为规划目标的框架内引入绿地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控制性规划的绿地方法,规划好多个城市绿地系统成效显著。
一、城市绿地控制性规划产生的背景以城市绿地详细规划为基础的城市规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土地因所有权及使用权,从无偿使用已成为有偿使用。
通过这种转变,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的所有者都可以在规划和建设土地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当设计市场在我国开放的时候,城市设计市场的垄断或部分垄断逐渐被许多设计机构的竞争所排斥,这给城市带来了非常多样化的面貌。
同时,城市规划建设和绿地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例如,如何确保城市使用的每一块绿化用地都不被占用,使城市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绿地;如何确保不同城市区域之间的绿色联系,协调其风格,形成一个统一的绿地景观城市景观网络,以满足城市绿地需要;城市规划和绿地建设如何确保设施的内容能够满足市民活动的需要,丰富他们的生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一个具有高度导向性和便利性的城市绿地规划系统。
然而,当前的城市绿地规划在内容和深度上都远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
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不一致,无法在规划管理框架内有效控制。
在此背景下,城市规划控制绿地应运而生。
作为绿地城市规划设计的桥梁,为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
二、城市绿地控制性规划的地位与作用城市绿地规划以城市总体、分区、控制性详细和绿地规划为基础。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笔记Part1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种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定性、定位、定量。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规划方法上采用的是一种规则营造的规划方法,其特点是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引导和控制,规划依托于理性的分析。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P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管理提供依据(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规划层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般有两种编制形式:第一种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种是单独进行的专项规划城市规划的五个阶段:1.城市规划纲要——定向示意性图纸2.城市总体规划——定性 1:5000~1:250003.分区规划——定量 1:50004.控制性详细规划——定位 1:1000~1:20005.修建性详细规划——定形 1:500~1:2000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分区(期)规划城市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现代城市的5个基本因素:人口规模、人口密集、行政地位和行政区域、产业结构、城市设施Part2著名的规划思想和理论:以城市结构优化为导向的理想绿地模式以环境与生物保护为导向的生态绿地模式以人类利用和功能区分为导向的功能绿地模式伯肯海德公园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的建立19世纪下半叶,欧洲、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高潮,称之为“公园运动”。
公共卫生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城市美化运动这三者贯穿西方城市化的全过程,深刻地影响了近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城市规划“五线”“五线”管制属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适用于从城市总规到控制性详规等不同层面的城市规划。
“五线”管制制度,分别用“红线”、“绿线”、“蓝线”、“紫线” 和“黄线”划定城市建设中的“雷区”,凡是被划定的区域,城市建设不得随意侵占,区域内各项建设将受到严格控制,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城市建设质量。
“红线”划定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主要针对道路控制而设立。
“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蓝线”是指城市江河湖泊水域控制线。
“紫线”是指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控制线。
“黄线”管制的主题,是划定重大基础设施用地影响范围。
1.“红线”管制“红线”概念对于城市各阶层来说都比较熟悉。
“红线”划定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主要针对道路控制而设立,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红线”管制的核心思想就是:规划期内的城市建设,必须控制在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范围之内;同时城市的具体开发建设,必须在城市建设的建筑“红线”控制范围内和相应的规划要求下进行。
“红线”管制无论是技术支撑还是运作程序,在各城市普遍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
但以成熟的管制制度要求来看,需要强化规范性和系统性。
1.1道路“红线”控制对于城市规划确定的规划道路用地,尤其是城市主次干道,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预留控制。
针对目前许多地方道路建设盲目超前、超规范的“大马路情结”,在道路系统及“红线”控制中,必须遵循现阶段的国家有关技术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对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道路网密度、道路宽度等方面的规定。
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关于各类道路宽度的规划指标对于有特殊功能安排的城市道路,必须明确相应的控制要求。
如:为了确保城市特殊情况下抢险救灾、人员疏散需要,规划将设定部分城市干道为城市内部主要疏散通道,其道路宽度及两侧建筑物高度需满足以下要求:道路宽度+两侧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1/2(H1﹢H2)+4~8米。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2010年第7期总第192期童氏市删学列主管部门是园林文物局(简称园文局)。
然后各分区建设部门及下属各建设主体均可自主建设绿地.这些实施主体的绿化建设计划更能反映实际需求.具有十足的可操作性。
这种规划思路类似于日本的绿地规划。
分为自上而下的“绿地总体规划”以及自下而上的“绿地基本规划”。
使市民更多的参与绿化建设。
因而绿地计划更能解决实际需要.更具实施动力。
