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第六章
- 格式:ppt
- 大小:3.20 MB
- 文档页数:7
第六章文学的风格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就是诸种理论中的第一种,着眼于从作品的外在形式所呈现的特色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就是一种语言形式。
在东方,14世纪印度的毗首那他认为,风格只是连缀词句的特殊形式(《文镜》)反对8世纪伐摩那的“风格是诗的灵魂”(《诗庄严经》)的说法。
在我国古代的风格理论中,也有从语言角度论风格的,即把文学风格理解为语言风格。
但比较而言,西方在这方面有更悠久的传统,且有词源学的依据。
据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威廉·威克纳格的考证,在西方,“风格”词源于希腊文,由希腊文传入拉丁文,再传入德文、英文等,取其“雕刻刀”(又译为“刀笔”,古希腊人用来在蜡板上写字的工具)的本义,喻指“以文字装饰思想的一种特殊方式”。
显然,“风格”一词最初属于修辞学的概念,强调语言的修辞因素。
另一说认为,“‘风格’这个术语本身在罗马文学中就已产生了,那时是把它当做‘写作’特点的换喻名称,‘写作’特点就是指某个作者的作品的语言结构、语言形式。
”①虽说有出入,但实质相似,都把风格理解为独特的言语形式。
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是诸种理论中的第二种,即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
这在中外都有相似的理论,而且十分丰富。
在中国,较早的有西汉的司马迁根据“诗言志”的观点评价《离骚》的风格,指出: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首先提出“风格即人”的作家是布封。
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这是诸种理论中的第三种,从作家的内在个性与表现对象的结合以及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观点来理解风格,防止顾此失彼,强调有机整体性,是一种比较切近实际的解释。
当然,也要防止宽泛化。
冈为宽泛地说,文学作品都是上述结合的产物。
所以这里所指的是“相契合时所呈现的特色”,也即风格,而非泛指。
意境文学意境是抒情性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意境论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
这就是所谓“境”。
这个“境”由两个部分构成,即“象”和“象外之象”,也就是实境和虚境。
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一)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
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第一是景中藏情式。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
第三是情景并茂式。
(二)虚实相生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
一般来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三)生命律动意境展示的生命本真的幽情壮采,或曰生命本身的美。
(四)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魅力所在。
三、意境的分类(一)刘熙载分类法(二)王国维分类法文学典型文学典型: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一)特征性“特征”两种属性:其一,外在形象具体、生动、独特;其二,形象表现内在本质极其深刻。
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
“特征”的特点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巴尔扎克)具体看“特征性”的两个层面:(1)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
(2)具有在总特征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
(二)历史意蕴(三)艺术魅力三、典型环境(一)典型环境典型环境: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典型环境也是“个性”鲜明的,也是特定的“这一个”,是富有特征性的个别性与概括性的有机统一(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方面,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
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
1.如何理解和评价文学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的观点?该理论着眼于从作品的外在形式所呈现的特色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就是一种言语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风格是”思想的外衣”。
德莱顿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而风格是这外衣的独特款式。
斯威夫特认为”风格就是恰当场合的恰当的词”。
巴依认为”风格是给予一个已决定的意义加添的选择的附加物”。
阿伯拉姆认为:风格是散文或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
2.如何理解和评价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的观点?该理论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
司马迁根据”诗言志”的观点评价《离骚》的风格,认为《离骚》文约辞微、意旨深远,与作者屈原高洁的志向密切相关。
杨雄提出”心画心声说”,认为声画形是人的情感体表现,从中可以看出人的品味。
曹丕以”气”论文。
三者皆是分别从一个侧面来强调人格志向、审美情趣、个性气质对文学风格的决定作用。
3.怎样看待”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风格即人格”的说法?4.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有何区别?(概念)创作个性是指作家在生活和创作实践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气质、人格情操、审美理想、艺术志趣、创造才能和写作习惯等精神特点的总和。
区别:日常个性人皆有之,如性格气质、禀赋才能、处世态度、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
创作个性并非人皆有之,它是在创作实践中也只有通过实践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日常个性是作家在俗世生活中变现出来的习性,是他实存世界中的存在方式,而世俗生活总是为实用功利的目的所困扰。
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精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性,是他在虚拟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往往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
总结:日常个性是人砸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创作个性是在其基础上经过审美创作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
D5.文学风格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文学风格的内涵)1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2 有机整体性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3 言语结构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比较文学概论第六章课后思考题答案1、1概要复述类似写作中的缩写,需要对原材料进行削枝强干,提炼压缩,使其主干清晰,脉络分明。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2、10. 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B.《全景故宫》《全景兵马俑》等一批数字全景展厅项目,让观众宅在家中就能“漫游”文化遗产地。
(正确答案)C.网络让人类有限的大脑实现任意链接,但是谁也不知道网络搜索会不会让人变笨D.朗读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
