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学期初三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
- 格式:docx
- 大小:15.28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梳理:第3课古代印度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古代印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早期文明: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2.出现小国: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统一: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含义: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主要内容
(1)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
(2)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3)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
本和越南等国。
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第3课《古代印度》预习笔记一、古代印度文明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恒河流域也是其重要的发祥地。
2.出现时间:最早的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在公元前前23—前18世纪。
3.国家出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侵入印度,定居于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从事农业生产,陆续出现了一些小国家。
4.鼎盛时期:王朝(公元前324年—前187年)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首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5.古印度文化:传说印度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是,因而印度有“黄金之国”的美称。
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实际上起源于印度。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
2.四个等级:最高等级是,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
3.特点: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时间:;2.创始人:,后来被称为“”。
3.教义:提出“”(最早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宣扬“忍耐顺从”。
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4.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
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到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第3课《古代印度》知识点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约公元前23世纪至前18世纪,出现哈拉巴文明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印度北部出现许多小国。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达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印度基本实现了统一。
人教部编版学期初三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知识要点】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2.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4.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被称为〞释加牟尼〞。
【基础练】
1.约公元前23世纪一前18世纪,在流域发现了哈拉巴和摩亭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C)
A,尼罗河B、两河C、印度河D、恒河
2.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侵入印度(D)
A、古埃及人
B、苏美尔人
C、阿卡德人
D、雅利安人
3.古代印度文明鼎盛时期出现在统治时期〔D)
A、图特摩斯三世
B、胡夫
C、汉漠拉比
D、孔雀王朝
4.〔2019・南京〕〝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地服务于其他三个种姓。
〞材料反映的是〔C〕
A、古埃及奴隶制度
B、汉谟拉比法典
C、古印度种姓制度
D、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5.〔2019·岳阳〕以下图所示的制度来自(C)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希腊
6.〔2019深圳〕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印度种姓制度,以下选项符合当时农民身份的是〔D)
A、担任祭祀
B、与国王、官吏的女儿成婚
7.宁宁编写了一部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课本剧,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情景是〔C〕
A、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
B、刹帝利对婆罗门毕恭毕敬
C、首陀罗担任官吏在办案
D、一大群吠舍在农田里劳动
8.释迦牟尼早期的求道经历坎坷,他在修道者的森林里,以少有的苦行折磨着自己,摒弃一切生命的贪欲,终日处于苦思冥想的状态。
他的打坐方式是当时印度较盛行的〝止观〞禅定。
释迦牟尼坚持
六年,用以探索心源。
由此创立的宗教是〔A〕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9.电视剧«西游记»中描述的〝如来佛〞这一角色,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A〕
A、乔达摩·悉达多
B、耶稣
C、安拉
D、宙斯
10.佛教教义中含有反对印度等级制度的内容是〔C〕
A、消除欲望
B、忍耐顺从
C、众生平等
D、不反对奴隶制度
【综合练】1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古印度文明时期,产生了种姓制度。
现代社会中,在印度的广大农村,种姓制度仍根深蒂国地存在着;在欧洲,许多白种人歧视黑种人的思想仍然存在……〝现代种姓制度〞的存在,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1〕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分别包括哪些等级?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答:婆罗门、刹帝利、吠含、首陀罗,此外,还有贱民。
古代度的社会等级制度。
〔2〕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答:激化了社会矛盾,并对印度未来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
1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在那里发现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遺址,年代约为公元前23世纪一前18世纪。
这个文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不明原因衰亡,长期不为人所知。
〔1〕材料一反映是古代亚非哪一文明?后来什么人侵入这一地区?
答:古代印度。
雅利安人。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那么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材料二
盛罗〔门
利利
味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制度?
答:种姓制。
材料三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因此,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才能到达极乐世界。
〔3〕材料三出自什么时候创立的什么宗教?它的创始人是谁?
答:公元前6世纪。
佛教。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4〕它是怎样向外传播的?
答: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国。
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泰国、柬埔赛等国。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
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
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拓展探究】
如何认识佛教的教义?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①〝众生平等〞在当时对反对婆罗门特权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那么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②宣扬消灭一切欲望,修行得道,主张忍耐顺从,有利于维护奴隶主的政权。
被国王利用,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