小结:城市绿地系统虽为总规层面的规划,但它同时也是一个指导空间布局的专项规划。
现有的总规层面的现状深度显然不足以指导其准确定位。
然而.面对动辄上千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对现状的了解与分析不可能如控规般深入.规划可借助已编下层次规划相关信息,并收集各建设主体、市民的计划与意愿.通过“自下而上”的现状信息收集方法.实现“自上而下”的规划统筹目的。
4.1.3量身订做的公园绿地体系规模在对上版杭州绿地系统规划进行规划实施校核的时候发现,除了空间布点不准确以外.影响规划落实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园规模不合理,导致下层次规划公园面积缩水或取消。
因此。
针对城市现有空间资源和特征.合理制定公园等级规模是保证公园落实的重要前提。
现有对各级公园等级规模的国家规范包括以下内容。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居住区公园最小规模lhm2:小游园最小规模0.4hm2:组团绿地最小规模0.04hm2: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应公示满足宽度不小于8m2,面积不小于400m2。
(2)《公园设计规范》综合性公周不宜小于10hm2:居住区公园宜在5一lOhm2之间:居住小区游园宜大于0.5hm2。
(3)《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明确城市公园的分类等级。
而无规定其衰1公园绿地分类裹Tab.1Park柚d铲eensPac嚣clasS进cation类别代码类别名称备注大类中类小类公园绿地综合公园GllGlll全市性园GlGll2区域性公园社区公园不包括居住组团绿地G12l居住区公园服务半径:O.5一1.OkmG12G122小区游园服务半径:03_o.5km专类公园G13l儿童公园G132动物园G133植物园G13G134历史名园C135风景名胜公园G136游乐公园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G137其他专类公园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G14带状公园G15街旁绿地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相应的规模(表I)。
城市规划“五线”“五线”管制属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适用于从城市总规到控制性详规等不同层面的城市规划。
“五线”管制制度,分别用“红线”、“绿线”、“蓝线”、“紫线” 和“黄线”划定城市建设中的“雷区”,凡是被划定的区域,城市建设不得随意侵占,区域内各项建设将受到严格控制,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城市建设质量。
“红线”划定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主要针对道路控制而设立。
“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蓝线”是指城市江河湖泊水域控制线。
“紫线”是指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控制线。
“黄线”管制的主题,是划定重大基础设施用地影响范围。
1.“红线”管制“红线”概念对于城市各阶层来说都比较熟悉。
“红线”划定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主要针对道路控制而设立,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红线”管制的核心思想就是:规划期内的城市建设,必须控制在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范围之内;同时城市的具体开发建设,必须在城市建设的建筑“红线”控制范围内和相应的规划要求下进行。
“红线”管制无论是技术支撑还是运作程序,在各城市普遍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
但以成熟的管制制度要求来看,需要强化规范性和系统性。
1.1道路“红线”控制对于城市规划确定的规划道路用地,尤其是城市主次干道,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预留控制。
针对目前许多地方道路建设盲目超前、超规范的“大马路情结”,在道路系统及“红线”控制中,必须遵循现阶段的国家有关技术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对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道路网密度、道路宽度等方面的规定。
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关于各类道路宽度的规划指标对于有特殊功能安排的城市道路,必须明确相应的控制要求。
如:为了确保城市特殊情况下抢险救灾、人员疏散需要,规划将设定部分城市干道为城市内部主要疏散通道,其道路宽度及两侧建筑物高度需满足以下要求:道路宽度+两侧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1/2(H1﹢H2)+4~8米。
十二、《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制定的《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9月9日建设部第6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随后发布,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1.定义本办法所称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本办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见第二条)。
2.主管部门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绿线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绿线管理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规划、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城市绿线的监督和管理工作(见第四条)。
3.绿线的划定(1)城市规划、园林绿化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密切合作,组织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应当确定城市绿化目标和布局,规定城市各类绿地的控制原则,按照规定标准确定绿化用地面积,分层次合理布局公共绿地,确定防护绿地、大型公共绿地等的绿线。
(2)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提出不同类型用地的界线、规定绿化率控制指标和绿化用地界线的具体坐标。
(3)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绿地布局,提出绿化配置的原则或者方案,划定绿地界线(见第五条至第七条)。
4.绿线内建设的要求(1)城市绿线范围内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必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公园设计规范》等标准,进行绿地建设。
(2)城市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
(3)有关部门不得违反规定,批准在城市绿线范围内进行建设。