3、1交警对正要闯红灯过马路的行人说:“请您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起时再走,多谢您的合作。
”交警的表述是得体的。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敕造zhì惫懒bèi内帏wéi宫绦tāo(正确答案)B、盥洗guàn两靥yè忖度cǔn瞋视chēnC、懵懂měng贾赦shè嫡亲dí便宜行事biànD、溺爱nì戏谑xuè驯骡xùn罥烟juàn5、“租赁”的读音是“zūlìng”。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6、1“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呵,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尔虞我诈的竞争中,小资产阶级生活的艰难,命运的无奈。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7、1公司副总把珍藏多年的书借给你,你说:“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你的表达是得体的。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8、1《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9、58. 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桃花源记》中的“记”,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通过叙事、状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文学概论期末复习第六章文学作品一、名词解释1、文学语言: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加工。
2、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具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3、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4、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特征和具有魅力的性格。
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再现型作品)的形象形态。
二、思考题~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答:(1)表达目的不同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
文学语言则服从于艺术世界虚拟性,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拟。
(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日常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遵循语义逻辑生成的,意义比较单一、直接。
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文学语言往往并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而是生成于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富于表现力。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禄江南岸”,“禄”练字、修辞。
一个“禄”字,顿觉满眼生气,春意葱茏,把春的质感、神韵、和魅力都表现出来了。
(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题西林壁》,一面描写庐山,一面议论庐山,写着写着便翻出一层哲理。
描写、议论庐山→哲理→佛理,按照诗意逻辑层层蕴藉,充分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
3、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答: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例:《游园不值》,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由满园春色、红杏出墙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
文学概论笔记【童庆炳】第三编文学创造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概念解释1、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形式,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如衣、食、住等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实践的关系。
就是说,物质生产是人凭借工具通过物质行为对物质世界进行实际改造并创造新的物质世界的活动。
2、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为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如科学知识、艺术品等)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在精神生产活动中,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精神关系。
就是说,精神生产是人通过意识活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念性的思索或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凭借符号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活动.3、艺术生产艺术生产就是艺术创造活动。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是人对世界的一种审美掌,握方式,即主要通过情感体验和直观的方式掌握世界,形成对世界的审美意识并运用艺术符号将其物化、创造一个独特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世界的活动。
在各种精神生产活动中,艺术创造突出地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严和保持着“精神的自律”,因而皋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
4、文学创造的对象文学创造的对象即文学的反映对象,也称文学客体。
文学客体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
自然界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也是文学的反映对象。
文学创造无论直接描写和反映的是什么,归根到底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而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反映对象,是整体性的、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提炼之后具有审美价值的、为作家体验过的生活.5.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指处于文学创造活动中的作家、诗人,也称为艺术生产者。
但在这种活动中,作家、诗人只有处于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即具有主体性或者说具有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时,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
文学概论笔记第六章文学形象的理想状态典型意象意境第一节文学典型典型:最早提出于17世纪以前,实际上为类型概念;18世纪以后强调人物自身的个性;19世纪80年代末,恩格斯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出现“典型”探讨热。
一、典型的美学特征(即典型是什么?)(一)鲜明独特的个性(唯一性)个性:指人与众不同的个别特征,它是由每个人先天的素养的差异和后天不同社会环境、独特的生活经历形成的。
典型个性:①独特而不可重复性②生动、丰富、复杂(变化)(二)巨大深刻的历史内容(历史感,以金庸小说为例。
)(三)深远持久的艺术魅力艺术魅力:指文学作品的各种审美因素衍生出来的综合性的审美效应。
艺术魅力具体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
其内涵主要包括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蕴藉性。