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城市绿线内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4)在城市绿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绿地范围内进行拦河截溪、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活动。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①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②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③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④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人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
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⑤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⑥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
编制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所在地块的建设提出具体的安排和设计。
城市绿地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班级:07城规姓名:梁博学号:200707210摘要:城市绿地控制性规划由绿地规定性指标体系和绿地引导性指标体系组成。
通过两个指标体系的组合搭配,确定城市绿地建设的最低标准和相关设计要素,为城市绿地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关键字:城市绿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园林生态1 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的主要背景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的肺”,一直受到城市规划和建设者的关注。
早在20世纪初,城市绿地的研究就受到了有关学者和城市决策者的重视,但多局限于对绿地美学效应的研究,而绿地结构和大气生态的相关性研究却比较晚。
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受到了挑战。
一方面通过园林绿化来缓解城市气候效应、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已为园林科技工作者和城市决策者所推崇;另一方面,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使城市土地寸土寸金,可用于绿化的土地愈来愈少,成本也愈来愈高,尤其是老城改造中的绿地规划难度更大。
1、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
2、绿地率:是指城市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
3、日照标准:是根据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居住卫生要求确定的,居住建筑正面向阳房间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获得的日照量,是编制居住区规划确定居住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4、建筑间距: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
5、建筑红线:是指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
又称建筑控制线。
6、道路红线:是指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反映了道路红线宽度,它的组成包括:通行机动或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所需的道路宽度;敷设地下、地上工程管线和城市公用设施所需增加的宽度;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
任何建筑物、构筑物不得越过道路红线。
根据城市景观的要求,沿街建筑物可以从道路红线外侧退后建设。
7、容积率:是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容积率是衡量建筑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容积率的值是无量纲的比值,通常以地块面积为1,地块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对地块面积的倍数,即为容积率的值。
容积率以公式表示如下: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建筑用地面积8、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确认其建设项目位置和用地范围的法律凭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第31条),又规定:“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批准文件无效,占用的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退回”(第39条)。
因此,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是城市规划法制管理的基本手段之一。
9、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核发的有关建设工程的法律凭证。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是实施城市规划法制管理的又一基本手段。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作用:一是确认城市中有关建设活动的合法地位,确保有关建设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二是作为建设活动进行过程中接受监督检查时的法定依据;三是作为城市建设档案的重要内容。
浅谈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摘要: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构成部分,而控制性详细规划能够持续优化城市土地与空间资源配置,有效调整城市布局,健全城市功能,提供城市规划管理手段。
因此,本文就结合案例分析,针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运用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规划;应用城市文化发展重要条件就是良好的城市规划,是提升城市素质与城市文明的关键因素。
不过,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理论里高价值的部分,还没有得到重视,对其作用和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所以,掌握城市设计导则本质和作用,同时在制定和表达方面适应城市规划需要,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对城市规划意义重大,不但可以提升城市规划质量,还可以揭示与剖析控制性详细规划运行过程与执行结果,持续促进控规调整与完善,继而巩固控规社会地位,让城市规划发挥重要作用。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概述控制性详细规划是首个被整合到编制办法的城市规划,这表示控制性详细规划对于国家建设尤为重要,同时慢慢被运用到城市规划中。
基于此,对全部有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加以明确规定,突出规划于土地市场的作用。
通过长时间的实践运用,1996年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展开了强调,编制办法细则对所有土地的使用均进行了明确,涵盖建筑细则、土地容积率等,均作了详细规定,规定在执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要素。
根据地位与作用而言,我国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即严控和正确指导城市用地与土地发展,一则能够把控土地使用,二则能够给开发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二、城市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用实践(一)项目简介1.项目区位。
东莞市谢岗镇银湖片区处在东部,紧邻广梅汕铁路和莞惠东路,处在粤海产业园的中部地区。
此次调整规划属于控制性详细规划范围,调整地块处在谢岗镇银湖片区西南角,紧挨着广梅汕铁路与银湖一路。
调整范围从广梅汕铁路与银湖一路,规划四周围合而成。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计算方式参考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城市发展的具体要求和指导方针的细化和量化。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计算方式是为了使规划的实施过程更加科学和规范,下面将介绍一些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计算方式的参考内容。
1.人口密度计算方式:人口密度=居住人口数/建筑用地面积2.绿地比例计算方式:绿地比例=绿地面积/建筑用地面积3.道路密度计算方式:道路密度=道路总长度/建筑用地面积4.停车位规划指标的计算方式:停车位数量=停车位面积/单位建筑面积1.商业用地面积计算方式:商业用地面积=商业建筑面积/商业容积率2.商业容积率计算方式:商业容积率=商业建筑面积/商业用地面积3.商业用房密度计算方式:商业用房密度=商业用房总面积/商业用地面积1.用地利用率计算方式:用地利用率=用地面积/总规划用地面积2.企业用地面积计算方式:企业用地面积=企业建筑面积/企业容积率3.建筑覆盖率计算方式:建筑覆盖率=建筑占地面积/用地面积1.道路通行能力计算方式:道路通行能力=道路总宽度×车流量2.公交车站设置间距计算方式:公交车站设置间距=道路长度/公交车站数量3.自行车停放数量计算方式:自行车停放数量=自行车停车面积/停车位面积1.绿化覆盖率计算方式:绿化覆盖率=绿地面积/建筑用地面积2.污水处理率计算方式: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量/污水排放量3.雨水利用率计算方式:雨水利用率=雨水利用量/雨水总产量以上只是一些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计算方式的参考内容,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城市规划要求和具体情况来确定具体的计算方法。
在进行规划指标计算时,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需求和规划的可行性,确保规划的实施可以实现预期的效果。
城市绿地建设导则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年1月编制说明本导则参考《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GB50180-93)、《城市道路绿化设计规范》(CJJ75—97)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参考《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农办关于加快城乡绿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10] 290号)、《福建省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实施方案(2010~2012)》等文件,以及各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福建省道路绿化树种调查研究》等国内外相关成果及文献资料,结合本省的地域特点及城市绿地建设发展情况进行编制,并侧重于城市绿地的规划和设计,以促进本省的城市绿地建设。
本导则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对适用范围进行解释,由编制单位负责对具体技术内容进行解释。
导则由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已通过专家技术评审。
由于本导则为初次编制,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和缺漏,希望各有关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往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园林景观所(地址:福州市湖东路188号,邮政编码:350003)。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年01月目录1.总则 ................................................................................................................................................... - 1 -2.城市绿地的定义和分类.................................................................................................................... - 1 -3.基本规定............................................................................................................................................ - 2 -4.规划设计内容和程序........................................................................................................................ - 3 -5.公园绿地............................................................................................................................................ - 4 -6.生产绿地............................................................................................................................................ - 6 -7.防护绿地............................................................................................................................................ - 7 -8.附属绿地............................................................................................................................................ - 8 -8.1.居住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 - 8 -8.2.