诚挚性:主要指作者的态度很真诚蕴藉性:人物形象的含蓄性二、典型化典型化:作家依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审美理想,对生活现象进行筛选,加工,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和高度真实性的艺术形象过程。
(一)个性化(善于发现人物特征,突出人物特征)1、选取:发现生活中能打动你的人或事,作为原型,要与已有的文学典型不同,才有写作价值。
(要点:原型,比较已有类型)2、组合:对原型加工,对生活的人物形象的突出特征进行组合。
(要点:从很多人物形象中选取适合的材料重新组合)3、突出:不是材料的累积,而是对特点的提升。
(二)本质化(强调人物形象要深刻)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生活现象的集中或摄取,在个别中表现一般,在偶然中反映本质的过程。
一、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一)典型环境的性质和特征典型环境:是作家以现实社会环境为依据,经过集中提炼、升华的一种审美创造,并表现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态的全局和总情势。
类别: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指作品中社会历史背景,即人物活动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
小环境:指人物的具体生活场所,以及该环境中人物关系的复杂性。
两者关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小环境受大环境制约。
文学概论第六章知识点总结文学概论是一门研究文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本章主要讨论文学的定义、文学的功能、文学的形式和文学批评方法等内容。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结合课程内容,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回顾。
一、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一种具有语言艺术性的创造性文字作品。
文学的定义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但总的来说,文学应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各种文学体裁。
文学不仅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表达情感、思想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
不同的文学流派和时期对文学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对文学独特的艺术性和创造性都有着共同的认识。
文学的定义涉及到创作、表达和接受三个方面。
创作是指作家以语言为工具,创造出具有艺术性的作品;表达是指作品通过语言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感受;接受是指读者通过阅读理解和欣赏作品,产生共鸣和体验。
二、文学的功能文学的功能主要包括审美功能、表达功能和社会功能。
审美功能是文学作品的根本功能,它包括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唤起读者的审美情感和艺术享受,达到审美效果。
表达功能是文学作品的内容功能,它通过作家的表达情感、思想和人生观念,传递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和体验,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社会功能是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它反映社会生活,引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对社会产生影响。
文学的功能与文学的价值密切相关。
审美功能反映了文学的艺术价值,表达功能体现了文学的思想性和情感性,社会功能展示了文学的社会影响力。
三、文学的形式文学的形式是指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和艺术风格。
不同的文学体裁有着不同的形式特点和表现方式。
诗歌是一种艺术性极强的文学形式,它以鲜明的节奏、韵律和意象为特点;小说是一种以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学形式;戏剧是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文学形式。
文学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学发展的历史和文学作品的风格和语言特色。
文学形式的变革和创新会带来新的文学风貌和表现方式,对文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练习题一、填空1、“艺术生产”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马克思提出的。
2、物质生产是指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3、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4、文学创造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5、“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说明文学创造的客体即"自然"说。
6、“艺术乃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说明文学创造的客体即"情感"说。
7、陆机的《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见解,创立了“诗缘情”说,明确肯定文学的主要表现是情感。
8、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9、马克思说“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说明文学创造中主客体之间是的。
10、提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判断可能发生的事”的是亚里士多德。
二、多选题1、精神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其特殊性表现在(BCD)A.精神生产现实地创造对象世界B.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C.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D.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E.精神生产按客观规律进行创造活动2、作为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表现在(ABC)A.它是整体的社会生活B.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C.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D.作家经历过的社会生活E.曾经出现过的社会生活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主要表现为(ABD)A.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B.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C.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个人。
D.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4、作为审美创造的文学创造,其主客体关系的特征表现为(AC)A.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B.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逻辑推理为心理特征C.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D.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逻辑思维为思维特征E.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扬弃客体个别性为思维特征三、名词解释1、艺术生产:马克思从社会生产生活的角度,把艺术活动称作“艺术生产”,将其与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动一起列入“精神生产”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