道路广场绿地........................................................................................................................ - 9 -8.3.林荫景观道.......................................................................................................................... - 13 -9.城市绿地设计要点.......................................................................................................................... - 13 -9.1.种植设计.............................................................................................................................. - 13 -9.2.地形水体.............................................................................................................................. - 16 -9.3.园林建筑与小品.................................................................................................................. - 18 -9.4.园路铺地与桥梁.................................................................................................................. - 20 -9.5.市政基础设施...................................................................................................................... - 21 -9.6.防灾避险设施...................................................................................................................... - 23 -10.城市绿地的建设管理.................................................................................................................... - 25 - 附录一本导则用词说明.................................................................................................................. - 26 - 附录二城市绿地设计程序及内容要求.......................................................................................... - 27 - 附录三福建省植被区划图.............................................................................................................. - 29 - 附录四福建省城市绿地主要植物名录表...................................................................................... - 30 -1.总则1.1.为加强对福建省城市绿地建设的技术指导,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结合福建省实际,制订本导则。
城市规划“五线”“五线”管制属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适用于从城市总规到控制性详规等不同层面的城市规划。
“五线”管制制度,分别用“红线”、“绿线”、“蓝线”、“紫线” 和“黄线”划定城市建设中的“雷区”,凡是被划定的区域,城市建设不得随意侵占,区域内各项建设将受到严格控制,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城市建设质量。
“红线”划定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主要针对道路控制而设立。
“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蓝线”是指城市江河湖泊水域控制线。
“紫线”是指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控制线。
“黄线”管制的主题,是划定重大基础设施用地影响范围。
1.“红线”管制“红线”概念对于城市各阶层来说都比较熟悉。
“红线”划定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主要针对道路控制而设立,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红线”管制的核心思想就是:规划期内的城市建设,必须控制在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范围之内;同时城市的具体开发建设,必须在城市建设的建筑“红线”控制范围内和相应的规划要求下进行。
“红线”管制无论是技术支撑还是运作程序,在各城市普遍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
但以成熟的管制制度要求来看,需要强化规范性和系统性。
1.1道路“红线”控制对于城市规划确定的规划道路用地,尤其是城市主次干道,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预留控制。
针对目前许多地方道路建设盲目超前、超规范的“大马路情结”,在道路系统及“红线”控制中,必须遵循现阶段的国家有关技术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对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道路网密度、道路宽度等方面的规定。
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关于各类道路宽度的规划指标对于有特殊功能安排的城市道路,必须明确相应的控制要求。
如:为了确保城市特殊情况下抢险救灾、人员疏散需要,规划将设定部分城市干道为城市内部主要疏散通道,其道路宽度及两侧建筑物高度需满足以下要求:道路宽度+两侧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1/2(H1﹢H2)+4~8米。
浅谈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城市绿地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具有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属性 ,在城市复合系统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对城市经济发展亦具有直接、间接的提升作用。
本文针对城市绿地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关键字:城市绿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概述城市绿地是指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城市绿化能够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调试环境心理;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果;增加城市经济效益;有利于城市防灾;净化空气污染。
现代城市中绿地规划是个矛盾体,一方面通过园林绿化来缓解城市气候效应、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已为园林科技工作者和城市决策者所推崇;另一方面,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使城市土地寸土寸金,可用于绿化的土地愈来愈少,成本也愈来愈高,尤其是老城改造中的绿地规划难度更大。
人们逐渐认识到,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仅把眼光盯在扩大绿地面积上还远远不够,必须依靠科技,对有限的绿地在生态类型、斑块群落结构、空间格局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提高单位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地景观整体的生态效应,共同解决城市环境保护与改善这一重大问题。
2我国城市绿地研究进程园林学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生活境域的学科。
但长期以来,我国园林学界多倾向于对园林美学的研究和实践,而很少把精力放在园林的生态效应等理论问题上。
尤其在自觉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城市绿地的结构、格局和生态功能等方面,更显得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学者纷纷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首先在城市不同类型绿化植物和绿地的生态效应上,做了大量的试验,印证了城市绿地对城市的温度、湿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自新等人,对北京市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
面对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严峻现实,许多学者着重在绿化植物和不同类型绿地的杀菌效应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筛选出了一批抗污染乡土绿化植物。
目前我国城市潜在绿地面积普遍不足,许多学者就发展城郊环城绿地,以及将城郊绿地效应通过一定的途径引入市中心等有关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与此同时,配合国家城市建设标准的实施,不少学者开展了城市绿地评价体系的研究。
其中绿化三维量和以此为基础的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概念的提出,引起了不少学者和城市决策者的关注。
3城市绿地控制性规划的内容
3.1绿地规定性指标体系绿地规定性指标体系指在城市建设中必须达到的最低绿地建设标准,它在执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该规定性指标体系由绿地率体现。
对于城市用地中每一地块来讲,其绿地率为该地块中用于绿化的面积与该地块面积之比。
由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也规定了各地块的绿地率指标,因此在绿地控制
性规划中确定绿地率指标时,应以其为基础,但为贯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意图,在某些地块可做适当调整。
绿地规定性指标体系的确定与实施,保证了城市中绿地的最基本面积,为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提供了基本保证。
3.2绿地引导性指标体系绿地引导性指标体系是指对各类绿地中的植物种植形式、植物观赏特性、绿地中的铺装形式及铺装中绿地所占面积的比例、绿地中的设施内容以及绿地的整体设计风格等一系列规划设计要素提出引导性要求,达到在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及建设中能够形成风格协调、设施齐全而又各具特色的各类绿地的目的。
绿地引导性指标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建议性。
植物种植形式,在城市不同性质的地块内其植物种植形式应有所区别。
在绿地引导性指标体系中,将植物种植形式分为密林、疏林草地、空旷草地、垂直绿化、立体绿化、花径、缀花7项,根据绿地所在地块的用地性质,分别采取不同的布置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绿化效果。
植物观赏特性,对于城市中不同性质的用地来讲,其植物的观赏特性应有所不同。
在绿地引导性指标体系中,将植物观赏特性分为观花、观叶、观果、观干、芳香5类,供市民在不同的城市地段观赏。
绿地中的铺装形式,绿地中的铺装广场,是人们在绿地中进行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城市室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城市不同用地中人流量的大小与活动的频繁程度,绿地中的铺装形式可
分为园林广场和普通广场两类。
园林广场是指其中绿化面积较大的一类广场,主要用于市民相对活动较少的区域;而普通广场则是指其中绿地面积较少的广场,该类型广场用于市民活动相对频繁地区。
绿地中的设施种类,设施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绿地向市民提供服务的主要手段。
根据对各类绿地中设施的调查、归纳,我们将绿地中的设施分为5大类15小类。
即:游戏设施、休息设施、服务管理设施、宣传设施和造景设施。
其中,游戏设施又可分为儿童游戏设施和体育娱乐设施两项。
休息设施可分为亭廊花架和坐凳两项;服务管理设施可分为公共厕所、商亭、管理房、助残设施4项;宣传设施分为指示牌、广告宣传牌、阅报栏3项;造景设施可分为雕塑、水景、石景、花坛4项。
在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中,通过对其绿地内不同类型设施的选用,达到满足市民使用要求的目的。
绿地整体设计风格,在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与建设过程中,不但要考虑绿地内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还应重视绿地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这种联系不但指交通与视线上的沟通,更包括设计风格的和谐统一。
绿地引导性指标体系中绿地的整体设计风格一项正是考虑到这一点。
根据城市绿地周边环境的不同,绿地整体设计风格可分为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3类,以便在城市不同区域内,根据绿地周边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地的设计。
4 小节
城市绿地控制性规划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在绿地引
导性指标体系的运用中,如何通过度的把握,使所编制的绿地控制性规划既有利于今后城市绿地的发展,又能够不对绿地规划设计人员的创作产生较大的束缚。
又如如何协调城市绿地控制性规划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之间的关系,使之能够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城市绿地的规划与建设。
城市绿地控制性规划方面还要更加规范化、法制化,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骏,蒲蔚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1版,2004-7
[2]夏南凯, 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05-7
[3]刘颂, 刘滨谊, 温全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1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